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用1949~1996年共48年的台风和近10年的台风灾害资料,对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及灾害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广东热带气旋的主要特点是:登陆粤西地段的热带气旋最多,其次为珠江口地段,粤东最少;登陆珠江口、粤西的热带气旋个数平均在8月份最多,而登陆粤东热带气旋个数的峰值在7月和9月;前期(5~6月)热带气旋登陆引起的水灾较重,风灾较轻,中后期(7~11月)热带气旋登陆带来的水灾和风灾均较严重;灾害损失与热带气旋强度有关,特强台风带来的损失巨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1949—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对影响山东日照及周边海域的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此区域的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7—9月,以8月最多,7月其次,再次是9月;影响日照的热带气旋路径主要有4类;7—9月影响日照及周边海域热带气旋及在定义区内登陆影响此区域的热带气旋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热带气旋是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从热带气旋登陆位置、移向路径、登陆时间、登陆强度、造成的影响等方面统计并分析了2004—2012年对肇庆地区有影响的热带气旋,为做好今后热带气旋的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2010—2020年登陆我国的台风数据为基础,利用Python、GrADS等软件统计了影响郴州地区的台风的频数、登陆时间和地点、移动路径和降雨强度等,分析了郴州到台风中心距离远近引起的台风暴雨强度及落区差异。结果显示:2010—2020年期间,对郴州地区有影响的台风有33个,其中有16个造成了暴雨天气;登陆地点集中在福建、广东、海南地区,登陆时间主要集中在6—10月,其中7—8月登陆的台风数量最多;生成于西太平洋从福建登陆向偏西移动、生成于西太平洋西北行进在广东登陆向偏北移动、从南海生成北行在广东登陆向偏北移动这三类移动路径的台风对郴州降雨影响较大;郴州中部一带既是台风暴雨多发地带,同时降雨强度较大。当台风中心距离郴州较近(直线距离小于260 km)时,易造成郴州出现大范围的台风暴雨,暴雨落区集中在台风中心附近和第一、第四象限。  相似文献   

5.
对影响中山市的热带气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5—2010年对中山市有影响的热带气旋共有153个,平均每年2.7个,基本上呈现减少的趋势,并且主要集中出现在7月、8月、9月。从对中山市有影响的热带气旋来看,以登陆粤西(台山以西)最多,共有53个,占总数的35%。其次是登陆粤中(台山-深圳),共有44个,占总数的29%。登陆粤东(深圳以东)有27个,占总数的18%。在海南岛登陆的有18个,占总数的12%,剩下的11个(占7%)或在南海海面消失或登陆其他地段。热带气旋带来的最大过程雨量和最大过程日雨量都呈现出由东北向南逐渐减少的趋势,过程最大风速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中山台风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小榄、南头,黄埔、三角、民众、火炬开发区及南部的坦洲等地,古镇、东凤、阜沙、港口、东升等地台风风险也较高;中部五桂山、南朗台风风险最低,城区、沙溪、板芙、神湾、横栏、大涌、三乡等地的台风风险为次低。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海南岛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时空变化以及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关联,本研究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以及一元线性回归方法描述了近20年来不同季节NEP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s,BRT)分析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海南岛森林NEP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整体来看近20年NEP呈现不显著的下降趋势,有机碳的变化率为?0.57 g·m?2 ·a(P>0.05);海南岛森林在年际、干季、湿季3个时间尺度上均为碳汇状态,并且湿季的碳汇强度高于干季;空间上,年际NEP和湿季NEP呈显著增长趋势集中在海南岛东北部,呈显著下降趋势集中在海南岛中西部;(2)BRT的结果显示了海拔对于NEP的贡献度分别为年际(45.46%),干季(40.58%),湿季(21.88%);(3)通过趋势相关性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NEP与降雨有显著趋势相关性。海南岛低海拔森林NEP受温度和降水的影响。在干季时,降雨对海南岛低海拔森林NEP有显著的负向贡献,贡献度为?53%(P<0.05);在湿季时,温度对海南岛低海拔森林NEP有显著的正向贡献,贡献度为90%(P<0.05)。  相似文献   

