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农家顾问》2006,(10):28-30
郑麦9023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2001年河南省、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安徽省、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晚茬种植。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安徽和江苏沿淮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2.
《农家顾问》2008,(10):7-7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我国小麦着力建设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东北5个优势区。其中,黄淮海小麦优势区包括河北、山东、北京、天津全部,河南中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山西中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主要包括336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小麦;长江中下游小麦优势区包括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  相似文献   

3.
去年入秋以来,我省盆地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干旱少雨,平原麦区小麦生长偏旺、发育趋快,丘陵麦区条锈病发生早而广,小麦生产面临诸多问题和潜在威胁。对此.笔者深入主要麦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会同部分地方农技部门和相关专家。共同分析讨论,提出管理对策,供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基层农技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去年秋播以来。天气干旱少雨,气温持续偏高,对小麦正常生长和安全越冬带来不利影响。一是旱地小麦出现旱情;二是部分麦田冬前出现了旺长的现象,已成为小麦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据悉,小麦旺长不仅在河北省中南部。而且在整个黄淮海麦区都是个比较普遍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主要生态区小麦施肥增产效应分析   总被引:39,自引:7,他引:39  
【目的】分析中国主要农业生态区小麦的化肥增产效应,为小麦进一步增产和提高化肥效率提供依据。【方法】总结近年来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数据,通过化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等指标分析中国主要农业生态区小麦施肥的增产效应及其变化特点。【结果】各区域施肥量水平较高且差异明显,其中黄淮海区施肥量最高,为383 kg.hm-2;北部高原区施肥量最低,为233 kg.hm-2。西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的化肥增产作用高于北部高原区和黄淮海区。化肥偏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区域是西北区,为23.9 kg.kg-1;最低的地区是黄淮海区,为17.4 kg.kg-1。化肥农学效率的最高的地区是西北区,为9.7 kg.kg-1;最低的地区是黄淮海区,为4.2 kg.kg-1。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长江中下游区和西北区的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21.6%和5.6%,而黄淮海区和北部高原区分别降低了46.0%和12.4%;北部高原区和西北区的磷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13.7%和10.4%;黄淮海区和长江中下游区分别降低了38.6%和6.24%。【结论】各区域小麦施肥水平明显提高且差异加大,化肥增产作用仍很显著,增产效应差异明显,粮食低产区不一定是化肥高效区。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养分效率仍然是各区域小麦增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2019—2023年国审小麦品种的全生育期、株高、品质以及单产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其在各麦区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麦区小麦的全生育期在2023年较前几年均有所缩短,5年间各麦区的全生育期分布趋势几乎一致,全生育期由短到长排序为东北、西北春麦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南片麦区、黄淮北片麦区、黄淮冬麦旱播组和北部冬麦区。(2)各麦区小麦株高年份间变化幅度较小,各麦区间差异较为明显。麦区间株高由高到低排序为东北、西北春麦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北部冬麦区、黄淮南片麦区和黄淮北片麦区、黄淮冬麦旱播组,在相同麦区,株高越高,单产越低。(3)国审小麦优质品种的数量逐年增加,数量分别为6、17、27、39和48个,中强筋小麦品种逐年增加,强筋和弱筋小麦品种有减少趋势,5年间审定弱筋小麦12个,中强筋麦89个,强筋麦37个。  相似文献   

7.
旺长麦田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省部分地区的小麦,由于播种偏早或播后气温偏高等,致使小麦出现旺长现象。针对旺长麦田的合理调控问题,特进行了该项试验。1材料与方法试验设在洛阳市郊区古城乡东杨屯村九组科技户毛景民责任田。土质为壤土,排灌方便,试验地面积0.5亩,小麦品种为豫麦...  相似文献   

