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3种植物对人工污水中铬和铅的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营养液添加不同浓度的铅和铬进行水培植物,研究了美人蕉、风车草和狼尾草对铅(Pb2 )和铬(Cr6 )的耐受能力,结果表明:在铬和铅2.0mg/L低浓度下,就都能对3种植物的株高、生物质量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同种处理下,3种植物的地下部重金属累积量均高于地上部,并且随着Cr、Pb处理浓度的增大其累积量升高。但是不同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耐忍性有较大的差屿,相比之下,对铬和铅的耐受性顺序均为:美人焦>风车草>狼尾草。 相似文献
2.
3.
为寻找铅污染土壤净化和景观化的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3种十字花科花卉在铅污染条件下对铅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3种观赏花卉中,香雪球(Lobularia maritime)地上部吸收富集铅的量最大,积累铅能力最强,其次为紫罗兰(Matthiola incana),羽衣甘蓝(Brassifa oleracea)吸收积累铅能力最弱;根部铅富集量最大的为香雪球,其次为羽衣甘蓝,紫罗兰根部铅吸收积累能力最弱。在Pb质量分数为1 000 mg/kg时,香雪球和紫罗兰耐性较强,可用作铅污染土壤的稳定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4.
5.
外源微生物强化蓖麻对铅的吸收与积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温室盆栽(土壤Pb浓度为300 mg·kg-1)试验,将3株Pb抗性菌株——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分别接种于蓖麻根际,研究铅抗性菌株对蓖麻吸收积累铅的影响.结果表明,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处理的植物地上部Pb吸收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0%、18%和19%(P<0.05).这说明上述细菌对蓖麻积累Pb均有促进作用,外源微生物对强化蓖麻修复铅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铅、铬胁迫对茶树生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呆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pb2 、Cr3 '处理对茶树新梢生育和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毒害症状,结果表明当铅浓度为120 mg·L-1时,茶树生长基本正常,未出现受害症状,并且茶树的光合作用受到促进.但铅处理浓度大干240 mg·L-1,铬处理浓度大干20 mg·L-1时,茶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随着铅、铬胁迫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茶树的光合作用受到严重抑制,并呈现不同程度的受害症状.除处理浓度为360 mg·L-1的铅处理外,随着铅、铬胁迫浓度的升高,对茶树营养芽的物候期、发芽数、芽叶重量和长度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铬胁迫的毒害作用大大强于铅胁迫.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铁冬青Ilex rotunda在铅(Pb)、镉(Cd)污染土壤上生长的耐受性及其对Pb、Cd的吸收累积能力,为Pb、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探究单一Pb污染(500、1 000和1 500 mg·kg-1)和单一Cd污染(10、25和50 mg·kg-1)对铁冬青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养分及Pb或Cd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与对照(无污染土壤)相比,500 mg·kg-1的Pb处理显著增加铁冬青根生物量和根表面积,500和1 000 mg·kg-1的Pb处理均显著增加地径和质量指数;1 500 mg·kg-1的Pb处理显著降低铁冬青生物量、质量指数和全株N累积量,抑制根系生长,但显著提高根、地上部P含量和地上部K含量;Pb污染处理均显著增加铁冬青全株Pb含量以及根、全株Pb累积量,1 500 mg·kg-1的Pb处理的铁冬青各部位及全株的Pb含量和累积量最大。与对照相比,单一Cd污染对铁冬青生长、根系形态、养分累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豌豆、玉米以及豌豆、玉米混合幼苗对水体中重金属铅的去除效果。[方法]以豌豆、玉米幼苗为材料,对不同浓度梯度的含铅水溶液进行吸附去除试验,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浓度变化过程。[结果]在相同试验条件下,豌豆、玉米以及混合幼苗在不同浓度的铅溶液中,均可在1 h内迅速降低溶液中铅的浓度,并在24 h的试验时间内保持相对平衡,且波动较小。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单位生物量的豌豆、玉米以及混合幼苗去除的铅量随溶液中的铅浓度的升高而提高。在10 mg/L铅溶液中,幼苗对水体中铅的去除率达到87.1%~93.2%。[结论]单位重量的混合幼苗去除水体中铅的效果要优于单位重量的单种幼苗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9.
铅和铬对鱼类联合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斑马鱼研究铅和铬共存的联合毒性。二价铅对斑马鱼的24h,48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71,155和146mg/l,六价2铬对斑马鱼的24h,48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12,67和50mg/l。有浓度1:1的情况下,铅和铬共存对斑马鱼24h,48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5,28和26mg/l。根据Marking的指数法求得24h,48h和96h的相加指数AI分别为0.89,0 相似文献
10.
