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丹顶鹤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繁殖期的丹顶鹤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丹顶鹤繁殖期的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所占频率依次为:繁殖38.34%、觅食29.14%、警戒15.67%、静栖9.13%、游走5.77%、其它1.95%。在不同繁殖阶段,丹顶鹤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一定差异。在产卵前期,觅食行为比值最高;在孵卵期,繁殖行为比值最高。温度和降水是影响丹顶鹤繁殖期各种的行为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火烧及湿地注水后扎龙丹顶鹤孵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2002年的4月~5月份,于扎龙自然保护区被严重火烧后注水的大面积湿地上,用扫描取样法对6对丹顶鹤(Grus japonertsis)的孵化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结果表明:在孵化期内,丹顶鹤孵化行为所占的比例最高(47.84%),其次为觅食(27.77%),再次为警戒(15.59%),游走和静栖等其它行为所占比例较小;野生丹顶鹤的警戒行为(18.84%)所占比值明显高于半散养丹顶鹤的警戒行为(12.34%),而孵化和觅食行为要低于半散养丹顶鹤;营巢于芦苇沼泽中的丹顶鹤,花费在孵化(48.92%)和觅食(29.16%)行为上的时间要高于在苔草沼泽中营巢的丹顶鹤(分别为46.73%和26.63%),而花费在警戒(13.18%)行为上的时间却明显低于在苔草沼泽(17.93%)中营巢的丹顶鹤。  相似文献   

3.
2012年3—5月在山西省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笼养褐马鸡的繁殖期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运用非损伤取样法采集褐马鸡的粪便样品,提取粪便样品中的睾酮并用酶免法(EILSA)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笼养褐马鸡繁殖期主要行为有觅食、游走、静栖、理羽、沙浴、警戒和繁殖。繁殖行为中,发现雄性有两种不同的交配方式且配偶有固定和不固定两种情况。其中,繁殖期配偶固定或不固定的雄性褐马鸡在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不同的领域行为的雄性褐马鸡,在静栖和警戒两种行为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粪便样品中的睾酮测定结果显示,配偶不固定的雄性褐马鸡睾酮值显著高于配偶固定的个体(P0.05),领域行为强的雄性褐马鸡睾酮值极显著高于领域行为较弱的个体(P0.01)。  相似文献   

4.
南京地区黑水鸡繁殖期行为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全面了解南京地区黑水鸡繁殖期行为分配及生活习性,为黑水鸡的生境管理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野外扫描取样与目标取样的方法研究繁殖期内黑水鸡行为节律与时间分配特点。[结果]野外观察表明,在黑水鸡繁殖期内,觅食行为所占时间分配比例最大,为74%;其次为游泳行为,为15%;行走行为占黑水鸡繁殖期行为的4%;黑水鸡在12:00~13:00时段有1个觅食行为低峰;在觅食行为及其时间分配上成鸟与幼鸟的差异极其明显。[结论]觅食行为是黑水鸡在繁殖期行为中的最主要行为,应在该阶段加强对黑水鸡生境管理,避免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5.
