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空间容积大小和捕食者个体间的干扰作用对功能反应的影响,建立了参数方程和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血清方法,提出了自然条件估算捕食者对猎物捕食数量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用于评价自然条件下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HOLLING圆盘方程拟合方法概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自Holling提出功能反应的圆盘方程(disk equation)后,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了许多天敌昆虫(含蜘蛛)对它们的猎物(或寄主)的功能反应,其中绝大多数为HollingⅡ型反应,即试验结果大多可拟合圆盘方程。一些学者认为,功能反应模型已被证明是模拟捕食者——猎物相互作用最现实的方法,因此不少学者采用此模型建立天敌与害虫作用系统的量化关系。Holling方程的拟合方法有多种,本文拟就Holling模型的拟合方法作一概述,并就各种方法的拟合精度作一比较,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通过对捕食者因饱食而导致其搜寻时间T_s减少的讨论,发展了捕食者对于猎物密度的功能反应模型。2、对于大个体猎物捕食者的饱食发生在每一次捕获到物借之后,T_s也因一系列的攻击循环中的攻击时间和消化暂停的时间而减少。对于小个体的猎物,捕食者在低猎物密度条件下会不停地觅食。其搜寻时间T_s只因突击时间而减少,如果猎物密度高,则捕食者的饱食发生在捕获到几个小个体的猎物之后,T_s因一系列觅食循环中的攻击时间和消化暂停而减少。3、通过把瓢虫成虫和幼虫的大食蚜虫量,同用实验估计的参数值预测的被猎物获量的极限值进行比较,验证了本文所描述的饱食模型。4、本文还根据处理时间(th)这一概念和一些瓢虫种类在生物防治申取得成功的几个例子讨论了捕食者因饱食而对猎物的捕食所受到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一种估计捕食作用系数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留柱 《昆虫天敌》1992,14(4):177-179
关于天敌对猎物选择捕食作用的表述和测度,前人曾提出过不少方法或公式。例如Murdoch(1969)以如下形式定义了捕食者对猎物的选择:Na_1/Na_2=C_1N_1/N_2其中 C_1为选择参数,Na_1和 Na_2 为捕食者捕食两种不同猎物的数量,N_1和 N_2为两种不同猎物的数量。C_1>1说明捕食者选择的是 N_1;C_1<1说明选择的是 N_2;C_1=1说明对两种猎物的喜好程度一致。他还提出了 C_1的三种估计方法。此公式虽能表明捕食者对两种猎物的选择,但不能直接估计选择系数,尚需进一步变换和演算。  相似文献   

5.
尼氏钝绥螨对柑桔红蜘蛛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氏钝绥螨对柑桔红蜘蛛的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 Ⅱ型,其功能反应参数受捕食者及猎物虫态、捕食者饥饿程度,种内相互干扰作用、温度、空间异质性等因素影响。尼氏钝绥螨不捕食红蜘蛛卵,对红蜘蛛若虫有明显选择捕食作用,是控制红蜘蛛田间为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田间释放时,宜选用钝绥螨成螨,在红蜘蛛若虫盛发期,气温为20~30℃时进行。  相似文献   

6.
根据在浙江富阳、江苏句容和河南郑州,对三种不同生态类型稻区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明确了捕食性天敌与其猎物在种类和数量上的相互作用以及季节动态方式。用经过原点的直线回归分析,捕食者的种类是猎物的1.525倍。从数量上看,猎物多于捕食者,二者平均比率约为1:4。捕食者与猎物之间具有跟随现象,但一般滞后7~14天。优势种捕食者如黑肩绿盲蝽、狼蛛、微蛛及食虫沟瘤蛛对以白背飞虱、褐飞虱(富阳、句容)、黑尾叶蝉、灰飞虱(郑州)为主的害虫种群具有显著的控制效应,应注意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7.
三种瓢虫幼虫捕食麦二叉蚜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冠芳 《昆虫天敌》1992,14(4):180-185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三种瓢虫即多异瓢虫、七星瓢虫和横斑瓢虫各龄幼虫捕食麦二又蚜的功能反应,捕食者对猎物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 Holling Ⅰ型模型拟合,经卡方检验,其理论值与实际观察值很接近,说明模拟后的各方程可用来描述各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的情况。各龄幼虫理论最大捕食量以横斑瓢虫最高,次为七星瓢虫,一至二龄幼虫捕食量较低且差异不大,三至四龄捕食量激增,四龄又明显高于三龄。  相似文献   

8.
1981—1984年,在长沙地区研究了自然条件下拟环纹狼蛛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及两种群的消长动态。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定了捕食者和猎物的年龄等级、捕食者个体间的相互干扰,以及温度对功能反应的影响,建立了参数方程和模拟模型。该参数方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描述雌成蛛对褐飞虱4~5龄若虫、短翅成虫的捕食作用,并提出了用a/Th来衡量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种群动态研究中,猎物——捕食者系统是种群自然控制的主要部分。鉴于数学模型较能方便而又准确地刻划猎物、捕食者数量变动的状况,因此,引入数学模型便成为研究该系统的有效途径。本文以 Holling 圆盘方程为背景,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捕食者捕食过程与排队过程之间的相似特征,并导出用于分析猎物——捕食者系统的排队模型。  相似文献   

