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聶起炳 《植物保护》1964,2(6):270-270
山东烟台专区花生产地,近几年来,发现玉米螟发生为害。1957年8月13日我们在文登县大水泊村调查花生病虫害时,首次发现玉米螟幼虫蛀茎为害;1959年8月中旬在烟台市郊福山镇公社大沙埠、房家(田仝)等两个大队调查,发现花生复叶反面有玉米螟卵块,调查结果见表1、2。 据初步观察,卵孵化后,幼虫爬行至花生顶端,潜伏到未展开的嫩复叶里取食叶肉,剩下成长圆形的白色表皮;幼虫2龄时,便开始向下转移至主茎中部与侧枝交杈处蛀孔,钻入其内为害。被害部位,极易被风吹折,并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由于春玉米播种面积大量减少,玉米螟为害寄主范围有所扩大。据调查,玉米螟不仅为害棉花、红蔴等,1989年还发现一代玉米螟为害甘蓝。定点系统调查,百株累计落卵140块。卵多数产在甘蓝株中、下部叶片背面。产卵时间与玉米田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4.
1997年9月中旬,在兴安县界首镇金沙冲小流域,有4hm2多生姜发生玉米螟为害而造成的枯心,枯心率高达73%,此时正值姜块膨大期,对产量影响很大。  经田间调查,玉米螟虫口密度较大,每666.7m2有幼虫8000头,且各龄幼虫及蛹均同时存在,以4~5龄幼虫占绝大多数,还在转株为害。  该姜田四周是桔田和稻田,7月中下旬,早稻收割时正值生姜生长茂盛嫩绿,每丛分蘖苗平均15株,茎杆粗壮,叶鞘包裹茎杆疏松,食料丰富,害虫羽化后集中于小面积姜田产卵。  该虫的防治,抓住卵块孵化盛末期,每666.7m2用18%杀虫双200ml,兑水60Kg喷雾,或用20%三唑磷、10%安绿宝1…  相似文献   

5.
玉米螟为害红麻严重任一慎(安徽霍邱县农技推广中心,237400)霍邱县是种植红麻大县,红麻收储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随着红麻种植,重茬面积加大,各种病虫危害也趋严重,尤以玉米螟为害最重。据大面积定点调查,1989年全县平均受害株率为7.09%,19...  相似文献   

6.
夏英三 《植物保护》1994,20(5):53-54
玉米螟为害生姜严重山东省临沭县是生姜主要产地之一,年种植达万亩以上。以前玉米螟为害生姜,被害率仅1%以下,而1993年生姜墩被害率达73.0%93.5%,每墩姜股(姜的地上茎部分,每茎为一股)被害率达53.3%-75.0%,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者...  相似文献   

7.
2019年,笔者在重庆万州一佛手种植基地发现桃蛀螟为害佛手,对其为害状及为害率进行了调查.结果 表明,调查地块内佛手果实被害率高达48.8%.据此提出加强监测和综合防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玉米螟过去一直是大丰市玉米、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其他作物上很难发现其为害。2002年本市首次引种七彩椒,并采用大棚种植,生育期比露地青椒早30d左右。2002年6月中旬有农户反映七彩椒上虫害发生严重,后经市植保站调查确认是玉米螟第一代幼虫为害所致。调查6块田,虫株率40%~100%,百株虫量63~248头,因虫害导致烂果率达20%。一代玉米螟发生期间,产量损失40%左右。在七彩椒上玉米螟主要产卵于中、下部叶背面,卵孵化后先咬食卵壳,然后转移为害;二龄幼虫直接钻蛀果实,导致七彩椒腐烂落果。究其原因,一是七彩椒为甜椒型水果椒,含糖量高,玉米螟对其…  相似文献   

9.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1980~1998年玉米螟发生的系统观测资料及有关的气象资料,可以看出,玉米螟在商洛地区是典型的当地虫源害虫,前期虫源的数量和发育进度,当时的气象等生态条件,是影响其发生为害的主导因子。由此建立起影响玉米螟发生期和发生为害程度的4个回归方程式。  相似文献   

