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3龄幼虫为试虫测定了甲维盐、辛硫磷及两者5种不同配比的混配剂的毒力.甲维盐与辛硫磷混配后增效显著,在5种配比中以甲维盐:辛硫磷=1:100为最佳配比,共毒系数为154.31.与单剂相比,该配比明显提高杀虫率.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甲维盐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最佳配比,采用浸虫法测定了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及组合物对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毒力,并基于最佳增效配比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复配组合在二者质量比介于2∶8~7∶3范围内表现增效作用,以3∶7时增效作用最大,共毒系数CTC为173。基于该比例加工获得10%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并以此开展田间防治草地贪夜蛾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施药浓度高于有效剂量37.5 g/hm~2时,药后3、14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分别达到88%和84%以上,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以质量比3∶7混配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良好配方。  相似文献   

3.
通过微量点滴法,以水稻二化螟4龄幼虫为供试昆虫,测定杀虫单和甲维盐不同比例混配对水稻二化螟杀虫毒力,采用共毒因子和共度系数法进一步确定2种试验药剂的合适配比。结果表明:甲维盐和杀虫单混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具有很宽的有效配比谱。室内毒力测定表明甲维盐LD50为0.596 4ng/larva,杀虫单LD50为21 501ng/larva,2者的毒力差异达36 051.31倍。共毒系数研究表明甲维盐和杀虫单的配比在1∶1 000~1∶36 051(质量比)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4.
丙溴磷与哒螨灵对黄曲条跳甲毒力最佳配比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otter喷雾法测定了丙溴磷与哒螨灵混配后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联合毒力及混剂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丙溴磷与哒螨灵按90∶10、84∶16、80∶20混配时,3种配伍的药液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相差不大,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41.00、154.62和149.51;当丙溴磷与哒螨灵的比例为30∶70时联合毒力最强,共毒系数为180.76。  相似文献   

5.
熊件妹  肖文兵 《江西植保》2007,30(4):181-184
采有点滴法测定丙溴磷、辛硫磷及其混剂对二化螟的毒力,结果表明,丙溴磷与辛硫磷混配,各个配比均有增效作用,其中以6:19(有效成分)的配比增效作用最大,毒性比率和共毒系数分别为1.71和177.16。田间试验表明,丙溴磷与辛硫磷以6:19的混剂对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室内结果在田间试验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6.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Xn HB310)与7种常用杀虫剂混配后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毒杀增效作用,并对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进行了最佳配比的筛选和增效作用的评价。结果显示,Xn HB310仅与氯氰菊酯混配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协同毒力指数(cf)为30.9;当Xn HB310与氯氰菊酯质量比在1006.4∶2.6~816∶4之间时,混配药剂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当两种药剂的质量比为952∶3时,增效作用最强,此时的共毒系数最高为335。Xn HB310与乐斯本、吡虫啉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混配均表现为相加作用,cf值分别为9.6、-6.9和-18.6,Xn HB310与菜喜、灭幼脲或阿维菌素混配则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cf值分别为-48.4、-24.9和-57.1。  相似文献   

7.
采有点滴法测定灭多威、辛硫磷及其混剂对棉铃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灭多威与辛硫磷混配,各个配比均行增效作用,其中以1:2.6(有效成分)的配比增效作用最大,毒性比率和共毒系数分别为1.58和151.41。田间试验表明,灭多威与辛硫磷的混剂对棉铃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室内结果在田间试验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8.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采自中国陕西省(陕)长安区、华阴县、三原县、兴平市和山西省(晋)太谷县5个地区的粘虫田间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5个地区粘虫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以下简称甲维盐)均表现为敏感,抗性倍数(RR)为0.6~1.6;对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RR为0~6.2;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毒死蜱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RR为0.1~32.8;对辛硫磷,除陕西省三原县种群表现为敏感外,其他4个种群均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RR为19.4~70.1。药剂毒力相关性分析表明,毒死蜱和甲维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氯虫苯甲酰胺与甲维盐、毒死蜱及辛硫磷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因此陕晋两省上述地区的粘虫防治推荐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同时应注意将氯虫苯甲酰胺和甲维盐、毒死蜱等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信阳和漯河两地黏虫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等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信阳种群对6种药剂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LC50分别为:0.035、0.230、3.566、3.716、5.025、13.315 mg/L;漯河种群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LC50分别为:0.053、0.734、3.081、3.413、13.570、25.067 mg/L。以毒死蜱为标准药剂,甲维盐对信阳和漯河3龄黏虫幼虫都表现出极高的活性,相对毒力指数分别达到143.571和58.132。  相似文献   

