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简述生态护坡的内涵、特征及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护坡对自然及人类生活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从稳定性、生态性、技术性和护坡栽种植物选择等方面,探讨设计生态护坡的原则和要点,展望此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国内河湖护岸工程技术的对比,阐述了生态护岸技术的优点,并通过沈北新区长河城市段治理工程,介绍了该项技术在长河城市段河道治理工程上的实际应用,为东北小型河流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生态护坡在城市河道防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述生态护坡的内涵、特征及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护坡对自然及人类生活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从稳定性、生态性、技术性和护坡栽种植物选择等方面,探讨设计生态护坡的原则和要点,展望此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概述人水和谐发展的治河理念基础上,本文分别从分类、原理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对生态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以北京市新开渠西四环-万寿路段工程为实例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施工工艺的关键,结果表明,使用生态砖这一新型建筑产品,不仅可以提高河道的行洪、泄洪、抗冲刷等能力,而且在生态环境方面,能够满足河道环境通量的要求,对河道治理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魏铭辰 《南方农机》2019,(3):247-24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并对当下自身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生态建设理念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城市河道治理工程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有着重大影响,也成为生态环保领域上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通过探究当前城市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工程采取了几点措施,以实现河道治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克服传统的浆砌石、干砌石或混凝土板护坡方法的缺点,在三维植被固土网的材料、结构、性能、优势的基础上,详细说明了其施工方法。通过三维植被固土网护坡与传统护坡方法的现场实验对比,前者优势明显,认为在水利水保工程中可以采用三维植被固土网进行护坡,以取代传统的护坡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河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迫切需要进行整治和规划,在恢复河道功能的前提下,使用生态理念对河道景观进行设计.基于此,本文对河道整治规划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生物及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饶胜 《节水灌溉》2007,(4):61-62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水利工程中的水生态环境元素也成为工程技术中不可忽视的层面,各地在河道整治中注重实施河道的生物修复和生态恢复也就成为大势所趋.河道生物修复是一类低耗、高效和环境安全的生物技术, 是国外流行的最新治污技术之一,特点是能对污染环境进行原位处理,勿需基建投资,效果理想且无副作用.将生物修复技术与水工工程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城市河流的生态恢复工程实践在国内尚属探索起步阶段,结合石井河流域均和涌整治工程实践,介绍水体生物修复技术在城市污染河流综合整治工程设计中应用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9.
生态护岸是一种集防洪、生态、景观、自净等效应于一体的新型护岸技术,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对传统护岸工程与生态护岸进行对比,总结了生态护岸功能及技术现状,介绍了生态护岸技术的常用措施及应用,以促进河道生态护岸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生态混凝土指的是一类特种混凝土,具有特殊的结构与表面特性,能够适应生物生长,对调节生态平衡、美化环境景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具有积极作用。生态混凝土用于生态护坡,是以工程加固和植被护坡结合的方式,对维护边坡的稳定性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流域干旱区绿洲河道生境生态水权及其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界定了流域干旱区河道生境生态水权的内涵,并确定了其计量依据、计量内容和计量方法;基于主要源流出山口径流量以及干流阿拉尔站20世纪80年代以前径流量资料,利用Tennant法确定了塔河流域的河道生境生态水权的划分标准和计量模型,并计算塔河流域河道生境生态水权。结果表明,塔河流域最低河道生境生态水权为53.14亿m3/a,其中叶尔羌河流域13.31亿m3/a,和田河流域8.03亿m3/a,阿克苏河流域源流区13.04亿m3/a,阿克苏河10.98亿m3/a,干流7.78亿m3/a;塔河流域适宜河道生境生态水权为69.87亿m3/a,其中叶尔羌河流域20.06亿m3/a,和田河流域12.05亿m3/a,阿克苏河流域19.53亿m3/a,阿克苏河16.14亿m3/a,干流11.37亿m3/a。河道生境生态水权的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6—9月。  相似文献   

13.
