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病害日趋严重,特另近几年来,大豆灰斑病和病毒病(SMV)交替发生。病毒病由南向北逐步蔓延,一般发生年可减产5%~7%,严重发生年份减产50%~70%,同时使大豆籽粒产生褐斑,一般褐斑粒率达10%,严重发生时可达40%~100%。1.大豆褐斑粒的产生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不同播种期对吉林小粒大豆生育进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3种不同生育期的小粒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播种期处理,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小粒大豆生育进程、产量及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小粒大豆生育进程延后,生育期表现缩短趋势,且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小粒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及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不同播期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A1~A3播期间百粒重差异不显著,各品种产量均在A2(5月4日)播种期最高,东农690为2 448.6 kg·hm^-2,吉林小粒豆6号为2 606.9 kg·hm^-2,九芽豆1号为3 101.2 kg·hm^-2,播期间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播期与产量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早播或迟播病粒率增加,完全粒率降低,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含量降低,推迟播期籽粒粗脂肪含量持续下降;小粒大豆播期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脂肪含量、总蛋脂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吉林地区小粒大豆适宜播期是5月4日左右,此期间播种有利于获得高产优质的小粒大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院经作所保存的 248份大豆种质资源在田间的种植表现,来研究我省夏大豆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感染程度,再通过观察其相应品种籽粒的褐斑粒率来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豆花叶病发病程度与籽粒褐斑粒率的相关系数为0.1869,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在褐斑率低的品种中,一级病害的发生率明显多于三级;在褐斑率高的品种中,三级病害的明显多于一级病害的发生率。这说明病毒病的发生与褐斑率的高低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试验还选出启东八月白、苏豆 4号、南农 88-31等病害程度轻、褐斑率低的品种,可供杂交时做亲本使用。  相似文献   

4.
以514份黄大豆品种为试材,分4个熟期组对大豆完全粒率、百粒重、虫食粒率、褐斑粒率、紫斑粒率与脂肪含量进行了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脂肪含量影响最大的是褐斑粒率,4个熟期组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均有显著的回归线性效应.其次是完全粒率,4个熟期组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2个熟期组有显著的回归线性效应.百粒重、虫食粒率、紫斑粒率与脂肪含量的相关系数很小,对脂肪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大豆病毒病与籽粒褐斑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  薛守贵 《大豆科学》2000,19(4):377-380
通过对我院经作所保存的248份大豆种质资源在田间的种植表现,来研究我省夏大豆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感染程度,再通过观察其相应品种籽粒的褐斑粒率来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豆花叶病发病程度与籽粒褐斑粒率的相关系数为0.1869,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在褐斑率低的品种中,一级病害的发生率明显多于二级;在褐斑率高的品种中,三级病害的明显多于一级病害的发生率。这说明病毒病的发生与褐斑率的高低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试验还选出启东八月白、苏豆4号1南农88-31等病害程度轻、褐斑率低的品种,可供杂交时做亲本使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开花结荚鼓粒进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苏黎  董钻 《大豆科学》1997,16(3):237-244
通过3年田间观测,比较研究了3种结荚习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开花,结荚,鼓粒进程铁丰24号出苗后第69.5天始花,花期18.5天,植株中部先开花,渐次向上向下开放;辽豆10号出苗后第52.5天始花,花期40.5天,开花次序与辽豆10号相同。豆H-5064出苗后第54.0天始花,花期40.天,花花次序与辽豆10号相同。铁丰24号全株结荚率为33.53%,主花序,副花序,分枝的结荚率分别为36.84%,4  相似文献   

7.
用28个大豆品种分期播种,在不同发育期接种大豆花叶病毒,探讨影向褐斑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各品种的褐斑率与接种SMVⅠ—1、SMVⅡ—3毒株间相关显著;接种SMVⅠ—1毒株的褐斑率为66.21%,SMVⅠ—2为56.54%,SMVⅡ—3为74.45%,SMVⅡ—4为65.77%;顶枯型的褐斑率为38.1%,轻花叶型为44.1%,重花叶型为57.5%,皱花叶型为65.7%,皱缩型为81.6%。早播的褐斑率比晚播的低。真叶期接种的褐斑率较复叶期和开花期接种的低。  相似文献   

