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比例红蓝光对烟苗生长及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索湖南冬季烤烟漂浮育苗补光技术,研究不同比例红蓝光对烟苗根系和叶片生长及主要碳氮代谢产物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分别采用蓝光与红光1:3、1:1、3:1比例组合的 LED灯,并且与日光灯组合成不同照光强度光源对烟苗进行光照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光质和照光强度对烟苗的出叶时间影响不大;照光强度达到7200 lx以上且红光︰蓝光比为3:1时,烟苗生长最好。红光︰蓝光为3:1有利于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及生长,而红光︰蓝光为1:3可促进根系生长和根系活力提高。组合光源光照下蓝光强度占总照光强度的5%~15%时,对烟苗的茎的作用尤为明显。随着照光强度增加,组合光源中红光︰蓝光为3:1处理的烟苗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和转化酶活性显著提高;组合光源中红光︰蓝光为1:3处理烟苗叶片的蛋白质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提高。光质及光照强度对烟苗叶绿素合成、碳氮代谢具有十分灵敏的调节作用。合理光照可促进烤烟幼苗根系与叶片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不同光质对红花山楂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红花山楂分化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光质对红花山楂分化、生根、移栽后的生长情况的影响,以此缩短植物组培生长周期,提高组培苗生长质量,为不同光质对其他科属植物的快速繁殖打开思路,也为光质对植物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红蓝比为7:9的光质对红花山楂分化、生根影响最大,分化时间早且分化率高达到89.7%,生根时间短且根数多且壮,生根率达到44.7%。经4天炼苗后移栽到基质为草炭︰蛭石︰珍珠岩=2:1:1的穴盘内。25天观察发现红蓝7:9的红花山楂苗生长长势最好,整齐且高而壮;红蓝7:1+白光次之;红光下根长差达到最大值,说明长波光有利于植物伸长生长;蓝光下红花山楂的生长变化不大,说明短波光对红花山楂生长影响较小;综合分化、生根及移栽数据结果,得出红蓝比为7:9的光质为红花山楂生长的最适宜光质。  相似文献   

3.
不同光质对枸杞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宁杞1号’分化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光质对宁夏枸杞分化、生根、移栽后的生长情况的影响研究,以此缩短植物组培生长周期,提高组培苗生长质量,为不同光质对其他科属植物的快速繁殖开辟新的捷径,也为光质对植物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红蓝比为7︰9的光质对枸杞分化、生根影响最大,分化时间早且分化率高达到96.8%,生根时间短且根数多且壮,生根率达到95.6%。经4天炼苗后移栽到基质为草炭︰蛭石︰珍珠岩为2︰1︰1的穴盘内。25天观察发现红蓝7︰1+白光的枸杞苗生长长势最好,整齐且高而壮;红蓝7︰9次之;红光下根长差达到最大值,说明长波光有利于植物伸长生长;蓝光下枸杞的生长变化不大,说明短波光对枸杞生长影响较小;综合分化生根及移栽结果,得出红蓝比为7︰1+白光的组合光质为宁夏枸杞生长的最适宜光质。  相似文献   

4.
林乐静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21):7258-7264
LED光质对矾根再生体系建立及其品质特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两步消毒法建立矾根再生体系,测定不同LED光质下矾根丛生苗生长指标、增殖系数、光合色素含量、碳氮代谢产物、抗氧化酶系统含量等.丛生苗生长指标和增殖系数结果显示,单一比例的红光或蓝光对矾根再生体系的建立不利,而当红光与蓝光比例为3∶1时,矾根再生体系的建立具有显著效果;光合色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单一蓝光中矾根再生苗中光合色素含量最高,随着红光的加入,光合色素含量会逐渐降低;碳氮代谢产物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单一比例的红光或蓝光对矾根再生体系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合成不利,而当红光与蓝光比例为3∶1时,矾根再生体系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合成最多;抗氧化酶系统结果显示,当红光与蓝光比例为3∶1时,矾根再生体系中MDA、SOD、CAT含量最为适宜.总之,当红光与蓝光比例为3∶1时,矾根再生体系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5.
