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范增平先生邀我为《生活茶叶学》作序 ,以本人的学识、身份 ,尤其是对“茶”的无知 ,实在没有为范先生的新作写序的资格。如果一定要我找出点理由 ,那便是自 1 997年 1 0月以来 ,我和范先生结下了推动中华茶艺、使之弘扬的不解之缘。我和范先生结识、联手得益于《北京晚报》的苏东洋先生 ,苏先生从事经济研究与报导。经苏先生点播我对茶文化才略有领悟 ,并看到了作为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责任。承蒙苏先生引见 ,我才与范增平先生结识 ,并为范先生的执着追求而感动 ,当然范先生也为我能意识到弘扬茶文化之必要 ,特别是把茶艺作为职业教…  相似文献   

2.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3,(2):301-303
范增平先生将多年来发表过的有关茶艺和茶文化问题的文章结集成书 ,取名为《台湾茶艺观》 ,承蒙错爱 ,嘱我为之写序 ,以我和范先生十多年的交情 ,没有推却之借口 ,只得从命。初识范增平先生是在 1 2年前的福州。 1 991年冬 ,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蔡荣章先生率台湾茶友赴武夷山参加国际无我茶会 ,路过福州时 ,举办了一次茶艺交流会。当时我正在创办《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杂志 ,到福州联系印刷封面和彩页事务 ,顺便参加了这次茶会。就在这次会上 ,认识了范增平先生 ,同时还经他引见 ,认识台湾天仁集团的总裁李瑞河先生。在日本茶道表演时…  相似文献   

3.
1992年5月30日至6月4日,世界著名茶艺专家、台湾中华茶文化协会理事长、新当选的中国茶叶协会理事范增平先生对江西省南昌、景德镇、婺源茶叶生产和茶文化进行了考察,并作了以“弘扬茶文化,振兴茶叶经济”为题的演讲和台湾功夫茶艺示范表演。范先生以提倡“国饮”而闻名于世。他此次在南昌讲学并在景德镇茶厂考察之后,又专程  相似文献   

4.
两年前,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中国杭州诞生,中国方面唯一的发起人就是我们湖南省的副省长陈彬藩。闻知陈副省长已来常德参加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我走进了桃林宾馆采访他。他坐在沙发上,明亮的光线从他背后的落地窗照射进来,构成一幅哲人的剪影。“我是学茶叶出身的,1954年在安徽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从事了三十多年的茶叶工作。我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陈副省长很平易地和我交谈起来,“在我从事茶叶研究的时候结识了很多国内外的茶朋友。当1990年10月国际茶界友人聚会杭州时,我和台湾的范增平先生,香港的叶惠民先生,日本的林荣一先生、南朝鲜的崔圭用先生倡议成立国际茶文化  相似文献   

5.
确切地讲,他纯属一个瘦小的老人,年近八旬,不拄拐杖,却身轻如燕.每当上主席台演讲,常见他一个箭步登台而上,在这样的岁数实在难得一见,这是著名农业考古学家、茶文化专家陈文华的模样. 陈文华是我习茶的启蒙老师,也是我的挚友,准确表达,更是老茶友.就是这么一个外表纤瘦而又平常的教授,给茶界许多见过他的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我记忆中最清晰的事情,就是1991年他在担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一职时,把手头钟爱的《农业考古》杂志,专门辟出一年两期的《中国茶文化专号》这一块纯净园地,每期六十万字,首开中国茶文化学术期刊之先河,影响了全国茶界,这在中国茶文化事业刚刚起步阶段,有这么一本能反映当代茶文化研究成就的刊物实在令茶界欣喜,也令荼界鼓舞.我就是在这本刊物上受益良多而踏上了弘茶途程.若干年后,他从行政职务退位后,又只身来到婺源上晓起村开始与当地茶农一起种植茶叶,并为带动当地旅游,以婺源茶文化为主轴创办了"中国茶文化第一村".  相似文献   

6.
陈元赟与日本茶文化佛山大学戢斗勇荣西禅师(1141-1215年)是南宋时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他将中国饮茶习俗引入日本,首创日本茶道,被誉为日本的“茶祖”,这是人所周知的。但是,在日本茶道史上,有一个明末清初流寓东瀛的中国人叫陈元,在传播中国茶文化方面...  相似文献   

7.
1995年初夏,我在大冶市城关邂逅一老友。老友热情邀请上他家坐坐,刚一落座,一杯热茶放在茶几上,于是我们谈起了家乡桃花茶。他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当精致的杂志送给我,说是上面发表了他的一篇关于桃花茶的文章。我接过一看,是1994年第2期《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中国竟然还有这么一本专业茶刊,而且是个大刊物。回来后详读,读着读着,增长了茶见识,产生了对茶文化的兴趣。稍后,我跟大冶一中汪从元老师无意间谈到了茶,原来他是《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杂志的老作者,发表过许多茶见解。他告诉我,这家杂志“一大二穷”,三年后才有稿费…  相似文献   

8.
中国以她悠久的历史吸引了我,从1989年开始每年去中国各地寻找茶文化的轨迹。从此以后每年访问中国进行交流,已经有了20多次。另外也访问过韩国、台湾、香港等地,结识了很多朋友。这都是我追求日本茶道的基本思想“一期一会”和丹月流修养目标“礼、和、敬、乐”实践的过程。1992年,受命为中国浙江树人大学客座教授以后,尽可能地参加在中国各地召开的国际茶文化节。中国的茶艺在这10年的时间里,在每一个地区的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而大胆地改善,茶艺表现越来越优雅华丽,使我体会到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对茶文化的热情。这次在洛…  相似文献   