8.
夏大豆亩产200公斤栽培技术规范王滔(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播前准备一、选用良种选用既能充分利用生产季节又能适时成熟的优良品种。中熟品种有:鲁豆2号、鲁豆7号、荷84—4等;早熟品种有:鲁豆4号、鲁豆6号等。一般用人工选种,去掉病虫粒(包括紫斑、褐斑粒)...  相似文献   

9.
陈新  薛万军 《作物研究》2000,14(4):22-25
用抗性不同(抗、高抗、中抗和不抗)的16个大豆品种,组成17个杂交组合。以其杂种二代为材料,研究其褐斑粒率与病毒病发病程度的相关性及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花叶病毒是籽粒发生褐斑的前提,在大多数情况下,褐斑率大小与病害程度呈正相关。一般情况下,在组合内,褐斑率与百粒重呈负相关,褐斑率高的品种,脐色一般较深,生育期越长,褐斑率越大,在育种中选择低褐斑率品种作亲本时,相关性状也应予考虑  相似文献   

10.
在人工接种江苏大豆花叶病毒(SMV)SA株系条件下,研究了SMV对19个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9个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感病品种在苗期接种SA后,除根瘤数外其余8个性状均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受SMV影响的程度从大至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叶面积、根瘤重、茎叶干重、根干重、种子褐斑粒率、株高、百粒重。抗病品种9个性状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感病品种在苗期与花期分别接种SA后,褐斑粒率、百粒重、单株粒重有极显著差异,早期感染SMV其危害大于中后期感染.  相似文献   

11.
Spet.  JE 孙志强 《大豆科学》1992,11(3):204-213
以25份克拉克和6份哈罗索近等基因系为试材,研究了播种时期,成熟期,结荚习性,抑制褐斑形成,抗病毒病及某些控制种皮颜色基因对大豆籽粒斑驳形成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裂区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时期对大豆的成熟期,大豆花叶病毒病及籽粒斑驳的严重度具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从苗期到成熟所需要的日数明显减少,病毒病、斑驳粒率(PMS)和斑驳指数(MI)明显减轻。基因替换效应分析表明,tE1,E2,E3,Im和Rsv1对减轻籽粒斑驳症状具有显著的效应。当上述基因被其隐性等位基因替换时,斑驳粒率和斑驳指数分别减少32.1%和0.205,8.8%和0.043,6.3%和0.031,27.1%和0.212,25.3%和0.156。TE1,i—k和iR对加重籽粒斑驳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效应,当这几个基因或基因组合被tel,i—i和Ir所替换时斑驳粒率和斑驳指数分别降低13.8%和0.126,28.7%和0.449,6.43%和0.115。虽然R和Dtl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症状表现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对籽粒斑驳的形成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不同播期对极早熟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哈尔滨条件下错期播种三份大兴安岭农区的极早熟大豆,结果表明,播期对极早熟大豆的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哈尔滨条件下种植85-100天的早熟大豆,在5月15日-5月30日之间播种均可获较高的干物质重和子实产量。播期对早熟大豆的许多农艺性状具有大的影响。无论在何时播种早熟大豆,干物质重总是一个与产量密切相关的重要性状,而瘪粒率是降低产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态区域环境对中国大豆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16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质及脂肪含量高低,除受品种本身内在遗传基因控制外,还受生态区域环境因素(如地理纬度、海拔高度等)的影响。凡是环境条件有利于蛋白质形成,籽粒蛋白质含量高时,脂肪含量则相应减少;反之,环境条件有利于脂肪形成,脂肪含量增加时,蛋白质含量相应减少。 根据研究结果,初步将中国大豆品质生态区域划分为五大区,即:1.东北大豆生态区;2.黄淮海流域大豆生态区;3.长江流域大豆生态区;4.南方秋、春大豆生态区;5.西北干旱大豆生态区。  相似文献   

