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甜荞极易倒伏, 而株高和茎粗是影响甜荞倒伏的重要性状。以高秆健壮品种酉荞2号和矮秆纤细品种乌克兰大粒荞为亲本配制正、反交组合, P1、P2、F1、B1、B2和F2群体株高和茎粗的遗传分析表明, 株高和茎粗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株高正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均为-1.39, 显性效应分别为-6.59和-7.91, B1、B2和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是45.73%、63.49%和81.12%,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27.41%、0.95%和0; 反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1.63, 显性效应分别为-7.03和-4.19, B1、B2和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是41.51%、66.18%和81.81%,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11.19%、0和0。茎粗正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均为0.03, 显性效应分别为-0.50和-0.08, B1、B2和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7.26%、48.80%和72.10%,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11.18%、0和0; 反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均为-0.15, 显性效应分别为-0.30和-0.16, B1、B2和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是76.22%、47.12%和82.51%,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14.53%和0。可见, 株高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80%以上, 可在低世代进行选择; 茎粗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80%以下, 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可以提高荞麦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2.
高大韧稻的抗折力与茎秆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大韧稻新组合桂优360与3个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高大韧稻与非高大韧稻的茎秆结构性状。结果表明:高大韧稻桂优360的株高高于非高大韧稻组合;第一、第二、第三节间的茎粗、壁厚以及抗折力均比非高大韧稻具有更大的优势;高大韧稻桂优360的大、小微管束的数目比对照多,髓腔直径及大、小微管束面积亦比对照大。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的抗折力与第二伸长节间小微管束数、大微管束面积及第二节间粗度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高大韧稻茎秆的抗折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通过审定的高大韧稻新组合特优1012、中优253与2个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高大韧稻与非高大韧稻的农艺性状和茎秆结构性状。结果表明,与矮秆水稻相比,高大韧稻特优1012、中优253的株高、剑叶长、宽,穗粒数、产量等都明显的高于其他的2个杂交组合;第一、二、三节间的抗折力更具有明显的优势。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的抗折力与节间长度呈负相关,与节间粗度、厚度及干物重间呈正相关;其中抗折力与小维管束数目的相关系数最大,达0.974。  相似文献   

4.
5.
通过测定11个水稻品种的不同时期茎秆物质组分,研究其变化并分析其与抗折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茎秆中淀粉、可溶性糖等主要贮藏在上部节间,基部节间在结实期营养贮藏方面功能减弱;纤维素在基部节间贮藏量较高;纤维素含量与节间抗折力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抗倒伏甜荞品种宁荞1号为材料,设置0、100、200和300 mg kg–1烯效唑干拌种处理,研究倒伏习性、产量、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的变化,探讨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有显著影响。随烯效唑干拌种浓度的增加,产量、茎秆抗折力、第2节间粗、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先增加后降低,倒伏率、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和第2节间长先降低后增加。当烯效唑干拌种浓度为200 mg kg–1时,能有效优化甜荞茎秆结构,改善茎秆质量,减小倒伏风险,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7.
