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文中介绍了电子鼻的检测原理,并从电子鼻技术的产生发展入手,叙述了传感器技术、信号预处理系统和信号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情况,综述了电子鼻在饲料原料检测中的应用现状,主要包括粮食原料霉变情况及鱼粉新鲜度的检测。最后展望了电子鼻在饲料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3.
核酸适体技术是新型检测技术,因其特异性、高亲和性、快速、低成本等众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乳及乳制品等动物源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本文对核酸适体筛选技术的原理和类别进行介绍,并对其在乳及乳制品中添加剂、激素、抗生素残留、真菌毒素、病原微生物污染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奶制品在人们日常饮食生活中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奶制品的安全无疑是重中之重。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SNAP法在乳产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从乳制品中抗生素和黄曲霉素的来源,SNAP快速检测法在实际检测中的运用及效果,以及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了综述,总结了SNAP法在乳制品抗生素和黄曲霉素残留检测中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5.
探讨电子鼻技术对不同品种杨梅干果整体风味特征的区分度。根据雷达响应结果显示,PA/2和T70/2传感器对炭梅、荸荠、东魁和早荠等4种杨梅干果的响应无差异,P30/2传感器对早荠和荸荠种杨梅干果的响应强于其他五个传感器,而炭梅和东魁种杨梅干果中P30/1传感器的响应最强。经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4种杨梅干果香味成分存在差异性,可通过电子鼻较好的区分。实验结果为杨梅风味体系研究以及杨梅干果制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PCR技术是1985年诞生的一项DNA体外扩增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作者介绍了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几种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杆菌及其他一些有害微生物在乳及乳制品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迅速,检测需求逐渐增加。随着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和监管力度加强,传统乳制品检测方法存在诸多不足。核酸适体在食品和医疗领域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高稳定性和高特异性等特点,有利于检测体系构建。核酸适体是一种以指数形式存在的单链DNA或RNA分子。利用适配体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可通过双链DNA或RNA杂交得到荧光信号,用于检测蛋白质及各种酶等生物材料。与传统检测手段相比,核酸适体具有可设计性强、合成简便快速、成本较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乳碘是乳中一项重要的营养指标,乳及乳制品也是人体摄入碘的重要来源,历来受到广泛关注。随着人们对食品中营养物质的不断探索,对乳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和细化。本文对近年来乳碘含量及影响因素和乳碘含量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行业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并为乳碘在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中的标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无损伤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检测技术,包括红外光谱技术、拉曼光谱技术、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超声波技术及电子鼻等,这些检测技术因具有快速、客观、准确和无损伤等优势而在食品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者简述了各种无损伤检测技术的原理;综述了其在生鲜乳检测中的应用,包括对生鲜乳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测定,掺假物的检测及微生物的鉴定;并指出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总之,无损伤检测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感官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近年来,随着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感官品质逐渐成为影响产品质量和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指标。在乳制品行业,有越来越多的感官分析方法及研究导入,为乳制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本文主要介绍了感官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常用方法,并对感官分析技术及其在乳制品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感官分析技术在乳制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一种气相色谱和质谱有效结合的分析方法,实现了两者的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能对样品高效分离,同时还能定性、定量,在食品质量检测和安全控制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广泛应用于乳制品的分析和检测中,可用于农药残留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食品成分...  相似文献   

12.
我国乳制品消费结构发展不平衡,液态奶产销量占比过重,大量干乳制品需要进口。本文基于2016—2020年乳制品的消费结构占比,分析了我国目前乳制品的发展阶段、各乳制品的进口量对比,并结合乳制品新产业政策及理化性质分析预测乳制品市场的新走向;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关于食物营养的评价模型,计算各乳制品得分以评估其营养素含量高低。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乳制品消费结构正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我国奶酪制品的市场需求前景大;目前,我国大部分奶酪制品依靠进口,但国外奶酪制品的口味不被我国大部分消费人群接受。因此,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口感好的干乳制品在中国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同时,我国消费者正从“喝奶”向“吃奶”转变;对乳制品的现状及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可指导适合我国消费者的新产品研发。  相似文献   

13.
张振宇  王勇 《中国畜牧兽医》2022,49(7):2820-2830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是霉菌产生的毒性极强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乳与乳制品和霉变谷物中。目前研究较多的黄曲霉毒素有黄曲霉毒素B1(AFB1)、AFB2、AFG1、AFG2、AFM1和AFM2,黄曲霉毒素物理与化学性质稳定,加热处理很难将其破坏,是目前公认的毒性最强的致癌物之一。黄曲霉毒素不仅会造成动物营养不良及免疫力下降等问题,进入人体后还会对人体的肝脏造成极大的损害,而且原料乳中黄曲霉毒素的存在会对整个乳制品产业链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建立简便的、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检测乳与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综述了乳与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进展,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质谱法、电化学法、光谱法、色谱法、试纸条法等方法在检测乳与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应用,总结以上各种方法在检测乳与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中的优势与其面临的挑战,并对今后乳与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设计新的乳与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西安市售消毒乳制品中抗菌药残留情况,以农业部2001年发布的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中牛乳不得检出抗菌药为判定标准,随机采购32份消毒牛奶,进行抗菌药残留检测。TTC法检测显示,抗菌药物残留阳性数为5份,阳性率为15.63%;ELISA法检测显示,磺胺二甲基嘧啶未检出,四环素类残留阳性数为3份,阳性率为9.38%,链霉素残留阳性数为7份,阳性率为21.88%。市售不同包装消毒牛奶中除新鲜屋包装外,其余均有抗菌药残留。进口消毒奶粉未检出抗菌药,检测国产消毒牛奶32份与国产奶粉20份,共检出阳性10份与11份,阳性率分别为31.25%和55%。通过检测可看出,奶粉中抗菌药残留阳性率显著比消毒牛奶高;包装精良的高档牛奶中抗菌药残留阳性率比普通包装牛奶低;进口消毒奶粉未检出抗菌药。检测结果显示抗菌药残留情况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5.
类固醇激素又称甾体激素,是一种亲脂性的小分子物质,常作为促生长剂被违法添加,用于畜牧业和养殖业。乳制品中残留激素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产生一系列健康危害。乳制品中类固醇激素的残留在国内外已成为兽药残留问题关注的重点。我国在乳制品中的类固醇激素含量限制方面已颁布相关法规。本文综述类固醇激素的结构、分类及功能,以及乳制品中类固醇激素限量标准、检测方法、含量及健康风险研究进展,旨在为乳制品中的类固醇激素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乳制品感官品评技术日益成熟并受到重视。现代统计学、心理学及人类仿生学等学科的发展推动了乳制品感官品评技术的日渐成熟。本文对乳制品感官品评的定义、方法及感官品评在乳制品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进行展望,旨在为乳制品的感官评定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酶具有微量、高效、绿色无毒、节能环保、专一性强、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基于酶的特异性与乳制品中的不同成分反应,可以安全、高效地得到理想结果,改善乳制品质量,提升乳制品品质。因此,酶在乳制品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乳糖酶、谷氨酰胺转移酶、凝乳酶和乳过氧化物酶在乳制品加工和保鲜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进行阐述,同时,介绍酶联免疫分析法在乳制品检测中的应用,旨在为酶在乳制品加工、保鲜和检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