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87年测定208份材料的产量性状、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其中42份材料的湿面筋含量分析品质性状与8个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蛋白质含量与株粒重、千粒重、穗长;沉降值与株穗数、株粒重;湿面筋含量与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抽穗期与产量性状和沉降值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与湿面筋含量无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及沉降值有负向变化趋势,与穗长、单株粒重、湿面筋无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18份高粱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株高、穗长、千粒重、穗粒重、生育期等5个主要农艺性状及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和粗脂肪含量等3个品质性状,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18份高粱种质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方差分析表明,18份高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间差异达显著、极显著或者不显著水平.参试材料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进一步了解江苏省冬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为江苏省冬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本研究对2005—2019年江苏省审定的109个小麦品种进行产量、品质与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审定的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增产量为134.43 kg/hm2;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千粒重,呈正相关;株高>穗粒数,呈负相关;产量三要素之间的偏相关均为正值,偏相关程度表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审定品种中有27个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达到中筋小麦品质标准,有15个小麦品种达到强筋标准,有54.12%的小麦品种的湿面筋含量低于中筋小麦品质标准,下一步应把提高湿面筋含量作为提高小麦品质育种的主攻方向。在审定的小麦品种中,没有可以兼抗赤霉病、纹枯病和白粉病3种病害的品种,兼抗赤霉病和白粉病的品种为‘淮麦21’、‘宁麦17’、‘镇麦9号’、‘宁麦18’、‘扬麦21’和‘扬江麦586’。江苏省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应在保持适宜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穗数,提高千粒重,同时进一步引进新的抗病、优质种质资源,以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江汉平原大豆品系表型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歆  杨芳  邓军波  汪嫒嫒  何念  陈艳 《作物杂志》2021,37(5):57-634
种质资源是大豆育种的基础,理论方法是品种选育的关键。以64份大豆品系为材料,采用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大豆品系的10个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筛选适宜江汉平原种植的大豆品系,同时探究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为选育优质高产大豆品种提供种质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豆品系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19%~46.95%,有效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最小;因子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转化为4个主因子,分别为产量构成因子、株高因子、粒重因子和品质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0.067%。由农艺性状与综合得分相关性分析可知,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蛋白质含量7个农艺性状可作为大豆品系综合评价指标。聚类分析将64份大豆品系分成3个类群,类群Ⅰ31份,类群Ⅱ24份,类群Ⅲ 9份,类群Ⅲ大豆品系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江汉平原种植。  相似文献   

5.
六倍体小黑麦基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引进的111份六倍体小黑麦的遗传多样性特点,为其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对其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特点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个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6.94%,平均多样性指数是1.96,小穗数/穗、穗长和千粒重的多样性指数均高于2.00;10个品质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8.60%,平均多样性指数是1.94,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的多样性指数均高于2.00。结论:111份六倍体小黑麦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宁夏和新疆水稻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拓宽宁夏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对193份宁夏及新疆水稻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水稻种质资源呈现出茎节包、叶片不早衰、剑叶角度小、抗倒性强、穗立形状弯曲、落粒性难;14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3.8%;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86~2.08,平均2.02;通过聚类分析将193份水稻种质资源划分为8个类群,大部分种质资源分布在第Ⅰ类群,占比65.3%,第Ⅱ类群占比9.3%,第Ⅲ类群占比20.7%,第Ⅳ-Ⅷ类群共包含9份种质资源,总占比4.7%。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4个数量性状指标转换为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0.67%;利用隶属函数与权重对193份水稻种质进行综合评价,获得了可综合评价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D值,排名前5的种质资源均来自宁夏,表现出较好的综合性状,其中以宁218表现最为突出,新疆种质资源新引区2015-13的D值最低,综合性状表现最差;利用逐步回归分析,获得了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一次枝梗数、粒长宽比、单株产量、单穗粒重、千粒重9个关键表型性状指标。本研究剖析了宁夏及新疆水稻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探索了水稻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方法,可为拓宽宁夏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CIMMYT 14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鉴定及杂交利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拓宽和丰富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在大田对国外引进的145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这些材料基本属弱春性类型。在山西南部麦区,可推迟播期于10月下旬种植,作为育种材料利用。主要农艺性状的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5.7%、16.03%、12.23%和23.96%,多数材料籽粒综合品质较好,尤其面筋品质好,筋力强。这些材料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株高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0.5032和0.4178,达极显著水平,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因素。综合3年试验结果,筛选出产量超过3750 kg/hm2有32份,鉴选出8个组合的相应强筋力品系和35个综合性状表现较优异品系,其突出优异性状表现植株穗大,小穗结实好,穗粒多,可作为小麦育种的重点种质材料利用。通过播期调节花期,利用CIMMYT材料合理杂交配组,已选育至F3代、BC2F1代和BC1F1代,有望育成优质大穗丰产抗旱创新材料及新品系。  相似文献   

