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超甜玉米果皮结构与籽粒柔嫩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果皮结构与籽粒柔嫩性的关系,研究了T4、T5、T19、T38和T39等5个超甜玉米(Z. mays subsp. mays)自交系籽粒不同发育时期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甜玉米果皮由多层细胞构成,最外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角质化。食用品质口感良好的T38和T39自交系具有果皮薄、细胞层数少、果皮细胞壁纤维化和木质化程度低等特征;T4和T5具有果皮厚、构成果皮的细胞层数多和果皮细胞壁纤维化和木质化程度高等特点,口感较差;T19果皮细胞密度大,细胞纤维化和木质化程度极高,在这5个自交系中口感最差。  相似文献   

2.
果实硬度计评定鲜食玉米果皮柔嫩度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品尝法为对照,用果实硬度计法获得3种不同胚乳基因型鲜食玉米的36个自交系的果皮硬度计嫩度值。按胚乳基因型对自交系的果皮硬度计嫩度进行方差分析,进而剖析果皮硬度计嫩度与果皮口感嫩度的相关性,探讨果实硬度计定量评定鲜食玉米果皮柔嫩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果实硬度计能区分果皮柔嫩度存在差异的材料;在2007年秋和2008年春两次试验中,普甜玉米材料的果皮硬度计嫩度与口感嫩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66,超甜玉米的为0.63、0.77,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糯玉米的为0.36、0.39,未达显著水平。由此可见,果实硬度计能够定量评定甜玉米的果皮柔嫩度,但不能评定糯玉米的果皮柔嫩度。  相似文献   

3.
超甜玉米果糖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8个超甜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 Ⅱ双列杂交方法配制组合,利用Hayman法分析了超甜玉米果糖含量的杂种优势及遗传模型。结果表明:(1)果糖性状表现出较高的超低亲优势和超中亲优势及一定的超高亲优势;(2)果糖性状的遗传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的共同控制,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平均显性度为1.15,表现为超显性;狭义遗传力为10.92%,广义遗传力为94.15%;(3)控制甜玉米果糖含量性状遗传的基因最少有4对基因。因此,超甜玉米高含糖量亲本选育和新组合配制实践中,应在利用基因显性效应的基础上,协调加性效应及上位性效应,制定高效快捷的育种方案以提高超甜玉米的商品质量和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4.
果皮厚度是影响甜玉米口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发掘果皮厚度的基因资源、了解玉米果皮厚度的遗传机制,是指导其育种的基础。本研究以日超-1(薄果皮,56.57μm)×1021(厚果皮,100.23μm)的190个BC1F2家系为作图群体,分别采用2种遗传模型检测QTL。基于复合区间作图(CIM)共检测到3个影响果皮厚度的QTL,位于3.01、6.01、8.05区段,分别解释8.6%、16.0%和7.2%的表型变异,其中3.01和8.05处QTL以加性效应为主;基于混合线性CIM模型(MCIM)共检测到5个影响果皮厚度的QTL,其中除8.05处QTL为加性QTL外,另有2对加×加上位性互作QTL,1对是2.01和6.05处QTL之间的互作,另1对则是5.06和6.01处QTL间的互作。这2对互作QTL分别解释了6.63%和12.48%的表型变异率。本结果表明,加性效应和上位性互作效应等都在果皮厚度的形成和遗传中起重要作用。能够检测QTL上位互作的MCIM模型更适用于果皮厚度QTL定位。本研究还在其中4个QTL的区域内分别检索到胚乳中色素合成以及细胞转变的相关候选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是否与果皮厚度的变异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海南槟榔果实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期的果实形态、质构和果皮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槟榔开花后生长到117~145 d为适宜采收期;花后117 d以后,果实的形态成型;花后110~145 d槟榔果皮中果胶物质快速积聚,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随着果实的生长缓慢增加;花后145 d后槟榔果皮的木质素含量快速增长,每7 d的木质素含量平均增速达17.6%,标志着果实开始老化,此时果实硬度变大,咀嚼感变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柑橘果皮果胶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综述了柑橘果皮中果胶含量与性质(酯化度、胶凝度以及半乳糖醛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旨在为柑橘果皮有效贮藏以及柑橘果皮果胶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作为鲜食型的超甜玉米更应该关注果穗形态特征、含糖量、果皮厚度、适口性等与商品外观和货架期相关的性状。目前国内超甜玉米新品种(或组合)选育十分重视鲜穗产量、株型等方面的研究,培育出了—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但对超甜玉米果穗形态和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和遗传特性等方面研究的报道还是比较少见,尤其是果皮厚度。  相似文献   

