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顾顺业 《乡村科技》2023,(17):114-117
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气象数据、生态指标、社会经济和其他多源监测数据,全方位地剖析江西省南昌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LUCC)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南昌市土地利用类型整体呈现出向建设用地转移的趋势,且主要来源是耕地;影响耕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坡度、年均温、夜间灯光;影响林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坡度、年均温、人口密度;影响草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坡度、人口密度;影响建设用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坡度、年均温、夜间灯光;影响水域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坡度、年均温、夜间灯光;影响未利用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高程、年降水、夜间灯光、人口密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神农架林区森林保护工程陆续实施,使得神农架林区景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需要分析这些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以探究保护工作成效,同时为林区未来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合理利用对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以神农架林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6、2007、2018年共3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分布重心模型与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了神农架林区1996?2018年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  结果  1996?2018年,林地与水域景观处于稳定向好状态,林地是研究区最主要的用地类型,占林区总面积的90%以上;草地与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他土地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化的趋势较明显。神农架林区总体上景观破碎度有所降低,而东北部区域与中南部区域的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多样性也随之呈现扩散趋势。经济、人口、政治等是引起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  结论  神农架林区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初见成效,景观格局总体趋于整合,局部破碎化加重而景观多样性有所增加,社会经济空间与生态空间相互融合;近年来神农架大力开发的旅游产业造成了人工斑块对自然景观的侵占,对林区生态安全产生威胁。图4表5参32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淮北市临涣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提供参考.采用临涣矿塌陷区2004年的IKONOS影像和2014年的WorldView-3影像,结合eCongnition分类技术和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研究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临涣矿塌陷区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净减少43.7%,其中约有236 hm2的耕地转化为塌陷区、126hm2耕地用于堆放粉煤灰与煤矸石和359 hm2耕地转化为工业用地与居民区等;塌陷区的面积由2004年的96 hm2变成2014年的443 hm2,大幅增加了246.6%.该矿区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煤矿开发、农业发展和生态治理政策.这些驱动因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影响矿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王鹏  王亚娟    刘小鹏    温胜强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33(6):197-203
以宁夏沙坡头区为研究对象,以1995、2000、2007年和2013年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土地利用多样性、均匀度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3年沙坡头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其中林地、草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不断下降;而耕地和未利用面积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成为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沙坡头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不同,且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由159.326 8增加至212.094 4,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程度加深;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0,说明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从景观多样性来看,研究区景观格局结构趋于多样化;从景观均匀度来看,研究区景观均匀度指数整体水平不高,且研究期内呈下降变化趋势,说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构复杂化程度较低。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来看,沙坡头区气温和降水等自然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强度以及政策导向是沙坡头区土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以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为研究区域,选取海拔、坡度、距公路的距离、距铁路的距离等10个驱动因子,基于忻府区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CLUE-S模型对201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格局进行模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模拟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自然增长、耕地保护、生态保护3个情景对2025年忻府区土地利用分布格局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自然增长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扩张,扩张面积主要围绕着中心城区。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稳定性较高,集中连片分布,耕地数量也较自然增长情况下得到了相应的上升;由于西北方向地势高,不利于浇灌,所以耕地分布较少。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和草地得到较好的保护,草地在空间上呈现集中连片特征;林地分布比较分散,但大部分也集中在西部区域;地势较高的区域耕地逐渐退为林地和草地;生态保护情景下选取的景观指数聚合度和蔓延度都是最高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管理部门对未来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赵计伟  姜帅  常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637-2638,2679
针对农村采煤塌陷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将塌陷区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以徐州市铜山县马坡镇姜站村为例进行农村采煤塌陷区上建设新农村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汪煜  吴国平  何林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215-5218
在分析苏州市吴中区2005~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应用CLUE-S模型预测分析了2008~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利用景观指数定量分析了未来吴中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状况。结果表明,2005~2008年吴中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过大,大量的耕地与林地转换成了建设用地与园地;在节约集约用地与耕地保护政策的导向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将明显减缓;耕地、林地及水域破碎度有所降低,但建设用地破碎度仍有所增加,总体上各景观类型表现为向均衡性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施秧秧  龚健  梁本哲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03-2504,2513
