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南川金佛山生长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王,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巾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里所说的"巴山峡川"固然包括了今天的南川。它指明了南川的茶树生长历史久远。据1162年的《建  相似文献   

2.
公元1609年前后(明)茶树育苗移栽技术茶树的移栽在宋代已有,苏东坡有移植茶树的诗云:“松间底生茶,已与松俱瘦。移植百鹤岭,土软春雨后。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说明松树间生的茶树,长得并不好,移植到土壤肥厚的百鹤岭,又得到连着阴雨十多天,不仅恢复了生长,而且长得很茂盛。但这还不是茶树育苗移栽。茶树人工育苗移栽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罗廪《茶解》:“茶喜丛生,先治地平整,行间疏密纵横各二尺许,每一坑下子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三年便可摘取。”这反映了我国在明朝后期,不少地区种茶除采…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素有“茶的故乡”之称。许多古籍如《茶经》、《尔雅》、《群芳谱》、《云南大理府志》、《贵州通志》等著录中都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著名的瑞典植物分类学家林奈在其《植物种志》一书中,最早根据中国茶树标本定名为“Thea sinensis”,意即中国茶树。我国也是世界上饮茶、种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在茶树栽培管理和制茶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曾对一些种茶的国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目前世界上五十多个种茶的国家无不先后直接或间接地由我国引进过茶树和茶籽,同时也传入了中国的茶树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茶与志林     
茶与志林江西泰和县政协聂志刚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的发现,茶叶之被利用,已经几千年了。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秦人取蜀之后,我国饮茶的习惯和茶业慢慢传播开来,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并且在以后朝代绵延不绝,深入到...  相似文献   

5.
邢湘臣 《农业考古》2005,(2):200-201
茶,为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茶与咖啡、可可同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原产于中国无可非议,我国西南地区至今仍有发现树龄在1000年以上的六茶树,据《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于人群流动,文化交流,我国产的茶逐渐转向国外。于是在国外发生许多有关茶的往事。  相似文献   

6.
叶舟 《农业考古》2004,(4):117-117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素有“纵横入百里,有峰三十六”之称。在那层峦叠幛的山峰中,云雾飘渺不定,古木参天,曲径通幽,被誉为“青城天下幽”。在青城山上,有一条江水潺潺不绝,清澈甘甜。这里的气候、土壤,十分适宜于茶树的生长,据考证,早在唐代时已是有名的茶产区,并入贡,这就是名闻中外的“青城茶”。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记有:“青城县有散茶、贡茶”。  相似文献   

7.
《世界农业》2008,(6):69
品种来源:丛植茶树单株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巴山早”茶树属小乔木、中叶类、特早生新品种。该品种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节间长,芽壮叶肥,叶形椭圆,叶面隆起,叶缘微波,芽叶色泽黄绿、背卷.发芽密度中,发芽整齐,育芽能力强,持嫩性好。比福鼎大白茶开采早18~20d,  相似文献   

8.
鄂西土家族地区产茶、制茶、饮茶的历史久远,留下了灿烂的茶史、茶文化。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茶叶历史非常悠久,是野生茶树的原生产地;二是鄂西地区茶地名繁多,各县市均有分布;三是与茶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丰富。  相似文献   

9.
每月摘评     
每月摘评摘:据《羊城晚报》报道,“荒山每亩每年‘使用费’0.45元。”开出此项价格的是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政府。据此,重庆市民营福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在道真县购买了3600亩荒山50年使用权。福安公司还提出:在道真购买100万亩相对连片的荒山荒地...  相似文献   

10.
2002年首期《今日农村》一到,我就迫不及待地从头至尾看了一遍。真可谓不看不知道,一看惊一跳。我惊喜地发现,这份由《农村发展论丛》更名而来的《今日农村》杂志更具可读性了,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较其前身更具吸引力。我曾期望有一份真正属于我们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杂志,不想没多久的今天,这个愿望终于成为现实。作为众多读者中的一名,心底的激动确实难以言表。《今日农村》彩色风景的封》面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其中的栏目有我最喜欢的“时代潮”、“大家谈”,也有真诚为农民百姓服务的“科技园”、“服务台”,还…  相似文献   