扎龙保护区散养与野生丹顶鹤孵化期觅食生境选择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2005年3—5月份,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定点观察法、样方法、因子测定法等对散养与野生丹顶鹤孵化期的觅食生境选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孵化期散养与野生丹顶鹤觅食生境类型一致,均选择芦苇沼泽;因子分析表明:觅食微生境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均具有特异性和非随机性,影响散养丹顶鹤取食的前3个因子分别是食物因子、警戒因子和食物保障因子为主,而野生丹顶鹤的前3个因子分别是食物因子、食物保障因子和警戒因子为主。得出结论:孵化期,在扎龙保护区繁殖的散养丹顶鹤繁殖对的觅食生境选择策略与野生丹顶鹤繁殖对还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观察研究扎龙保护区野生丹顶鹤和散养丹顶鹤秋季迁徙季节日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结果表明,野生丹顶鹤在此期间,觅食行为时间分配显著高于散养丹顶鹤,差异均达极显著;散养丹顶鹤整理行为和其他行为(驱赶、鸣叫)显著高于野生丹顶鹤;成年个体两性间行为时间分配也有一定差异。观察发现,野生丹顶鹤大量觅食,是为长途迁徙储备能量;散养丹顶鹤作为不迁徙种群,整理行为和其他行为的时间分配表现出对保护区环境的适应性。野生和散养丹顶鹤家庭组中个体间行为差异体现丹顶鹤个体在家庭组中地位和职责有所不同。从野生丹顶鹤和散养丹顶鹤在秋季迁徙季节中行为节律观察,建立行为谱,可了解野生丹顶鹤和散养丹顶鹤行为差异,改进人工饲养技术,改善丹顶鹤生存环境,也为完善丹顶鹤行为生态研究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散放丹顶鹤的繁殖行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散放条件下丹顶鹤繁殖行为的观察,掌握了其交配、筑巢、产卵、孵化、育雏等生态习性。观察表明:在繁殖期的开始日期、雏鸟成活率、迁行徒、针对人的防御行为和巢址选择等5个方面,散放丹顶鹤与野生丹顶鹤的行为存在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8.
笼养蓑羽鹤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两组笼养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的初步观察表明:笼养蓑羽鹤繁殖期行为呈日节律变化,各种行为所占比例依次为休息行为31.7%、取食24.0%、理羽17.4%、游走12,5%、警戒9.4%、繁殖5.0%。繁殖各期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繁殖后期行为时间分配受中期繁殖活动影响;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的性别差异总体不显著,温度和天气因素对笼养蓑羽鹤繁殖期的时间分配具显著影响。笼养蓑羽鹤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与野生鹤类有较大差别,呈现出蓑羽鹤时笼养条件下适应环境因子变化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9.
扎龙湿地恢复初期丹顶鹤孵化期觅食生境选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02—2005年3—5月,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定点观察法、样方法、因子测定法等对丹顶鹤孵化期的觅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旨在为积累濒危鸟类繁殖生态学的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孵化期丹顶鹤对觅食生境的选择具有特异性和非随机性,警戒因子、食物保障因子和生境类型是其觅食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2006年4~6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所有事件记录法,对藏北黑颈鹤Gins nigicollis繁殖前期的昼间行为进行了详细观测。结果表明:①黑颈鹤昼间行为活动时间分配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各种行为所占时间百分比大小依次为:取食43.69%,警戒21.78%,保养21.69%,运动7.57%,杂项3.18%,繁殖2.09%。②各种行为活动的时间分配在雌雄个体间具有一定的差异。雄鹤的警戒和运动行为比雌鹤高,且警戒行为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他4种行为雌性较高。③黑颈鹤的各种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11:00以前,各种行为活动相对稳定,11:00之后依次出现了3个取食高峰和1个保养高峰,且呈上升趋势;其他4种行为无明显峰值,并呈下降趋势。④雌雄鹤的取食、警戒和保养行为在不同时段上表现出同步性和异步性。雄鹤取食高峰集中在中午(12:00~14:00),雌鹤的取食高峰分散在一天中的早(8:00),中(12:00,14:00)和晚(17:00)3个时期。讨论了繁殖前期黑颈鹤性别间的行为差异,并与黑颈鹤东部种群以及其他鹤类的行为进行了对比。图2表1参35  相似文献   

11.
