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以7个亲本配制6个杂交组合,除一个组合外,其余组合F_2油分含量均呈正态分市,加性效应明显.F_2油分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平均为0.44,预期遗传进度平均为0.67.大多数组合的F_2油分含量与百粒重和单株粒重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用蛋白质含量不同的九个亲本配成六个组合,对其F_2、F_3、F_4代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基因作用方式和遗传参数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除C_2外,其它五个组合的蛋白质含量遗传主要是基因的加性效应,可用中亲值预测杂交后代蛋白质含量的平均表现。组合C_2除基因的加性效应外,还存在显性效应。多数组合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力一般中等偏高且随着世代的升高而增加。不同组合F_2、F_3、F_4代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和遗传进度较大,以及高蛋白超亲个体的普遍存在,均表明了早期世代选择高蛋白个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蛋白质含量不同的九个大豆品种配成六个杂交组合,对其F_2、F_3、F_4不同世代群体蛋白质含量与植株的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各生育阶段的长短和脂肪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旨在为大豆高蛋白质育种杂交后代的间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六个组合的蛋白质含量与植株的形态性状和各生育阶段长短的相关数一般未达到显著水平,且相关性因组合和世代而异,不宜以这些性状作为蛋白质含量的间接选择性状。各组合于F_2、F_3和F_4三个世代,蛋白质含量与量及产量因素呈一致倾向的负相关,但相关程度不大。因此,高蛋白育种与高产育种有可能相结合,F_4代蛋白质含量与蛋白产量的正相关说明,在选择高蛋白质时并不总是伴随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的降低。由于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之间为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可用低脂肪含量作为高蛋白育种中对蛋白质进行选择的间接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4.
10个夏大豆杂交组合的F_2、F_3和F_4代同期播种。结果表明,各组合世代间产量差异不显著。F_2与F_4世代间单株粒重等的相关系数都达到显著标准。各产量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在F_2代较低,不宜选择,至F_4代有较大提高,可进行选择。采用C.A.Brim的改良系谱法时,应结合早期世代组合鉴定,逐代淘汰不良组合,提高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5.
两组大豆亲本配合力在杂种后期F_5~F_8世代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6个长江中下游大豆亲本和4个黄淮亲本于NCⅡ交配设计下产量、产量因素和生育期等10个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在F_5—F_8世代的表现。几乎全部研究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在F_5—F_8世代间表现基本一致。产量等绝大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变异极显著。即使在显性作用很小的后期F_5—F_8世代,仍有显著的特殊配合力变异并相当重要。说明有较大的加性×加性上位遗传变异,可为纯系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6.
玉米子粒油分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子粒油分含量直接影响着深加工品质,研究子粒油分含量的遗传模型,可以为遗传育种中进一步提高玉米油分含量提供参考。以3个玉米组合济533/PH6WC、济533/H5818和2394/PH4CV的亲本构建各自的六世代群体(P1、P2、F_1、B1、B2、F_2),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玉米子粒油分含量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3个组合油分含量均符合D-2模型(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均以F_2代较高,表明玉米子粒油分特性在F_2世代选择时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孟祥勋  胡明祥 《大豆科学》1991,10(3):179-186
利用3个大豆杂交组合研究了F_2或F_3代根据单株蛋白质含量进行高、中、低分組选择的选择效果及其对产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分析了蛋白质、产量、脂肪及蛋白十脂肪总量之间的遗传相关及相关遗传进度。结果表明:(1)不同杂交组合早世代蛋白质含量分组选择的效果不同。F_2或F_3分组选择的F_3或F_4组间蛋白质含量有一定重叠,但一般高组蛋白质含量高于中组或低组;(2)早世代蛋白质含量分组选择对脂肪含量影响较大,对产量则无显著影响;(3)蛋白+脂肪总量与蛋白质含量显著正相关,与脂肪和产量负相关不显著。以选择蛋白+脂肪总量估计的蛋白质含量相关遗传进度与直接选择的遗传进度相似;产量和脂肪的相关遗传进度有正有负但绝对值均很小。综上结果认为,早世代根据蛋白+脂肪总量进行选择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8.
利用九个亲本六个组合的F_2分析了单株蛋白质产量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大豆F_2代单株蛋白质产量分布呈正态,此性状由多基因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因组合不同,单株蛋白质产量的遗传力变化从42.1%到74.16%,遗传进度变化在2.08到3.85之间。F_2代群体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有大量的超亲现象,且以正向超亲为普遍,因此,在F_2代进行选择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亲本直接影响到F_2的遗传变异,双亲差异大或亲缘关系远的组合,F_2代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单株籽粒产量与蛋白质产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蛋白质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探索了不同遗传背景条件下BC3F2代大豆蛋白质含量及脂肪含量的遗传规律,旨在为选配优良的杂交组合及制定有效育种方案提供理论基础。分别以红丰11和早熟18大豆品种为供体亲本,黑龙江省主栽品种东农47为受体亲本,采用回交3次、自交2次,得到2个回交群体,并对其后代群体的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百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及相关性等分析。结果表明:2个回交群体间籽粒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差异显著,且同一组合后代群体内表现一致性较好。相关分析表明BC3F2代蛋白质、油分含量与供体及受体亲本均呈不显著正相关;BC3F2后代家系的蛋白质、油分含量与双亲差值呈不显著负相关,与中亲值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用双亲中亲值来预测杂交组合BC3F2代的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平均值更加准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百粒重和株高可以作为间接选育大豆高蛋白质和高脂肪品系的间接依据;在大豆高油或高蛋白育种中,亲本宜采用双亲差异大且中亲值较高的来配置组合。  相似文献   

