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分离获得的32株苦瓜枯萎病菌菌株进行形态学特征和寄主专化型测定, 结果表明, 测试的苦瓜枯萎病菌株均为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momordicae), 这些菌株可以侵染苦瓜和瓠瓜幼苗, 但不侵染其他葫芦科瓜类作物。对苦瓜枯萎病菌菌株的rDNA-ITS区 (ITS1、5.8S和ITS2)序列进行扩增测序, 结果显示其序列长度均为456 bp;聚类分析表明测序菌株与镰刀菌属中尖孢镰刀菌不同专化型的菌株聚为一群。利用RAPD标记技术分析苦瓜枯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结果显示苦瓜枯萎病菌株与其他葫芦科瓜类作物枯萎病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59~0.99, 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85时, 供试的48个菌株分成10个类群 (G1~10)。在RAPD聚类树中所有苦瓜枯萎病菌株聚在一个分支上 (G1群), 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92~1.00, 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 且菌株的聚群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对尖孢镰刀菌石竹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dianthi)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落在所供试的培养基上均能够生长,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碳氮源,以蛋白胨为氮源和可溶性淀粉为最适合碳源。菌落在4~35℃范围均能生长,最适合温度为25℃。在pH 2~9的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合pH 6。全光照条件下生长得最好,全黑暗的条件下生长得最慢。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5℃,10 min。生物学特性显示,该菌是一类对营养需求不高,对环境适应力强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3.
黄瓜枯萎病菌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瓜枯萎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sp.cucumainum Owen)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是影响黄瓜生产的最主要病害之一[1].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于病原真菌的遗传多样性做了大量的研究,Wang等[2]对影响黄瓜枯萎病菌AFLP技术体系的多种因素作了探讨,得到了1种适合于黄瓜枯萎病菌AFLP分析的优化体系;Duan等[3]应用RAPD、ISSR和AFLP标记揭示出了西瓜枯萎病菌株在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甜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专化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获得的甜瓜枯萎病病株9株分离物(南通市6株,新疆3株),经PDA培养性状发现,其在菌落颜色、质地和生长速率方面存在差异,大型分生孢子的大小为(19.54~41.11)μm×(4.90~8.16)μm,与西瓜枯萎病菌的大型分生孢子有较大差异。胚根法成株期致病性测定结果发现,本研究的甜瓜枯萎病菌分离物在不同鉴别寄主和鉴别品种上致病性存在专化型和生理小种方面的差异,但分离物中不存在西瓜枯萎病菌。利用核糖体转录间隔区保守序列设计引物,PCR检测也证明本研究甜瓜枯萎病菌不同分离物中不存在西瓜枯萎病菌。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对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FOC)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采用稀释涂布平板和平板生长对峙法从健康黄瓜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对FOC具有强拮抗能力的拮抗细菌,并从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全细胞脂肪酸分析及16S rRNA和gyr B基因序列相似性对拮抗能力最强的菌株进行鉴定,同时测定拮抗菌无菌过滤发酵液对FOC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评价其发酵液对盆栽和大田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从健康黄瓜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23株对FOC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其中菌株FJ17-4对FOC抑菌作用最强,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FJ17-4抑制FOC引起菌丝畸形、扭曲、膨胀、皱缩、缠绕等异常现象。10%无菌过滤液对FOC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70.96%和85.40%。50倍发酵液、菌体悬浮液和无菌过滤液盆栽防治效果分别为70.20%、58.87%和47.80%,大田防治效果分别为69.53%、58.46%和36.12%。综上,FJ17-4能有效抑制FOC,对黄瓜枯萎病具有显...  相似文献   

6.