以矾根‘紫色宫殿’(Heuchera‘palace purple’)为试材,将丛生苗切割成单苗作外植体,接种于添加0.2 mg/LNAA的1/2MS培养基上,分别置于LED红光(R)、蓝光(B)和红蓝复合光(2RB;4RB;8RB)下进行生根培养,以荧光灯为对照,研究不同光质对矾根组培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适合矾根组培苗生根培养的最优LED光质。结果显示:(1)与荧光灯相比,红蓝复合光质处理下矾根组培苗的大部分生长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4RB处理下生根苗的生根数、根长、整株鲜重、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整株干重、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值最大,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了58.73%、22.56%、36.08%、19.82%、65.90%、40.37%、45.72%和37.84%;(2)仅单一红光处理不利于矾根组培苗叶片光合色素的合成,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3)红光有利于矾根组培苗可溶性糖的积累,蓝光能够降低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4)4RB处理下SOD、CAT和POD抗氧化酶活性表现次高或最高,提高了矾根组培苗对活性氧的解毒能力。综合分析认为,4RB处理有助于矾根组培苗的形态建成、生物量的积累以及叶片光合色素的合成,且抗氧化酶活性良好,所以LED红蓝复合光质比为4:1是矾根生根培养的优选光质。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桑树幼苗对红蓝组合光的响应机制,以LEDs为光源,以桑树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红光(0B)、蓝光(100%B)和红蓝组合光(15%B、20%B、30%B、50%B) 6个处理,以白光为对照,研究不同配比红蓝光对桑树幼苗生长、光合活性、叶绿素含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可促进桑树幼苗的茎伸长和叶片展开,但引起桑树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光系统Ⅱ光化学活性、碳代谢能力降低;而补充蓝光虽然抑制桑树幼苗茎伸长和叶片展开,却逆转或削弱了这些红光的负面效应,促进叶片比叶质量、Pn、光系统Ⅱ光化学活性和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升高,叶片Rubisco活性增强。相比于白光、红蓝组合光和蓝光处理,红光下桑树叶片Pn降低可能主要是由于光系统Ⅱ光化学活性、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Rubisco含量和活性降低造成的。总体来看,红蓝组合光下植株的生长状况、生理特征与白光处理相似。由此可知,一定比例的红蓝组合光(15%B和20%B)可减弱单质红光、蓝光对桑树幼苗生长的不利影响。在红光基础上补充蓝光对保持桑树幼苗叶片光系统Ⅱ光化学活性,驱动光合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人工光源植物工厂中不同光质对油葵芽苗生长和芳香物质成分和含量的影响,在光强为200μmol/(m2·s)的条件下,以蓝光LED为对照,在蓝光的基础上分别添加光强一致的绿光、红光、远红光和紫外线,研究不同光质组合处理下油葵芽苗的生长以及芳香物质等指标的变化。与对照相比,蓝光+远红光处理下的油葵芽苗下胚轴长显著增加,而蓝光+红光处理下的油葵芽苗的下胚轴直径、根长、全鲜和全干质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提高;不同光质处理对油葵芽苗的品质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蓝光+绿光处理下的油葵芽苗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类黄酮含量与对照蓝光相比显著上升,分别增加了28.78%,72.25%,163.32%。蓝光+紫外线处理下的总酚、维生素C、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蓝光分别显著上升了25.81%,238.10%,12.50%,150.00%。蓝光+远红光处理有利于提高油葵芽苗特征挥发性芳香物质的含量,如青叶醛、α-蒎烯、对异丙基甲苯等,该处理下芳香物质的含量高于对照蓝光处理,且含量最大,使油葵芽苗菜具有清香。综上所述,蓝光+红光能促进油葵芽苗生长,蓝光+绿光则对油葵品质有较好的提...  相似文献   

8.
