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长赋:切实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6月5—7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到广东就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早稻生产、动物疫病防控等情况进行了调研。 韩长赋非常关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情况。广州市花都区天生卫康食品有限公司是广州市规模最大的一家生猪养殖企业,公司依山建成了现代化的生猪养殖示范区,  相似文献   

2.
正为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对生猪产业链各环节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是一位从事过生猪养殖监管、生猪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等工作的官方兽医,就如何做好生猪产业链各环节监管,保障生猪生产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掌握当前玉溪市生猪稳产增产情况,调研组于2020年7—10月采取专题实地调研、网络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开展了玉溪市生猪稳产增产情况调研,全面分析了玉溪当前生猪产业发展现状、稳产保供政策落实情况、存在问题等,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玉溪市在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实现生猪生产快速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生猪产业链纵向整合中的政府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猪价格波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价格波动既是生猪养殖业自身的特点之一,又与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政府调控方式有重要关联,养殖模式和政府调控职能联系起来是非常必要的。目前,规模化养殖已占据了生猪产业模式的半壁江山,但规模化之后的生猪产业链面临着市场波动、疫病防控、环境污染、质量监督等重大问题。在此情况下,政府职能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管理不同的产业链整合模式?这些都成为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生猪产业链整合的各种模式,并提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妮  李清宏 《猪业科学》2017,(10):125-1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猪产业快速发展。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量都在成倍增长。与此同时,生猪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产业规模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但也面临着价格波动剧烈、劳动力和人才短缺、疫病风险和环保压力加大等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猪生产水平,加强疫病防控,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生猪期货上市,建立生猪市场预警系统,调整生猪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规模化生猪养殖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猪场疫病的防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目前猪瘟、口蹄疫、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等疫病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新疫病也不断涌现,给生猪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加强生猪疫病的防控工作,有效控制和扑灭新老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是促进生猪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该文结合近期生猪疫病的流行趋势,概括分析了规模猪场中疫病的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生猪养殖中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生猪养殖产业链结构、生猪消费市场结构及猪肉贸易等方面均发生重大变化,繁殖母猪存栏量显著下降,生猪养殖数量和规模受到重创,同时猪肉进口量创新高。现阶段我国国务院及农业农村部等相继出台一系列的非洲猪瘟防控政策和方案,保障疫病良好控制及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科学恢复,猪肉畜牧产品价格获得一定的回落。该文将对现阶段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市场的供需情况,非洲猪瘟疫情下我国生猪养殖市场中价格波动特点及下一阶段非洲猪瘟的防控对策和建议等进行介绍,促进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汤小宁  周金亮 《兽医导刊》2020,(6):104-104,40
本文通过调查贺州市生猪疫病防控工作现状,分析防控形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非洲猪瘟防控常态下的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建议,为恢复生猪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生猪疫病问题是严重影响生态猪养殖产业发展、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生猪养殖经济效益和影响广大养殖户大力发展生态猪养殖信心的重要因素,仍然是制约生猪养殖稳定发展的重要风险之一.而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疫病防控压力有增无减的问题客观存在,笔者结合多年兽医临床经验,借鉴当前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及理念,对生猪疫病防控的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形成了一套生猪疫病系统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实现了生猪疫病从"预防为主"到"养防结合"的防控理念和技术跨越.  相似文献   

10.
传统生猪养殖因养殖模式落后、疫病防控难度大、生猪调运低效等问题已逐渐难以适应当前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此外,我国养猪业受环保政策和2018年8月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产业转型发展已势在必行。针对当前生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发现的公共基础薄弱、规模化水平低、种源约束、创新能力弱、规划滞后和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等阻碍,提出了完善生猪产业公共基础、改进养殖模式、重视良种培育、培养专业人才、做好养殖规划和提升疫病防护能力等应对策略,减少现有阻碍,推动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常见的生猪疫病有猪瘟、猪流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等。但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一些传染性鼻炎、传染性皮炎等新型猪疫病也逐渐成为了猪的常见病,同时因为猪舍的大规模圈养,加速了这些传染病在生猪之间的传染,对我国的生猪养殖产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重视生猪的疫病防控,确保我国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1生猪疫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1.1生猪疫病的类型增多近年来我国生猪的常见疫病类型不断增多。生猪疫病的病原体也出现了变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总结了生猪规模化养殖存在的诸如资金投入不足、圈舍标准低、抵御疫病市场能力弱以及养殖户面临环境、用地、补偿、资金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生猪产业组织模式、推广标准化建设、推进规模化生产以及完善生猪养殖、加工、流通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等措施,以期为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近年,规模化生猪养殖产业发展迅猛,疾病发生越来越复杂,对生猪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在生猪养殖中,部分老的疫病如猪瘟、猪气喘病不断加重,新疫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感染,再加上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疫情肆意蔓延,对生猪养殖产业造成严重威胁。该文探讨疫病防控在生猪生产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彝良县生猪养殖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疫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摸清曲靖市生猪生产情况,制定相应的生猪发展对策,稳定生猪产业发展,保障市场供应。2016年4月下旬,对宣威、麒麟、师宗大型规模养猪场、中小规模养猪场、散养户生猪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对生猪等市场价格进行原因分析,预测市场走势,同时提出加强科技推广、加大资金投入、抓好疫病防控、搞好配套服务、恢复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制定合理的猪肉储备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猪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猪肉生产大国。与此同时,疫病发生传播机制、病原生态学,生物安全程序评估等制订科学的动物卫生管理决策,以及重大疫病防控净化技术的集成,维护公共卫生与畜产品安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生猪产业的发展,规模化养殖蓬勃兴起,生猪疫病综合防控水平大大提升,猪瘟、猪口蹄疫等重大疫病得以有效遏制,疫病发生机率显著降低,生猪产业发展日新月益.但自去年以来,我镇个别生猪养殖户的断奶后仔猪发病及死亡现象时有发生,养殖户损失较大,经临床诊断及病理解剖初步诊断为疑似仔猪水肿病.本文重点就仔猪水肿病发生的原因及主要防控措施予以归纳分析,以期对养殖生产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生猪疫病暴发日益频繁,给生猪养殖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本文对生猪疫病的防控技术进行了概括总结,希望能够为生猪养殖过程中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四川是我国生猪产销大省,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长期保持全国第一。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分析发现,四川生猪生产具有效率优势、规模优势和综合优势。当前四川生猪存在种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不高、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薄弱、屠宰加工企业小而散、精深加工水平低、政策落实落地难等问题。提升四川生猪产业市场竞争力,要高质量发展生猪饲料兽医产业,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建立市场信息监督预警机制,做大做强川猪产业品牌,规范壮大生猪屠宰加工业,加强疫病防控和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19.
猪养殖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疫病的防治,只有疫病防治科学高效才能助推生猪养殖产业良性发展。与规模化养殖相比,我国农村地区主要以散养生猪为主,散养生猪的猪瘟病毒、圆环病毒2型等病毒致病几率较高,这与部分养殖户的散养技术水平、资金投入、观念意识均较低有关。散养生猪疫病防控成效不显著以及防治不及时将直接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如何防治生猪疫病、保证生猪健康生长成为散养户需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通过探析散养生猪疫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助推生猪养殖产业稳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武鸣县是广西生猪养殖大县,近5年来年均出栏生猪130万头、外销商品仔猪115万头。但由于养殖密度大、饲养管理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低下,疫病时有发生。2011年,笔者对该县规模养猪场、散养户、村级动物防疫员和各镇动物防疫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生猪疫病防控情况及其存在问题提出了生猪疫病防控措施的思路和建议。1武鸣县生猪疫病防控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