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品茶话茶道     
吴家阔 《农业考古》2002,(4):113-114
品茶是一种生活艺术情趣的享受,也是恳亲交友,待客联谊,勾通感情,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淡泊人生的最好方式。通过品茶达到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从而信奉人与人之间情洽之美……  相似文献   

2.
一、德高望重 称福寿双全婺源夙以茶木两行驰名,茶业居首。清代光绪年间,在一个山明水秀的百户村庄里,住着一个禀性仁慈、多行善举、家业兴隆、子孙繁衍的老寿星。老人循清例获同知衔、授奉政大夫。出身贫寒,少时学文习武,兼研医道,中年经营茶叶致富,医药业随之蓬勃发展,寿越九旬,无疾而终,人以为盛德之报。出殡之日,麻衣如雪,吊客盈门。有人赠挽联云:“教七子,抚廿孙,福备三多,四十曾元齐绕膝;寿九旬,官五品、医称三折,万千黎庶尽衔恩。”老人是谁?就是婺源县浙源乡沦口岭下村我的高祖之浩公。二、贫寒之际 靠茶叶起…  相似文献   

3.
试论宋代茶馆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水兵 《农业考古》2004,(2):181-184,198
茶馆,宋代时称茶肆、茶坊、茶楼或茶邸,是一种主要以售卖茶水,供顾客品茶赋闲、怡情养性的公共活动场所。我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广陵耆老传》有出售茶水的记载:“晋元帝时(公元317—322年),有老耆,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粥之,市人竞买。”南北朝,品茶清谈之风兴起,当时已出现供人喝茶歇脚的茶寮,它可以说  相似文献   

4.
小麦漯珍一号黑种皮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黑小麦漯珍一号与3个红色籽粒小麦杂交,遗传分析表明:F1代籽粒表现为黑色;F2代种皮性状黑色与红色分离比率为9:7,说明漯珍一号黑种皮由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5.
文殊院品茶     
文殊院品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郑启五八月,瓜果飘香的乌鲁木齐。骤增的台湾游客使乌市直飞厦门的机票大为吃紧。无奈中我只得先飞成都,幸运地滞留了三天。迫不得以多花了数百元,却满足了对蜀都古城的一往情深。加之近年来我嗜茶日深,品八方珍茗已成本人如日东升的趣好...  相似文献   

6.
山水一方幽惋叹陶公错过;风情如此好宜招陆圣神游。品茶论道情牵异域万千里;交友传经谊重神州第一村。茶联 题“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江西婺源@朱德馨  相似文献   

7.
品茶,看明代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画的《品茶图》,左上角有自题诗:“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自嘉。”吟其诗如品佳茗,只吟一遍即可背诵。唐寅品茶用前人之法,其法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司马昭的岳父,魏经学家王肃,茗饮有法,且很有风度。有个叫刘镐的当官的人,很仰慕他,专习茗饮。北魏著名散文家杨衔之把它写入《洛阳伽蓝记》中,较早地记载了当时的品饮茶事。  相似文献   

8.
济谷13号(原代号济9249)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新近育成的高产夏谷新品种。以高产谷子育成品种掖83-1为母本,以优良高代材料济8511为父本1992年组配杂交组合,系谱法选育育成。2004年4月通过国家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相似文献   

9.
从明代茶书看明人的茶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长春  龙晨红  真理 《农业考古》2004,(2):119-123,126
中国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又峰回路转,呈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自从“开千古茗饮之宗”的散茶渝饮法在明代确立并逐渐成为主流后,人们以百倍的热情,不断关注着这种新的品饮方式所带来的茶文化进步与变革.于是,一大批茶学专著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据统计,明代茶书可考者不下50余种,数量之多,为历朝历代之冠,其中,既有对前人茶文化成果的总结与茶文化史料的类纂、汇编,更多的则来自于作者长期品茶经验的积累和品茶心得的深刻阐发。尽管这些茶书篇幅体裁各不相同,特色各异,但从大的层面上又显示出一个朝代相同或相近的茶文化取向,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早稻广协一号的特性与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协一号以广二石为母本,协四115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6年8代选育而成。属早灿品种,全生育期120~125天,比对照品种珍桂矮增产8%~90%。米质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1.
晚上,在茗秀园陶艺坊里,巧遇友人丁黎辉先生,自然要品茗聊天了。为悟玉川子那七碗茶的美妙,点了一壶功夫茶。据说,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不过,现在它早已散尽了王公贵族的气息,寻常百姓也能得而品之了。 我俩落座后,服务小姐便笑盈盈地端来了小巧玲珑的紫砂茶具,这正合了茗性宜于砂壶的说法。这品茶的“行头”是,茶海之上放置一紫砂小茶壶,一紫砂功道杯上覆有金属茶漏,两个蓝地而有白色竹、石、兽图形的闻香杯和品茗杯;仿古茗炉是以酒精为燃料,很干净,小姐用打火机点燃后,将煎水壶坐上。古称为玉书碾的煎水…  相似文献   