依据侵染的香蕉品种范围不同,引起香蕉枯萎病的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分为4个生理小种。Foc在寄主植物木质部分泌的SIX(secreted in xylem)蛋白可能与不同生理小种侵染的香蕉品种范围不同存在密切关系,找到Foc 4号生理小种(Foc4)特有的SIX蛋白编码基因将有利于进一步分析Foc4寄主范围更广的原因,从而开展抗病育种工作。采用PCR方法比较分析了国内不同地理区域及来源于澳大利亚与南非的Foc1、Foc2、Foc3、Foc4共56株菌株中的SIX2基因,并以8个以上其他专化型或其他种或属的热带作物病原菌共39株菌株分析了Foc4 SIX2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分析了SIX2基因的灵敏度及利用其检测感病植株。仅从供试的Foc4菌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SIX2基因序列,检测的DNA灵敏度达5pg/25μL,并可用于检测感病的球茎组织。Foc4中特有的SIX2基因序列为特异性鉴定感病植株病原菌种类提供了快速分子检测技术,为明确该基因是否决定性影响Foc4对寄主差异性的选择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和细菌性软腐病菌Dickeya zeae的复合侵染为害给香蕉产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 有必要建立相关病害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ultiplex PCR)检测技术。本文基于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F. 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1, FOC1)基因组contig 438区间(35 631-37 693 bp)(GenBank: AMGP01000438.1)和4号生理小种(F. 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4, FOC4)基因组contig 195区间(4 028-6 126 bp)(GenBank: AMGQ01000195.1)存在160 bp插入序列差异设计特异扩增引物FOC-F/-R, 同时以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D. zeae的促旋酶B 亚单位基因(the subunit B of gyrase gene)(GenBank: JQ284039)序列设计特异扩增引物gyrB-F/-R。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本技术可在一次PCR扩增反应内同时检测香蕉枯萎病菌1号、4号生理小种和细菌性软腐病菌; 多重PCR的灵敏度结果表明:检测香蕉枯萎病菌的DNA浓度最低限为0.1 ng/μL, 细菌性软腐病菌的灵敏度为10 3cfu/mL;检测结果稳定可靠。因此, 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有效应用于检测香蕉发病组织中的香蕉枯萎病菌和细菌性软腐病菌, 也可用于香蕉种苗和田间土壤带病菌的监测, 为香蕉种植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大豆枯萎病菌尖孢镰孢遗传多样性及大豆品种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大豆枯萎病菌的群体遗传特征及明确大豆种质对大豆枯萎病的抗性,对抗病育种、抗性品种的合理布局以及制定更有效的病害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对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的大豆枯萎病菌—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到10个多态性随机引物,共扩增出75条RAPD条带,其中55条为多态性条带,占73.3%。利用UPGMA法对DNA扩增图谱进行聚类分析,以相似系数0.68为阈值,55个分离物可分为9个遗传聚类组,表明我国大豆枯萎病菌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所划分的群体与分离物来源地不相关。同时,对上述分离物进行致病性分析,发现我国的大豆枯萎病菌具有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进一步利用3个代表性分离物对来自我国不同大豆产区的180个大豆品种(资源)进行抗大豆枯萎病鉴定,发现皖豆28、中黄13、中黄51、中作X08076和5D034等5个品种对大豆枯萎病具有良好抗性,占供试材料的2.8%,表明不同大豆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不同专化型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利用MIDI微生物脂肪酸鉴定系统分析了来源于5个专化型的27株菌株的磷脂脂肪酸种类和含量,并进行了磷脂脂肪酸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尖孢镰刀菌中共检测到9种脂肪酸,在兰氏距离为25.98时分为3个类群,即主要脂肪酸、微量脂肪酸和偶现脂肪酸,其中主要脂肪酸有16:0、18:0、18:1cis9(ω9)和18:2cis9,12/18:0a,含量共占总磷脂脂肪酸的96.41%;微量脂肪酸有14:0、15:0、16:1cis9(ω7)和20:0,偶现脂肪酸仅有17:1(ω11)。