14.
种植方式对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桂范  连成才 《大豆科学》1995,14(3):233-239
不同种植方式对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速度、各器官光合产物的分配及对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吸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窄行穴播种植法在结英至鼓粒期单株干物质日积累最多1.45g,较窄行条播、垄上双条播、垄上穴播种植法分别增加0.01g、0.02g、0.06g;光合产物分配率也最高为26.1%,较窄行条播、垄上双条播、垄上穴播分别高4.2%、4.9%、3.2%。同时养分积累也最多,氮、磷、钾在叶片  相似文献   

15.
不同播期对华南夏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3个国审夏大豆新品种,在广州分5个播期种植,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华南夏大豆农艺性状、产量、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大豆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的影响。播期对产量、粗蛋白、粗脂肪及蛋脂总和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不同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单株产量、主茎荚数、分枝荚数、主茎粒数和分枝粒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播种,大豆产量和品质表现较好,是最佳播种期。在7月下旬之后播种,大豆植株矮小,分枝数少且分枝粒数比主茎粒数少,需要增加播种密度来提高产量;同时应适当灌溉,以防晚熟或晚播品种在开花至鼓粒期受干旱影响。华夏3号在最佳时期播种,分枝产量起主要贡献,所以该品种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播种应合理密植,以保证通过提高分枝产量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大豆不同栽培方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桂范  连成才 《大豆科学》1993,12(3):196-196
根据1990—1992年的试验资料,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有关生理指标和群体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条件基本一致,栽培水平相同的情况下,窄行穴播产量高于窄行条播、垄上穴播、垄上双条播。窄行穴播亩产为277.3kg,较窄行条播、垄上穴播、垄上双条播分别增产14.12%、24.18%、26.51%。窄行穴播增产的原因是提高大豆中后期叶面积系数,增大净光合生产率、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光合速率。既保证了植株个体良好的生长,又使群体有一个理想的生态环境条件,从而使大豆获得了高产。  相似文献   

17.
钾对大豆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王晓光  曹敏建  王伟  刘晶  裴鹤君  邢洋  闫洪奎 《大豆科学》2005,24(2):126-129,134
研究了盆栽试验中钾素营养对不同耐低钾类型大豆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K 不敏感的大豆铁丰31号,随着钾水平的下降,侧根长、根干重、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等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变化不明显.相反,对K 敏感的大豆铁95068-5则随着钾水平的下降,各指标变化明显.在低钾条件下,对钾不敏感的铁丰31号根系各项指标都有利于高产的形成,可作为培育耐低钾大豆的亲本或直接用于低钾土壤的大豆生产.  相似文献   

18.
湖南春大豆高产综合技术研究及其利用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优良品种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田间测定参数,对密度(X_1)和氮(X_2)、磷(X_3)、钾(X_4)、硼(X_5)施用量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双因素互作的产量效应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近年育成的春大豆新品种均具有亩产180~230kg的生产潜力;(2)大豆最佳种植密度因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为2.4~3.6万株;(3)不论稻田或旱土施用氮肥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施用量为每亩5.0~20.0kg;(4)施用磷、钾、硼肥均有一定增产作用,每亩用量分别为过磷酸钙25.0~50.0kg、氯化钾7.5~22.5kg、硼砂0.4~0.8kg;(5)提出了以优良品种为中心的高产综合农艺模式,经大面积示范、推广、高产综合农艺模式亩产130.2~180.0kg,比对照(常规栽培)增产22.78%~73.1%。  相似文献   

19.
不同播季和气候条件对大豆子粒品质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对4个大豆品种在春、夏、秋不同季节及不同年份播种时期,分析大豆子粒品质及主要性状的变化,为提高大豆子粒品质及商品性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北方大豆种质引种南方后种子皱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玉华  胡水秀 《大豆科学》1997,16(4):343-347
利用6个大豆种持研究不同水分散失速度下,由来热带-热带高温所致皱缩型大豆处子表现的差异,通过本次研究以及往的观察,我们发现原产北方地区地大豆种质,在黄淮大豆生态区及其以南种植,普遍产生皱缩型种子而失去活力,因而在黄淮以南很难保存原产上述地区的大豆种质,限制了地大豆优良基因源的开发和利用。通常情况下,品种间的皱缩粒率有很在差异,变幅在7.46%-88.68%之间,若在生理成熟期加快水分散失速率,则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