10.
我县地处苏北沿海,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之一。随着耕作制度的演变,棉田玉米螟已上升为主要害虫,危害损失超过其它钻蛀性害虫,一九八八年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局部地区大发生,三代铃害率平均3%,重发田块高达25.5%,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述了玉米的重要害虫玉米螟在南昌地区的发生为害情况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玉米螟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我国1960年以来,关于玉米螟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的应用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玉米产量损失允许水平不同,且由于研究地区、玉米品种和生育期以及玉米螟发生世代各异,防治指标也不尽相同,建议进行防治的产量损失阈值介于1%~7%。鉴于当前农业绿色发展和农药减施的要求,以对应产量损失率为3%、3.75%为阈值,提出了春玉米种植区(1—2代区)和夏玉米区种植区(2—3代区)的化学防治指标为虫口密度200头/百株、250头/百株;建议虫口密度分别低于200头/百株、250头/百株的田块,尽量不用药剂防治。如果采用白僵菌、玉米螟卵赤眼蜂等生物防治技术手段,防治成本则会较大幅度地增加,且防治效果较化学药剂防治效果会有所降低,防治指标应分别提高到300头/百株或400头/百株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1991年河南省内黄县春雨多,湿度大,适合玉米螟发生。近年因春播玉米面积少,导致了玉米螟转移为害甘蓝。笔者于6月上、中旬在城关镇南张村、南长固、西长固、东长固、卞庄、碾头等村调查,一般虫株率达70%以上,单棵有虫2—3头,多者7—8头(最高有虫15头)。使甘蓝品质变劣,产量降低,甚至失去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不同的测定方法对本省不同世代区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的研究表明,一代区和不完全二代区采用大样本单测回归法。一代区玉米单株每增加1头幼虫,单株产量损失3.48克,损失率2.65%。不完全二代区玉米单株每增加1头幼虫,单株产量损失3.78克,损失率3.0%。二代区采用改进的小区对比法。第一代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5.15%;第二代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2.35%;一、二代混合,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3.38%。以玉米螟产量损失为依据,提出了一代和不完全二代区的防治指标及二代区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减轻玉米螟为害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与豆科等矮秆作物间作能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改善土壤肥力,是最常见的耕作制度之一,但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改变了玉米田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到害虫的发生。鉴于此,作者于1990年对玉米与花生和红花苜蓿间作对玉米螟的影响做了初步调查,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亚洲玉米螟棉田为害型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的发育、存活、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显著。取食玉米雌穗的种群世代存活率最高,棉铃次之,棉了低。以玉为雌穗、棉铃、棉茎为食料的世代净生殖率依次为45.62、27.91和0.48;其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0962、0.08466和-0.0143。在一定距离内玉米田的虫源可影响棉田的为害程度。分析了江苏棉区玉米螟不同为害型的形成机理,棉田、代玉米螟缺乏适宜食料和外来虫源可能  相似文献   

17.
玉米螟在江汉平原主要为害玉米。近年来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玉米螟对棉花的危害逐年加大。在我市 ,玉米螟第一、二代分别于 6月中旬和 7月中旬前后迁入棉田为害棉花。幼虫从棉株顶部、叶柄基部、分枝或主茎中上部钻蛀入内为害 ,主茎被蛀后 ,上部逐渐枯萎死亡。第三代玉米螟 8月中旬前后发生 ,除蛀茎为害外 ,还为害青铃 ,造成青铃僵烂或脱落。一般长势好或靠近玉米种植区的棉花受害较重。1 防治技术(1)处理玉米、高梁等秸杆残体 ,压低越冬基数。同时 ,加强对玉米上玉米螟的防治 ,减轻下代转移为害。 (2 )推广种植抗虫品种。当前在我市…  相似文献   

18.
亚洲玉米螟为害程度与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春玉米上人工模拟亚洲玉米螟自然发生情况,玉米螟为害主要影响单穗净重、百粒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接虫和不同接虫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同。沈单16号玉米1代接虫为害最重,产量损失为17.72%;丹玉39号玉米1、2代复合接虫为害最重为14.61%。接卵0、0.5、1、2、4块/株之间单穗净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亚洲玉米螟为害棉花及其卵量与为害数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棉区亚洲玉米螟1年发生3代,各代均可为害棉花。由于耕作制度的不同,各代在棉田内发生为害程度不一。夏玉米—棉花混作区棉田一代发生量大,二、三代很少为害棉花;春玉米—棉花区主要以二、三代为害棉花;邻近玉米区的稻棉区棉田各代均发生为害,发生轻重与距玉米区远近有关,愈近发生愈重。一代幼虫为害棉花形成的被害数与其卵块在棉田内的密度呈线性关系,而二、三代的为害棉花各受害部位数量与卵块密度呈非线性关系。此外,被害量还与卵块在棉田内的分布有关,在一定的面积上,同样的卵块密度分布集中所引起的为害要轻于分布疏的。  相似文献   

20.
任明道 《植物保护》1964,2(3):97-99
防治玉米螟为害的研究工作,在世界各国早已引起重视。一般研究首先以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为主,其后从事它与栽培作物的关系以及化学防治等。抗玉米螟为害的育种工作,在防治研究过程中,开展比较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