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过碳酰胺对红壤pH、活性铝含量及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碳酰胺是一种新型精细化工品,也是一种新型氮肥,在国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开发,而中国对其开发和应用刚刚起步。研究了南方3种酸性土壤中施入过碳酰胺后,对土壤pH值变化、铝元素活性及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静态试验结果表明:对3种酸性红壤施用不同浓度过碳酰胺,其pH值在短期内都随着施入过碳酰胺浓度的增大而急剧上升,交换性铝含量随着施用过碳酰胺浓度的增大而急剧下降。动态试验表明,施用过碳酰胺后,土壤pH值上升的现象是短期的,pH值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而土壤中铝元素的有效性与土壤pH的变化趋势呈显著负相关。植物实验表明,短期内,经过碳酰胺处理的玉米幼苗主根明显缩短,侧根生长受到抑制,并且其玉米铝毒明显重于不经过碳酰胺处理的玉米,被玉米吸收的铝主要分布在玉米的地下部分(即根内),只有较少的铝被转移到地上部分。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四唑虫酰胺防治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可行性和合适剂量,分别采用浸卵法和浸叶法测定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卵和2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开展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结果显示,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卵、2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187.423、0.023 mg/L,表明其对草地贪夜蛾卵的毒力较差,但对2龄幼虫的毒力较高,远高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年田间试验中,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15~45 g/hm2处理在药后1天的防效为43.26%~59.37%,药后7天的防效高达80.28%~91.94%,45 g/hm2处理药后10天的防效仍维持在80%以上。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具有较好的室内毒力,且其田间防效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相当,可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潜在药剂。 相似文献
3.
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及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评价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在玉米和土壤使用后的生态环境安全性,建立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的科学合理使用规范,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在玉米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研究,应用Agilent 7890A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氟虫腈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并对其在玉米上的安全使用进行评价。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用于拌种防治玉米田蛴螬,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7~3.9天,药后14天消解89%以上,半衰期较短,消解速度较快;在玉米植株中的半衰期为2.2~4.3天,药后9天消解78%以上,半衰期较短,消解速度较快。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样品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1 mg/kg,CAC规定玉米籽粒中氟虫腈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01 mg/kg。建议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用于拌种防治玉米田蛴螬,施药剂量为18.75 g/kg制剂(有效成分1.5 g/kg)玉米种子,于玉米播种前拌种。 相似文献
4.
两个不同穗型的冬小麦品种根系吸收活力空间分布变化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田条件下,利用示踪技术研究了两个不同穗型的冬小麦品种根系吸收活力空间分布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从返青到挑旗阶段在垂直深度20cm,水平距离0-20cm的土体内,大穗型品种78-3根系吸收活力的增加明显高于多型品种鲁麦14。以后,78-3的根系吸收活力的降低幅度也显著大于鲁麦14,其活力的绝对值低于鲁麦14。 相似文献
5.
间套作条件下作物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 Ⅱ.间作早春玉米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冬小麦‖早春玉米 /夏玉米条件下 ,研究了麦田间作地膜覆盖早春播种玉米 (简称早春玉米 )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主要结果 :(1)间作地膜覆盖早春玉米拔节期根深 10 0cm左右 ,大口期 140 cm左右 ,乳熟期达到最大根深 160 cm左右。 (2 )随生育进程推进 ,根量与根重密度基本呈小→大→小变化 ;根系数量及重量密度在垂直土体中呈“T”型分布 ,0~ 2 0 cm为高密度层 ,2 0~ 4 0、 4 0~ 80 cm为中密度层 ,80~ 12 0 cm为低密度层 ,12 0~ 160 cm为稀密度层。根系相对稳定后 ,约有 75 %的根干重分布在 0~ 2 0 cm土层 ,85 %左右在 4 0 cm以上 ,95 %左右在 80 cm以上。 (3)根系含水率在垂直空间呈上低下高趋势 ,随生育期推进 ,含水率呈下降趋势。 (4 )根系活性与根量相反呈倒“T”型分布 ,根系活性随生育进程推进 ,呈减低趋势 ,且活力高位点又呈下移变化 ,拔节期 2 0~ 4 0cm根系活性较高 ,大口期 4 0 cm以下较高 ,乳熟期和成熟期以 80 cm以下较高。 (5 )根系 TTC还原总量及总量密度随生育进程推进呈低→高→低变化 ,以大口期为高。上下又呈“T”型分布 ,0~ 2 0 cm为高量高密度区 ,2 0~ 80 cm为中量中密度区 ,80~ 12 0 cm为低量低密度区 ,12 0~ 160 cm为稀量稀密度区。 (6)成熟期 2 0 相似文献
6.
7.