10.
以5%甲维盐乳油和15%茚虫威悬浮剂两种单剂作为对照药剂,研究了复配剂15%甲维·茚虫威悬浮剂8、11、16g/667m2共3个制剂用量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调查发现,单次施药19 d后,15%甲维·茚虫威悬浮剂较高用量(16 g/667m2)处理的防效为89.35%,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该复配剂中等用量(11 g/667m2)处理的防效与15%茚虫威悬浮剂处理接近,略高于5%甲维盐乳油;较低用量(8 g/667m2)处理的防效与5%甲维盐乳油接近,显著低于其他施药处理。15%甲维·茚虫威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总体防效较高,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并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早疫病菌室内杀菌剂筛选及配比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生长速率法,对18种杀菌剂及药剂配比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嘧菌酯、腐霉利和异菌脲对马铃薯早疫病菌抑制效果好,有效中浓度(EC50)小于1 μg/mL;代森锰锌与嘧菌酯混配,配比为 4∶6、5∶5、6∶4、7∶3、8∶2、9∶1 均有增效作用,其中配比9∶1 增效作用最好,其次是配比6∶4。  相似文献   

12.
东方绢金龟在河北省金银花种植区为害严重。为筛选有效的防治药剂,通过浸虫法测定了8种杀虫剂单剂及5组混配组合对东方绢金龟幼虫的杀虫活性,并通过田间试验进行药效验证。结果表明,辛硫磷处理后96h幼虫校正死亡率达81.03%,同时间氟虫腈、毒死蜱处理的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5.86%、63.79%,均具较高杀虫活性。药剂混配后,以辛硫磷+氟虫腈的组合对幼虫防效最好,处理后48h校正死亡率达100%。田间试验中,辛硫磷+氟虫腈混配和毒死蜱单剂施用后10d对幼虫的防效均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研制了注干用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以下简称甲维盐) 可溶粒剂,并通过在马尾松树干基部钻孔施药,考察了其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以苯甲酸钠、单水乳糖、可溶性淀粉和羧甲基纤维素为水溶性载体,采用混料均匀试验设计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对水溶性载体的配方进行了优化。将水溶性载体与溶于正丁醇和乳化剂OP-10的甲维盐 (油相) 在不同时间下混合并造粒,通过对其性能指标的追踪检测得出粒剂最佳配比和混合时间。结果表明:10%甲维盐可溶粒剂的最佳配比 (质量分数) 为:甲维盐10.0%(折纯),乳化剂OP-10 6.7%,正丁醇12.0%,苯甲酸钠39.0%,单水乳糖20.5%,水溶性淀粉3.0%和羧甲基纤维素4.5%;机械混合时间为10 min,粒剂外观为乳白色圆柱体,各项性能指标合格。注干施药结果表明:在浙江临安东湖村松材线虫病疫区,注干110棵马尾松,1 a后马尾松死亡率为0,对照区为6.1%;在福建泉州仙公山疫区,注干230棵马尾松,1 a后马尾松死亡率为1.7%,对照区10.8%。结果表明,所研制的10%甲维盐可溶粒剂可在松脂分泌旺盛的松树上注干施药,制剂造粒工艺简单,无包装物污染,对松材线虫病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辛硫磷混剂毒性联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Harris法对辛硫磷与甲基对硫磷、灭多威以及3种拟除虫菊酯以等毒剂量混配时对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联合作用的性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辛硫磷与甲基对硫磷混配为拮抗作用;与灭多威混本为相加作用;辛硫磷与溴氰菊酯或高效氯氰菊酯混配时毒性分别增加4 ̄6倍多,呈协同作用;与氰戊菊酯混配虽属相加作用但毒性有较大增加,为预期毒性的1.5倍。本研究表明辛硫磷与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混配可出现相加或拮抗作用,而与  相似文献   

