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从改善移栽环境、移栽基质准备与土壤消毒、瓶内炼苗、移栽、移栽后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兰州百合试管苗移栽技术。  相似文献   

2.
矮化石楠试管苗移栽基质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陈绕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851-1851,1873
研究了不同移栽基质河沙、蛭石、珍珠岩、腐殖土以及不同体积的混合物对矮化石楠试管苗成活率及长势的影响。结果表明:试管苗在河沙、蛭石、珍珠岩中成活率较高,在河沙、蛭石中长势最佳;腐殖土的电导率高达2.12mS/cm,不适宜作为移栽基质。  相似文献   

3.
以"黄天霸"百合试管苗为试验材料,从移栽基质、鳞茎大小以及不同浓度的营养液等3个方面进行其移栽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移栽的基质是配方④(草炭︰蛭石︰腐殖土︰干鸡粪=1︰1︰1︰1),移栽成活率达86.7%;试管苗鳞茎直径大于0.5 cm,移栽成活率高;在移栽过程中,以喷施MS大量元素营养液适宜苗期生长。  相似文献   

4.
兰州百合引种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兰州百合在南京生长良好,用鳞片扦插快速繁殖,成苗率高,生长速度快。作鲜切花瓶插寿命可达7 ̄10天,兰州百合花有较好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 试管苗移栽成活率是制约苗木工厂化生产的关键。因为试管苗在试管内气孔全部张开,根系没有根毛,在移栽时缓苗期长,根系恢复生理功能慢,所以要求移栽基质一方面通透性要好,便于长新根,另一方面要保持合适的湿度。湿度过大易烂根,湿度小时,由于刚移栽的试管苗气孔全部开张,蒸腾量  相似文献   

6.
亚洲百合试管苗生根移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亚洲百合‘精粹’(Lilium Asiatic hybrid cv.‘Elite’)试管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激素、活性碳与大量元素处理,建立亚洲百合生根移栽体系。结果显示,低浓度的NAA(0.1~0.2mg.L-1)有利于根的诱导,生根率均达100%;大量元素1/4MS处理更适合试管苗的生根和小鳞茎形成;"IBA+AC"处理最佳组合是2.0 mg.L-1IBA+0.1%AC;鳞茎直径≥9 mm的试管苗去顶4℃低温冷藏4周,移栽后喷施1/2MS营养液,长势最好,成活率达到100%。本试验获得适宜亚洲百合的生根移栽技术体系:生根最佳配方为1/4MS+0.1~0.2 mg.L-1NAA或1/4MS+2.0 mg.L-1IBA+0.1%AC;最佳移栽技术为选取鳞茎直径5~7 mm的试管苗去顶,4℃低温冷藏4周后移栽,栽后喷施1/2MS或MS营养液。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薇菜试管苗进行不同等级、不同移栽基质移栽试验,研究薇菜试管苗的最适移栽时期、最适移栽基质。试验结果表明:用遮阳网+微膜覆盖保湿,在保持温度20~28℃,湿度90%~100%,散射光照条件下以合格单株定植于椰茸中成活率高达97.6%。  相似文献   

8.
试管苗移栽是试管苗应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实验室与大田生产的连接纽带,移栽成活率及成活质量直接影响试管苗的应用价值。本实验在已经建立起猕猴桃快繁系统的基础上,于1997年11月5日至1999年9月8日对试管苗移栽进行了研究,总结出成活率高、培育健壮小苗的方法,从而完善试管苗产业化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用猕猴桃组培苗选自本实验室陆续生产的海沃德和秦美两个品种。将生根培养4周的培养瓶封口揭开,炼苗2~3 d,小心取出带根小苗,用自来水洗去附着在根部的琼脂培养基,移栽到装有珍珠岩、蛭石、腐殖土的塑料杯中,浇透水,置于实验室靠窗口处。每杯罩上自制的塑料口袋,以防水分过快散发造成干旱。根据空气湿度状况,不定时将口袋掀开透气,以防湿度过大引起发霉等不利因素。根据环境温度情况及季节,逐步揭去薄膜口袋,让苗在散射光下生长,每周浇营养液(1/2MS)1次。浇水次数视基质湿度灵活掌握。移栽塑料杯成活的小苗于1999年3月5日全部移植到大田,成活率98%。  相似文献   

