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莱芜大姜为试材,研究了常规灌溉施肥(CK)、水肥一体化等量施肥(T1)及减量施肥20%(T2)对生姜生长、根系活力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的生姜株高、茎粗及根鲜重与CK无显著差异,但分枝数、根茎鲜重分别比CK高14.29%、12.70%和9.28%、8.12%,而茎、叶鲜重则比CK有所降低。根茎膨大期,T1、T2的根系活力较CK分别提高20.31%和18.14%,全生育期T1、T2的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增加12.65%、5.36%、13.44%和6.34%、2.62%、6.76%,水分生产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分别提高82.37%、79.23%和17.56%、44.93%。T1、T2的生姜产量分别比CK增加17.56%和15.95%,但生姜品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生姜上炕人工催芽与"免炕壮苗素"浸种直播对不同生姜品种产量、品质和农艺性状、病虫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莱芜大姜应用"免炕壮苗素"比上炕人工催芽产量高19.8%,莱芜小姜为10%。在生姜生长因子适宜的范围内,用"免炕壮苗素"浸种直播越早,生姜产量越高,且生长量大,生长势强,品质良好。与上炕人工催芽相比,"免炕壮苗素"浸种直播生姜株高、有效叶数、根茎鲜重、茎粗、分枝数增幅分别达到7.3%7、.8%、18.4%、15.1%和16.2%以上,根茎中可溶性糖、VC、挥发油含量分别提高31.5%、10.6%和25%以上。对生姜姜瘟病防效达50%,姜螟亦有所减轻,但效果不显著。"免炕壮苗素"对生姜生长的影响主要为迅速打破休眠,提高长势及免疫性能,改善生姜品质,且对不同品种增产效应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竹根姜群体种为对照(CK),研究测试了生姜新品种渝姜1号的农艺性状、品质特征及抗病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渝姜1号生育期短23 d、株高矮13.59 cm、茎粗和单株根茎鲜重分别增加0.34 cm和48.55 g,增产率为16.33%;总糖、精油、姜辣素含量分别提高0.49、0.45、1.02个百分点,粗纤维含量降低0.43个百分点;姜瘟病病情指数为7.9,具有抗病特性。表明新品种渝姜1号品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4.
生姜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关系的多重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秀  徐坤  巩彪  曹逼力  王忠宾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2):2431-2437
【目的】研究分析生姜植株农艺性状变异特征,确定构成生姜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生姜种质评价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生姜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合生姜生长发育特点,运用统筹分析,明确生姜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结果】生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达11.4%-51.3%,且植株茎粗(0.7934)、茎鲜重(0.7302)、株高(0.6024)、叶鲜重(0.5847)和根鲜重(0.5039)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根茎干物质含量(-0.6155)、分枝数(-0.3680)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茎粗、根鲜重、茎鲜重、根茎干物质含量是高产型品种形态决定因子,而分枝数、叶片数、姜球数则为低产型品种形态决定因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入选的4个因子对生姜产量模型的决定系数达0.8194。【结论】生姜单株产量的主要决定因子依次为根茎干物质含量(-0.3984)、叶鲜重(0.2866)、茎粗(0.2711)及茎鲜重(0.2624),高产型生姜品种的主要特征为茎秆粗壮、分枝较少、叶片较厚、同化系统发达、根茎干物质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莱芜生姜进行"聚谷氨酸"1∶500倍和1∶300倍稀释叶面喷施,分别从生姜茎高、分枝、叶长、叶宽、茎叶鲜重、鲜姜茎块重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叶面喷施"聚谷氨酸"对生姜的生长发育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1∶500倍和1∶300倍稀释喷施试验区生姜鲜姜茎块产量分别达到87 450 kg/hm~2、97 318 kg/hm~2,较对照增幅分别为13.36%、26.15%,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新农业》2017,(5)
本试验研究月桂酸对番茄感染叶霉病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月桂酸对番茄植株的株高、茎粗、地上鲜重、地下鲜重及全株鲜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7月31日,0.5mmol L-1处理的番茄植株株高和茎粗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4.1%和25.6%。适宜浓度月桂酸增加番茄植株叶绿素含量,降低脯氨酸含量,且在0.1mmol L-1时处理效果最好。因此,筛选出月桂酸最佳施用浓度,这为进一步研究抗病增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7.