生根移栽是快速繁殖试管苗的重要阶段,只有移栽成活,才能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试管苗移栽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和应注意的几点: 适时移栽试管苗是移栽成活的关键,试管苗在生根培养基中,根的分化和生长可分为三个阶段:最初形成根原基,而后从根原基分化出1—5条白色的根,根逐渐伸长并长出侧根和根毛,此时发根力强、茎叶生长旺盛,一般具3—5片叶片和一顶芽,这个时期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不同光质以及转光条件对葡萄CO4基因表达水平及试管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利用RT-PCR技术,从葡萄贝达试管苗中克隆了一个光质响应基因CO4(Gen Bank登录号为KY652090),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以及q RT-PCR分析。结果表明,CO4基因片段全长663 bp,编码了248个氨基酸,其开放阅读框为747 bp;葡萄CO4有4个跨膜区,预测其为跨膜蛋白;葡萄CO4的分子式为C_(1253)H_(1990)N_(324)O_(340)S_(11),预测是疏水性不稳定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与巨桉CO4最为相似。经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在红光转蓝光处理下葡萄CO4表达量显著高于白光(对照),是对照的5. 39倍;其次为蓝光处理;在白光转蓝光条件下CO4表达量最低,是对照的54%;红白转光处理下CO4表达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结果显示,红光转蓝光处理后的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o(潜在活性)和q P(光化学猝灭系数)均显著高于对照,NPQ在该处理下(非光化学猝灭系数)最低;在红光处理下NPQ最高,Fv/Fm、q P最低。葡萄CO4对光质敏感,且在不同光质及转光条件下其响应水平不同,红光转蓝光处理下上调表达显著,且该光照条件下能显著促进葡萄试管苗的光化学能力。为深入研究CO基因在葡萄试管苗感光机理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葡萄光质改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光和温度对红富士苹果茎尖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富2号和短枝富士两种红富士苹果成年树茎尖离体培养中,增殖和生根两个不同阶段所要求的最适温度和光照强度不同.日温29℃、夜温20℃比试验的其它温度更利于不定芽的分化和生长,而生根最适温度为日温25℃、夜温18℃,低于芽分化和生长所需的最适温度.1500—2500勒克司、每日照光10小时,芽分化与生长最好;1500勒克司连续光照,虽然有利于芽的分化,但节间过短、茎变紫、不能形成有效苗.光抑制茎产生根.在600—2500勒克司范围内,光越强,抑制生根作用越强.暗培养虽然生根率最高(90%),但苗细弱.可以先进行暗培养,诱导生根之后再转到光下培养,达到壮苗、提高移栽成活率的目的.1500勒克司连续光照诱导生根率高于相同强度的间断光照,但根短粗、不伸长,根尖和茎变紫,节间短.将这种苗移到间断光照下继续培养,十几天后,苗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丛枝菌根真菌(AMF)在牡丹组培中的应用,解决牡丹组培苗生根难、移栽成活率低等瓶颈问题,培育优质牡丹菌根化组培苗,以多个牡丹品种和杂交系组培苗为接种对象,设计筛选AMF接种剂种类和接种时期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瓶内接种,在根长≥2.0 cm时接种AMF的菌根苗,AM菌根的侵染率与侵染强度最高,根长和根数分别比不接种AMF(对照)增长了49.29%和46.99%。AMF对不同品种的影响不一致,对于‘Z1-10-3’,接种混合孢子Glomus geosporum+Glomus mosseae(Gg+Gm)的侵染率(93.12%)与侵染强度(31.23)最高,极显著(P=0.01)高于单一接种剂Glomus mosseae(Gm)和Glomus geosporum(Gg);‘Z1-WM’接种Gg+Gm的侵染率(95.96%)与侵染强度(33.33)也最高,其次是Gg,然后是Gm;对于‘乌龙捧盛’,接种Gg的侵染率(85.76%)和侵染强度(25.80)最高。瓶内接种AMF能更有效地提高牡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45.88个百分点。因此,牡丹组培苗在瓶内根长≥2.0 cm时接种混合AMF孢子,可实现组培苗菌根化过程,且其移栽成活率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2.