10.
十五个组合的大麦杂种材料,统计 F_2—F_4各世代每个组合的成熟日期、植株高度,按系谱法选育统计分析各性状平均敷、标准差和各世代田间综合农艺性状(评分)相关系数。为大麦育种的早代选择早熟、矮杆材料提供参考(选择的)依据.为不同世代综合农艺性状的选择提供预测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豆蛋白质含量遗传变异特点及早世代选择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5个亲本配制了3个杂交组合,研究其杂种后代F2-F4代蛋白质含量遗传变异的特点及早世代分组选择的效果。结果表明:(1)大豆蛋白质含量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的显性效应。(2)相关分析显示,中亲与后代的相关值比父本或母本与后代的相关值高,世代间的相关显著,相关值以邻近世代间较高;(3)蛋白质含量总的变异趋势是:组合间>家系间>家系内单株间;(4)在大豆杂交组合的早世代对单株蛋白质含量进行选择是有效的,而在F2的选择较在以后世代中选择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琪  王金陵 《大豆科学》1994,13(3):200-206
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间及产量性状与主要发育阶段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存在明显差异。含有秣食豆血缘的组合较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组合,在植株形态性状上表现为植株高大繁茂、粒茎比小的特点,在产量性状上表现为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多及百粒重小的特点。由于秣食豆种质的导入,植株高大繁茂与小的粒茎比存在相关遗传。大豆主要产量因子,在主要发育阶段存在相互制约现象。大豆各生育阶段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与各生育阶段与油分含量的相关方向始终相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产量性状与蛋白质含量与各生育阶段的相关方向相同。  相似文献   

13.
采用NCII设计,配成8个组合,选择高产或高脂肪的7个大豆亲本.试验结果表明,F2代脂肪含量的变异大小与双亲脂肪含量的差异有关,双亲的差异越大,F2代脂肪含量的变异程度也越大.双亲脂肪含量均高,且双亲熟期差异较大,F2代出现高脂肪材料的几率高.F2代脂肪含量与父本的脂肪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但不显著;与母本脂肪含量及中亲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用~(60)coγ射线照射油菜干种子,诱发含油量突变。结果指出:交变体间含油量的极差达6.99%,世代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亲本含油量对后代含油量的突变影响明显,并初步选育出一批比现有推广品种高5%—7%的高油分品系。  相似文献   

15.
摘要采用NCII设计,配成8个组合,选择高产或高脂肪的7个大豆亲本。试验结果表明,F2代脂肪含量的变异大小与双亲脂肪含量的差异有关,双亲的差异越大,F2代脂肪含量的变异程度也越大。双亲脂肪含量均高,且双亲熟期差异较大,F2代出现高脂肪材料的几率高。F2代脂肪含量与父本的脂肪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但不显著;与母本脂肪含量及中亲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根据目标性状有的放矢的选配杂交亲本是提高优异品质组成品种的选择效率的基本前提。本研究对东北三省102份大豆种质资源的蛋白、氨基酸组分、油份及脂肪酸组分进行测定,通过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及基因型分类以综合评价种质品质特性。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大豆种质油份及脂肪酸组分变异较丰富,遗传多样性程度较高。根据主成分分析筛选到9个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资源分为5类。第I类群蛋白含量较高、油份含量偏低,第II类群蛋白、油份含量均居中,第III类群油份含量较高、蛋白含量偏低,第IV类群高油,第V类群高蛋白,类群间的氨基酸、脂肪酸组分各有差异。需根据育种目标在群体间选配亲本,以提高品质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设置"高油×高油"、"中油×高油"和"中油×低油"3种组合类型,对各组合类型后代品系油分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研究了大豆不同亲本组合对后代品系油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杂交组合亲本油分含量通过杂交后代群体对后代品系有显著影响,亲本油分含量与组合后代品系油分含量呈正相关。不同油分含量的大豆杂交亲本组合类型对后代品系油分含量有显著影响,同时受人为选择方式的影响。试验明确了大豆杂交后代群体油分含量的遗传过程及选择作用对后代品系油分含量的影响,为大豆品质育种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籽粒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差异的杂交后代及亲本为材料,分析了灌浆成熟过程中叶片蛋白水解酶和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以及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在籽粒蛋白质含量相近的亲本衍生的杂交后代中,通过籽粒蛋白质含量的连续定向选择不仅可以获得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叶片蛋白水解酶活性及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明显变高或变低的杂种后代,而且可获得蛋白质含量和酶活性超亲的后代;稻米蛋白质含量与灌浆过程中的叶片蛋白水解酶活性呈正相关, 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对150份不同类型大豆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378**,r=0.421**).野生大豆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的关系(r=0.362**),栽培大豆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但相关不显著.种间杂交后代材料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因此,利用低蛋白质、高脂肪大豆作为杂交亲本,可增加选择几率.  相似文献   

20.
野生大豆由于丰富的遗传背景在大豆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选取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的野生大豆与栽培在中国北京种植,并对其农艺性状进行比较.与栽培大豆相比,野生大豆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47.55%),较低的脂肪含量(12.91%).此外,野生大豆的异黄酮含量高并且具有较好的胞囊线虫抗性.将经过筛选的不同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进行杂交,已经选育出一些具有高异黄酮含量和良好胞囊线虫抗性的大豆材料.同时研究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天然杂交,发现通过分析F1代花色和荚皮色的分离情况可以鉴定天然杂交种.结果证明通过杂交的方式将野生大豆中的目的基因导入栽培大豆进而提高大豆育种效率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