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婺源茶亭联     
紫云亭婺源县浙源乡沱口村与秋口乡西坑村交界处 ,群山拥抱 ,有岭颇高 ,俗称九里十八折。岭顶有亭 ,为婺源思口乡樟村富商王氏所建。亭上书“紫云亭”三字 ,甚为苍劲 ,自出名家手笔 ,或谓为沱川乡名书家余绍祉所书。 (余有黄山诗为袁枚所赏 ,收入《随园诗话》)亭离西坑仅五里路市地 ,村人集资置田住人 ,长年设茶供客。亭上层峦耸翠 ,有一庵 ,颇幽静 ;有一池 ,甚清沏。传说当年有清华镇人出家 ,于此修行多年得道 ,有“半仙”之称。放干鱼入池变活 ,插筷子变竹成林 ,故名庵为“扦竹庵”。今道路变更 ,行人日稀 ,因无人住 ,庵已废 ,亭经维修 ,…  相似文献   

2.
圆仁笔下的"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致功 《农业考古》2004,(2):336-340
日本和尚圆仁(794-864年),于开成三年(838)随日本遣唐使入唐,到大中元年(847)返回日本,在唐求法巡礼,历时九年又七个月左右。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未注出处的引文均见此书)一书,基本上如实记载了他在唐的所见所闻。在该书中,他多次提到“茶”,据统计,共有30多处。因为他是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场合提到“茶”,所以他每次提到的“茶”都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3.
西施故里石笕茶浙江省绍兴市地方志编篡办公室周芾棠西施故里─浙江诸暨,不但出倾国倾城的美女西施,而且还出众多香郁味醇、甜美爽口的名茶。据清《补订诸暨县志》载:“邑茶之著者:石笕岭茶,东白山茶,宣家山茶,日入柱山茶,五泄山茶,梓乌山茶。”而“石笕岭茶”又...  相似文献   

4.
宋仁宗于景祐三年(1036年),又命李谘等总结茶法变更的经验教训,恢复贴射法。”谘等复言:“爽等变法,岁损财利不可胜计,且以天圣九年至景祐二年较之,五年之间,河北缘边十六军入中虚费缗钱五百六十八万,今一旦复用旧法恐豪商不便,依托权贵,以动朝廷,请先期申谕’。于是帝下诏戒敕”景祐三年,恢复贴射法:(1)“罢河北入中虚估,以实钱偿刍粟,实钱售茶,皆如天圣元年之制”。(2)。又以北商持券至京师,旧必得交引铺为之保任,并得三司符验,然后给钱,以是京师坐贾率多邀求,三司吏稽留为奸,乃悉罢之,命商持券径趣榷货务验实,立偿之钱”。(3)“前已虚估给券者,给茶如旧,仍给景祐二年已前茶”(4)“天圣四年,尝许陕西入中愿得茶者,每钱十万,在所给券,径趣东南受茶十一万一千,茶商利之,争欲  相似文献   

5.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这是女诗人冼玉清对潮州“工夫茶”的赞美。潮州“工夫茶”是对我国古代品茶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曾对古代“品茶”习俗作了生动的描写:“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妨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爵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馀甘,一杯以后,再试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潮州志》引《苜蓿集》诗注说:“潮人嗜茶,器具精细,手自烹瀹,名曰功夫茶”。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和今人翁辉东《潮州茶经》均对“工夫茶”作了专门论述。翁氏的论述尤为周详。潮俗中有“茶三酒四游玩二”之说,认为喝茶最好是三个挚友一起喝,所以一套工夫茶具,通常也只配三只茶杯。“工夫茶”的主要特色,在于它非常注重茶品之选择,茶具之精美,水质之品评和烹法之从容有序。  相似文献   

6.
茶为补身之饮料“茶为补身之饮料,因其产生良好之效果多而不良之影响少。每日饮十至十二杯亦不致有任何伤害。于神经纷扰时饮茶一杯,可恢复元气,无论何时,任何年龄及环境无不适合”。(法国巴黎医士团生理医生路易·莱墨里博士:《食品论》,1902年出版) 茶有益于肝脏的功能: “吾人可谓此含氮化合物之茶素为有补肝脏之食物,因其所含之成份,使该器官完成其功能”。(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利比希男爵:《动物化学》,1942年出版) 茶能减少细胞组织之损耗: “吾人常有此经验,即一日之紧张工作虚耗身体及精神上之能力迨尽时,茶有恢复元气之效果。但此等效果为时甚短,当时支起萎顿之精神,俾身体得有时间以排除从暴躁心情所产生之影响。当身体各部份之报告均  相似文献   

