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将所收集的28个菌株,用稀释单孢分离的方法,进行生长特征、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室内外对松毛虫致病力的测定比较,以闽林2、闽林1、闽林3号菌株表现突出,为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自然感染白僵病的松毛虫僵虫分离纯化,选育出39个原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后,筛选出15个优势菌株。室内外毒力测定结果,普白(PB)3和普白(PB)9 2个菌株毒力显著,室内测试施药后15d的感病率分别为89.2%和88.7%;林间防后15 d普白3和普白9的致死率分别为84.1%和81.4%。  相似文献   

3.
白僵菌对湿度条件要求较高,必须在相对湿度90%以上,才能正常生长繁殖。在相对湿度较低时则不能很好发挥杀虫作用,为提高白僵菌在较低湿度情况下防治松毛虫的效果,两年来我们采用人工诱变和定向培育的方法,进行了筛选、培育抗旱菌种的试验。一、内容和结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3株白僵菌菌株规范化工艺技术生产菌粉产孢量比较研究,并运用生物测定的方法将3株白僵菌菌株产品对刚竹毒蛾进行室内和林间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各菌株产品质量和毒力比较,Bpp菌株菌剂质量最好,对刚竹毒蛾幼虫的死亡率达96 1%~100%,LT50为3 96d,是所供试菌株产品中死亡率最高、致死速度最快的菌株,可作为开发生产刚竹毒蛾白僵菌菌剂产品的目的菌株。Bpp菌株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大面积防治应用,菌粉平均含孢量高达2 725×1010个·g-1,平均孢子发芽率达98 6%,平均防治效果达95%以上,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我国近15年来白僵菌菌株选育的研究进展,包括利用自然筛选法、人工诱变方法、遗传转化法及基因克隆法获得优良菌株等等,指出了高毒力白僵菌菌株选育过程中存在原生质体遗传转化存在转化率低、选育的菌株经过多次继代培养后会出现退化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1980年白僵菌低热风烘干房设计成功投入使用,解决了白僵菌产品不能及时干燥,特别是阴雨天气导致变质的技术难关,比自然干燥功效提高4倍,产量提高2倍以上;1988年机械分离提取白僵菌孢子粉生产工艺获得成功,孢子粉提取率为6.9%~6.8%,孢子回收率79.8%~81.3%,产品合孢量1000亿/g以上,孢子发芽率95%以上。目前,白僵菌年生产能力达25t以上。1979~1991年共生产白僵菌238.15t,防治松毛虫7990.8hm2,防治效果66.23%,挽回经济损失219.11万元,是经费总投入11.33万元的19.34倍。  相似文献   

7.
<正> 油茶是我省主要木本食用油料树种,长期以来,油茶产量很低,平均每亩产油不到4公斤。据中南林学院李克瑞等同志对本县油茶林的调查分析表明,油茶低产的主要原因是林分中存在着高频率低产株和不结果株。为提高油茶产量,长期以来,人们一方面对油茶实生林进行垦复、施肥、修剪等营林技术措施,但产量不稳定;另一方面利用油茶优树种子进行实生苗造林,期望通过有性手段来改良油茶种  相似文献   

8.
白僵菌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僵菌是昆虫病原真菌,具有致病性强、侵染范围广、适应性强和无环境污染等特点,其制剂作为一种微生物广谱性杀虫剂,已被广泛用于农业林业病虫害防治。本文综述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菌种的选育、毒力保持和菌药复配剂等方面的研究,并进一步探讨未来白僵菌的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白僵菌是1类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生物防治的昆虫病原真菌。早在1956年湖北省就开始试用白僵菌防治林业害虫。笔者对湖北省几十年来在白僵菌的基础生物学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 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分布极广的虫生真菌,主要用于防治农林害虫.对蚤、蜱、螨、蝇蛹、蚊幼虫等医学昆虫亦有较好的杀灭效果①.在白僵菌生产工人中普遍有发热、咳嗽、咳痰、乏力等不良反应.为防止其危害,我们对白僵菌的毒性、生产劳动卫生、工人健康及防护措施等进行了试验和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毒性试验一、商品白僵菌的毒性  相似文献   