12.
李新玲 《农业考古》2006,(5):108-112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皎然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出现了“茶道”一词:“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大意是谁能知道茶道的全面真谛?只有仙人丹丘子才能够做到。这里的“茶道”一词指的是“品茶之道”,即在同诗中提到的“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之道。皎然在诗中将品茶艺术归纳为三个层次:“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显然,皎然诗中所说的“得道”,是品茶悟道之意,即通过品茶而进入艺术境界,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悟得人生处世之道,达到人生哲…  相似文献   

13.
一.茶艺与茶道的基本概念"茶艺"一词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指的就是品茶的技艺。而品茶的历史可以远溯1700年前的西晋。茶艺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茶艺是指有关茶叶生产、制造、经营、饮用方法的学问。主此说者甚多。  相似文献   

14.
治"愚"与"贫":农村高等教育的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认为,困扰农村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教育与经济双向贫困。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农村“愚”与“贫”的联姻。为此,提出建立以治“愚”与“贫”为目标的农村高等教育体系之设想。  相似文献   

15.
闲话茶壶     
常言道:“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这实在是茶人茗客对茶、水、壶三者互为依存、相映成辉关系的独到精辟之见。中国的品茶艺术,从唐代开始就注重韵味、追求高雅情趣和深远意境。香茶配佳壶,佳壶倍添品茶意趣,香茗频增壶艺价值,恰似红花映衬绿叶,相得益彰。因而,自明代以降,会“玩”茶品茗的,必定会“玩”壶把盏,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珠联璧合吧! 一茶壶,源于何年何代,出于何人之手,现已不可深究。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并没有茶壶的记载,《六之饮》中也只有“贮于瓶伍之中”。据考,壶是古代一种无柄、大口、无盖、短身、圆肚的盛水器或酒器。《周礼》在《夏官》、《秋官》两章中就分别注释为:“壶,盛水器也”“壶,酒器也”。《周礼》还提到一种祭祀用的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茶道是人们通过感官来品赏茶的形、色、香、味,并由品饮茶进入到品悟人生、社会、自然乃至宇宙之道的方式和途径。可以说,茶是文人士大夫们通往"道"的方式之一,崇尚儒家的人通过品茶看到了仁义礼智信,崇尚道家的人通过品茶看到了自然与逍遥,崇尚禅宗的人通过品茶看到了空寂无住的般若智慧。而茶本身所蕴含的俭、静、真的特质,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品格。  相似文献   

17.
茶道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茶道的故乡。茶道起自中国,传至海外,与各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另外形成日本茶道、韩国茶礼等。茶道之“道”,有多种含意:一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二指事理的规律和准则;三指技艺与技术。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气氛为基调,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茶道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18.
鹌鹑属于特种经济禽类,它具有生长快、成熟早、产蛋多、耗料少、生产周期短等优点。鹌鹑肉营养丰富,含有丰富蛋白质、铁、钙、磷,被誉为野味之珍;鹌鹑蛋富含卵磷脂、脑磷脂和激素,而且鹌鹑蛋的蛋白质分子颗粒比鸡蛋蛋白质分子颗粒小,更易于消化吸收,对过敏症和肠胃病有特殊疗效,对人体神经系统有特殊的营养作用,鹌鹑的肉、蛋、血均可入药。   一只母鹑生长到 45- 50日龄即可开产,年产蛋 200- 300枚,合 2 4- 3公斤,平均产蛋率可达 80%以上,每只鹌鹑从出壳到产蛋仅耗料 0 75公斤,每天每只仅耗料 20- 25克,全年耗料 9公…  相似文献   

19.
《农村发展论丛》2001,(11):32-32
遂川金桔一般只有枣子那么大,形似鸽蛋。它的皮味清香扑鼻、甜酸可口,享有“桔中之珍”之盛誉。  相似文献   

20.
钟大叔换锅     
钟大叔换锅□钟鼎文大叔钟为佐又换新锅了.说起“钟大叔换锅”,还有一段故事哩.钟大叔是国家重点扶贫县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人,大叔呢,又是贫中之贫的特困户.他家用的那口锅一直是斗地主时分的那一口.有一次,灶台因年久失修,塌了,那口锅摔了个大窟窿.可又没钱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