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对郑州市120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民工留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工留城意愿表现出显著的代际差异,第2代农民工强于第1代农民工;收入水平与农民工留城意愿呈现正向相关关系,财富积累水平成为农民工留城的重要影响因素;家乡自然经济状况与打工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对农民工的留城形成"推—拉"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农民工回乡创业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对江西省回乡农民工进行了调查,将影响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因素分成创业主体内部因素和创业外界环境因素,利用SPSS分析工具,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民工回乡创业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创业主体内部影响因素中,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等因素对其回乡创业的影响不显著,而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从业年限、技术管理能力及风险意识等因素对其回乡创业的影响显著;在创业外界环境因素中,金融支持额度、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对其回乡创业的影响显著,而税费减免对其回乡创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在扶贫车间(卫星工厂)持续就业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现实意义。本文选取14个影响就业的因素,构建“三层五维”分析框架,对南疆地区4个卫星工厂的144户就业农户开展实地调研,利用logit模型对影响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农业资本、经济条件、劳动力数量6个变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性别、农业资本、劳动力数量对农民工就业有负向影响,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对农民工就业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的八零后、九零后农民工,而在用工大省江苏,民工荒缺口大大超过了往年,以江苏省农民工流入地南京市的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研究江苏省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因素具有典型意义,并对目前"民工荒"现象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错位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6):114-117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工群体就业代际差异逐渐突显出来,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在发生变化。根据淮安、常州两市调查数据,用就业流动率来衡量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基于代际视角,对农民工就业流动率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统计,并对其建立稳健OL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调查研究表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代际差异明显,升职机会对两代农民工均有显著的影响,同时性别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陕西省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因素。发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培训以及外出打工满意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应该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之一,在其诸多问题中,就业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这势必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企业、政府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同时也阻碍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政府、企业环境和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推进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公共福利;加强企业内涵建设,创造和谐工作环境;大力提升人力资本,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障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本研究基于浙江省奉化市的实地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民工参保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打工年限越长、留在城市的意愿越强烈、对自身的安全保障越担心、对城镇养老保险越信任和对当地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越了解的农民工参与城镇养老保险的意愿越强烈,而年龄较大的农民工参与城镇养老保险的意愿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
宋山梅  张成甦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584-5586,5591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智力状况、所接受正规教育、职业技能和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导致的人力资本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对就业过程中不同人格特征、与农村和家庭的联系、就业情况、消费方式和社会认同等表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周悦然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195-9196,9199
基于对武汉市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分析得出个人就业意愿和工作待遇因素主要影响了农民工就业状况.因此提出加强农民工宣传教育、完善政府服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非正规就业中的女性农民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非正规就业群体主要由下岗职工和农民工构成,尤以女性居多。由于社会资本匮乏、职业地位和收入低,非正规就业中的女性农民工处境令人堪忧。应通过制度建设,规范非正规就业市场,提供用工信息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发挥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切实保障女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引导她们积极从事非正规的就业。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消除农民工劳动就业领域的歧视现象,促进农民工平等就业并尽快融入城市,以期推动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方法】发放关于农民工平等就业以及就业歧视解决渠道等问题的调查问卷,并对一些企业、法律援助组织等单位进行实地考察。【结果】中国已在农民工平等就业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在劳动就业领域农民工依然处于不利地位,面临着"社会保险及福利待遇偏低、间接歧视比较严重、缺乏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以及社会地位低下"等困境。农民工在劳动就业领域遭遇的各种不公平对待,已经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阻碍,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结论】政府需要通过落实企业内部申诉机制、建立平等委员会、拓宽司法诉讼渠道、强化劳动监察等具体措施,为农民工平等就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从绝对收入、务工成本、社会保障权益3个方面探究维吾尔族农民工有序进城就业问题,以实地调研的605份问卷资料为依据,运用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发现:新疆农村维族外出务工者进城非农就业的意愿强烈,对务工收入非常看重,尽管进城务工成本费用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但并不会改变他们进城长期务工的意愿,他们最担忧的是进城务工面临的"劳动保险"和"人身安全保障冶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陕西省西安、咸阳、渭南、宝鸡、汉中5市的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利用包括居住条件、经济状况、职业发展、社会关系、基本权利和心理认同等6个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测算了各市农民工市民化程度,探讨了不同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市在农民工综合市民化程度和各维度的市民化程度上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汉中农民工市民化综合程度最高为48.09%,西安最低为40.59%;各维度市民化程度中,基本权利市民化程度差异最大,5市极差为25.55%,居住条件市民化程度差异最小,但5市极差也达10.49%。年龄、文化程度、个人收入水平、地区收入水平等因素都影响着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但各影响因素对市民化程度的不同维度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西部5省(区)14个县的实地调研,结合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和创业行业特征,总结归纳出5种创业模式,即种养殖模式、批发零售模式、居民服务模式、建筑建材模式和餐饮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创业者基本特征、创业能力特征以及外部创业环境特征对创业模式选择的影响,并对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模式的优化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动机的概念框架,构建农民工回乡建房动机若干维度,开发回乡建房动机测量量表,采用因子分析法,利用在福建省农民工流出地的问卷调查数据,提取农民工回乡建房动机公因子,并对各类动机内涵进行理论解释;同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回乡建房农民工进行动机类型划分。研究发现:按强烈程度,农民工回乡建房的6种动机由强到弱分别为:"改善家人居住条件"、"保值增值规避风险"、"为自己未来返乡做准备"、"建房娶亲结婚"、"展现身份实力"、"维护成员权利"。按照影响建房动机产生的外部诱因和内部需求可以将农民工分为3类,即"外部诱因驱动型"农民工、"内部需求驱动型"农民工和"内外混合驱动型"农民工。其中,受外部诱因驱动而回乡建房的农民工占比较大。从中可以看出,农民工回乡建房较少是出于内部需求的主动安排,更多的是一种受到外部诱因驱动的被动选择,抑或称之为"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市民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工子女与其父辈相比在自身素质和适应、融入城市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通过进一步放宽户籍限制和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途径,让农民工子女率先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及其子女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市民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工子女与其父辈相比在自身素质和适应、融入城市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通过进一步放宽户籍限制和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途径,让农民工子女率先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19.
“民工荒”视角下的农民工工资决定机制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荒"背景下,识别农民工工资决定机制的新特征,将有助于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化进程的新趋势。基于"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人力资本和社交网络在农民工工资决定机制的作用,探讨其对农村人口转移决策和教育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社交网络对农民工工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初、中等教育投资回报率明显偏低,初中教育不会对工资产生显著影响,高中教育仅能引起工资落入2 000元以下工资区间的概率减少7.0%;接受初、中等教育给带来的工资增幅低于其通过工作经验增加所带来的增幅,并将促使农村初中等教育适龄人口提前做出转移决策;社交网络则通过提高实现高工资就业的机会,进一步强化上述倾向。研究揭示了农民工工资决定机制的调整,存在着抑制农村人口教育投资、鼓励农村人口提前做出转移决策的消极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关于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雷育胜  王坤钟 《广东农业科学》2009,(10):235-238,248
在调研实证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形势下,农民工创业难以成功.并提出从内部服务和外部服务两方面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走向成功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