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迎建 《农业考古》2002,(2):293-295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诗的国土。中国人历来爱饮茶,日常生活离不了它,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之一。闲时品茗,养心怡神,“一瓯徐饮最怡神”;炎热时饮茶驱热,“闲品七瓯烦暑去”,可谓功能妙品。茶可用……  相似文献   

2.
说茶     
说茶上海尹荣方我饮茶三十年,常恨茶虽源于吾国,而吾国似没有如日本之“茶道”者。我国人饮茶,常斤斤于察味别水,知茶、水、烹法而不知其他。我从前对这种徒逞口腹之欲的“茶文化”,实在是不敢多加恭维的。但近年留心说茶文字,知我们的先人于饮茶一事,别出机杼,提...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茶文化的内涵(续)二、修性──茶文化的道德完善北京茶叶学会邹明华茶,不仅作用于人的身体,而且影响人的心性。茶的属性、饮茶活动本身以及饮茶方式,都有可能感染我们的道德情操。茶是一种文明饮料,被人们认为是“饮中君子”。人们把茶品与人品相联,说茶德似...  相似文献   

4.
我的茶道观     
茶的本质属性是作饮品,茶文化亦萌芽于茶作饮料之后。茗饮始于何时?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经·七之事》。他将饮茶史上溯到神农时代,认为发现之时即掀开了饮茶史的第一页。显然,陆羽的“饮茶”概念很宽泛,包括茶之当药眼之、煮而食之、煎而饮之。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云:“秦人取蜀(前316)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照顾炎武所言,秦人攻下巴蜀后从巴蜀人那里学会了饮茶,巴蜀人饮茶历史比泰更早几百年。这也说明饮茶时尚源于巴蜀,秦以后渐渐传播全国。茗饮之事有文献可证的不过有2千年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见…  相似文献   

5.
甘良华 《农业考古》2005,(4):102-102
中国人与茶结缘,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在历经数千年嬗变演进之后,人类对茶的利用,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最早从食用、药用发展到饮用。陆羽在《茶经》第一章茶之源中写道:“茶之为用,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热渴、凝闷……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里告诉我们,人在饮茶时把自己与自己的精神联系起来.“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也是“以茶悟道”的最初注释了。  相似文献   

6.
饮茶六忌     
一、忌饮烫茶。茶汤温度过高,会对人的咽喉、食道和胃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久而久之可能引起病变。故应饮热茶或饮温茶。也就是说,茶汤温度不宜超过60℃,以25℃~50℃为最好。二、忌饮冷茶。饮冷茶,特别是饮10℃以下的冷茶,对人的口腔、咽喉、肠胃同样会产生刺激影响,并有滞寒、聚痰等副作用,因此,仍以温饮为宜。三、忌饭前大量饮茶。饭前大量饮茶,一会冲淡唾液,妨碍咀嚼时对食物的分解;二会影响胃液的分泌,不利于消化;同时,使人感到吃东西没滋味。四、忌饭后立即饮茶。饭后饮茶虽可消食去腻,但不宜饭后立即饮茶。这是因为茶叶中的茶 …  相似文献   

7.
茶令、茶谜     
邢湘臣 《农业考古》2001,(2):348-349
我国的茶文化极为丰富多采 ,如茶令、茶谜即为其内涵之一。茶 令喝酒有酒令 ,饮茶也有茶令。茶令情趣盎然 ,构思巧妙 ,其乐融融。最早流行于茶区 ,一般在逢年过节 ,婚庆喜事宴请宾客时 ,在品茗之余以茶行令而助兴。据《中国风俗辞典》记载 :“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 ,饮茶时以一人为令官 ,饮者皆听其号令 ,令官出难题 ,要求解答或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挨罚多者也会酩酊大醉 ,脸青心跳 ,腹饥脚软 ,此谓“茶醉”。但比起酒醉要好受得多了 ,只消进食一些“茶点” ,就可“解醉”了。南宋时 ,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学写有 :“搜我肺肠著茶令”之…  相似文献   