为寻找铅污染土壤净化和景观化的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三种花卉在铅污染条件下对铅的富集及耐性特征。结果表明三种观赏花卉中金鱼草(Sprekelia formosissima(L.)Herb.)地上部吸收富集铅的量最大,积累铅能力最强,其次为紫罗兰(Matthiola incana),万寿菊(Tagetes erecta)吸收积累铅能力最弱;根部铅富集量最大的为万寿菊,其次为金鱼草,紫罗兰根部铅吸收积累能力最弱。在Pb浓度为1 000 mg·kg-1时,铅污染可以刺激紫罗兰和金鱼草生长,使其根部和地上部的生物量增加,这两种花卉对铅污染的抗性很强,可用作铅污染土壤的稳定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11.
Pb对农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温室砂培盆栽试验,对小麦、玉米、水稻、油菜4种作物体内的含Pb浓度、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可溶性糖的含量及叶绿素的含量作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b离子浓度的增高,小麦、水稻的茎叶和根系含Pb量也增高,在1000mg·L-1浓度下含Pb量达高峰,而油菜和玉米体内Pb的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小麦和水稻根系中的含Pb量高于茎叶中的含量,而油菜和玉米根系中的含Pb量低于茎叶中含量。低浓度的Pb处理能够促进植物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如茎叶内硝酸还原酶活性(NO2-,μg·g-1,FW)、可溶性糖的含量、叶绿素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随着Pb离子浓度的增加,其促进作用变为抑制作用,高浓度严重阻碍作物正常的生理活动,表现症状为叶片黄化失绿、茎叶萎蔫。 相似文献
12.
受污农田中农作物对重金属Pb的富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浙江省不同地区受污农田中农作物样品对Pb积累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及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受污水灌溉时间越长,灌溉的污水浓度越高,土壤积累Pb的含量越高。各种农作物不同器官中的富集系数差异明显,其积累量的变化规律为根系>茎叶>果实,且不同的农作物对Pb的吸收程度不一样,在采集的6种作物中,玉米最高,小麦最低。紫云英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对Pb的吸收程度均很高,且各器官差异不明显。从吸收量来看,种植玉米和紫云英对受污农田系统的修复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华中地区3种常见蔬菜对铅污染的耐性和累积特性的差异。[方法]在不同浓度Pb胁迫下,对萝卜、小白菜和苋菜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蔬菜种子发芽率、幼苗生长、生物量及Pb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Pb胁迫对3种蔬菜种子的发芽率无明显的影响,2 000 mg/L Pb胁迫对蔬菜苗长具有0.05水平显著影响,小白菜对过量Pb毒害的耐性强于萝卜和苋菜;在施加Pb浓度为0~100 mg/kg时,萝卜和小白菜的食用部位Pb含量均低于食品卫生标准;在施加Pb浓度为100和500 mg/kg的处理中,萝卜的可食部位Pb含量低于小白菜和苋菜。[结论]萝卜抗土壤Pb污染的能力最强,比小白菜和苋菜更适合在Pb污染的农田上种植,以减少Pb进入食物链。 相似文献
14.
为寻找铅污染土壤净化和景观化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3种菊科观赏花卉在铅污染条件下对铅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3种花卉中观赏向日葵地上部和根部吸收富集铅的含量最大,积累铅能力最强,其次为百日草,勋章菊吸收积累铅能力最弱。在Pb浓度为1000 mg · kg -1时,观赏向日葵和百日草耐性较强,可用作铅污染土壤的稳定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15.
小麦植株对重金属铬吸收累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研究重金属Cr在小麦植株吸收、积累规律,为Cr污染修复与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试验以矮抗58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种植和盆栽试验,测定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的Cr含量,研究小麦植株中Cr吸收和累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小麦植株中Cr含量较多的部位为根,而籽粒中含量较低.Cr的吸收速率以灌浆中末期最快,其次是返青-拔节期,出苗期至分蘖期最慢.并通过测定土壤Cr含量、成熟期籽粒Cr含量等建立同归方程,以此预测籽粒中Cr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中国油料市场供应情况和国内、国际食油市场供求形势,以及国内、国际油料食油价格走势。指出.国内食油供给充足,并持续增长;食油消费逐步增加;食油价格总体保持上涨态势。并预计在新油料上市前,国内外市场价差缩小的可能性不大,中国油料和食油市场将随国际市场价格高位波动攀升。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油脂分为动物脂肪与植物油脂,油脂不仅是人类的主要营养品和食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人类很早就利用油脂满足各种生活需要。动物脂肪首先被广泛应用于烹饪、照明、润滑、仪式活动、艺术等方面。汉代以来,随着油料作物的广泛种植,植物油品种不断增多,生活用油更加多元化。中国古人非常重视油料作物的栽培,在榨油工具方面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多元化的生产技艺,油脂的应用也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梳理并总结目前古代油脂研究的成果,对减少油料进口、实现粮食供给安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