11.
唐代茶树的地理分布与贡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湘泳 《农业考古》1995,(2):245-249
唐代茶树的地理分布与贡茶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马湘泳一、中国茶树的起源地在川东鄂西中国是茶树的起源地,但起源地的论证各异,有“云南西双版纳中心说”、“川滇黔毗邻山区说”等。作者认为是“川东鄂西是我国茶树的起源地”。据上古传说,我国茶的发现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代的饼茶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所樊敬铎我国滇西南是茶树的原产地。我国是最早把茶叶作为饮料的国家。中国的饮茶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晋朝人常璩写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得到了“巴蜀之师”的支持。当时,巴蜀地区献给周天子的“贡品”中,...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茶树遗传变异和特异资源的遗传特性,对2003年发现的特异茶树“刷状芽”茶树进行了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结果表明:该茶树属中小种类型,枝条顶端萌生多个连体芽,连体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中的小芽义不断分化小芽,形成状似“扫帚”的芽.该茶树萌发早,全年无明显的休眠期,具有研究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文化》(1998年第四期)曾刊出“臻山以秀气之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谜”一文,内中有[大红袍]一小节,说是“大红袍”起于清代,位于四大名丛之首,俗称武夷岩茶“茶王”。据天心永乐禅寺僧人说:“该树以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据当地农民谈:“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窠底的一座崖上,只有三株,民国吴石西在此摩崖刻石“大红袍”三个字。据武夷茶馆的招待员介绍“大红袍”的由来:元代福建知府道经武夷,身染重病,得寺僧献茶治愈,过后携香烛前往膜拜,因香火过旺,怕损伤茶树,将大红袍罩在茶树上。古时,闽南秀才赶考,在天心岩…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从语言和历史的角度讨论“臣”字的流变。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臣”这个基本字形曾衍生出了一系列不同的复合字形。“臣”的本义主要和视觉、观察有 关,它的引申义则包括坚固、侧面等等。例如,“臣”字有可能是“真”、“肾”的声旁和“卧”的形旁。第二部分探讨了战国时代的文本中“臣”这一职业 的演变。《论语》中的“臣”是尽职尽责的君子,《孟子》里“臣”几乎和“君”地位相当;《荀子》里的“臣”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对君主的效忠;《韩非子》里的 “臣”则严格服从于君主。  相似文献   

16.
四川名茶与四川茶馆文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镇恒  王云 《农业考古》2000,(2):178-181
四川的名茶文化就像它的茶树资源一样,在中国茶史和茶文化史上的地位相当突出,表现之一是发展较早,有开风气的作用,影响深远。例如三千年前就曾向代纣有功的周武王献茶,它可能就是贡茶的源头。表现之二是丰富多彩,四川和云南都是茶的故乡,野生大茶树云南有,四川也有,唐代陆羽就注意到四川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至今在金佛山的一株与号称活化石的银杉相伴,经解剖,依据叶细胞的组织结构,专家判定属于原始型。表现之三是四川涉茶作品较多,有的价值很高,例如西汉资中人王褒的《僮约》提到令憧烹茶,买茶的事,说明饮茶是当地居…  相似文献   

17.
陕南是西北最大的产茶区 ,早在唐朝就已成为全国七大茶区之一 ,陆羽在《茶经》中所说的“山南区” ,指的就是秦岭以南 ,巴山之北的陕南地区。陕南的茶为绿茶 ,茶叶翠绿 ,所以通称陕西青茶。紫阳青茶紫阳位于巴山北坡 ,汉水流经其境 ,气候温和 ,为陕西茶叶之乡。唐时所产贡茶叫“’茶芽” ,清代叫毛尖 ,俗称“皇茶” ,尤以“宦姑毛尖”为最。据《西乡县志》载 :“至清代 ,陕西惟紫阳茶有名。”清代中叶 ,陕西各县茶叶总产量为 1 50万公斤 ,紫阳茶就占了 1 0 0万公斤。现在全县茶园面积占全省茶区的 33.3% ,产量占 6 0 %。茶农摘取嫩叶 ,经过…  相似文献   

18.
从“仙姑凉茶”说起周昕作为电视连续剧《香港的故事》中主钱之一的“仙姑凉茶”,贯穿了整个电视剧的始终。虽然以经营凉茶起家的阿带不一定真有其人,但那种畅销香港的、具有保健功能的凉茶,却绝不会是虚构的。其实“仙姑凉茶”就是“药茶”的一种。药茶在我国的历史源...  相似文献   

19.
信阳产茶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八大茶区之一。但在什么时候开始植茶生产,无正史可考,如从旁稽考,大约始于二世纪以前,众所周知,我国茶叶生产是从云、贵、川向东南各省传播发展的。茶叶生产的传播也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气候、土质等条件有关,据史料记载:四川省是茶树原产地的边缘,最早传入四川。陈椽《茶业通史》:“陕西是西周的政治中心,物产不及四川丰饶,必须开辟川陕交通路线,以便交流物产。因此,川陕大道自古就有栈道之称。茶树随交通的方便而(由四川)移入陕西。秦岭山脉为屏障,抵御寒流,故陕南气候温和,茶树就在…  相似文献   

20.
进茶艺馆被时尚中人视为是风雅之事,不惯于风雅的人士于是当它是附庸风雅,因为有幸进茶艺馆附庸过那么几次,我忍不住想说,一样的附庸风雅也着实是有高下之分的,这点是在“泰和茶艺社”领略到的。去“泰和”是出于闻名不如见面的心理,想折腾出一篇茶文化的稿子,问了很多人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众人在一问三不知之余倒大有让贤之风:你真想了解茶文化那就去“泰和”坐坐。“泰和”二字就这样印在心底了,因为是朋友中的三六九等竟然都能脱口而出的一家茶艺社。“泰和”不是只吃下午茶的地方,但我久读董桥的《下午茶》,总以喝茶是最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