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豆包菌(Pisdithus tinctorius(Pers)Coker & Couch)与松树共生,形成特殊状态的短根(菌根),对松树的营养和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有了它,不仅成苗率高,而且幼林生长快。当前,我国对松树育苗造林是把含有菌根菌的森林土(菌根土)施入圃地,作为菌根菌的来源。但是,应用森林土接种,需要的数量大,远距离运输,涉及到人力、运输上的困难,并可能带来其他病菌和对形成菌根不利的真菌。用人工从子实体分离最有效的菌根菌纯培养物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主要途径。美国将豆包  相似文献   

2.
松树外生菌根真菌纯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离出有效的菌根真菌的纯培养,通过无菌栽培试验,可证明菌根形成的有效性,这不仅有助于进行菌根类型、外部形态、树木幼苗生长强度与菌根发育温度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同时对菌根真菌在林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采用的幼苗无菌接种盆栽试验及室内人工固体培养基上接种的纯培养菌根  相似文献   

3.
红汁乳菇菌种分离实验表明,红汁乳菇可通过组织分离获得纯菌,不同地域的红汁乳菇子实体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分离时,菌丝生长的快慢不同。红汁乳菇一级菌种培养时,菌丝在PDA、MMN、酵母葡萄糖酸钙培养基上生长较快和旺盛,菌丝在MS、查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且生长很弱。用液体培养的红汁乳菇接种马尾松幼苗可形成菌根化苗,苗木菌根形成率为73.3%,且菌根明显促进马尾松苗木生长。马尾松菌根化苗可以提高马尾松苗出圃率及造林成活率,促进马尾松生长,为实现红汁乳菇的半人工栽培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国外松菌根的接种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广东常见的两种菌根真菌纯菌剂以及彩色豆马勃的孢子粉,对加勒比松及湿地松幼苗实施人工接种。结果表明,菌根接种对幼树生长的促生效果明显,1.5年生湿地松树高增幅达10.94%;2年生加勒比松树高增幅达20.37%;3年生加勒比松树高增幅达13.54%-22.35%;5年生加勒松树高增幅达31.13%;胸径也有较大的增幅。接种5年的加勒比松幼林蓄积量达16.82m^3/hm^2,比对照的增加87.1%,效果十分显著。菌根接种是我省松树造林及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采色豆马勃(Pisolithustinctorius)是一种外生菌根真菌,能生存在树苗的根上,是松苗的一种有前途的外生菌根共生物。具有这种真菌的树苗能在恶劣的土壤条件下生长,而且比在良好生长条件下具有其他真菌外生菌根的树苗生长得快。1973年美国把在亚拉巴马、佐治亚和宾夕法尼亚松树下采集的采色豆马勃担孢子接种体和从佐治亚培养的营养接种体人工引入佐治亚、佛罗里达和北卡罗来纳州的三个苗圃的土壤中。经过一个生长季节后,在北卡罗来纳州的苗圃里,由营养接种体形成的采色豆马勃外生菌根使火炬松苗的生长增长了140%,而弗吉尼  相似文献   

6.
稳态营养与Pt菌根化在湿地松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苗圃地培育湿地松苗木 ,分别进行 4种处理 :①稳态营养 Pt菌剂 ;②不施肥 Pt菌剂 ;③稳态营养 松林土 ;④常规施肥 松林土。生长季末测定苗木的高度和地径。测定各小区标准木的叶、茎、根鲜重及干重 ,侧根条数和总长。按“十分法”目测吸收根外生菌根感染率。观测结果表明 ,湿地松苗木形成外生菌根的能力较强 ,无论是人工接种还是天然感染 ,菌根感染率均超过 85 % ,其中稳态营养下 ,人工接种Pt菌剂感染率最高 ,可达94 8%。稳态营养人工接种Pt菌剂处理的苗木生长最佳 ;稳态营养下松林土处理的苗木其次 ;人工接种Pt菌剂但不施肥处理的苗木再次 ;常规施肥 松林土处理最差。如稳态营养人工接种Pt菌剂处理与人工接种Pt菌剂但不施肥处理相比较 ,苗木的株高、地径分别提高 2 0 5 %、14 0 % ;侧根条数及总长分别提高 2 5 6 %、4 0 9% ;叶、茎、根、整株鲜重分别提高 34 6 %、4 3 7%、38 8%、37 0 % ;各部分干重分别提高 2 5 7%、38 6 %、4 2 4 %、32 7%。稳态营养人工接种Pt菌剂处理与常规施肥松林土处理相比较 ,各项指标的差异更加明显。充分体现了稳态营养与Pt菌根化的综合效应 ,同时说明稳态营养条件下 ,靠松林土感染真菌形成菌根也能获得较好的生长结果。但是 ,仅靠人工接种优良菌剂 ,不科学  相似文献   

