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豆蚜虫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凤 《吉林农业》2007,(3):25-25
大豆蚜虫是大豆的重要害虫,俗称大豆蜜虫、腻虫,以成虫和若虫多在大豆植株的生长点顶部幼嫩叶背和嫩茎上刺吸植物液汁,亦可为害嫩荚。发生严重时造成茎叶卷曲、生长受阻、植株矮小、分枝和结荚数明显减少,大量的落花、落荚及籽粒不成熟,豆粒千粒重降低,苗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豆食心虫与大豆蚜虫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给种植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文主要分析这两种病害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大豆与早熟马铃薯间作防治大豆蚜虫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出安全有效地防控大豆蚜虫的方法,试验共设6个处理,各处理不喷施任何杀虫剂,研究了不同间作比例对大豆蚜虫数量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与早熟马铃薯以8:8比例间作对大豆蚜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且增产14.2%,其产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4.
<正>大豆蚜虫是大豆的重要害虫,多在大豆植株的生长点顶部幼嫩叶背和嫩茎上刺吸植物液汁,亦可为害嫩荚。发生严重时造成茎叶卷曲、生长受阻、植株矮小、分枝和结荚数明显减少,大量的落花、落荚及籽粒不成熟,豆粒干粒重降低,苗  相似文献   

5.
史明 《现代农业》2011,(6):43-43
大豆蚜虫属同翅目蚜科,是富锦市大豆产区主要害虫,近两年发生期有所提前,且危害也有所加重。大豆蚜虫具有趋嫩性,大豆蚜虫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植株的顶叶、嫩叶、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也可侵害嫩荚。植株受害严重时,叶卷缩,根系发育不良、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及结荚减少,千粒重降低。苗期发生若不及时防治,轻者减少20%~30%,重者减产达50%以上。大豆蚜虫还能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  相似文献   

6.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大豆蚜虫速效笥好, 且高效持效,显著优于对照药剂40%乐果乳油的防效,对大豆安全,在大豆蚜虫发生实工期喷施,用药量10-15g/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地控制蚜虫发生危害,必须了解掌握其相关知识,掌握蚜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8.
大豆蚜虫的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蚜是大豆上的重要害虫,在我国大豆产区都有分布,以东北三省、华北及山东一带危害较重。  相似文献   

9.
大豆蚜虫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虫和若虫在豆株的顶叶,嫩叶和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也可侵害嫩荚,造成植株矮小,结果枝和结荚数减少,千粒重降低,苗期发生严重时可使整株死亡,大发年如不及时防治,轻则减产20—30%,重则减产50%以上,我国主要大豆产区都有分布,而以东北三省、河南、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危害较重。  相似文献   

10.
11.
为明确啶虫脒、吡虫啉、烯啶虫胺和吡蚜酮等杀虫剂对大豆蚜虫的毒力和防治效果,采用浸渍法进行了4种杀虫剂对大豆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种杀虫剂对大豆蚜虫都有较高的毒力,以啶虫脒对大豆蚜虫的毒力最高,LC50为7.026μg/g,其余3种杀虫剂的毒力大小依次为吡虫啉、烯啶虫胺、吡蚜酮,LC50分别为9.484、15.247和43.734μg/g,对大豆蚜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烯草酮EC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治效果,以洋葱品种红一号为试材,研究了240g·L~(-1)烯草酮EC加入3种专用助剂不同处理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结果表明:240g·L~(-1)烯草酮EC180、240、300、600mL·hm-2+0.125%Amigo专用助剂各处理,对洋葱田禾本科杂草防效达89.7%~100%,240g·L~(-1)烯草酮EC16mL·hm-2+0.2%TM-4专用助剂处理,对洋葱田禾本科杂草防效达87.0%~99.5%,240g·L~(-1)烯草酮EC240mL·hm-2+0.05%力透专用助剂对禾本科杂草的株数没有防效,鲜重防效只有72.5%和78.7%。各处理均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推荐使用的最佳应用剂量范围为240g·L~(-1)烯草酮EC240~300mL·hm-2+0.125%Amigo专用助剂和240g·L~(-1)烯草酮EC240mL·hm-2+0.2%TM-4专用助剂。施药适期为移栽后洋葱苗4~5叶;稗草、野黍等禾本科杂草3~5叶期,施药方法为洋葱苗后茎叶喷雾。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大豆蚜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在黑龙江省3个有代表性大豆产区采集大豆蚜,用浸叶法分别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等10种化学药剂进行敏感度测定,得到大豆蚜对10种药剂的LC50值和相对毒力指数,发现三地大豆蚜对有机磷类农药已产生了轻微的抗性,对阿维菌素和高氯两类药剂最敏感.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中华草蛉对大豆蚜的控制效果,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大豆蚜的功能反应,表明其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经χ2检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差异不显著。中华草蛉对大豆蚜功能反应的HollingⅡ方程为:Na=0.659 3 NT/(1+0.659 3×0.004 3 N),(R=0.994 2,P0.01),推得其最大捕食量为230.088 0头·d-1;其自身密度对捕食内干扰作用的Hassell-Varley方程为:E=0.383 6 P-0.602 3,搜索系数Q=0.383 6,干扰系数m=0.602 3。  相似文献   