7.
主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C、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研究"威马逊"进入南海后,逐渐增强直至登陆海南岛后强度维持的原因。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加强加剧了TC的非对称结构的发展,对TC强度演变产生了影响;充足的水汽输送是TC加强的重要条件,强盛的西南季风和越赤道气流是"威马逊"主要水汽输送带;低层强辐合和高空强辐散促使TC猛烈发展;垂直风切变小、高海温有利于TC强度加强;TC加强过程,云系不断紧密,台风眼越发清晰,且回波结构逐渐紧密、对称,眼区逐渐变圆,减小而清晰,眼壁清楚,眼区回波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高浓度铜具有促进猪生长的作用机理,我们采用不同浓度(125—220ppm)高铜日粮,饲喂大约克×山西黑F1代猪,对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一些生化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是:高浓度(150ppm)铜日粮对红血球数量无明显的影响;当提高饲料铜含量达220ppm时,10~30kg和60~90kg阶段的猪血液中血红蛋白明显下降(p<0.01);随铜摄入量的不断增加,血清铜含量明显增加,但无线性关系;高铜试验组血清α2—球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铜蓄积量随饲料含铜量的增加而有提高的趋势,但可以通过其它元素的平衡而保持肝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9.
台风在给海南岛带来降温、降雨,缓解夏日气候炎热的同时,也带来了暴风、海浪及暴雨等自然灾害,给海南岛的设施农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对台风登陆海南岛规律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了解台风对海南岛影响的分布情况,还可以为岛内各地区的温室大棚设计提供一个合理的设计依据,减少台风对海南岛设施农业造成的损害。文章对1966~2015年50年间登陆海南岛的97场台风路径进行统计,重点分析了登陆台风的风力等级、登陆路径和登陆频次;制作出了登陆路径图,风力分布图等图表;并根据海南设施农业不同的设计使用年限要求,将台风的风力大小进行了分类,得出不同分类等级(8级及以上、10级及以上、12级及以上)条件下岛内各地区的风压分布图,并结合设计经验总结出了岛内各地区温室大棚结构设计的基本风压取值。  相似文献   

10.
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土壤微生物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通过对杂木林(山脊)及取代杂木林的杉木丰产林(山坡)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连续两年周期的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林和杂木林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土壤呼吸作用强度、氨化作用、纤维素分解作用强度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夏季和春季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较大,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土壤微生物季节变化与林木年生长发育规律相吻合.与山脊上保留杂木林相比,杉木林(山坡)土壤有机物转化和合成强度有一定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为定量分析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基于耦合绿度、湿度、干度、热度4项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index,RSEI),考虑土地利用强度、人口聚集度与坡度对海岛生态系统的影响,增加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地形3项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改进遥感生态指数(Improved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IRSEI)模型。利用RSEI与IRSEI分别对海南岛2000—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分析IRSEI的合理性以及两者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的相似性。结果表明:与RSEI相比,IRSEI与EI指数更接近,且具有很好的合理性,IRSEI突出土地利用、人口分布与地形地貌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以对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2000—2020年间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但整体来说,IRSEI均值从0.721上升至0.766,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优、良的土地各年份占比均超过89%,等级为差、较差的土地占比极少,二者之和在各年份所占比例均低于1.48%;海南岛中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高于东部、北部以及环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优良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区域覆盖面积为12 278.00 km2,占比47.5%,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的区域覆盖面积为3 124.07 km2,占比12.1%;改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退化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环岛沿海城市带。研究构建了适用于海南岛的生态质量评估体系,为海南省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TC)资料、水稻发育期资料及广东省水稻生育期间TC致灾风险等级及其减产率,借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TC在水稻不同发育期登陆出现的概率。结果表明:水稻TC灾害保险赔付触发值为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在早稻和晚稻后期、台风在早稻和晚稻中期或后期登陆;当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在双季稻后期登陆时,水稻TC灾害保险气象指数分别为5、6、7、8,每667 m2赔付金额分别为20、24、28、32元;台风在双季稻中期和后期登陆时,水稻TC灾害保险气象指数分别为6、9,每667 m2赔付金额分别为24、36元。设计水稻热带气旋灾害保险气象指数,为开展水稻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对湖北宜昌市郡3个龄级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下植物区系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幼龄林、中龄林至近熟林阶段。林下植物科属种数量均呈增加趋势.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种数也呈增加趋势.但常绿乔木种几乎没有增加;3个龄级柏木人工林下均以双子叶植物为主.井且种数增加趋势明显,蕨类植物种类增加不多.但趋于在草本层占绝对优势;属的分布型变化趋势为以热带分布属占优势;趋向热带分布属与温带分布属数量接近。  相似文献   