双台河口保护区是世界濒危鸟类丹顶鹤大陆种群西线群体不同生活史阶段的重要栖息地。2008-2010年3-4月,采用定点观察法、二维坐标法、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保护区内春迁期丹顶鹤觅食栖息地的多尺度选择进行了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春迁期,该保护区丹顶鹤觅食栖息地选择包括2个尺度3个选择,即大生境尺度内觅食生境类型选择和小生境尺度内觅食区选择、觅食微生境选择;(2)觅食生境类型偏好选择芦苇沼泽(90.00%),也偶选玉米地、泥滩、草甸等生境;(3)觅食区选择通过宏生境因子和干扰因子来判定,宏生境因子包括明水面、堤坝和火烧地,距离均在30m以内;干扰因子包括居民区和油田等强干扰因子和道路等弱干扰因子,均采取远离的方式进行回避,居民区保持在1km以上,油田保持在2km以上,道路保持在300-500m;(4)觅食微生境选择通过微生境因子来判定,包括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直径等,选择盖度小(<5%)且植被高度小于喙长的区域觅食。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散养和圈养2个不同种群丹顶鹤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积累丹顶鹤野化训练的基础数据,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合试剂盒的方法,对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散养和圈养各5只成体丹顶鹤的24项血液生化指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糖、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钙离子、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尿酸、尿素氮、肌酐、总蛋白、球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高密度脂蛋白等19项血液生化指标在散养和圈养的丹顶鹤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总胆固醇、肌酸激酶、钙离子、尿素氮和肌酐指标在散养丹顶鹤和圈养丹顶鹤之间差异显著(P<0.05),这几项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显示,散养的丹顶鹤比圈养的丹顶鹤适应性更强,表明以散养方式对丹顶鹤进行野化训练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扎龙湿地丹顶鹤巢址选择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1996年3-5月份。在扎龙保护区的核心区内进行了丹顶鹤的巢址选择的研究。结果表明:芦苇沼泽植被类型,水深,植被的高度和盖度,苇丛的面积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均影响丹顶鹤对巢址的选择。研究中还发现,巢址周围25m^2以下的小泡沼,巢址与火烧地的距离同丹顶鹤的巢址选择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重要地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丹顶鹤群体的驯化放飞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鹤类和引导良性的野生动物娱乐,扎龙保护区通过人工繁育建立了丹顶鹤观赏群体。结合丹顶鹤的生物学特征,从2月龄雏鸟开始建立群体并进行训飞训练。对2003—2004年9次放飞结果的分析表明:丹顶鹤最适飞翔温度为15~20℃,但低温不会严重影响飞翔,在高于30℃高温时,丹顶鹤拒绝飞翔的比率达到60%左右;雨雪天气丹顶鹤多数拒绝飞翔。丹顶鹤最适飞翔风力为3~4级,风力大于6级时,丹顶鹤拒绝飞翔。在提供30只丹顶鹤飞翔时,场地起降区面积应不少于1000m2,且应保证约30°的起降角。放飞地点空中的可移动物体和放飞场地内及附近过大的噪音会严重影响放飞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丹顶鹤“表演”驯化实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丹顶鹤"表演"驯化实用技术,以现代动物行为学和条件反射理论为指导,在对丹顶鹤的生态生物学特征、行为学特点研究的基础上,从雏、幼鸟开始根据动物"印记"行为特点,建立驯养人员和驯化对象的"亲和力",进行丹顶鹤的定向"表演"驯化。经长期的"表演"驯化,丹顶鹤可具有鸣叫、舞蹈、飞翔、伏卧等4种"表演"技能。"非条件反射"的生物学特性和本能行为与驯养人员的"条件反射"技术是丹顶鹤"表演"驯化技术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条件,"人工驯化"不过是使其经人工长期驯化的"本能"行为在观众(人类)需要欣赏时,在驯养人员的诱发下即时做出相应的条件反射同步"表演"。野生动物的"表演"驯化用于人类的商业、娱乐、文化目的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应做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圈养丹顶鹤和戴冕鹤在繁殖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行为进行分析,探讨了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更换笼舍改变了环境和人工取卵等不当因素引起应激反应,对鹤的繁殖性能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杨思林  刘宁  李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858-19859,19866
[目的]为成功饲养孟加拉虎积累经验。[方法]2005年12月至2006年8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云南省野生动物园内繁殖期4号雌虎行为的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繁殖期不同阶段雌虎白昼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明显差异。发情交配期孟加拉虎的卧息、走动和其他行为多于妊娠期,发情交配期孟加拉虎的睡眠少于妊娠期;哺乳期母虎哺乳所占时间最多,其次是走动和卧息,而睡眠、摄食及其他行为(包括饮水、排尿、排粪、修饰、嗅闻、站立等)最少。[结论]繁殖期不同阶段孟加拉虎的各种行为均有所变化,而行为的变化与雌虎在繁殖期各阶段的特殊生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