15.
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食心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是在实验室筛选出的一个赤眼蜂小种,结果表明,它在营养需求方面与苹果食心虫卵有很大的关联性。通过在相应的环境条件下,对寄主卵的密度、寄生虫和寄主卵密度比进行研究,同时建立数学模型,以评价使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食心虫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6.
绥化地区大豆田蚜虫及其天敌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以绥化为代表的黑龙江省中部地区的大豆蚜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2011年对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大豆田进行定点、定期调查。结果表明:6月20日至9月5日是大豆蚜虫的发生、危害期,盛发期是7月25日至8月15日;大豆蚜天敌主要以异色、龟纹、中华草蛉、印度三叉蚜茧蜂、食蚜蝇、小花蝽为主,寄生性天敌印度三叉蚜茧蜂数量到达峰值的时间是7月19日,捕食性天敌中华草蛉数量到达峰值的时间是8月10日,大豆蚜虫天敌数量到达峰值的时间比大豆蚜虫滞后5~10d。  相似文献   

17.
四川稻秆潜蝇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1999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稻秆潜蝇在四川水稻上一年发生一代,生活史长达140d,麦田及沟边的看麦娘是其的主要越冬寄主,稻秆潜蝇翻颚茧蜂是越冬蛹的主要寄生性天敌,越冬蛹在次年水稻秧苗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时开始羽化并产卵,此期为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8.
新疆苹果小吉丁优势天敌控害效果初探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研究苹果小吉丁优势天敌生物学特性及控害效果.[方法]林间定点调查结合室内观察统计苹果小吉丁优势天敌生物学特性及不同时期寄生率.[结果]苹果小吉丁幼虫优势天敌为苹果小吉丁刻柄茧蜂,该天敌为单寄生蜂,成蜂喜光、喜温,雌雄比例接近1:1,一个世代历期约为30 d.6月上旬后,寄生率呈上升趋势,林间调查寄生率最高达到44.74;.[结论]苹果小吉丁刻柄茧蜂对野果林苹果小吉丁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可被利用进行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9.
选用5种药剂防治柳蚜的试验结果表明,申农(2.5%乐氰乳油)3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树冠喷雾,防治效果最佳,喷药后2 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6.5%和97.1%,喷药后7 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9.6%和100%;其次是2.5%好乐士2 500倍液、绿富隆乳油2 500倍液,树冠喷药后7 d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5.7%和97.9%,这4种药剂均可作为防治柳蚜的替换药剂.  相似文献   

20.
杨帅  王玲  赵奎军  韩岚岚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8):3755-3763
【目的】克隆大豆蚜羧酸酯酶基因,了解该酶的分子特性,为研究大豆蚜抗药性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1个大豆蚜羧酸酯酶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AgCarE,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及网上工具进行序列分析,以pET-21b为载体构建原核表达系统进行表达,并以α-醋酸萘酯溶液为底物进行活性测定。【结果】测序分析表明,羧酸酯酶基因AgCarE(GenBank登录号:JF970181)全长1 946 bp,编码526个氨基酸。羧酸酯酶AgCarE的等电点(pI)为6.08,蛋白活性中心包括3个氨基酸残基(催化三联体):Ser186、Glu313、His434,5个N-联糖基化位点,具备羧酸酯酶的结构特征,属羧酸酯酶家族(EC: 3.1.1.-)。将该基因编码序列与pET-21b载体重组,经IPTG诱导表达HIS标签融合蛋白、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检测,在大肠杆菌BL21中成功表达约59 kD的AgCarE蛋白,以α-醋酸萘酯为底物,检测表达的羧酸酯酶活性为0.036 mmol/100 μL酶液。【结论】成功克隆、表达了大豆蚜羧酸酯酶蛋白AgCarE,以α-醋酸萘酯为底物,检测表达的羧酸酯酶活性为0.036 mmol/100 μL酶液,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羧酸酯酶的结构特征及水解作用,为设计研发新型杀虫剂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