8.
陶德臣 《农业考古》2001,3(2):256-259
一、唐代饮茶虽然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 ,实际上饮茶真正成为全国性的“比屋之饮”和庶民百姓日常必需品还是唐代中期的事。在这之前 ,北方少数民族通过战争建立起自己的政权 ,他们从汉人那里接触到饮茶习惯 ,为饮茶西传、北传打下了基础。江表遗族的饮茶之风不绝如缕 ,如北魏洛阳鲜卑贵族虽不饮茶 ,但每次宴会时还是坚持“设茗饮”以满足“江表贱民远来降者好之”的需要。( 1) 隋代国家的再次统一和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大大便利了南北货物的交流 ,自然对饮茶习俗的普及起到积极作用。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  相似文献   

9.
椰树成荫的海口公园,早晨是老人们的天下,做操打拳练气功散步的各得其乐,可却见不着遛鸟的。这令我感到些许诧异,并固执地四下张望起来。终于在一行摈榔树下发现了一位孤独的遛鸟人。我急步凑上前去,与之招呼,进而开门见山地托出我的诧异。他以一口浓重的北方口音说:“这里的老人不养鸟,他们喝茶,喝茶才是他们的嗜好!”他似乎在发孤独之怨,偏颇地把遛鸟与喝茶对立了起来。的确,曾因为海南岛上喝茶的人以老者居多,喝的又是价廉的粗茶,故茶被岛民们称为“老爸茶”。“老爸”们喜聚众而饮,于是聚饮“老爸茶”的茶坊和茶店就成了…  相似文献   

10.
明代的饮茶风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茶风习发展到了明代,早已成了开门七事之一,而民间茶馆文化也勃然兴起,我们已无必要去述说此风的传播与盛行了。值得注意的是:与焕然一新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饮茶风尚也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斗茶之风消失了,穷极工巧的饼(团)茶为散条形茶所代替,研末而饮变成了沸水冲泡的沦饮法,从而开创了后来的开水冲泡饮法的先河,反过来也促进了散条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同时,人们尤其是土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传统的茶文化得到了弘扬和发展。一、沦饮法:“开千古茗饮之宗”谈到明代沸水冲沦饮法的普及,不能不提一提明太祖朱元璋的贡茶改制的影响。对此,沈德符《万历野获  相似文献   

11.
我有一位文友,在一家报社做副刊编辑。他有一大嗜好,善于饮茶。我们每次相见闲聊,总是离不开茶的话题。时间久了,我便对茶有了些兴趣。于是,我在饮茶逍闲之时,总是平心静气,慢慢品味着缕缕茶香的幽情余韵。怡情云雾茶我对茶道,是一个门外汉。听朋友介绍说,西湖龙井、铁观音、碧螺春、信阳毛尖、都匀毛尖、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武夷岩茶、君山银针,这是我国的十大名茶,芳名远扬,成为品茗的上乘。然而,出门旅游,可饮什么茶呢?朋友出于对我的关爱,向我介绍了旅游蹬山要饮用这样几种云雾茶。庐山云雾茶:庐山云雾茶赖…  相似文献   

12.
李传轼 《农业考古》2002,(2):194-194
明人许次纾 ( 1 546— 1 6 0 4 )在万历 2 5年 ( 1 597)写了一本《茶疏》 ,这是继陆羽《茶经》之后 ,茶文化上的一部力作。凡是学茶的人 ,特别是喜欢研究茶史的人恐怕没有不阅读此书者。明朝是我国制茶工艺全面发展继往开来的光辉时代。元朝贡茶仍为饼茶 ,饮茶仍为烹饮。到了明朝“杀青”就改蒸为炒 (粗茶蒸、嫩茶炒 ) ,饮茶由烹饮改为冲泡 ,末茶产量也大减 ,从而形成为散茶独盛的局面。特别是洪武 2 4年 ( 1 391 ) 9月朱元璋命罢龙团、凤饼改为制芽以进。从而使六大茶类制茶工艺相继形成。许次纾的《茶疏》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写成的。《茶疏…  相似文献   