不同专化型菌株的主要脂肪酸仅18:2cis9,12/18:0a存在显著差异,微量脂肪酸除15:0外其余3种均有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供试的全部27株菌株聚类时,其磷脂脂肪酸与寄主专化型间无明显相关性,以寄主来源为同科(葫芦科或茄科)的菌株聚类时,其磷脂脂肪酸与寄主专化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OC,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为靶标筛选拮抗菌。通过初筛和复筛,获得2株对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拮抗效果稳定、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QHZ-Yb1和QHZ-Yb2(以下简称,Yb1和Yb2),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拮抗作用,抑菌带宽度达3.37 mm和3.42 mm,抑菌圈直径2.7 cm,抑菌率分别达到61.9%和62.3%;通过形态学结合生理生化及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这两株菌均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潜在拮抗促生因子的测定结果表明:菌株Yb1和Yb2具有多种拮抗促生因子,其脂肽类粗提取物的抑菌率分别达到57.4%和58.0%,生长素IAA的分泌量可达1.56 mg·L~(-1)和3.69 mg·L~(-1),溶P量为0.77 mg·L~(-1)和1.19 mg·L~(-1),两个菌株均可产嗜铁素、分泌酪蛋白酶;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Yb1和Yb2菌液均可促进黄瓜种子的萌发;菌株生物效应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Yb1、Yb2以及Yb1+Yb2菌悬液的处理不仅对黄瓜枯萎病有明显的生防效果,而且可显著增加黄瓜植株的生物量,增加黄瓜植株根际土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减少真菌和尖孢镰刀菌的数量,尤其以Yb1+Yb2菌悬液的处理效果最显著,对黄瓜枯萎病的发病率降低11.11个百分点,植株生物量增加56.7%。结论:菌株Yb1和Yb2具有生防潜力,两菌株配合运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甘蓝枯萎病菌寄主范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甘蓝枯萎病于2001年最先在北京延庆发现~([1]),目前已扩散到山西、河北、甘肃及陕西等北方甘蓝生产基地,重病区发病率高达80%以上,对甘蓝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国内外对甘蓝枯萎病寄主范围的研究仅限于十字花科作物~([2-4]),对该病原菌是否侵入其他类蔬菜及1、2号生理小种侵染十字花科寄主的差异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综合分析甘蓝枯萎病菌对主要大田蔬菜作物的侵染寄生能力,为制定合理的轮作防病  相似文献   

12.
抗感枯萎病黄瓜品种的病理组织结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不同抗性黄瓜品种中农13(抗)和中农6号(感)为试材,采用蘸根法接种,利用电镜技术和石蜡切片方法观察了病菌侵染前后根茎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有环纹和网纹两种导管类型,有较厚的角质层,感病品种有环纹导管一种类型,无角质层。抗病品种在接种后细胞壁加厚、导管腔内出现褐色物、胞壁覆盖物以及侵填体。感病品种仅出现胞壁加厚和胼胝体。对于病原菌侵染,抗感品种具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抗病品种反应程度早于且强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一种评价香蕉枯萎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菌株间致病力差异的体系,在改进的香蕉水培系统基础上,对影响香蕉枯萎病菌致病力的接种菌液浓度、类型及处理方式等因素开展分析,同时与不同菌株盆栽测定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香蕉水培系统下,将摇培5 d的菌液稀释10倍以上,使孢子初始浓度为1×106 cfu·mL-1,直接加入该菌液50 mL即可用于致病力评价,且不同菌株用该测定方法与盆栽测定的致病力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的建立为香蕉枯萎病菌致病力的评价提供了快速简便的方法,也为下一步解析尖孢镰刀菌致病相关基因功能和致病机理及抗病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甘蓝枯萎病菌生理小种传统鉴定方法费时费力,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快速、可靠的分子检测技术。本研究在甘蓝枯萎病菌1号和2号生理小种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方法筛选1、2号生理小种各自的特异基因片段并设计引物,并分别以10个甘蓝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菌株、2个2号生理小种菌株、7个尖孢镰刀菌其他专化型菌株及4个外围菌株DNA为模板进行常规PCR扩增,筛选出甘蓝枯萎病菌1号和2号生理小种特异性引物,同时引入尖孢镰刀菌通用引物W106R/W106S,建立起一步三重PCR检测甘蓝枯萎病菌1、2号生理小种的分子检测技术。