草莓果实若干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个草莓杂交组合F_1的181个株系的果实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研究和探讨了草莓果实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果实一级序果果重、二级序果果重、最大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硬度、维生素C含量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呈连续变异.F_1果实一级果重、二级果重、最大果重、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都呈现出趋小变异,果实硬度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趋向变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时期喷施硅肥,研究硅肥对高粱产量、光合速率及抗折力的影响,为硅肥在高粱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用"归来"牌液体硅肥,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共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研究结果表明:喷施硅肥具有提高高粱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的作用,可以降低重心高度提高茎秆抗折力,提高高粱籽粒中淀粉、蛋白质、脂肪含量,其中以高粱10片叶时期喷施硅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以抗倒能力不同的11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茎秆结构特征以及其与抗折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结实期各节间穗后30d的抗折力矩最小,越靠近茎秆基部的节间的抗折力矩越大.水稻基部第2节间的茎壁厚度对茎秆抗折性影响较大,增加茎壁厚度能有效防止水稻倒伏;茎壁厚度与外径的比值从齐穗后15d到45d变化幅度较小,相对于齐穗期显著升高.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茎秆壁厚与抗折力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NCⅡ交配设计,研究分析了我国具有国外血缘杂种优势群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基本遗传参数及其与国内血缘自交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这一优势群的优良自交系中,多数数量性状遗传变异较大,具有进一步改良提高的潜力。单株产量、行粒数、株高、穗行数的显性方差大于加性方差,其余性状的显性方差小于或等于加性方差;国内血缘自交系与之杂交,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说明二者的基因型间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因此,应根据"国内系×国外系"杂优利用的原则,在具有国外血缘杂种优势群中,通过回交、二环系法和轮回选择等途径,对自交系加以改良利用。并讨论了杂种优势类群和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利用籽粒大小差异较大的2个苦荞品种的杂交后代开展了与产量具有密切关系的粒形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2和F3群体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表现值范围都超过亲本的表现值,并且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10%。另外,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的加性方差均大于显性方差,广义遗传率在F2和F3代中分别为0.77~0.82和0.82~0.85,固定遗传率都达到0.80以上。粒形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粒长、粒宽和千粒重相互间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粒宽和千粒重,粒长和长宽比的遗传相关系数较大。以上结果表明,具有较高遗传率的粒形相关性状可以在后代早期进行选择,但由于这些性状是数量性状而且受多个基因的控制,因此建议继续繁殖后代到基因型稳定,同时考虑性状间的相关性选拔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茎秆形态学优势性状与抗倒伏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茎杆粗壮型海南野生稻S和安仁籼稻、R199、武育粳、R215及其配制组合F1为材料,研究杂交水稻茎秆形态学优势性状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南野生稻s的茎秆基部抗折断能力较强,基部节间结构较优,株高和茎杆长度合理,基部伸长节间较短、充实度高,是一个茎秆物理性状良好、抗倒伏能力强的光温敏核不育系材料;以海南野生稻S为母本与安仁籼稻、武育粳、R199和R215所配制的组合F1茎秆基部抗折断能力和充实度、基部伸长节间粗度、横切面面积和茎壁厚度等性状明显优于其父本并袁现出一定的平均优势或超亲优势,株高较父本明显增加,但基部伸长节间长度较父本短,具备抗倒伏性较强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小麦抗倒指数遗传及其与茎秆特性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小麦抗倒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利用7个茎秆抗倒指数不同的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21个杂交组合,研究小麦抗倒指数的遗传及其与茎秆特性的相关。结果表明,在7个小麦品种中,扬麦9号和宁麦8号抗倒指数的一般配合力最好,能极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的抗倒指数。小麦抗倒指数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显性效应更重要,显性程度为完全显性到超显性。控制抗倒指数遗传的增效等位基因为隐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无明显差异。扬麦9号和宁麦8号具有较多控制抗倒指数遗传的隐性基因,而望水白和苏麦3号具有控制抗倒指数遗传较多的显性基因。抗倒指数可能受3~4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中等。相关分析表明,抗倒指数与基部第二节间粗、基部第一、二节间充实度呈显著或极显著遗传正相关;与基部第一、二节间长、穗下节间长、株高和重心高度呈极显著遗传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与QTL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以山西农家品种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杂交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测定样品中的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和Win QTLCart 2.5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进行混合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结果表明,大豆苷、黄豆苷元、染料木素、染料木苷、大豆苷元和异黄酮总含量分别受4、4、2、3、2和2对主基因控制,并有多基因修饰。检测到44个与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相关的QTL,与大豆苷、染料木素、黄豆苷元、大豆苷元、染料木苷和异黄酮总含量相关的QTL分别有10、9、4、7、8和6个。连续2年分别检测到与大豆苷、染料木苷、黄豆苷元和异黄酮关联,分别位于标记区间satt430~satt359、satt038~satt570、satt197~sat_128和satt249~satt285的稳定表达QTL,可尝试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5.
