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农业》2011,(1):20-20
1 滴灌带 滴灌带是滴头与毛管制造成一整体,兼具配水和滴水功能的滴灌管称为滴灌带,其利用塑料管滴灌管引)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通过出流孔口非常小的滴头或滴灌带,把水一滴一滴地均匀而缓慢地滴在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2.
节水灌溉是现代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滴灌是节水灌溉的重要方式。滴灌非常适合现代温室和园艺等的灌溉。通过安装在滴管上的滴灌带将水一滴一滴的均匀而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附近的土壤中,水分借助毛管张力作用在土壤中入渗和扩散。因此,水、肥、农药都可以通过灌溉直接作用于作物根系。  相似文献   

3.
软管滴灌是专为大棚温室内的生产而开发的节水增产灌溉技术。属于局部灌溉,使地面局部湿润,无积水且水气蒸发较少,它利用双上孔滴灌带,直接铺设在作物畦面上灌水,能为棚内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滴灌带     
滴灌带是利用塑料管(滴灌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是通过出流孔口非常小入的滴头或滴灌带。把水一滴一滴地均匀而缓慢地滴在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庭院经济发展,同时达到在小面积作物灌溉时,实现节水、节能、省肥和增产等经济效益,我们研究和推广了一种简易的庭院滴灌系统。该系统由盛水容器、支架、过滤器、输水管、滴灌毛管等组成。盛水容器置于一定高度的支架上,水流在重力作用下经过滤器、输水管和滴灌毛管,将水输送到作物根系附近的土壤中。该系统适合于庭院零星果树和小菜园蔬菜灌溉之用。1.盛水容器:一般可用20升左右的塑料桶,放置在离地而1—1.5米高的支架上,压力随水桶高度的不同而变化。由于水桶的大小和高度适宜,向桶内注水很方便。2.过滤器:过滤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一般安装在水桶底部孔眼上。也可采用简单过滤装置,即将  相似文献   

6.
<正>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主要采用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滴灌灌溉技术。同时配合采用机械化作业、科学施肥、合理密植、生物防治、化学控制等先进技术。玉米膜下滴灌是将滴灌带铺设在膜下,利用管道将灌溉水源送入滴灌带,滴灌带设有滴头,使水源不断滴入土壤中直至渗入作物根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作物吸收的水分。一、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7.
滴灌是迄今农田灌溉最省水的灌溉技术之一,但因其价格较高,一度被称作“昂贵技术”,只用于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中。近年来,随着滴灌带的广泛应用,“昂贵技术”降价,完全可以进入普通农户的大田作物。现就大棚滴灌、果树滴灌和棉花滴灌应用技术做一简要的介绍,其他宽行作物可参照实施。  相似文献   

8.
<正>膜下滴灌主要是将滴灌带铺设在膜下,利用地面给水管道,将灌溉水源送入滴管带,滴灌带上设有滴头,使水不断地滴入土壤中直至渗入作物根部,以减少土壤的田间蒸发,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它是现代节水灌溉中一次新的突破,集不同形式的节水灌溉方法的优点,建立了单独的灌溉系统,利用少量的水使大面积的耕地得到有效灌溉,使之达到灌溉节水、保水、保温、改善土壤性状、光照条件、加速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滴灌是迄今为止农田灌溉最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但因其价格较高,一度被称作“昂贵技术”,仅用于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中。近年来,随着滴灌带的广泛应用.“昂贵技术”不再昂贵,完全町以在普通大田作物上应用。现对大棚滴灌、果树滴灌和棉花滴灌如何布置与施工的技术作一简要介绍,其他宽行作物可参照实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正膜下滴灌主要是将滴灌带铺设在膜下,利用地面给水管道,将灌溉水源送入滴管带,滴灌带上设有滴头,使水不断地滴入土壤中直至渗入作物根部,以减少土壤的田间蒸发,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它是现代节水灌溉中一次新的突破,集不同形式的节水灌溉方法的优点,建立了单独的灌溉系统,利用少量的水使大面积的耕地得到有效灌溉,使之达到灌溉节水、保水、保温、改善土壤性状、光照条件、加速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水肥一体化 是一种新的灌溉和水施肥技术模式。在加压灌溉条件下.灌溉与施肥相结合.按照科学配方.将化肥溶解在灌溉水中.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状况.把水和养分适时、适量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加压灌溉有多种方式.最适合与施肥结合的是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渗灌和小管灌4种形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农田水利滴灌技术应用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农业生产巨大"福音"是的滴灌技术发展,尤其对于少雨干旱的地区来说,确保了农作物的收成,解决了农民靠天吃饭的紧张情况。目前,我国的水浇地中约一半的耕地都使用了滴灌技术,其具有节水、增产等多项优势。滴灌技术便是滴水灌溉,通过管道和滴头、滴灌带再将水以小流量、准确、均匀、直接地输送到作物根部,以少量水湿润作物根系的局部灌溉的一种技术,使作物主要根系的生长区土壤始终保持含水状态的灌溉方法。滴灌技术可有效促进作物生长,可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孔口或滴灌带等灌水器,将水一滴一滴均匀而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附近土壤中的灌水方法。膜下滴灌则是将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即在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是一项节水增效农田灌溉新技术。膜下滴灌的优点主要有:1. 灌溉用水省。滴灌仅湿润作物根系发育区,属局部灌溉形式,由于滴水强度小于土壤的入渗速度,因而不会形成径流使土壤板结。膜下滴灌滴水量很少,且能够使土壤中有限的水分循环于土壤与地膜之间,减少作物的棵间蒸发。覆盖地膜还能将较小的无效降雨变成有效降雨,提高自然降雨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大棚温室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新技术、新设施广泛地应用到大棚温室生产中,为生产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软管滴灌是专为大棚温室内的生产而开发的节水增产灌溉技术,属于局部灌溉,使地面局部湿润,无积水且水分蒸发较少,它利用双上孔滴灌带,直接铺设在作物畦面上灌水,能为棚内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了配合该项技术的发展,现将大棚温室双上孔软管滴灌新技术介绍如下: 一、灌水方法 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把水一滴滴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植物根区附近的土壤中,借助于土壤毛细管力的作用,使水分在土壤…  相似文献   