10.
捕食性昆虫的标记信息素广泛存在于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半翅目和蜱螨目捕食者中,介导捕食性昆虫的猎物搜索、产卵、同类相残和集团内捕食,改变猎物蚜虫的生活史,因而影响捕食者控制目标害虫的能力。标记信息素由幼虫、成虫或卵产生,来源于外分泌腺或消化道。目前已鉴定出几种瓢虫的标记信息素,均为烷烃混合物。捕食性昆虫对标记信息素的反应受标记信息素持效期、昆虫本身状况如产卵习惯、年龄、经历和性别及外部条件如猎物种群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星豹蛛捕食功能反应及数学模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星豹蛛成蛛对不同密度的棉蚜的捕食功能,以及温度、性别对捕食功能的影响和捕食者自身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分别按 Holling、Watt 模型模拟,经卡方检验,其理论值与实测值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2.
1988年在实验室内人工条件下,对三突花蛛捕食棉铃虫幼虫的功能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三突花蛛的捕食功能反应是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两者密度的增加,相互干扰越显著,捕食作用效应下降。建立了参数方程和模拟模型。该参数方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描述雌成蛛对棉铃虫初孵幼虫至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  相似文献   

13.
巴氏钝绥螨对芦笋上烟蓟马捕食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 barkeri(Hughes)对芦笋上烟蓟马Thrips tabaci Lindeman 1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巴氏钝绥螨雌成螨对烟蓟马1龄若虫的日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和猎物数的增加而增加。在猎物密度为3~24头.皿-1范围内,15、20、25、30、35℃下日均捕食量分别为2.00~3.75、2.67~4.75、2.75~5.25、3.00~11.50、3.00~18.33头。5种温度下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和Holling-Ⅲ模型。处于产卵期的雌成螨捕食能力最强,产卵期雌成螨、第2若螨、第1若螨、雄成螨和产卵结束后的雌成螨的日捕食量分别为3.00~16.00、1.74~12.92、1.75~6.93、2.60~6.25、2.75~5.00头。巴氏钝绥螨个体间存在干扰反应,平均捕食量和捕食率均随捕食螨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在蓟马数按比例随捕食螨数量增加或不变的情况下的干扰反应模型分别为E=0.5316P-1.1177、E=0.1550P-0.3614。  相似文献   

14.
尼氏钝绥螨(Amblyseius nicholsi Ehare&Lee)能捕食硃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 Boisduval)各螨态,对卵的捕食量显著地高于其他螨态,其雌成螨对硃砂叶螨若螨的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反应,在草莓大棚内释放尼氏钝绥螨能较好地防治硃砂螨叶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对其种群的潜在控制能力,在实验室相对湿度85%±5%、光照L∥D=16h∥8h、5个温度梯度16、20、24、28℃和32℃下进行捕食功能反应和个体间干扰反应试验,并在25℃下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种群控制能力。结果表明:在16~28℃温度范围内,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随着温度升高,攻击系数、捕食能力、最大日均捕食量均升高,而处理时间缩短;28℃时捕食量达到最高,处理时间最短,当温度高于32℃时捕食量开始下降。二斑叶螨密度固定时,巴氏新小绥螨的平均捕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说明巴氏新小绥螨存在明显的相互干扰作用。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种群的控制能力,随着益害比的增加,二斑叶螨种群数量显著下降,益害比在一定比值内时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种群表现出明显的控制能力。其中当益害比为5∶30时二斑叶螨种群数量在第6天就能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6.
尚素琴  刘平  张新虎 《植物保护》2016,42(3):141-144
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Hughes)]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初孵若虫的捕食效应,在相对湿度RH 85%±5%,5个温度梯度16、20、24、28、32℃,光照L∥D=16h∥8h条件下选取西花蓟马的初孵若虫进行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在16~28℃温度范围内,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攻击系数、捕食能力、最大日捕食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处理时间则缩短,28℃时日捕食量最高达14.471 8头,处理时间最短为0.069 1d。温度达到32℃时,捕食量下降。当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种群密度一定时,巴氏新小绥螨的平均捕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猎物密度固定时巴氏新小绥螨存在明显的相互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7.
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研究了捕食性天敌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模型,日最大捕食量为20.4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捕食一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需要2.94min,功能系数为0.5169;蠋敌成虫个体间相互干扰对捕食效应的影响可以用E=0.4046*P-0.3914模拟;蠋敌若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以用A=0.3034p-0.5357模拟。经卡方检验,其理论值与实测值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一种半固体人工饲料饲养的日本通草蛉幼虫的捕食潜力,在室内研究了1~3龄幼虫对荻草谷网蚜的捕食作用和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1~3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密度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向稳定,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不同龄期幼虫对荻草谷网蚜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42、179、204头。2龄幼虫的干扰效应用Hassell &Varley的模式(E=QP-m)进行模拟,模拟模型为E=0.5074P-0.6627,结果说明随着2龄幼虫密度的增大,其捕食作用率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19.
黑肩绿盲蝽Cy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水稻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的捕食性天敌。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黑望绿盲蝽不同虫态对白背飞虱卵的密度捕食效应、空间捕食效应和发生期捕食时间效应,建立了盲蝽和飞虱卵密度与捕食量回归模型及捕食功能反应模型,测定了不同类型空间的捕食量差异参数,定量地评价了实际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斯氏钝绥螨对朱砂叶螨若螨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5个恒温条件下研究了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Athias-Henriot)不同螨态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若螨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斯氏钝绥螨不同螨态对朱砂叶螨若螨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 Ⅱ型.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斯氏钝绥螨的捕食量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在16~28℃之间,随着温度升高斯氏钝绥螨对朱砂叶螨的捕食量增加、搜寻效应增强.斯氏钝绥螨的捕食作用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降低,捕食作用率与其自身密度的关系为E=0.330P-0.5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