7.
吕维新 《农业考古》2001,(4):356-357
婺源古属徽州 ,后划归江西。地处赣东北 ,与浙江开化 ,安徽休宁为邻。境内峰峦重叠 ,古木参天 ,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茶树遍山满野。“婺之壤则山踞八、九 ,水与土逼处其间才一、二耳。”“岁概田收入通邑十分之四 ,乃并力作于山。”(《婺源县志》)这是婺源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一、“婺绿”始自唐代唐·建中四年 (783) ,五十一岁的陆羽 ,曾移居上饶城北茶山寺 ,筑宅建亭 ,凿石得泉 ,环居植茶。他在《茶经·八之出》中写道 :茶“生婺源山谷”。唐代 ,婺源就是著名的产茶区。唐末 ,杨华《膳夫经手录》有“婺源方茶 ,置制精好 ,不杂木叶 ,自梁、…  相似文献   

8.
从古到今,茶与楹联,各有所道。在茶的王国中,能有多少个佳茗品种,就流传有多少个妙笔茶联,它源远流长,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缩影。现在每当陕西茶人和文人墨客一边品茶、一边吟诗撰联时,都会喷喷称奇解放前夕,在西安莲湖公园曾贴出过这么一幅颇有意味的茶联“奇乎不奇,不奇又奇;园耶是园,是国非园”。横额是“望梅止渴”。从字面看这幅十分巧妙别致的对联中,没有一个茶字,也没有表达出茶店经营的商业性。但它却把“奇”、“园”二字四次嵌入,提得突出,喊得响亮。更为奇特的是有问有答,答得巧妙,含意深邃。游人到此,品茶咏联…  相似文献   

9.
茶诗话(续)     
五,苏东坡的“茶癖”在“茶诗话”开篇时,我便许了愿,要专门写一篇东坡与茶的诗话,今天该向各位茶友交卷了。苏东坡的爱茶成癖,是名传八百年而历久不衰的。他的茶诗,数量也许比不上白居易、陆放翁,但是经他吟咏的茶事,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却是千年诗史与茶史所罕见的。他笔下的名茶各具风姿,难分高低:“顾渚茶芽白于齿”(咏顾渚紫笋),“雪芽双井散神仙”(咏双井茶),“拣芽分雀舌,赐名出龙团”(咏龙团茶),“帝规武夷作茶圃”(咏武夷岩茶),“白云峰下两旗新”(咏白云茶)……真是奇香异馥,尽入诗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东坡品  相似文献   

10.
1项目实施的意义景宁县位于浙西南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现有24个乡镇,283个行政村,17.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5.8万人。2004年人均收入为2803元,其中种养业收入为1693元,占60.4%。共有耕地7000hm2,其中旱地933 hm2。另外还有幼龄“四园(”茶、果、药、桑园)360  相似文献   

11.
四李含空一走,家中的矛盾就尖锐起来。老茶仙的老友老弟兄们都看出他的心事,都关心着他。在茶乡,只有一生制茶、技艺和茶德俱高的人才能得到“老茶仙”这尊称。“老哥,茶随天时,入随世道。如今这事,就那么回事了,你不必伤心,连治病吃的药都有假的,茶不如过去的好也算‘情理之中’了。”  相似文献   

12.
本人于公元1998年10月29日准时退休。说“准时”就是既未欠一日,也不延一日。对待“退休”,还得像对待“学术研究”一样,也要讲“认真”的。其初衷无非企望如白居易所云:“终身不拟作忙人’。 讵料退休后却更加汲汲忙忙,乐不思闲。仅就1999年全年主要茶事活动而言:1月,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交流专员来访。5月,马来西亚茶团来访;接受“评委”之聘,出席凤凰第四届名茶评比会。6月,出席中国茶道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并当选为该会常务理事;应邀到北京作品社讲学授艺。7月,台湾茶团来访;新加坡茶人来访。8月…  相似文献   

13.
陆羽在《茶经》中讲到茶叶的品质时说:“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又在采茶一节中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上,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从以上文字,茶之命名为紫笋,源出于此。在陆羽的《茶经》问世后,约百年左右,皮日休的《茶笋》诗中,对长兴顾渚山的茶笋作了这样的描写:“袖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寒恐结红铅,暖凝用紫汞。圆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每为遇之疏,南山挂幽梦”。使人更具体的认识到茶笋初生时,圆如玉轴,长三、五寸,颜色象炼丹过程似的从朱砂色…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一年中不同时期的鲜叶产量和质量变化,提出鲜叶增值的三段管理,前段“增三减四”即增另3月份鲜叶产量,减少4月份鲜叶产量以攻头茶产量;中段“创优补劣”即人为创造适生条件,弥补不良气候产生劣质茶所造损失;后段“控低提高”即控制一下低价期茶叶产量,促发新一轮优质高价斯的秋茶。提出每段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郑立盛 《农业考古》2003,(2):286-289
北苑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东面 (宋属建安县 ) ,北苑茶产生于闽龙启元年 (933年 ) ,作为贡茶持续了四个朝代 4 5 8年 ,上贡时间之长、影响之大为我国茶叶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特别是在宋代 ,北苑贡茶的精工制作 ,把我国团茶加工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天下之茶建之为最 ,建之北苑又为最” ,( 1) 翻开宋代茶书 ,北苑之名随处可见 ,关于北苑茶的专著最为丰富和系统 ,由皇帝为北苑而作的茶的专著《大观茶论》也是史无前例的。朱自振教授曾两次专程到北苑考察 ,指出 :“建安不但形成为宋朝茶和茶学的中心 ,而且宋朝茶书大多以建安贡茶为内容” ,进…  相似文献   