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黄石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揭示了黄石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动态度、速度及区域差异;并结合黄石市实际情况,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借助ENVI工具,获取土库曼斯坦马雷绿洲1988年和2010年的景观格局分布图,据此用Markov模型对该地区进行景观格局预测,确定景观格局初始状态矩阵和转移概率矩阵,X2检验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效果不理想,在此基础上从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角度对景观格局演变过程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显示:①马雷绿洲景观格局演变趋势是:农田所占面积有所增加,而林地、盐渍地、荒漠和水体面积会有所减小;②降雨量增加和人口增长是马雷绿洲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原因。由于数据的不完整以及模型本身的局限性,因此今后如何获取准确、完整的数据资料,提高模型预测的精度是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的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煤塌陷区土地的复垦和利用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采煤矿区塌陷对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和矿区经济、社会续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的综合利用的具体对策:土地复垦的综合利用必须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因地制宜的采用科学合理的土地复垦综合治理的技术方式,从而使采煤塌陷的土地得到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湛江市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湛江市1996~2005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在分析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湛江市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进步,湛江市耕地面积在未来10年仍将呈减少趋势,耕地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安徽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为保障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0~2013年相关统计资料,采用耕地动态度、耕地指数及耕地重心模型对淮北平原农业区的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进行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13年淮北平原农业区总耕地面积及其大部分县(区)耕地面积小幅减少,其余部分市辖区耕地面积有一定增加;(2)淮北平原农业区的耕地在空间上呈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2000~2013年耕地重心总体上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转移,但迁移幅度不明显,并未影响研究区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为社会经济与城镇化、农业生产能力和灾变.[建议]加强现有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依靠科技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保障农户切身利益;控制人口数量,树立耕地资源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影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自然及人文因子进行了分析 ,筛选确定了该地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研究表明 ,5 0年代以前 ,该地区土地覆盖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风暴潮和黄河改道等自然因素驱动 ;5 0~ 70年代 ,人类的大量开荒、胜利油田的开发使耕地、建设用地等迅速增加 ,但同时导致对土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较大破坏 ,使土地地力下降、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 ,土地生态趋于脆弱 ;80年代以来 ,蒸降比大的气候条件和淡水资源缺乏的水文状况成为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自然驱动因子 ,不合理用水 ,林草、荒地的大量开垦等人类农业开发利用活动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人文驱动因子 ,二者结合驱动该区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景观动态监测与预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为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的典型代表 ,晋陕蒙接壤地区在自然地理上有其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 ,在生态上具有显著的脆弱生境特征和演化规律 .该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选取分维数、分离度和景观优势度等指标 ,对该区脆弱环境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了景观格局的形成过程 .同时 ,运用马尔柯夫链模型对未来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进行了预测 .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物流用地高效合理利用,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全国31个省(市)物流用地投入与产出的相对效率进行测算,其次利用Global Moran’I和Gi*指数空间计量模型分别从整体和局部对物流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最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物流用地利用效率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9—2016年全国物流用地利用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并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2)我国省际物流用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综合效率局部空间格局变化不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空间格局变化显著;3)我国省际物流用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制度因素以及交通运输水平,其中对物流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最为突出的为城市化水平和制度因素。当前我国物流用地三大效率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格局,且应着重以提高技术效率来实现物流用地综合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96—2005年宁夏国土部门的统计数据,对宁夏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反映出近10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推进,宁夏耕地面积存在下降趋势.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宁夏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社会经济综合作用、农业发展和退耕还林三大因素是影响宁夏耕地面积变化的三个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7.
探讨黑龙江省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找出驱动耕地变化的主导因素,为科学保护现有耕地资源提供依据和参考,文章在定量分析1985年、1999年和2008年黑龙江省耕地覆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耕地变化的社会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投入、城市化水平是黑龙江省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决定着耕地生态系统演替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8.
四川蚕桑业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近20年蚕桑产业发展数据,分析了四川省蚕桑产量变化、区域分布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蚕桑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桑园面积逐步稳定,蚕茧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南充市、绵阳市、凉山州、宜宾市是蚕桑优势产区;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已基本形成,蚕桑产业中心南移趋势明显;劳动力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影响蚕桑产业发展,桑园面积、养蚕户数、发种量、蚕桑比较效益对蚕茧产量分布表现为正向相关;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和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成为四川省未来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