7.
应用从不同林型下分离获得的外生菌根真菌纯培养菌株中的优良菌种,对油松人工林进行菌剂混合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林接菌,能使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接菌后的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总数比对照有明显的增加,其中真菌增加558.7%。接菌后的油松菌根侵染率为75%,对照为20%;采用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林接菌,能够提高其抗病力,增强抗旱性,促进林木的生长。对连续2年接种菌剂的油松幼林调查表明,施用菌剂的油松与对照相比,其地径、树高均有显著增加,树高增长46.1%,地径增长41.3%。所以说外生菌根真菌作为一项生物接种技术,对提高油松林的抗病力,增强抗旱性,促进林木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 森林菌根土接种:用松林或栎类林地带有菌根真菌的土壤(即称菌根土),直接撒在新开垦的苗床上,在播种沟内或在幼苗行间撒一层约1-2厘米厚的菌根土,翻到5-10厘米土层中,并保持土壤湿度。也可按1公斤菌根土兑上20公斤水,混合成泥浆液直接喷洒在幼菌根部。如用容器育苗  相似文献   

9.
外生菌根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仅从外生菌根菌的角度对外生菌根菌资源的调查与分布、分类学研究、纯培养的研究、菌种的鉴定方法、人工驯化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旨在为加强外生菌根菌的利用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我国北方唯一的木本油料树种——文冠果为目标,对与其共生的VA菌根真菌进行了采集、分离和扩繁,并进行了文冠果幼苗的菌根化试验。在采集到的文冠果根系中发现了VA菌根真菌共生结构,其自然侵染率约为20.5%左右;从根际土中分离出典型孢子,经初步检索鉴定其为球孢囊霉属的某个种(Glomus sp.);利用高丹草作为载体进行该菌种的扩大繁殖培养,培养60d后采集根样进行镜检,可明显观察到菌根孢子在根表的侵染点、菌丝及在根皮层细胞内形成的丛枝结构,表明VA菌根真菌的孢子已经与高丹草根系发生了有效侵染。利用继代培养后的接种体进行文冠果幼苗的菌根化回接试验,1年生菌根化幼苗苗高、地径、地上、地下部鲜重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5.9%、7.2%、8.8%和7.4%,差异显著,表明文冠果幼苗期菌根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松乳菇(Lactariusdeliciosus01,02)、华南牛肝菌(Suillusplacidu504)和双色蜡蘑(LaccariabicolorS238N)4株外生菌根真菌固体纯培养接种物,对马尾松进行了圃地育苗接种试验。接种6个月后取样,比较了接种和未接种马尾松幼苗的生长、菌根侵染率和氮磷钾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外生菌根对马尾松幼苗的生长和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接种幼苗的株高、地径、生物量和氮磷钾含量等显著增加,菌根感染率超过65%以上,较对照均达显著水平(P<0 05)。  相似文献   

12.
Das Panna  Kayang Highland 《林业研究》2010,21(2):137-142,I0003,I0004
调查了印度东北部梅加拉亚邦(Meghalaya)3个黄兰种植区(Umdihar,Umsaw和Mawlein)内丛枝菌根真菌和暗隔真菌的侵染。分离和鉴定了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根据不同黄兰种植区内菌根菌种分布和丰富度评价了菌根菌多样性和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侵染显著高于暗隔真菌。丛枝菌根真菌和暗隔真菌的侵染分别是50.91%~58.95%和1.84%~4.11%。真菌孢子密度在三个种植区内变化较大(p0.05)。在所鉴定的7个属29个菌种中,球囊霉属菌种的丰富度最高。Sorenson系数在0.35-7.0之间。种植区内菌种丰富度在2.0~2.9之间。总的菌种丰富度与总的相对丰富度显著相关(p=0.001)。真菌分布、相对丰富度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果球囊霉(Glomus macrocarpum)、Glomus multicaulic、缩不囊霉(G.constrictum)和无梗囊霉是黄兰最偏好的菌种,可能是由于寄主的营养获得和生长较为适当。图6表5参27。  相似文献   

13.
菌根,就是土壤中真菌与根的木栓化幼嫩部分形成的共生联合体.形成菌根的真菌叫做菌根菌.菌根能促进寄主的生长,在有效磷低的土壤中,它能成倍地促进植物的生长.菌根有两种类型:一种叫外生型菌根.真菌的菌丝包在幼根的外面或侵入皮层细胞的间隙中,使根毛不发达,甚至没有而被菌丝所代替.如松、山毛榉、麻栎等;另一种叫内生型菌根.菌丝穿过细胞壁侵入细胞内,并同细胞原生质体混在一起,在表皮细  相似文献   