小麦DH群体穗下节间直径、茎壁厚及茎壁面积的QTL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杂交获得168个DH株系,连续两年在山东泰安种植,利用324个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基于混合线性模型对控制穗下节间直径、茎壁厚及茎壁面积的QTL遗传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0个加性效应位点和6对上位效应位点,其中3个加性位点参与环境互作效应。检测到位于染色体2D、3D和5D(2个)控制穗下节间直径的4个加性QTLs,与控制茎壁厚的3个加性位点相同或相邻,表现出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效应。两个位于染色体2D和5D控制茎壁厚和茎壁面积QTL有较大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1.37%和10.98%,适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聚合育种。6对上位性效应遗传贡献率较小、无环境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6.
利用A-PAGE(Acid-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对来源于7个国家的76份栽培荞麦(苦荞54份,甜荞22份)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荞麦醇溶蛋白位点存在丰富的等位变异,共分离出18条迁移率不同的谱带,每份材料具有6~12条不等,平均9.5条,多态性带占88.89%。材料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GS)为0.777,变幅为0.389~1.000。在GS为0.63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为苦荞和甜荞两大类,绝大部分来自于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成一类,表明荞麦醇溶蛋白所揭示的遗传关系与地理来源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小麦抗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株高优异等位变异挖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解北方冬麦区小麦抗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筛选株高相关标记的等位变异,选用117个均匀分布于小麦各条染色体的SSR标记,对136份小麦抗旱品种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484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标记12.6个等位变异,变化范围为2~42个,供试材料的多态性遗传信息含量(PIC)变化范围为0.016~0.941,平均为0.640。聚类分析把同一地区或育种单位育成的品种、具有共同亲本的姊妹品种聚为一类,部分相近年代选育的品种也分别聚在一类,国外材料的基因导入对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产生了影响。关联分析表明,在旱地条件下与株高显著相关的标记有19个(P0.01),其中6个极显著相关(P0.001);在水地条件下与株高显著相关的标记也有19个,其中7个极显著相关。水、旱两种条件下共检测出与株高极显著相关的标记9个,分别是Xbarc125(7D)、Xbarc168(2D)、Xgwm126(5A)、Xgwm130(2B)、Xgwm212(5D)、Xgwm285(3B)、Xgwm495(4B)、Xgwm95(2A)和Xwmc396(7B),其中Xgwm285的220bp、Xgwm495的181bp、Xgwm212的99bp和Xbarc125的167bp等位变异是与矮秆关联的优异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粳稻Lemont和籼稻特青相互导入构建的遗传背景基本一致的双向回交导入系群体,分别在北京和海南环境定位影响抽穗期和株高的主效QTL及其环境互作,分析QTL及其与环境互作表达的遗传背景效应。在北京和海南分别检测到影响抽穗期和株高的主效QTL 16个和17个,其中有5个主效QTL (QHd2、QHd8a、QPh3、QPh5和QPh12)在两种背景下同时被检测到,表明多数主效QTL的表达具有遗传背景特异性。两种背景下检测到影响抽穗期的3个主效QTL (QHd8a、QHd9和QHd10b)存在环境互作,其中QHd8a与海南环境的互作在两种背景下提早抽穗2~3 d,与北京环境的互作则延迟抽穗2~3 d,是影响抽穗期的一个重要主效QTL。通过与以往相同亲本来源的7个不同定位群体在不同环境下定位结果的比较,鉴定出一些在不同遗传背景和环境下稳定表达的主效QTL,如QHd3、QHd8a、QPh3和QPh4,适宜用于水稻抽穗期和株高的分子标记改良。基于QTL定位结果,本文对如何通过分子标记辅助改良品种在不同环境下的抽穗期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