8.
旨在筛选适宜的小麦杂交亲本。以2015 年引入的51 份美国小麦种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 个质量性状的频率分布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了9 个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遗传多样性,并以农艺性状为指标,对51 份小麦种质进行了聚类分析。参试小麦种质的株型以直立型为主,穗型以纺锤形为主,芒型以长芒为主,旗叶以下披型为主。产量与有效穗数(0.472**)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0.340*)显著正相关。9 个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差异性较大,各性状的变异系数除容重(1.71%)外,均超过了5%,以不孕小穗(55.21%)为最大,参试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丰富。Ward 法聚类将51 份种质分为了4 类,其中第1 类群10份种质的千粒重(40.31 g)、有效穗数(656.74 万/hm2)、产量(8718.63 kg/hm2)是4 个类群中最高,可作为重点亲本利用,其余种质可依据类群特征作为改良某一性状的中间材料利用。  相似文献   

9.
对河北坝上地区71份藜麦材料的农艺性状和籽粒营养品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材料的11个农艺性状存在不同程度变异,变异系数为5.14%~47.00%。营养品质方面,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均值分别为57.22%、5.79%和16.10%,其中脂肪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13.27%),蛋白质次之(6.97%),淀粉较小(3.14%)。藜麦氨基酸总量变幅为8.35~11.30g/100g,且其氨基酸评分较传统作物更为均衡。相关性分析表明,藜麦的叶片长、叶片宽、成熟期株高、叶柄长、茎粗度、单株产量和粒径均与不同营养成分的含量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中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0.020%;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7.5时将71份材料分为5个类群,其中类群Ⅰ中4份材料(20HZ61B、20HZ24B、20HZ92、20HZ07)的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类群Ⅲ中有4份材料(20HZ35、20HZ68、20HZ94、20HZ14B)的单株产量和千粒重较大,具有培育为优异藜麦品种的潜质。通过综合分析筛选出适宜河北坝上地区的早熟、大粒、粗茎、高单株产量、矮秆高产、高蛋白和高氨基酸含量的特异种质19份。  相似文献   

10.
对陇春系列小麦8个品种的生育期、产量、粗蛋白含量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考查与分析,以综合评价陇春系列小麦的农艺性状表现。相关分析表明,生育期与粗蛋白、株高与沉降值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容重与湿面筋、粗蛋白与沉降值及稳定时间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因子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压缩为产量、粗蛋白、株高、容重4个相互独立的公因子,其方差贡献率依次为43.807%、24.896%、14.642%、11.407%,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4.752%。借助公因子在性状上的得分可知,陇春25号的农艺性状综合表现最好,而陇春28号的农艺性状综合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11.
Two trials were conducted at the Mexic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Experiment Station at Yaqui Valley, Sonora, Mexico to investigate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agronomic variation in 50 synthetic hexaploid (SH) wheats (2n = 6x = 42, AABBDD) derived from Triticum turgidum (2n = 4x = 28. AABB) × T. tauschii (In = 2x = 14, DD) crosses for subsequent use in wheat improvement. Plant height, spike length, days to flowering, physiological maturity, grain yield, above-ground biomass at maturity, harvest index, yield components and test weight were determined.
Significant agronomic variation was observed among the germplasm evaluated. Outstanding SH genotypes were identified with higher grain yield, above-ground biomass at maturity, 1000-grain weight, and spikes m−2 than the bread wheat ( Triticum aestivum L.) check cultivar Seri 82. Genotypic correlations of grain yield with other character traits show that grain m2 was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gram yield (r = 0.993). Data on agronomic traits subjected to complete linkage cluster analysis resulted in classifying the genotypes into two distinct phenotypic groups excluding Seri 82. Groups generally corresponded to durum progenitors of the SH with significant group differences for all characters. This demonstrates use of practical numerical analysis procedures to describe agronomic variation in representative SH genotypes. Clustering by quantitativy traits may be valuable for identification of genotypes with divergent sources for breeding and agronomic purposes.  相似文献   