9.
以麝香百合组培苗为试验材料,从炼苗时间、鳞茎大小、基质和苗期叶面肥等4个方面进行其移栽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鳞茎直径小于0.5 cm不利于百合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低,苗的生长慢.百合组培苗栽培的最适基质配比为菜园土∶河沙∶腐殖质=1∶2∶1.百合组培苗苗期喷施的叶面肥,以MS大量元素营养液喷最适合.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毛百合组培苗移栽成活率,采用不同配比的基质,研究了基质对毛百合组培苗的移栽后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炭∶园土∶河沙=2∶1∶1中的百合组培幼苗生长优于其它配比基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百合组培苗的质量和移栽成活率,筛选适宜的生根培养基配方。[方法]以百合组培苗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配比基本培养基、不同浓度IBA和活性炭对百合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结果]基本培养基选用1/2MS为最好,添加IBA和活性炭后均加速根的形成,IBA添加的最佳浓度为0.10 mg/L,活性炭加入量以0.2 g/L为最佳。[结论]百合组培苗理想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10mg/L+活性炭0.2 g/L,此配方下平均生根率为100%,且根密而壮。  相似文献   

12.
草莓脱毒苗移栽基质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蛭石、草炭、珍珠岩3种基质不同量混合作为草莓脱毒苗移栽基质,观测其成活率、株高、根数、根长。结果表明:以全蛭石为移栽基质的脱毒试管苗成活率可达98.33%,植株生产状态最优,平均株高、发根数、根长几项指标均高于其它移栽基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兰州百合芽增殖培养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兰州百合鳞片为外植体获得的小鳞芽为材料,利用响应面法的Box-Behnken设计方法,对百合组培芽增殖进行试验优化。结果从响应面法优化模型得出的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1.25 mg/L 6-BA+0.2 mg/L NAA,在此条件下,增殖系数达3.82。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兰州百合小鳞茎的生长及膨大规律,以添加不同浓度蔗糖处理为依据,明确小鳞茎生根膨大培养基以1/2MS+0.2 mg/L NAA +70 g/L蔗糖为最适。在此浓度基础上对兰州百合试管小鳞芽进行1次和2次膨大培养,分别在培养30、50、70、90 d时测定小鳞茎鲜重、干重、糖及淀粉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兰州百合1次和2次膨大小鳞茎单粒鲜重和干重均呈增加趋势,且2次膨大较1次膨大效果显著。1次膨大小鳞茎可溶性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均随培养天数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蔗糖含量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与培养30 d相比,培养50~90 d时蔗糖含量明显增加,且达极显著差异。随培养天数的增加,2次膨大小鳞茎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变化趋势较平缓,各培养时期差异不明显;果糖含量呈降低趋势,与培养30 d相比,培养50~90 d时果糖含量显著降低;淀粉含量呈增加趋势,在培养90 d时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15.
兰州百合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兰花楹轻基质网袋容器苗基质选择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蒙彩兰  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313-9314
[目的]探讨适合兰花楹培育苗木的轻基质配方,为生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松皮、锯末、炭化锯末3种基质设置9种配方,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兰花楹网袋容器育苗试验,对不同轻基质配方的苗高、地径和侧根及生物量等指标进行苗木综合评定。[结果]不同配方之间的苗高、地径、侧根和生物量等均达到显著差异;配方A(沤制松皮75%+沤制锯末25%)、D(沤制松皮75%+炭化锯末25%)、E(沤制松皮50%+炭化锯末50%)、G(沤制松皮70%+沤制锯末20%+炭化锯末10%)的育苗效果排列前4位,其中配方E(沤制松皮50%+炭化锯末50%)的最好,育苗效果最差的为配方C(沤制松皮25%+沤制锯末75%)和配方Ⅰ(沤制松皮20%+沤制锯末50%+炭化锯末30%)。[结论]配方E(沤制松皮50%+炭化锯末50%)最适宜培育兰花楹苗木。  相似文献   

17.
红叶樱花组培苗移栽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移栽基质、施肥方法以及GA3处理等3个方面对红叶樱花组培苗的移栽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红叶樱花的最佳移栽基质为草炭∶蛭石∶珍珠岩4∶1∶1;组培苗生长期间每7 d浇施0.2%尿素为最佳的氮肥施用方法;喷施100 mg/L GA3可有效促进红叶樱花组培苗的节间生长,缩短其缓苗期。  相似文献   

18.
东北刺人参播种苗移栽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刺人参当年生播种苗移栽到其原产地能够完全成活和正常生长。移栽后3a内苗高生长表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地径生长表现出缓慢的增长趋势;主根长增长量年度间差异不大;单株鲜质量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小于苗高。2、3年生播种苗移栽到分布区外与原产地相似的生境条件下完全能够成活,但2年生播种苗栽后第一年生长受阻。移栽到原产地的播种苗比在温室内培养的播种苗生长快。  相似文献   

19.
北苍术人工驯化栽培已成为北苍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通过试验探索,从苗床选择、整地施肥、种子处理、播种、苗床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挖与移栽等方面总结了北苍术育苗移栽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