以亚洲型重瓣百合Tiny Double You为试验材料,栽培过程中分别施入9株含ACC脱氨酶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以清水为对照,通过测定株高、茎粗、叶面积、乙烯释放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探讨含ACC脱氨酶的PGPR对Tiny Double You生长及采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XG菌株对株高、茎粗、瓶插寿命效果最优,分别比对照高5.65%、2.76%、18.18%;F菌株对叶片数及种球品质促进作用最大,叶片数、种球鲜质量、周径分别比对照高7.03%、12.10%、31.71%;G俏W6菌株对MDA含量、POD活性影响最大,凋谢期MDA含量及POD活性分别比对照低55.56%、64.04%;G卡Wa菌株对花期SOD活性的效果最佳,单朵、整株花期分别比对照高20.00%、14.80%,并且能提高SOD酶活性。综合比较来看,XG菌株的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2种配方的S506生物肥对西芹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506生物肥可显著促进芹菜植株生长,使根系发达,茎秆粗壮,产量增加,品质改善。其中配方Ⅱ的应用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株高和茎粗分别提高19.17%和40.29%,根鲜重和干重分别提高93.48%和95.31%,可溶固形物含量增加12.31%,硝酸盐含量减少28.27%,增产率达56.78%。  相似文献   

9.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破口期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劲丰"可以降低水稻株高0.9 cm以上,可以使穗茎节、倒二节分别缩短0.77~5.16、0.75~1.13 cm;可以使水稻的茎粗、壁厚以及茎节干重鲜重均比对照有所增加,根系活力也比对照有显著增强;可以提高水稻千粒重和产量,一般可以使水稻产量增加1.88%~10.03%。  相似文献   

10.
硅肥对糯玉米产量、品质及抗倒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硅肥对糯玉米产量、品质及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硅能促进糯玉米根系生长发育,总根长平均比对照增加484.80 cm,根数平均比对照增加2.53条,每株根干重平均比对照增加2.55g;对糯玉米株高、穗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株高分别比对照降低2.3 cm、3.2 cm、4.1 cm和5.5 cm,穗位高较对照平均降低3.7 cm;糯玉米茎粗明显增加,茎粗较对照平均增加0.16 cm;施用硅肥后,糯玉米品质得以改善,糯玉米粗蛋白、赖氨酸、淀粉和可溶性糖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施用0.08g/kg干土的处理效果最佳,比对照分别增加7.18%、4.55%、1.70%和14.56%;产量显著提高,硅肥用量为0.12g/kg干土,产量最高,经济产量达197.8g/盆,比对照增产17.2%。  相似文献   

11.
以"莱芜大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生长期鲜姜和种姜精油含量的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精油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生长的进行,鲜姜和种姜精油的含量逐渐增加,化学成分增多,生姜生长结束(10月21日)时,鲜姜、种姜的精油含量分别比幼苗末期(7月22日)增加175.61%和77.34%,化学成分分别由32、38种增加至54和53种。不同生长期鲜姜和种姜精油成分基本相同,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α-姜黄烯、姜烯、α-法尼烯、β-倍半水芹烯、β-红没药醇等倍半萜类化合物,且尤以姜烯在不同生长期鲜姜和种姜精油中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世代组培生姜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及其产量形成差异,以确定组培生姜在生产上的最佳推广世代。以组培生姜原原种(T1)、原种(T2)、生产种(T3)3个世代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进行了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T3和T2世代植株生长特性优于T1,表现为生育前期T3和T2株高、茎粗快速增加,地上部快速生长;进入根茎膨大期后,生姜株高和茎粗增长减缓,但分蘖快速发生,由于T3和T2的分蘖发生少,保证了根茎光合产物的供给,延长了快速生长期,显著提高了其物质积累,为高产奠定了物质基础。根茎膨大期后,T3和T2较低的茎、叶和根系物质分配比例,使光合产物向根茎转移促进了根茎的膨大,从而获得高产。因此,与原原种和原种相比,生姜组培生产种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能够有效提高生姜生产的经济效益。综合考虑不同世代组培生姜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与种性退化规律,可以把组培生姜生产种(T3)作为生产上的最佳推广世代,既能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又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优良的核心种质资源,为喀斯特地区生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我国不同省(区)的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为材料,2018—2019年连续2年在贵州进行10个主要农艺性状调查测定,采用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Ward法聚类分析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96份生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 96份生姜种质资源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77%~36.64%,以分枝数、茎叶重和根状茎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均大于20.00%;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935~2.099,以叶宽、叶长和根状茎长的H'较大,以分枝数的H'最小(1.935)。单株根状茎重与分枝数、茎叶重、根状茎长和根状茎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株高、主茎叶片数、主茎茎粗、叶长和叶宽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前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63.48%,且3个主成分因子载荷在各性状间差异较明显,说明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生姜种质资源的变异。在遗传距离为10.5时将96份生姜种质资源分为6个类群,其中,类群Ⅰ、Ⅱ和Ⅴ的种质资源茎叶较重和根状茎产量较高,类群Ⅲ、Ⅳ和Ⅵ的种质资源分枝较少、茎叶较轻和根状茎产量偏低。贵州省内生姜种质群体与广西群体、湖北群体和四川群体的遗传背景较近。【结论】 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分枝数和茎叶重是影响喀斯特地区生姜高产的主要性状,且广西、湖北和四川的生姜地方资源适宜在贵州生态区推广种植。从类群Ⅰ、Ⅱ和Ⅴ筛选出的14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种质可作为核心生姜种质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以辣椒为试材,采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方式种植,用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作肥料,研究追肥对辣椒的株高、茎粗、根系体积、全株干鲜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追肥可以促进辣椒的生长发育、增加产量,不同N、P、K配比追肥的辣椒各项生长指标和产量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施磷酸二铵、硫酸钾分别为8.076、19.616kg.667 m-2.次-1的配方优于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分别为4.295、4.038、19.616 kg.667m-2.次-1的配方,定植125 d时,2种配方追肥的辣椒株高较对照分别增高8.49%、11.60%,茎粗分别增大20.39%、11.24%,根系体积分别增大14.26%、23.69%,全株鲜质量分别增大24.02%、12.46%,全株干质量分别增大49.80%、61.82%;产量分别为1 784.9、1 676.8 kg.667m-2,较对照分别增产36.40%、28.14%.  相似文献   

15.