12.
30份春小麦品系主要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合理利用春小麦种质资源,给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对30份供试材料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有效分蘖数、生物产量、单株产量、穗粒数、穗长、千粒重、株高7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超过10%,是影响春小麦特征特性的主要农艺性状;参试材料分为3类,第Ⅱ类材料的综合表现较优,该组材料的生物产量、单株产量较大,千粒重、穗粒数适中,是综合性状表现较为理想的育种选择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SHW)在黄淮麦区育种改良中的应用价值,利用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的5份SHW与普通小麦驻麦305进行杂交、回交,对亲本及BC2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相关指标和籽粒品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小麦相比,SHW的株高、小穗数、穗粒数、收获系数和千粒重等是其不利性状,但具有较多的分蘖。SHW的纤维含量、面筋含量、蛋白含量和硬度都比驻麦305高(PAAAAA0.05)。BC2的收获系数较SHW显著提升,其产量虽然比SHW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仍显著低于普通小麦。BC2的蛋白质和面筋含量相对于普通小麦亲本显著提升,其中仅2018-2019年的BC2-SHW1和BC2-SHW2群体未达显著水平。这表明5份SHW可作为重要的品质改良资源应用于小麦育种中。  相似文献   

14.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彬  李金秀  王震  冯浩  李金榜 《作物杂志》2018,34(3):57-253
为了解小麦产量与农艺性状间的关系。采用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18份小麦新品系的产量及各农艺性状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系的产量与其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差异,株高和千粒重变异系数较大,产量与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数与产量、茎蘖数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千粒重、株高呈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份小麦品系可划分为4个类群,依据各类群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改良目标。在小麦育种选配亲本时,应注意亲本间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15.
小麦灌浆期上三叶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探讨灌浆期小麦上三叶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和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以49个基因型为参试材料,对上三叶叶绿素含量、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基因型间、上三叶间、不同灌浆期间叶绿素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基因型间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上三叶叶绿素含量与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5月10日倒三叶、5月15日倒二叶和倒三叶、5月19日倒二叶和倒三叶与穗粒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5月19日旗叶和倒二叶和5月24日上三叶(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与千粒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5月10日倒三叶、5月15日倒二叶和倒三叶、5月19日上三叶(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和5月24日旗叶和倒二叶与穗粒重相关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除5月10日旗叶外其他叶绿素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灌浆期上三叶叶绿素含量对产量和品质性状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不同抗条锈基因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运用变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含有不同抗条锈病基因的15个小麦新品系进行遗传性状的分析,以探讨抗性品种产量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每公顷穗数(0.8240)>穗粒重(0.7490)>千粒重(0.4035)>单穗结实小穗数(0.1346)>穗粒数(-0.0575)>株高(-0.1892);偏相关系数为:每公顷穗数(0.5705)>穗粒重(0.3766)>千粒重(-0.2565)>穗粒数(-0.2396)>株高(-0.2296)>单穗结实小穗数(-0.0646);直接通径系数表示为:每公顷穗数(0.6100)>穗粒重(0.3717)>千粒重(-0.1728)>穗粒数(-0.1347)>株高(-0.1335)>单穗结实小穗数(0.0369)。产量因素与产量的回归方程Y=1475.106+2332.5384X4+5.7208X5。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穗粒数,每穗结实小穗数是通过单穗产量提高产量。分析表明,抗锈小麦品系产量的提高应协调各产量因素的关系,这对抗条锈病基因聚合以及高产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氮肥运筹对强筋小麦旗叶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为材料,进行了等氮量不同追氮时期对其旗叶生理性状与产量调控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等氮量不同追氮时期对旗叶叶绿素和全氮含量及产量均存在明显影响。小麦旗叶叶绿素和全氮含量以及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以孕穗期追施氮肥(60%)最好,而穗数以拔节期追施氮肥最多,并且,孕穗期追肥与较拔节期追肥、返青期追肥和氮肥全部底施相比,小麦产量分别提高了1.8%、6.2%和9.9%,由此表明,小麦生长发育初期少施氮肥,中后期重追施氮肥,不仅能够为小麦生长快速期提供充足的氮肥供应,提高旗叶叶绿素和全氮含量以及氮素转运率,防止叶片早衰,而且对于增加小麦穗粒数,促进大穗形成、提高千粒重和产量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麦旗叶性状与产量因素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敏  张从宇 《种子》2004,23(3):17-18,21
以59个小麦品种(系)为试材,对旗叶性状与产量及产量因素作了相关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旗叶的长、宽、叶面积、与茎杆的夹角、叶绿素含量与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产量等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分别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r=0.4851~0.7481.建立了旗叶性状与产量及产量因素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