以杭嘉湖地区某市河流型饮用水源地生态处理工程为例,系统介绍了新型生态处理工程系统在河流型饮用水源地建设中的应用,通过构建人工湿地来恢复和净化水质并形成以湿地为主的滨水景观;同时对湿地系统工艺、设计参数进行了说明,并对工程投资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了赋予技术成熟、安全可靠、应用广泛的传统混凝土挡墙生态特性,将其直立的墙面适当放缓后退,浇筑成阶梯形状,在阶梯边沿上设置矮墙,形成生态槽,充填种植土,栽培适宜的景观植物,即为植绿型挡墙。结合植绿型挡墙在叉仔河治理中的应用,优化了挡墙设计,临水侧墙面综合坡比为1∶0.8,生态槽净宽0.65~0.85 m,槽深0.4 m,槽壁厚0.15 m,相邻槽距1.0 m,同时,墙背调整为仰斜式,坡比为1∶0.25,墙趾处设格宾护脚防冲。植绿型挡墙用于河道治理中,既经久耐用,又可形成生态美景,还有利于不幸落水者攀爬上岸自救。  相似文献   

15.
侧槽溢洪道被广泛运行于水利工程,但由于受场地、投资等限制,部分工程采用正堰与侧堰相结合的L型布置,导致槽内水流结构更加复杂。以景宁某工程溢洪道为例,采用Flow3D三维仿真软件模拟了L型侧槽溢洪道进口段的水流结构,并结合水工模型试验,对槽内的水流流态、流速分布、水面线、压强和消能率等水力特性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L型溢洪道侧槽内正、侧堰两股水流相互作用后,可有效提高过流能力,降低侧槽内水位,增加消能率;其次,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水工模型试验基本吻合,进一步表明三维数值模拟在研究复杂水流结构时的可行性,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包头市层级生态网络构建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戈  于强  YANG Di  张启斌  岳德鹏  刘建华 《农业机械学报》2019,50(9):235-242,207
以包头市为研究区,结合不同生态价值生境斑块的层级性,构建层级网络提取模型框架,选用合适的图论网络测度指标评价层级生态网络。结果表明:基于层级网络提取模型构建的包头市层级生态网络,所提取的第1、2、3层对应的潜在生态源地数量为8、31、123,第1、2、3层对应的潜在廊道数量为8、35、151,并确定对应的第1、2、3层生态节点数为7、28、47;计算α、β、γ指数,评价层次生态网络结构,随生态源地与廊道数量增加,网络中可供物质流动的回路增多,生态源地的平均连通度变好。针对半干旱区构建的层级生态网络,能够为包头市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对半干旱城市生态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缺少绿洲生态水权流域分配及其研究制约了塔里木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分配纳入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影响了绿洲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恢复重建;为此,首先明确界定了塔里木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的流域分配内涵,然后确定了绿洲生态水权的流域分配方法和模型,计算了塔里木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流域分配,主要结果表明:绿洲生态水权纳入流域水权初始分配是落实三源流和干流上中下游生态水权主体权责与客体分配的重要制度保障。塔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流域分配主要在叶尔羌河流域与干流中下游;年内分配主要在3-5月和6-9月。而且,适宜绿洲生态水权流域分配与绿洲维持恢复生态水权流域分配较高。这不仅是塔河流域绿洲生态水权流域分配方案确定的参考依据,也成为绿洲生态水权行政区域分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混合遗传神经网络在边坡稳定性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将改进的遗传算法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分析了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建立边破稳定性评价的神经网络模型。分别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和自适应BP算法对网络权值进行全局优化和局部二次优化。选用边坡实例对网络进行训练检验,结果表明,混合遗传神经网络提高了训练速度和泛化能力,对边坡稳定性分析有较好的适用性,为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黄河口改道、淤积延伸对其上游河道反馈影响问题的认识上,各家研究成果不仅定量相差很大,在定性上也有较大分歧。作者分析认为,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河口演变影响因素繁多,河床(包括河口)冲淤变形十分剧烈,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极为复杂,采用传统的资料分析手段,不能对此复杂情况进行充分和全面的分析,是造成上述研究结论分歧的根源。因次,未来必须借助河工模型试验或数学模型计算等手段开展研究,才可能彻底揭示黄河口演变对河道反馈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0.
开展水稻机械化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应用研究,阐述机具选型、肥料选择的要求,调查分析不同节肥量下水稻长势、产量、节本增效情况,总结相关技术要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该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