结果表明,该分子检测技术实现了在一次PCR反应中快速、准确地同步检测出甘蓝枯萎病菌DNA、罹病甘蓝组织和土壤中的甘蓝枯萎病菌1号和2号生理小种,对检测甘蓝植株是否感染枯萎菌及甘蓝种植区土壤是否受到枯萎菌的污染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香蕉枯萎病菌菌株FOCAAA9(来自香蕉)和FOCABB1(来自粉蕉)进行培养试验和接种试验;在含粉蕉和香蕉组织浸提液的培养基上2个菌株的培养性状、菌丝生长速度、孢子形态、大小型孢子比率和产孢量显示出差异;接种结果FOCAAA9能侵染香蕉(MusaAAA)品种巴西蕉、红香蕉和台蕉引起枯萎病,而FOCABB1对3个香蕉品种无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侵染香蕉和粉蕉的古巴尖镰孢[Fusariumoxysporumf.sp.cubense(E.F.Smith)Snyder]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丛枝菌根真菌(AMF)和植物根围促生细菌(PGPR)同时接种具有促生防病的作用。本试验旨在评价AMF与PGPR组合菌剂防治黄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 )的效果,以获得高效生防菌剂。于温室盆栽条件下将AMF Funneliformis mosseae(Fm)、Glomus intraradices(Gi)和 Glomus versiforme(Gv)与PGPR菌株(PR2-1、PS1-3、PS1-5、PS2-6和PS3-2)不同组合菌剂处理黄瓜(Cucumis sativus, 品种:香翠16号),测定各处理对黄瓜植株生长量、枯萎病防治效果和黄瓜产量的影响。供试AMF+PGPR各组合菌剂处理能不同程度的增加黄瓜根系AMF侵染率和根围细菌的定殖数量、促进黄瓜生长发育和降低枯萎病危害程度。其中,以Fm+PS3-2和 Gv+PS2-6组合菌剂促生和增产效果最好, 以Fm+PS1-5、Fm+PS3-2和Gv+PS2-6组合菌剂防治枯萎病效果最好。综合评价筛选获得高效组合为Fm+PS3-2和Gv+PS2-6。这两个处理可使黄瓜枯萎病病情指数分别下降50.0%和58.4%,防效达到54.5%和63.7%,具有一定的田间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分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对香蕉枯萎病菌菌株FOCAAA9(来自香蕉)和FOCABB1(来自粉蕉)进行培养试验和接种试验;在含粉蕉和香蕉组织漫提液的培养基上2个菌株的培养性状、菌丝生长速度、孢子形态、大小型孢子比率和产孢量显示出差异;接种结果FOCAAA9能侵染香蕉(Musa AAA)品种巴西蕉、红香蕉和台蕉引起枯萎病,而FOCABB1对3个香蕉品种无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侵染香蕉和粉蕉的古巴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ilse(E.F.Smith)Snyder]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黄瓜枯萎病菌毒力、营养体亲和性及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来自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西宁5个城市的70个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菌株进行了毒力、营养体亲和性及ISSR分析。毒力测定结果显示黄瓜枯萎病菌在东农803品种上存在明显的毒力分化。在营养体亲和群的测定中有8个菌株没有产生nit突变体,2个菌株经测定为异核体自身不亲和性菌株,不能进行营养体亲和群的测定;其余60个菌株可分为5个营养体亲和群。利用筛选的7个引物对70个菌株进行了I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可将70个菌株分为3个类群,其中IGⅠ的41个菌株均来自东北三省,IGⅡ的21个菌株均来自北京,IGⅢ的8个菌株全部来自西宁。VCGs和ISSRs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及毒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枯萎病菌对不同抗性黄瓜品种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枯萎病菌接种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研究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抗感品种POD、PPO和几丁质酶活性基本都呈现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趋势。抗感品种均在接种后12 h时出现第1次POD活性峰值,抗病品种中农13号、津优3号分别在接种后60、72 h、感病品种在84 h出现第2次POD活性峰值;接种后24 h时抗感品种均达到第1次PPO活性峰值,抗病品种在48 h、感病品种在60 h时达到第2次PPO活性峰值;接种后抗病品种在48 h时达到第1次几丁质酶活性峰值,72 h时达到第2次峰值,而感病品种只在60 h时出现1次几丁质酶活性峰值。抗感品种的POD、PPO、几丁质酶活性的2次峰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各自的对照,在接种后的早期阶段,感病品种的POD、几丁质酶活性的第1次峰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抗病品种,PPO活性的第1次峰值极显著地低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