16.
开发咸宁茶文化,打造"茶叶之乡"旅游品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雅 《农业考古》2007,(5):47-50,66
咸宁市上古为楚地,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三国为东吴武昌郡,唐为鄂州而辖五县;江夏(今咸安在内)、永兴(今通山在内)、武昌、蒲圻(今赤壁、嘉鱼在内)、唐年(今崇阳、通城在内)。唐以后或分属武昌郡和兴国军或统属武昌路、武昌府。咸宁自古产茶,古籍称“鄂州茶”、“武昌茶”和“兴国茶”。一、咸宁茶叶史咸宁茶叶历史起源甚早,晋代便有“入武昌山采茗”的记载,有时咸宁属武昌郡,唯九宫山是大山,“武昌山”当指九宫山一带。唐陆羽《茶经.茶之出》有江南茶“出鄂州”之语,今咸宁是唐鄂州主体,也应是当时主要产茶区,其时唐年(今崇阳、通城)和蒲圻…  相似文献   

17.
“心灵茶园”歌行庚辰黄钟 ,应邀作珠海之行。访“心灵茶园” ,感其“素处以默 ,妙机其微”(《诗品·冲谈》) ,兼之“阅音修篁 ,美曰载归”(同上 )。遂以园内室名成歌。一、“归来燕”之歌心灵好 ,归来燕带风。雪泥鸿爪天涯路 ,坐看落日茶山横 ,最是忆心灵。二、“一帘梦”之歌心灵好 ,一帘梦重赓。沧海桑田怃往事。叶嘉达命感嘤鸣 ,能不忆心灵。三、“三春晖”之歌心灵好 ,春晖寸草青。渠本沧海一小粟 ,未曾定位先定情。说茶忆心灵。四、“思来处”之歌心灵好 ,月迷津渡氵蒙。余庆皆思来处得 ,雨露润物细无声。种茶忆心灵。五、品茶“思来…  相似文献   

18.
徐文 《农业考古》2007,(5):181-181
由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林晓丹茶画”册,今年四月中旬正式出版、发行。在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于上海“百佛园”吴觉农纪念馆举行该书的首发仪式并举办“林晓丹茶画展”,2007年又于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期间在上海国际茶城四楼贵宾厅举办“茶画展”,共展出98幅作品。“林晓丹茶画”册,由上海茶叶学会刘启贵老先生主编,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生前为该书题写书名,刘枫、杨堤、王泽农、张天福等老领导、茶学界泰斗为之题词。林晓丹,号“染霜”,取苏东坡“霜林染晓丹”诗句,今年八十三岁,他1946年考入上海美专国画系,承刘海粟…  相似文献   

19.
日本茶道史上曾创造过许多千姿百态、被尊为茶道文化瑰宝的茶道具。所谓茶道具 ,包括在茶道演示过程中所有相关用具 ,如壁龛用的茶道具 (挂轴、花瓶、香盒 ) ;烧水用的茶道具 (风炉、地炉、茶釜 ) ;添炭用的炭斗、羽帚、釜环、火箸、釜垫、灰器 ;点茶用的浓茶小罐、茶罐囊、薄茶盒、贮茶坛、茶碗、茶勺、茶刷、水注、水勺、茶巾等。其中 ,点茶所用的浓茶小罐 ,就是被日本人称为“唐物茶入”的东西。与“唐物天目”一样 ,日本茶道界一直把“唐物茶入”视为稀世奇珍、一种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财产与权力的象征”(1) 。据说五百年前的日本战国…  相似文献   

20.
苏东坡与茶     
君子相交淡如水,文人与茶多结缘。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爱酒也爱茶,他与茶、酒结缘终生,几乎到了嗜之成癣的地步,其作《望江南》词即云:“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东坡嗜酒事,笔者另有专论,兹不赘)。他一生沉浮宦海,辗转四方,到过南方许多产茶区,耳濡目染,不仅对茶叶功用和饮茶方法很精通,而且对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也在行,堪称一位品茶高手。他还自觉地引茶入诗、入词、入文,从而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茶文化遗产。“从来佳茗似佳人”,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即出自苏轼诗《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在诗中,苏学士既赞曰“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又誉称“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