8.
1984年以来,承接了全国小麦育种攻关中的小麦抗赤霉病性鉴定任务,对来自全国10个麦区12648份小麦育种材料抗赤霉病性进行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明,至今仍未发现免疫的小麦材料。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华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的供鉴小麦抗性较强,全国R级小麦材料均分布在这些赤霉病频繁流行的麦区;西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及北部春麦区的供区的供鉴小麦抗性较弱;北部冬我、青藏春冬麦区、西北春麦区及新疆冬春麦区的供鉴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中国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气候变化会对中国冬小麦生产带来深远的影响。CO_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暖有利于冬小麦种植区向春麦区扩展,主要表现在辽宁、河北、陕西、内蒙古等种植边界的显著北移和青海、甘肃种植边界的显著西扩;CO_2浓度升高还会促进小麦根、茎、叶的生长,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有利于产量提高。但气候变化在中国还表现为太阳辐射的下降,冬小麦主产区黄淮海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下降更为显著,试验研究表明,长期弱光小麦产量降幅可达6.4%~25.8%。温度升高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目前尚无明确定论;不同生育期降雨量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同,生育前期降水量增加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而后期则会导致一定的减产。然而,最值得关注和警惕的是高温与低温以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的干旱和渍水等极端气象灾害事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发生频率显著增加,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产,尤其是生育中后期的逆境将导致小麦结实粒、千粒重显著下降,造成产量锐减。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病虫草害加剧不仅导致减产,还将显著增加生产成本,不利于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南方地区汛期提早、雨水偏多,华北、黄淮北部、西北东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加大了赤霉病、穗期蚜虫等小麦重大病虫害暴发流行风险。预计小麦中后期病虫总体呈重发态势,其中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大流行,小麦穗期蚜虫在黄淮海大部麦区大发生。针对当前小麦病虫重发的严峻形势,农业部立足抗灾夺丰收,组织开展"防病治虫夺丰收行动",加强监测预警,落实防控措施,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障夏粮丰收。--加强监测预警。今年初,组织全国362个小麦病虫测报区域站,系统监测病菌、害虫数量及发育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资》2013,(7):23
<正>日前,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发布了《2013年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意见》显示:目前小麦由南向北陆续进入返青、起身、拔节期。总的看,今年北方冬麦区苗情基础较好,但黄淮南部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晚播麦田冬前生长量不足,群体偏少、苗龄偏小、个体偏弱;西北部分地区墒情不足,旱象显现;小麦条锈病核心越夏区菌源基数大,有加重发生可能;冬前杂草滋生,春季防除难度大。  相似文献   

12.
<正>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国家小麦产业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共同发布了《秋冬季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提出了小麦病虫害突出重点区域与防控对象。根据我国今年冬小麦种植情况和历年病虫害发生规律,秋冬季小麦病虫害防治以黄淮海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西南麦区和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主产区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拔节阶段,正值春季重大病虫发生和防控的关键时期。3月1日,农业部在湖北襄阳召开春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现场会,重点部署小麦病虫防控工作。据监测分析,今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流行风险  相似文献   

14.
控制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88年以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赤霉病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均有所减轻。针对这一现象,作者调查分析了1960-2000年的有关气象资料。相关年份江苏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及扬州地区小麦大面积生产情况,初步认为,近10多年来长江中下游麦区赤霉病流行程度减轻。虽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但主要原因是推广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其次是采用药剂防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资》2012,(5):23
<正>华北、黄淮麦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和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平原等地。本区域当前的苗情特点是:秋种基础好,土壤墒情适宜,目前苗情是近几年最好的一年。但也存在着旺长面积大、麦田杂草多、病虫害越冬基数大、苗情复杂等不利因素。春季小麦管理要早抓早管、分类指导、镇压控旺、合理运筹水肥、促穗足粒多粒重,为小麦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镇压划锄提墒保墒增温早春麦田镇压是提墒控旺、节本增效的重要农艺措施。对长势过旺的麦田在返青至起身期多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19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将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亿亩次,其中病害发生4.8亿亩次,虫害发生4.2亿亩次。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麦蚜在华北大部和黄淮北部麦区发生程度重,条锈病在黄淮南部、江汉平原、西南和西北部分麦区中等发生,纹枯病和白粉病在江淮、黄淮高产麦区发生普遍,根腐病、茎基腐病在黄淮、华北南部麦区呈扩散和加重危害态势。  相似文献   

17.
"生选6号"小麦2009年通过了国家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种植。生选6号为春性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14天左右。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株型紧凑,植株偏矮,株高80厘米左右。穗层整齐,穗纺锤形,着粒紧密,  相似文献   

18.
正针对我国不同生态区小麦秋冬季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危害状况,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专家结合2016年春夏季小麦病虫发生情况,制定我国不同产区秋冬季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根据我国今年冬小麦种植情况和历年病虫害发生规律,秋冬季小麦病虫害防治以黄淮海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西南麦区和西北麦区为主。种植抗(耐)病虫品种黄淮南部条锈病  相似文献   

19.
每年,小麦病虫害常有发生,其中蚜虫重发区域较广,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吸浆虫、麦蜘蛛在部分小麦种植地区发生严重,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流行风险较高.为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危害,将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实现虫口夺粮,特制订本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适合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的优质、高产专用小麦品种,加快专用小麦产业发展步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长江中下游麦区当前推广的扬辐麦8号、扬麦18、宁麦9号等10个弱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了筛选试验,对其产量、茎蘖动态、抗逆性等性状和田间综合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适宜本区域种植的弱筋小麦品种有5个,分别是皖西麦0638、扬辐麦8号、宁麦9号、扬麦13、宁麦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