系列浓度抗生长素(降固醇酸0.1μmol/L、1.0μmol/L、10μmol/L)处理3-天龄玉米幼苗根尖(约1cm)1天,利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鉴定根尖内源生长素对根冠特定基因(Clone C103)表达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Clone C103在4-天龄玉米幼苗初生根根尖中心根冠外周强烈表达;降固醇酸有效抑制Clone C103正常表达,随浓度增加其抑制作用加强,尤其是10μmol/L降固醇酸仅使Clone C103在初生根中心根冠最外层微弱表达。由此表明玉米根尖内源生长素影响根冠特定基因Clone C103的正常表达;Clone C103在根冠的表达位置推测该基因正常表达可能与中心根冠外周的平衡石有关。 相似文献
8.
玉米群体根系活力与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以玉米中熟种苏玉9号为材料,通过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处理,研究群体根系伤流强度动态和节根组成与物质积累、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群体气生根数与节根量、灌浆结实期根系伤流强度、总粒数、抽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呈正相关。生育过程中抽丝期的群体根系伤流量强度与抽丝后干物质积累量、总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9.
超高产春玉米根系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西辽河平原地区广泛种植的金山27为试材,以当地普通高产栽培模式为对照,研究了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的根系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春玉米深层根系占总根重比例较大,最大根幅下移,下层土壤根条数增加,且随土层深度增加与对照的差异增大。单株根重随生育进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吐丝期达到最大且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各生育时期0~20 cm土层根重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40 cm以下各土层根重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冠根比生育前期与对照接近,生育后期低于对照。根系活力变化随生育进程呈单峰型变化曲线,在吐丝期达到最大。超高产栽培下各生育时期根系活力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单峰型变化曲线,而对照在不同生育时期有较大的差异。SOD和POD活性在吐丝期和乳熟期各土层超高产栽培均高于对照,而MDA含量低于对照。深松土和优化施肥改善了根系环境条件和养分供应水平,在高密度种植下促进了下层根系的发生,并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为超高产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大田冬小麦根系吸收活力的空间分布及共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大田冬小麦根系吸收活力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大田冬小麦根系吸收活力的增加与降低,在水平方向上是按由近及远,垂直方向上是从上到下,在整个土体空间从里到外的顺序进行的,到黄熟时表现为整个根系群体全面衰亡,根系吸收活力的空间扩展与根系的形态建成范围相一致。从起身到黄熟前平均有85%的根系吸收活力分布在水平幅度0 ̄20cm垂直深度20cm左右的土体中,它对整个大田 相似文献
11.
栽培技术优化对冬小麦根系垂直分布及活性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优化小麦根系构建,促进小麦根系功能发挥,以达到小麦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于2012—2013和2013—2014年度小麦生产季,通过大田试验,比较研究了鲁原502在旋耕-基肥撒施(RT-SF),深翻-基肥撒施(PT-SF)和苗带旋耕-间隔深松-分层深施肥(SRT-SS-DT)3种栽培技术下产量及其构成,研究麦田0~90 cm内不同土层根系形态分布及生理特性的差异。与RT-SF和PT-SF处理相比,SRT-SS-DT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千粒重及单位面积穗数,使最终产量提高了3.96%~13.29%。SRT-SS-DT处理促进了小麦根系生长发育,拔节后15~60 cm土层内的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密度、30~75 cm土层内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尤其是在施肥层(15~30 cm土层)。开花后20 d,15~30 cm土层SRT-SS-DT的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较RT-SF提高了66.3%和56.5%,较PT-SF提高了75.9%和59.8%。SRT-SS-DT增强了15~90 cm土层的根系活力,同时减缓了生育后期根系活力的下降,开花期至花后20 d,15~30 cm土层根系活力下降值在SRT-SS-DT处理下较RT-SF和PT-SF降低了28.5%和14.9%。此外,在花后20 d,SRT-SS-DT处理小麦15~90 cm土层根系表现较低MDA含量和较高SOD活性,尤其是15~30 cm土层,根系SOD活性分别比PT-SF和RT-SF处理高20.6%和10.9%。15~90 cm土层根系活力和根干重占比与小麦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通过对苗带旋耕、间隔深松和分层深施肥等栽培技术的集成和优化,可以有效扩展深层土壤根系的分布,提高深层土壤根系的活性,尤其是施肥层,有助于小麦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2.
玉米根系电容双向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ool 16以及按20%的录选比例, 用全姊妹交轮回选择方法对群体根系电容进行双向选择筛选出的4个世代的种子, 分别在干旱、氮胁迫和正常环境下进行了评定. 在高根系电容(壮根)选择中, 根系电容按1.29 nF*代-1增加; 而在低根系电容(弱根)选择中, 根系电容以0.99 nF*代-1降低. 两种选择在胁迫条件下籽粒产量都增加, 但在正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