推动现有甘蔗栽培模式实现从“甘蔗种茎”向“甘蔗种苗”变革,达到消除农民自留种目的,提高甘蔗产量和蔗糖分。以桂糖42号脱毒健康苗第3代种茎为材料,设完整单芽、1/2单芽、1/4单芽育苗、常规种茎种植(对照)4个处理,比较不同体积单芽育苗差异及移栽效果。结果表明,完整单芽处理的株高、苗粗、叶片数、根鲜重、根干重均显著高于1/2单芽和1/4单芽处理;1/2单芽处理的叶片数、根鲜重和根干重显著高于1/4单芽处理,而两者之间的株高和苗粗差异不明显;所有育苗移栽处理的成活率和有效茎数均优于常规种茎种植,产量和蔗糖分也高于常规种茎种植,其中完整单芽处理的产量和蔗糖分分别比常规种茎种植提高了18.13%和1.10个百分点,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完整单芽育苗的农艺性状、原料蔗产量和蔗糖分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不同LED光源下培养的马铃薯组培苗在形态特征上差异明显,为探索这种差异是否会对其移栽后产生进一步影响,试验研究了100%红光(R)、100%蓝光(B)、100%绿光(G)、75%红光+25%蓝光(RB)、45%红光+35%蓝光+20%绿光(RBG)和100%白光(CK)6种光谱下培养4周的马铃薯组培苗温室移栽后植株的生长和结薯情况。试验结果表明,B处理的马铃薯组培苗移栽后缓苗期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qP、结薯前期SPAD值及结薯期各器官生物量均始终高于CK和其他处理,且该处理下最大薯的干鲜重和有效微型薯占比分别较CK提高45.66%、45.09%和10.93%。R处理的组培苗移栽后结薯期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CK,单株结薯数目提高29.60%,但有效微型薯占比较CK降低63.97%。G处理的组培苗移栽后生长和结薯指标均表现最差。组合光谱RB和RBG处理的组培苗移栽后的生长指标和微型薯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均与CK无显著差异。因此,单色红、蓝、绿光谱处理对马铃薯组培苗的影响会持续至其移栽后植株幼苗生长,甚至结薯期,组合光谱RB和RBG则不会。在马铃薯组培苗生产上,单色蓝光和单色红光作为照明光源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组合光谱RB和RBG可作为白色光源的替代光源。  相似文献   

14.
不同苗质与移栽条件对新丰生姜组培苗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新丰生姜组培苗按不同苗质与移栽条件组合成24种处理。移植结果表明,壮苗、炼苗、蘸生根粉和蛭石与草炭土1:1有利于新丰生姜组培苗移栽后的成活。在各种组合中,壮苗的平均成活率比弱苗高8.33%,炼苗的平均成活率比不炼苗的高18.75%,蘸生根粉的平均成活率比不蘸生根粉的高6.25%,蛭石与草炭土1:1的比1:2和1:3的分别高6.25%和14.06%。炼苗提高移栽成活率的作用最大,壮苗和炼苗的组合结果最好,移栽成活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云南西番莲扦插苗的质量,筛选适宜于培育西番莲扦插苗的基质,以红壤、椰糠和河沙为基质原材料,研究单一或复配10个不同配比的基质对西番莲扦插育苗根系的影响,并进行育苗成本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处理对西番莲扦插条的生根率有显著影响,扦插后45天,红土:椰糠=3:7和红土:椰糠=5:5的配比方式,西番莲扦插条的生根率最高,分别为(76.67±6.67)%和(74.44±12.62)%。红土:椰糠=7:3、红土:椰糠=3:7、红土:椰糠=8:2和红土:椰糠=5:5配比下根系数量较多,根系数量均在20根以上。椰糠、红土:椰糠=5:5的根系较长,最长根系均达到5 cm以上。综合考虑不同基质处理下西番莲扦插苗的生根率、根系数量和最长的根系长度,以及基质成本,建议在生产中推广使用红土:椰糠=5:5的配比。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AM真菌在牡丹组培上的应用效益及机理,保存和扩繁新优杂交牡丹资源及提供解决牡丹组培中生根难、移栽成活率低等瓶颈问题的新途径,选用牡丹新优杂交系种子进行胚培养得到胚根苗无菌体系,在瓶内对胚根苗接种AM真菌获得菌根化组培苗,继而研究AM真菌对牡丹组培苗生长发育和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 表明,AM真菌能显著促进牡丹组...  相似文献   

17.