2种淀粉型甘薯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品质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高产优质甘薯品种的市场需求,加快淀粉型甘薯新品系‘泰薯15’的选育推广,以‘济薯25’为对照,对‘泰薯15’的不同发育时期生物学特性变化及产量、品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物学特性上,2个品种(系)的蔓长及茎粗在栽苗后40~100天基本呈现持续升高趋势,‘泰薯15’茎粗明显大于‘济薯25’;单株茎叶鲜重及单株叶面积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并在栽苗后80天达到峰值;单株鲜薯重和单薯重在栽苗后均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泰薯15’的单株鲜薯重明显大于‘济薯25’;T/R值在栽苗后持续下降,块根膨大速率在栽苗后80~100天达到最大值。在产量及品质性状上,‘泰薯15’鲜薯产量及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明显高于‘济薯25’,其鲜薯产量达到38951.40 kg/hm2,增产幅度为17.76%,可溶性总糖含量为74.07 mg?g-1?DW;2个品种(系)间干率及淀粉含量差异较小,‘泰薯15’干率和淀粉含量分别为29.37%,756.07 mg?g-1?DW,综合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6.
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36个杂交红麻产量性状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株高与皮厚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现蕾天数、鲜茎重、鲜皮重、干皮重受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共同控制;始果高度、茎粗则既不受加性效应影响,也不受显性效应影响;产量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均较低.株高、皮厚、茎粗、始果高度等产量性状的狭义遗传率较低,育种中宜在高世代中选择.除现蕾天数外,其他产量性状的平均优势(Hpm)与超亲优势(Hpb)预测值均有正值,其中鲜皮重、干皮重杂种优势明显.F1代的生育期与产量呈负相关.株高与始果高度、茎粗、鲜茎重、鲜皮重、干皮重等性状以及鲜茎重、鲜皮重、干皮重与其他性状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抗旱种源,为滇重楼抗旱种源筛选及种质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个种源(温带种源、南亚热带种源和北热带种源)的滇重楼为试验材料,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及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对比分析充足水分(W0)、轻度干旱(W1)和重度干旱(W2)3个水分梯度下,不同种源滇重楼根茎叶性状、生物量分配及总皂苷产量等性状的变异,并对抗旱种源进行评价。【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水分显著影响滇重楼地上、地下多个性状(P<0.05,下同)。干旱胁迫下,3个种源滇重楼的根茎、须根及茎和叶的鲜重、生物量呈明显下降趋势。随着干旱胁迫加剧,温带种源根质比降低;南亚热带种源和北热带种源根质比则呈升高趋势;所有种源中,南亚热带种源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药用部位生物量(W0:6.16±2.78 g、W1:4.78±1.51 g和W2:2.98±0.59 g)及总皂苷产量(W0:60.51±28.23 mg、W1:45.96±16.88 mg和W2:13.62±2.51 mg)最高;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株高、茎粗、茎鲜重、茎生物量、叶鲜重、叶生物量、叶长和叶宽与滇重楼根及根茎部位的鲜重、生物量及总皂苷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种源W1处理的植株根茎直径、根茎长、须根直径、须根长、须根数、茎鲜重、茎生物量、叶鲜重、叶生物量、叶片含水率、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明显高于W2处理;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源的株高、叶长、叶宽、茎鲜重、须根长、须根数的VIP值>1.0,表明上述性状对干旱胁迫较敏感。【结论】综合分析地下器官生物量和总皂苷产量,南亚热带滇重楼抗旱性最佳;其高产优质性状在未来抗旱优良种源培育中应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