15.
选用辛硫磷、对硫磷、敌敌畏和氧乐果4种有机磷类杀虫剂以及灭多威和甲萘威两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分别以1∶1、1∶3和3∶1的比例混用,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为试虫,分别测得单剂和混剂对其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的抑制中浓度(I50),以联合抑制系数作为增效作用的参考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种药剂不同配比的混剂对同种酯酶的联合抑制作用也往往不同。对AChE和CarE同时具有抑制作用的只有其中的对硫磷+甲萘威(1∶3)、辛硫磷+对硫磷(1∶3)和灭多威+氧乐果(1∶3),而甲萘威+敌敌畏(1∶3)、甲萘威+氧乐果(1∶1)、辛硫磷+甲萘威(1∶1)、对硫磷+氧乐果(1∶1)、对硫磷+氧乐果(1∶3)、敌敌畏+氧乐果(1∶3)、灭多威+对硫磷(1∶1) 7种混剂对AChE和CarE都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二点委夜蛾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和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6种药剂中筛选防治二点委夜蛾效果较好的6种药剂进行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敌敌畏、毒死蜱、辛硫磷对成虫的触杀效果较好;甲维盐、毒死蜱、敌敌畏、辛硫磷、茚虫威胃毒作用较强,试虫死亡率均在94%以上。其中茚虫威防效可达97.22%。甲维盐、辛硫磷、毒死蜱、茚虫威、敌敌畏和敌百虫对二点委夜蛾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0.22、5.91、10.93、14.23、123.77、196.95 mg/L。  相似文献   

17.
氯虫苯甲酰胺与6种药剂复配对小地老虎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出对小地老虎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组合,室内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虫螨腈、毒死蜱、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复配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的联合毒力,并用共毒因子法与共毒系数法相结合评价了复配组合的联合作用。利用共毒因子法定性筛选出共毒因子大于20的配比共16组,进一步通过共毒系数法定量筛选出共毒系数大于120的复配组合,其中具有增效作用的配比有18组。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虫螨腈、毒死蜱、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噻虫嗪按6∶5、1∶2、1∶1、3∶4、3∶5、3∶8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其共毒系数分别为220.28、214.15、298.79、171.85、201.90、319.64。  相似文献   

18.
采用浸渍法,将氧化锌、氧化铜纳米粉混入杀虫剂氯氰菊酯和辛硫磷中,测定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毒杀增效作用。同时也采用普通粒子氧化锌、氧化铜做对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纳米材料与氯氰菊酯杀虫剂混配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而普通粒子氧化锌、氧化铜与其混配并没有增效作用。纳米氧化锌与氯氰菊酯按1∶4混配,其24 h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46;纳米氧化铜与氯氰菊酯按1∶4混配,其24 h的共毒系数为116;纳米氧化锌、氧化铜与辛硫磷按1∶4混配,其24 h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28和116,试验结果表明:氧化锌、氧化铜纳米材料与杀虫剂混配对斜纹夜蛾毒杀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对二斑叶螨防治具有增效作用的药剂组合,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依维菌素与氟啶虫酰胺、噻虫嗪分别混配后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毒力变化,并进行药剂混用防治田间二斑叶螨试验。结果表明,室内处理24h后,依维菌素与氟啶虫酰胺以有效成分1∶19、2∶18、3∶17混配的共毒系数为162.47~311.63,依维菌素与噻虫嗪以有效成分1∶19、3∶17、4∶16、5∶15混配的共毒系数为136.04~173.91,增效作用明显。基于上述组合开展田间药剂桶混防螨试验,0.5%依维菌素乳油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分别混用,药后3 d防效均在85%以上,药后7~10 d防效均在90%以上;药剂组合的速效性优于0.5%依维菌素乳油,持效性优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  相似文献   

20.
4种杀菌剂及其复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氟啶胺、啶酰菌胺和苯醚甲环唑4种杀菌剂及其两元复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结果显示,咯菌腈、氟啶胺、啶酰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18 0、0.018 1、1.896 8和2.087 4μg/mL。复配剂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1∶5、1∶3和1∶1,咯菌腈∶苯醚甲环唑1∶5增效作用最明显;复配剂咯菌腈∶苯醚甲环唑1∶3,咯菌腈∶氟啶胺1∶3,啶酰菌胺∶咯菌腈5∶1,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3∶1具有增效作用,SR值范围为1.5~4.05,其中以复配剂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1∶5增效作用最好,其SR值为4.05;其余不同配比的各组合复配剂具有相加作用,其SR值范围为0.5~1.46。表明咯菌腈、氟啶胺、啶酰菌胺和苯醚甲环唑4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可以交替或复配使用,以阻止或延缓灰霉病菌抗药性的进一步加剧,为灰霉病的综合防控和抗药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