11.
应用白僵菌防治荔枝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Bbtd1、Bbt02、Bbt04、Bbtd7、Bh和Bbf2,6株白僵菌菌株对荔枝蝽若虫、成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的毒力存在显著差异,以Bbtd1菌株毒力最强,用1×108个.mL-1的孢子液对荔枝蝽若虫、成虫进行室内和林间感染,防后15 d室内2~4龄若虫校正死亡率达97.6%,LT50为4.2929 d,林间防治效果平均达90%以上,经大面积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是一项重要的生物防治措施,在我区桂北地区由于春季常为低温多雨天气,白僵菌的防治效果不稳定,为了进一步研究白僵菌在桂北的应用效果,1986~1990年在桂北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全州县综合防治示范区,对越冬前、越冬后和第一代马尾松毛虫进行放菌和用菌量等试验,并对白僵病的流行作了广泛的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 白僵菌(Beanveria bassiana(Bals)Vaill)是一种半知菌类的虫生真菌,世界各大洲都有分布。我国已在9目34科200多种昆虫虫体上发现过白僵菌的寄生。70年代初,我们就开始了白僵菌粉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工作。白僵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物杀虫剂,能有效地抑制森林害虫的暴发。但是,由于白僵菌原粉体积大,不便于运输、贮存和使用。而且,施放出的菌粉仍有30%左右的菌孢子吸附在培养基上,不能充分利用。因而,使自僵菌在防治工作中,作为一种主要杀虫剂受到了限制。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1986年我们在湖北省林业厅、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白僵菌生产和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本文阐述了福建省白僵菌生产和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适合省情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分离自美国白蛾幼虫虫尸的1株白僵菌菌株BH01进行紫外线诱变,以获得高毒力突变株,为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工程菌株。【方法】将白僵菌的孢子悬浮液置于紫外灯下进行诱变处理,诱变处理后获得的菌株进行培养后以产孢量超过原始菌株2倍以上作为依据筛选正向突变菌株,测定其对美国白蛾5龄幼虫的致病力,筛选高毒力突变株进行继代培养,研究其产孢量和致病力的稳定性。【结果】对原始菌株BH01经紫外线诱变处理后获得28个菌落,孢子校正死亡率为85.5%,将获得的菌落重新接种于PDA平板上得到产孢量高于原始菌株2倍以上的正突变株BH01-5、BH01-12、BH01-25。其中诱变菌株BH01-5对美国白蛾5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明显低于原始菌株,BH01-25与原始菌株相当,而BH01-12的校正死亡率和LT50值分别为原始菌株的1.30和0.68倍,具有显著差异。将突变株BH01-25和BH01-12继代培养6次,发现诱变菌株BH01-25菌株在继代过程中产孢量和致病力明显降低,表现出与原始菌株类似的趋势,但其产孢量始终高于原始菌株,另外,原始菌株培养第4代时即开始降低,BH01-25至第6代时才出现明显的降低,表现出了更好的稳定性。诱变菌株BH01-12在试验的6代继代培养过程中,无论产孢量还是对美国白蛾幼虫的致病力方面均未出现下降,且均明显优于原始菌株。【结论】经过对分离自美国白蛾幼虫的1株球孢白僵菌BH01进行紫外诱变,得到了产孢量和致病力均高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BH01-12,该菌株经过继代培养后,其产孢量和致病力均未出现降低,表现出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具有很好的生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白僵菌是一种好气性真菌,是一种新型杀虫剂。它具有效果好、制作简单、使用方便、节省劳力、价格便宜、不污染环境、不杀害天敌、对害虫不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因此,很受广大群众欢迎。 1975年,我县高桥公社有6000亩松林严重发生松毛虫害,有的松针被吃光,有的新梢被吃掉,成片松林象火烧一样。公社党委坚持学理论,抓路线,深入发动群众大打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歼灭战,松毛虫受白僵菌感染死亡率一般为60-70%,高的达8O%以上,现在山上松针一片青,社员一致反映白僵菌就是好。作用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一定要掌握温、湿度。白僵菌发育范围较广,在10-  相似文献   

17.
白僵菌是一种昆虫的兼性寄生菌,把白僵菌粉剂撤到苗圃地,随犁翻入土中,在温湿度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对苗圃地下害虫可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我所在一九七七年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翻整水杉扦插和实生苗圃地0.8亩,用白僵菌粉100斤,渗土60斤,  相似文献   

18.
19.
白僵菌防治森林害虫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述了白僵菌在森林害虫生物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概况,主要包括:白僵菌防治森林害虫的主要种类,白僵菌对昆虫的致病机理,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因素,以及白僵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利用病原菌防治害虫是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2003年4月从山西省灵丘县下关林区油松林内采集的越冬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aietLiu幼虫的僵虫尸,经实验室分离、培养和鉴定后得到的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菌株,用2×108孢子/mL、2×107孢子/mL和2×106孢子/mL3种浓度的孢子液对靖远松叶蜂DiprionjingyuanensisXiaoetZhang幼虫分别进行室内和林间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室内感染4龄幼虫校正致死率分别为83.37%、78.82%、62.05%,LT50分别为5.794d、6.237d、7.603d;感染5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8.23%、59.1%、45.79%,LT50分别为7.244d、8.414d、12.274d;林间感染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5.26%、54.21%、38.23%,LT50分别为16.788d、19.187d、30.2d。结果表明靖远松叶蜂幼虫校正死亡率与白僵菌孢子液浓度呈正相关,与LT50呈负相关,与龄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