14.
基于湘潭市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20年9月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和湖南省气候影响定量化评估业务平台的寒露风指数,统计分析逐年寒露风初日、日数及强度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以及气温变化对寒露风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湘潭地区出现寒露风的初日在9月15日左右,平均出现日数约7 d,平均每年发生1.3次;寒露风初日呈推迟趋势、日数呈减少趋势,总体对晚稻生产有利,其中1981—1990年初日最早、1991—2000年日数最多;初日总体呈推迟趋势,寒露风日数以波动变化为主,在2015年以后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寒露风强度的逐年变化呈增强趋势,最强时期为1991—2000年,韶山寒露风强度最大;湘潭地区寒露风初日和日数与9月平均气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9月平均气温每升高1℃,寒露风初日推迟约4 d,出现日数将减少约4 d。  相似文献   

15.
对2011年国庆前后相继登陆于海南的2个热带气旋“纳沙”和“尼格”,从两者的形势场、环流结构特征以及通过对相关物理量场特征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是“纳沙”、“尼格”最直接的影响和控制因素,北方冷空气是影响其强度、移动路径的又一重要原因;并对比两者的大气环流形势、卫星云图、涡度、水汽通量、θse场等物理量,找出造成相近、相似路径的热带气旋登陆点以及登陆强度不一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海南岛臭氧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分析和防治工作引起了普遍重视。海南岛城市臭氧(ozone, O3)浓度较稳定,但O3污染超标事件还是时有发生。从最大8 h滑动平均O3浓度(O3-8h)和超标天数上看,其分布特征呈现海南岛北部和西部偏高,中部、东部和南部偏低;其月变化表现为“双峰型”,最大值出现在10月份。人为排放的氮氧化合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海南岛O3污染产生的重要前体物;高温、低湿、低风速和有利风向会造成O3浓度升高;气候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海南岛O3污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蛋鸡生长发育过程中下丘脑中生长抑素(SS)免疫阳性神经原的分布。发现蛋鸡在生长早期(1周龄和3周龄)SS神经原数量较多,6周龄时暂时降低,到9周龄又回升;在生长晚期(61周龄)呈显著下降趋势。尽管公鸡和母鸡SS神经原数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母鸡的SS神经原数量从第3周到第6周明显下降,第9周时显著上升,表明SS神经原的发育具有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蛋鸡下丘脑中SS神经原数量与血浆中GH水平呈负相关,下丘脑中SS控制着脑垂体中GH的分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泾川县露地(CK)土壤和种植年限分别为1年、5年、10年、15年的日光温室土壤作为供试材料,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三大区系的变化及氯氰菊酯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均在种植10年时达到最大,真菌数量呈增长趋势。氯氰菊酯对不同种植年限的土壤细菌、放线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抑制率随种植年限的增加逐年降低;氯氰菊酯对真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且在种植10年后对真菌数量增加有促进作用;氯氰菊酯对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的抑制率均在种植1年时最大。施入氯氰菊酯后,土壤B/F值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林火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20a内不同年份间隔的11块炎烧迹地土壤进行了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发现不同火烧年限的低,中、高强度火烧迹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不相同;高强度火烧对土壤微生物有致死作用;中强度火烧后,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有增加的趋势;低强度火烧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在连年火烧迹地上,细菌数量下降,真菌,放线菌数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北京油鸡产蛋期生产性能、鸡蛋品质和组成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40只27周龄体质量相近的健康北京油鸡,跟踪试鸡27~51周龄期间生长性能和鸡蛋品质。【结果】北京油鸡产蛋率随周龄的增加而降低,总下降幅度41.24%,与周龄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平均蛋质量、平均日采食量及料蛋比随周龄的增加而增长,与周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体质量和胫长也随周龄增加而增加且与周龄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破蛋率、蛋形指数、蛋质量随产蛋周龄的增加而增加,蛋壳强度、蛋壳厚度、蛋黄颜色及哈氏单位随周龄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蛋黄质量和蛋黄比率、蛋清质量和蛋清比率、蛋壳质量随周龄的增加而增长,蛋壳比率有下降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破蛋率和蛋壳质量与周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舍内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蛋壳强度、蛋壳厚度和蛋壳比率与周龄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舍内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在27~51周龄间,随产蛋周龄的增加北京油鸡除产蛋率降低外,其他生产性能指标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且与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