8.
甜玉米和超甜玉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美洲印第安人就已种植了甜玉米,并用来制做点心和酿造原始啤酒。1834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达林斯早熟”甜玉米品种。1924年第一个甜玉米杂交种育成。1931年加工出了第一简甜玉米罐头。1959年出现了第一个超甜玉米杂交种。1980年仅美国就种植大约340万亩甜玉米供应市场销售和加工。新鲜甜玉米及其加工产品愈来愈成为全世界人民所欢迎的蔬菜和食品。在我国,1968年北京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阐明烤甘薯香气的形成机制,以甘薯为原料,测定烤制前、烤制15、30、45、60、75、90、105、120 min甘薯中涉及美拉德反应的主要成分(淀粉、糖类、氨基酸)含量、淀粉酶活性及香味成分含量,分析各项指标烤制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未烤制的甘薯相比,甘薯中淀粉及氨基酸总含量随烤制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先减少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丝氨酸及天冬氨酸的损失量占氨基酸损失总量的84.56%;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及麦芽糖含量随烤制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基本不变;淀粉酶活性随着烤制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45 min时已完全失活;香味成分总含量随烤制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超甜玉米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甜玉米是由sh2胚乳突变基因控制的.它的优点是子粒中蔗糖含量高,是普通甜玉米的2倍.但种子活力弱,发芽率80%-85%,田间出苗率一般仅为50%~60%。如何改进超甜玉米种子活力弱、发芽率低的问题,是当前超甜玉米种子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于2004—2008年对超甜玉米种子生产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整套超甜玉米种子生产技术。目前生产出的超甜玉米种子发芽率可达到93%-95%.田间出苗率可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11.
超甜玉米营养元素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明超甜玉米各器官中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元素变化规律和累积量情况,采集不同生育期的玉米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甜玉米吸收各种养分的大小顺序为N>K>P>Ca>S>Mg。2、不同器官养分含量有差异,果实含氮、磷、镁、硫为各部位最高值;叶片钙含量最高;茎部钾含量最高。3、叶片磷、钾、镁含量与全株变化较为一致;茎中氮和钙含量与全株较为一致。4、甜玉米氮、钾、钙的比例随生长的不同而变化,成熟时N:P:K:Ca:Mg:S=1:0.11:0.90:0.09:0.05:0.06。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影响超甜玉米鲜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间的主次关系。对20个超甜玉米自交系的11个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鲜穗产量与穗长、行粒数、穗粗、百粒质量、穗行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出籽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秃尖长呈极显著负相关。进一步进行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鲜穗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穗长、穗行数、百粒质量、穗粗、行粒数、出籽率和秃尖长。因此,增加穗长、穗行数,提高百粒质量和出籽率,并兼顾其他性状是提高超甜玉米自交系鲜穗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甜玉米子粒果皮厚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目前甜玉米育种的问题—果皮厚、柔嫩度差,本试验以超甜玉米、普甜玉米和普通玉米等3种不同基因型的7个玉米自交系、4个杂交种作研究材料,在摸索甜玉米果皮厚度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甜玉米果皮厚度的变化规律作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甜玉米子粒发育过程中,果皮厚度呈抛物线状动态变化。即授粉后随着子粒发育果皮逐渐变厚,到乳熟后期或蜡熟期达最大值,然后随子粒脱水,果皮细胞排列紧密而变薄。  相似文献   

14.
以8个超甜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Griffm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Ⅱ配制组合,分析了超甜玉米果穗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鲜稳重、秃顶长、穗行数、穗粗主要表现为加性遗传效应,行粒数和穗长主要表现为非加性遗传效应;(2)同一性状不同材料间,同一材料不同性状间其配合力效应表现复杂。存在不同效应大小和正负作用方向的差异。育种实践上必须重视配合力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15.
芸薹素对超甜玉米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禤维育  冯斗  陈念平 《种子》2001,(2):24-25
在较低温度(18士1℃)条件下,超甜玉米用芸薹素内酯(BR)浸种处理24h,可以显著提高种子的淀粉酶活性,对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及根系活力有明显的促进效果,从而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促进了幼苗的生长,使苗高、第二叶的长度和幼苗干物质重均较对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药沙引发对超甜玉米种子活力及其生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光武  孙群  王建华 《作物学报》2006,32(1):147-151
本文对改善超甜玉米种子活力的方法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 沙引发结合4种药剂处理均可显著提高超甜玉米“绿色超人”种子活力;处理后种子电解质渗漏均明显降低,尤以沙引发+核黄素处理的种子电解质渗漏最慢,且幼苗CAT和SOD活性均得到显著提高,并延缓了它们在低温胁迫下的降解速度。在此基础上用沙引发+核黄素处理其他7种超甜玉米种子,其出苗率、出苗速度、膜系统完整性或SOD活性等指标在不同品种上也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