15.
使用多孔式滴灌带灌水应遵循“浅浇勤灌”的原则,根据作物种类及其生长期、天气、土壤等情况确定灌水时机、灌水量和灌水次数。日光温室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进作物栽培,不仅受到气象条件、土壤类别及水分状况、作物种类及其生长阶段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日光温室的设施水平和管理方法的影响,如放风和揭帘时间、是否铺设地膜和加温等。因此,日光温室中微灌的灌溉方法,更要注意吸取已有的丰产灌溉经验,合理进行灌溉。 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日光温室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了多孔式滴灌带,农民普遍反映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16.
鞠凤霞 《新农业》2014,(1):63-64
膜下滴灌技术是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将加压的水经过过滤设施滤“清”后与水溶性肥料充分融合,形成肥水溶液,进入输水干管~支管-毛管(铺设在地膜下方的灌溉带),再由毛管上的滴水器-滴-滴地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区,供根系吸收。  相似文献   

17.
软管滴灌是专为大棚温室生产而开发的节水增产灌溉技术,属于局部灌溉,使地面局部湿润,无积水且水气蒸发较少。它利用双上孔滴灌带,直接铺设在作物畦面上灌水,能为棚内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下面将对双上软管滴灌新技术进行介绍。1灌水方法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细管上的滴头把水一滴滴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植物根区附近的土壤中,借助于土壤毛细管力的作用,使水分在土壤中渗入和扩散,供植物根系吸收和  相似文献   

18.
大田作物滴灌喷灌共用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明华  吕忠良  王江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840-17841
滴灌、喷灌共用系统模式,可适应多种作物的灌溉要求,实现作物的倒茬轮作,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该系统共用的部分为地埋管道和水源部分,需要调节流量和压力,在地面安装滴灌带时为滴灌,安装喷灌地面移动设施时为半固定式喷灌。在设计中通过合理整合,可在滴灌系统投资基础上只增加较少的费用而实现与喷灌系统的共用,且增加的投资可在2年内收回,这对改善滴灌系统的弊病大有益处,是一种较好的节水灌溉模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滴灌是当今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它是利用滴灌系统设备,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滴头,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使作物根部的土壤经常保持在最佳水、肥、气状态的灌水方法。一、膜下滴灌的工作原理简介压力水流经滴灌首部枢纽净化处理后,进入输配水管网,管网包括干管、支管、辅管、毛管(滴灌带或滴灌管),一  相似文献   

20.
滴灌系统在温室蔬菜栽培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滴灌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 ,在正确的系统设计和管理的田间作物水分灌溉条件下 ,滴灌系统能够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 ,在作物的根区创造出适宜的水、肥、气、热条件 ,从而获得节水、高产、优质的效果。滴灌系统在温室的合理应用将为温室栽培带来更大的节水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