不同光质对菊花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新型光源LED辐射的不同光质对菊花组培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植物组培专用LED光源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以菊花组培苗为试材,采用LEDs光源发射的单色光谱红光[(658±20) nm]、蓝光[(460±20) nm]、远红光[(730±20) nm]和绿光[(530±20) nm],进行不同光质配比组合,荧光灯作为对照,对组培苗形态、生根,色素含量,碳氮代谢及抗氧化酶系活性进行差异比较。菊花组培苗在红光下徒长,能效最大。蓝光下矮壮,根系活力最大,复合LEDs光质下,组培苗形态正常。RBG处理的菊花组培苗叶片色素含量最高。红光有利于叶绿素b的合成,蓝光有利于叶绿素a的合成。单频红光处理的菊花叶片淀粉含量最高,RBG处理的叶片可溶性糖、碳水化合物蔗糖、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LEDs光质处理的叶片C/N比高于荧光灯。随着LEDs技术的改进与发展, LEDs光照系统将会替代荧光灯成为植物组织培养的理想光源。  相似文献   

18.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温度、湿度、光照强度、CO2浓度等组培物理微环境对组培苗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探讨在组培微环境控制的条件下,培养基成分对大豆(Glycine max L.)组培苗生根的影响以促进其生根并完善大豆再生体系。大豆外植体选用鲜重约85 mg的大豆组培单茎节移栽到添加了70 ml培养基的方型培养容器中。培养容器的容积为380 ml,其顶部留2个直径为10 mm的圆孔并覆盖高分子透气膜用来与容器外进行气体交换。试验区根据MS培养基中有糖、无糖和植物生长激素NAA与IBA 的不同浓度设置了六组,培育环境控制在温度23±1℃、湿度65±5%、光合有效光量子束密度70±9 μmol/(m2·s)、光周期16 h/d, CO2浓度未控制。在该可控环境下培育21d后,试验区S20-IBA1.0的大豆组培苗生根较好,净光合速率较高,显示出良好的生长趋势。试验表明:在该可控环境条件下利用添加20 g/L蔗糖和1.0 mg/L IBA的MS培养基有利于大豆组培苗生根,同时控制CO2浓度可期待大豆无糖组培生根能取得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茶树繁殖中短穗扦插育苗是目前茶树繁殖的主要方法,亦是工厂化育苗的主要手段,但存在扦插成活率低、生根慢等缺点。本研究将赤玉土和鹿沼土基质应用于茶树扦插育苗中,以前人研究的较好的育苗配方为对照,旨在研究一款适应性强、扦插成活率高的茶苗扦插基质。结果表明,赤玉土:鹿沼土:腐叶土=5:2:3(V/V/V)抽芽时间最早(10天),较其他处理提前5~8天;生根率最强100%,显著高于蛭石:泥炭土=1:2(V/V);生根效果最长(10.76 cm),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基质配比为赤玉土:鹿沼土:腐叶土=5:2:3(V/V/V)的处理极大限度地促进了茶苗根系总根长、须根数、地径和生物量的增长,茶苗整体表现最为优异,具有生根快、抽芽早、繁育能力强、成活率高、应用性强等优点,是一种可以用于茶树扦插育苗的基质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