14.
前言在苗圃和人工林地接种菌根真菌能促进辐射松(Pinus sadiata D.Don)的生长,这已经得到反复证明。但这种促进作用和天然菌根真菌的存在及引进这类菌根有关。当一个新苗圃建立时,尤其是如果这个新苗圃远离正在生长的人工林地或老圃地,或一个老圃地经过土壤薰蒸消毒处理后,就更应该想到用有效的菌根真菌进行土壤接种。用担子菌纲的菌根真菌在  相似文献   

15.
松树Pt菌育苗菌根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用Pisolithustinctorius(Pt)菌根真菌重分离与母菌株培养物的比较及菌根子实体鉴定等方法,确证Pt菌剂人工接种的成功;并用照片描述形成Pt菌根的外部形态和解剖结构;发现典型外生菌根真菌-Pt在苗圃人工接种条件下可与松苗形成内外生菌根。  相似文献   

16.
菌根真菌菌种的更替与其可持续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巨尾桉菌根化组培苗试验林中所接种的彩色豆马勃,已持续生存达10a之久;而接种的西澳粘滑菇、漆蜡蘑仅生存2~6a,之后则被其它菌根菌种所更替。自然条件下未经接种的的蓝桉人工林,造林后2~4a的林中以硬皮马勃、漆蜡蘑等菌根真菌为主;之后则先后由鸡油菌和牛肝菌所取代。松茸菌在适合的自然条件下可在林中生存达数十年之久,其持续性十分明显;人工接种松茸菌的云南松幼苗上,经6a的连续观察,菌丝体仍然生长旺盛。菌根真菌的菌种更替现象及可持续性与菌种本身的生长特性有关。若菌种能适应其环境条件,则生长可持续下去;反之则可能被其它菌种所更替,因此,菌根技术的推广应用,应坚持“适地适菌”和“适树适菌”的原则,方可取得持久的接种效果。  相似文献   

17.
于2016年5月在浙江省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3处采样地,每处采集5株华顶杜鹃Rhododendron huadingense的1~2支侧根,培养分离华顶杜鹃的菌根真菌,然后结合菌落形态特征和r DNA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华顶杜鹃根系内共分离到165个菌株,分为22个菌落形态类型;结合r DNA ITS序列分析,最终分为20个不同的菌种类型,其中19个菌种类型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包括8个属于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和6个属于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3个优势菌种分别为Phialocephala fortinii,Ilyonectria radicicola和某粪壳菌纲真菌的近缘种,分别占菌株总数的41.82%,22.42%和10.91%;其余17个菌种类型合计只占总数的24.85%。  相似文献   

18.
森林菌根土接种法,简便易行,菌根化程度高,接种效果明显。用菌根土接种的云南松、马尾松、加勒比松幼苗长势好、抗性强,苗高、冠幅、全苗重分别是对照苗木的1.7~2.9倍;用以造林,不仅可使造林困难地区松树的成活率由以往平均不足20%提高到85%以上,且可提前2~3年郁闭成林。本文介绍了松树菌根土育苗造林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菌根是植物根部和真菌形成的共生体。真菌寄生于植物,是要从植物上取得碳素营养,但它又促进植物从土壤吸取矿质营养,主要是因为它在植物根部形成发达的网状菌丝,最大限度增加吸收表面积。最有名的菌根是林木的外生或鞘状菌根,它由一些子囊菌和担子菌(高等真菌)所形成。这种类型的菌根,使植物主要的营养吸收根系完全被一层厚达80μm的菌丝鞘所包围,呈放射状的菌丝进入土壤,另一部分菌丝进入根部,在细胞之间形成哈氏网(Hartignet)。下面就讨论这种类型的菌根。然而,最为常见的菌根不具这些特征和特征不明显,它叫V—A菌根(vesicular-arbuscular),由一些接合菌所形成,这类菌根几乎出现于所有环境中  相似文献   

20.
《林业实用技术》2021,(10):3-15
概述了与杨树共生的菌根真菌共74种,其中内生菌根真菌(VA)18种,外生菌根真菌56种,及其在分类学上的隶属关系,其中VA菌根真菌分属1门1纲3目2亚目4科6属18种,外生菌根真菌分属2门3纲6目14科25属56种;菌根真菌在不同杨树上的分布,其中VA菌根真菌在25种杨树及杨树多种上,外生菌根真菌在11种杨树及杨树多种上。杨树是我国重要的造林树种,菌根真菌对杨树的生长能起很大效应:生长的影响、酶活性的影响、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抗旱性的影响、抗溃疡病的影响。最后提出了5项今后研究方向:1)筛选目的杨树品种上形成菌根的最佳种类;2)开展不同立地类型优良菌种的筛选;3)进行苗木菌根化技术措施的探究;4)加强适合杨树生长的菌根菌剂研究;5)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