9.
争鸣几声     
《农业考古》2 0 0 0年第 2期 (中国茶文化专号 19期 )上 ,刊登了湖州寇丹先生《探索与争鸣》的文章 ,文内点名指斥我在拙作《茶事思辩》、《茶苑求真》中的某些观点。不知是他看不得仔细还是有所曲解 ,使我不得不争鸣几声。他说 :“在中华茶文化传统中写了许多如禅、佛、道、宫廷等茶的介绍文字 ,这本是很应该的。”不能像我认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崇尚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岂容宣传封建迷信思想。”说我把“宗教与迷信混为一谈”。其实 ,我并不反对茶文化中写禅、佛、道等文字 ,我只是反对把茶文化的刊物作为宣扬宗教和释道…  相似文献   

10.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积淀,茶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和日本国家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随着这种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和日本的茶文化也都分别衍生出了自身的许多特点。作为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茶文化发源国家,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看来,茶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个部分。本文对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茶文化的渊源进行探析,同时从起点等级制度以及性格这三个方面对于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区别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中日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来对日本茶道精神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大家对于日本茶道精神的了解提供一下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刘朴兵 《农业考古》2012,(2):282-289
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与中国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语中的茶就是直接用中国汉语中的茶音(cha)。在日本茶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茶道。茶道是茶文化日本本土化的产物,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茶道已是日本人的心灵归宿和日本文化的象  相似文献   

12.
舒曼 《农业考古》2007,(5):90-90
二十多年前,台湾出现了中国茶文化复兴的浪潮。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首创“茶艺”一词。有人不禁要问:为何叫“中国茶艺”而不叫“中国茶道”呢?关于这一问题,力推“中国茶艺”概念的,且经常来往于海峡两岸的茶文化专家范增平教授是这样解释的:“茶道”虽中国古已有之,但却为日本专美于先,若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引起误会。而“茶艺”正是有别于“日本茶道”的叫法。按照范先生的逻辑,“茶艺”中还应有“茶道”之概念,从其推崇和主张的“中国茶艺文化学”便可以证明,在此暂且不论。单就“茶艺”两字,却以极快的速度越过海峡,落户…  相似文献   

13.
杨胜男 《农业考古》2020,(2):254-258
日本对中国茶文化的接受,经历了一个从学习、模仿,到自我树立的过程。三谷良朴所撰《和汉茶志》一书,融合了大量中国茶书与日本本土茶文化的内容。他在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日本茶器的描摹,对珠光等日本著名赏茶家饮茶活动的回顾与总结,来强调日本茶道的本土意识,又将文艺的“体”“用”概念运用到茶文化中,提出了一种以茶礼为外现形式,以雅道风情为内在核心的文艺茶道思想。  相似文献   

14.
陶德臣 《农业考古》2006,(5):273-276
一、心仪上晓起2006年7月下旬,接到陈文华先生“中国茶文化的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的发展学术讨论会”邀请信,确实相当矛盾。不是我不想去,而是太想去了,但课务缠身,恐怕难以行成。记得5月份参加青岛崂山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时,我和陈文华先生在崂山太清宫雨中畅谈时,他就向我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2,(2):317-321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 ,在世界文明史上 ,各显风彩、引人深思。要比较深刻地、内在地理解中、日两个民族 ,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 ,都是难于达到全面地和内在地理解。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深刻蕴含和充分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特性。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茶文化 ,然而 ,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 ,而最终成为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种文化作些比较 ,以说明这两种文化所体现的不同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历史作用和未来可能的不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业考古》2007,(2):I0001-I0006
由日本“中国茶文化国际检定会”会长棚桥篁峰率领的日本茶友一行12人,在参加于景德镇举行的中国茶艺师资格考试之后,于2007年3月24日专程到南昌女职白鹭原荼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婺源上晓起)参观访问,与中国学者进行茶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日本都是茶叶大国。虽然日本茶叶源自中国,日本茶文化也受中国茶文化影响颇深,但随着不断地与日本特有的民族文化相互交叉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属于日本自己的特色鲜明的茶道文化体系。研究中日茶文化的各自特点,对于研究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由于茶文化对茶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比较中日茶文化发展方向的异同,也必将有助于对中日茶产业发展差异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龚夏薇 《农业考古》2006,(5):262-263
2006年3月下旬至四有上旬,应日本中国茶文化国际鉴定协会的邀请。我有幸与江西社会科学院陈文华、余悦两位教授赴日本东京、镰仓、爱知、静冈等地进行访问考察。其间举行中国茶文化报告及茶艺演示,并主持在东京举行的高、中、初级茶艺师考试。  相似文献   

19.
台湾茶艺家范增平被汪怡记茶艺馆特聘为顾问,日前来沪参加茶艺馆开馆仪式,他向沪上茶友介绍了海峡彼岸茶艺的兴起和现状。范先生说,台湾重视茶文化并不早,是从70年代开始的,当年是洋饮料风行,咖啡馆林立,台湾的茶叶业势必十分萧条。1977年,在台北市仁爱路上开出了全省第一家茶艺馆,老板是留法学艺术的管寿龄小姐,里面陈设富有艺术气息,与旧式茶馆不一样。这种“茶艺馆”既发扬传统精神,又结合现代潮流,于是被一批思索“文化寻根”的知识界朋友所重视。他们想推动复兴中华茶文化,得有个“名”才能“言”顺。用“茶道”吧,  相似文献   

20.
读了今年河北省第四期<赵州吃茶去>寇丹先生的<茶道与屎道>一文,我有以下一些感想. 一、寇丹先生是我国茶文化研究的骨干. 过去,寇丹先生是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的一名骨干.他曾任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学术研究部主任.2000年前不久,他因故退出了这个研究会,但他在全国各省的茶文化研究会里仍担任了不少职务,在各种茶文化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