13.
饮茶与隐士     
饮茶与隐士福建省福安市茶业局吴家阔中国“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了。中华民族饮茶所以能迅速地普及到社会各阶层面而成为国饮,它除了本身的实用价值和营养药理作用,以及佛门大力倡导“茶禅一味”之外,与中国历代士大夫结缘嗜茶和极...  相似文献   

14.
周龙章 《农业考古》2004,(2):147-148
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的始源也在我国。我国饮茶风尚却始于巴蜀。从王褒《僮约》中家僮要求家中煮茶,又要去武阳买茶到成都出卖营利的记载。由此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四川一带的饮茶之风已相当普及。西晋付成《司隶教》记及:“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廉事欧其器具,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婊,独何哉”。这是我国有关出卖煮好的茶的最早记载。如今蜀茶馆林立、比比皆是。这位“蜀妪”应为我国茶馆业的鼻祖。明代时,以人顾云农说:“除烦去腻,川人因不可一日无茶”。可见四川人自古以来对饮茶的爱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从远古神农时代至今,中国茶叶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茶叶的利用由单纯药用发展到被普遍饮用,逐渐上升为有讲究的品饮,成了一门艺术。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同样是泡茶,“饮”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品”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和“艺术”的根源。自古…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有160多个国家、30多亿人饮茶,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但最早种茶、制茶、喝茶的是我们中国,其他国家的茶树、种茶及制茶技术和品饮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人的。世界各国均尊称中国为“茶的祖国”。  相似文献   

17.
饮茶·养生延年。《茶经·一之源》指出茶“为饮最宜精神俭德之人”指饮真茶能修身养性,清静无为,生活简朴起到养生延年。《茶经·四之器》“风炉”、古鼎形、三足、“坎上巽下离于中”“体构五行去百疾”,用意指在煮茶过程中水、火、风都在运动变化,物质造化世界基本元素,水、火、金、木、土五行悉以齐备,达到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常饮真茶能养生延年去百疾之功效,而心舒神畅。  相似文献   

18.
谈饮茶     
茶有《茶经》,陆羽并以撰《茶经》而世称“茶圣”。茶之为世人所珍,于斯可以想见。而中国茶叶,很早便远销海外,并与中国瓷器、中国丝绸等进入国外的上层乃至贵族皇室。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日本的所谓“茶道”,我猜想是对于中国士大夫阶层饮茶的讲究加以民族化和发展。据云,英国皇室有饮中国茶的习惯,听说也很讲究。不过,我要说,外国人饮中国茶,也另有自己的习惯,譬如在茶中加牛奶,加糖等。凡此种种,我自己所知也并不多,这里就不必再谈了。饮茶事,往往被视为一种雅致。情况的确如此。单举一事就可知,譬如茶具,就格外重…  相似文献   

19.
宁州茶俗     
宁州茶俗景德镇市茶叶学会黄崇焘宁州,修水元朝初之建制,管辖修水流域的现修水、武宁、铜鼓三县。风土人情饮茶习俗,大同小异,在全国独具特色。宁州为我国出口红茶主产区,当地群众则喜饮绿茶,传统饮茶习俗,清饮与混饮并存,俗称“吃茶”。混饮品种甚多,以“菊龙茶...  相似文献   

20.
茶歌探源     
李沁遥  廖婷 《农业考古》2004,(2):228-230
我国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茶诗、茶歌、茶文化渊远流长。“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唐陆羽《茶经》)至三国、西晋,茶人茶事多有所见,茶诗、茶歌始有载记。西晋左思《娇女》诗中有记:“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写的是左恩的两位娇女心急品茗,对“鼎”吹气的娇态可掬。从现存茶史资料来看,茶叶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