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恩师游修龄教授八秩寿辰,几个月前,我就想着要为先生做点什么,以表寸心。有道是,秀才人情纸一张,做为学生,最好的礼物自然也就是文章了,文章题目也想好了,就是游修龄教授对于中国稻作史研究的贡献。我把这个想法,通过电子邮件告诉了师兄郑云飞,因为他在先生身边工作,我希望他能出面张罗一下,不巧的是师兄因忙于办理出国事宜,我没有得到他的响应。8月中,中国农大的董恺忱教授电话告诉我,农史界的同行有意在《农业考古》上开辟一个专栏以纪念游先生的八十寿辰,但由于在写纪念文章的同行可能很多,而刊物的篇幅有限,因…  相似文献   

2.
游修龄 《古今农业》2009,(3):110-114
徐旺生先生以《中国养猪史》初稿见示,嘱序于我,作为农史界的同行,看到青年学者在当前纷纷追逐“钱途”的大潮中,甘心埋头从事这种冷门学术写作,即此一点,我虽然不谙养猪的历史,也觉得义不容辞,借此机会,谈点个人的感想。  相似文献   

3.
游修龄先生是浙江大学退休教授,中国农史学家,尤其以稻作史研究最为出色,他的《中国稻作史》是国内第一部稻作史通史著作,填补了国内关于稻作史学的空白。今年正值游先生九十岁大寿之际,做为游门第三代弟子,在导师曾雄生研究员和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郑云飞老师的联系下,我于寒假专门来到游先生居住的  相似文献   

4.
宋代茶书考     
宋代茶书考苏州市经济协作委员会方健对古代茶书的研究。首推已故著名农史学家万国鼎先生,早在四十年前,他就发表了《茶书总目提要》。此后,王毓瑚先生、程光裕教授、朱自振先生及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教授等,在他们的论著中,对宋代茶书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也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5.
西北农大“三老”与中国农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北农大“三老”与中国农史研究西北农业大学谷隆“三老”是中国农史界对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季凤歧、冯有权、马宗申三位先生的尊称。他们生年相近(1915、1918、1917年),四十年代又先后同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40、D44、1945届),互为...  相似文献   

6.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山东省博物馆郑岩刘敦愿先生是我的老师。在我心目中,刘先生似乎永远是位精神瞿烁、笑声朗朗的长者。时至今日,读书偶有所获所疑,我仍下意识地想到去找先生经叩问;我不相信,先生已经走远。我于1984年考入山东大学考古专业,那时先生只给高年级和研究生开...  相似文献   

7.
<正>陈文华先生是国际著名的农业考古学家、农史学家、中国茶文化学家及中国茶文化宣传家。2014年5月14日19:40,在大庆出差途中,陈文华先生突发疾病,导致肺栓塞,引起呼吸衰竭而去世。神采奕奕、幽默风趣、和蔼可亲的一代大师就这样突然走了,他倒在了传播中国茶文化的路上,他的离去使农史界、考古界、文博界、茶文化界的众多学者、朋友,以及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的同事们,为之哀痛,为之惋惜,为之悲叹!他的仙逝,是中国农史界、农业考古学科、茶文化界的重大损失,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和《农业考古》编辑部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8.
各们老师,各位同学!一九九四年当我第一次到台湾学中文时,就有朋友带我去紫藤庐喝茶,希望能让我感觉到台北的另一面,不只是交通混乱、吵杂、或者是空气污染,而是也有一些地方是可以休息、可以放松的。那时,我便对紫藤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九九七年八月我再度来到台湾时,才认识了周渝先生,而发现我们有一种独特的共鸣之处,便一起在茶馆办系列座谈会。今天来这里讲紫藤庐茶文化,对我而言,是一个很特别的尝试。紫藤庐是个文化现象,不可能限制在“茶”的领域,这样题目是牵涉到我在台湾这一特殊文化背景下所体验到的中国文化,此…  相似文献   

9.
著名农史学家游修龄教授与我校古农学研究室几代学人间有着密切的学术交往,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喜逢先生八十华诞,回忆一二事,以为庆贺。辛树帜先生晚年亲辑《故人手泽》,裒集至交信函,其中珍藏游先生手书五帜。1962年,辛老寄赠《我国果树历史的研究》一书,时坊间未见,游先生得以“先睹为快”。12月12日游先生致辛老书中,介绍了浙农农业历史研究情况,若吴耕民教授之浙江柑桔栽培史研究,章安教授之浙江枇杷栽培史研究。并谓他自己意欲进行浙江农谚、耕作制演变、作物演变史研究。时游先生由农学系奉调“主持科研处工作”,负责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于1955年7月,是国内唯一的由政府直接设立的农史研究机构。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政府极为重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积极营造了中国近代以来少有的自觉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氛围,为成立专门的农史研究机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从学术史上看, 1924至1937年,万国鼎等学者在原金陵大学大规模收集整理中国农业史资料,以及此后万国鼎个人长期坚持的学术积累,为农遗室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文献基础。1954年夏秋,万国鼎先生对整理祖国农业遗产的工作内容、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1955年春夏,南京农学院金善宝院长与农业部就开展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沟通磋商。金善宝院长和万国鼎先生从行政与学术两方面共同促成了这一国家级农史研究机构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一、农业的起源江西农业起源于何时,目前在农史界和考古界尚无定论。李恒贤先生在《江西古农具定名初探》一文中也提出了此问题。他认为:在大约距今八干年的万年仙人洞已经有了农业。他还认为:蚌器是可以作为农业工具的,“角凿”和“骨凿”也可能是农业工具。认为万年仙人洞出现的陶器与农业有关。并进一步提出:万年仙人洞是“高级采集经济向农业的过渡阶段”。我完全同意李恒贤先生的论据。现再补充几点。 (1)穿孔蚌器,可以作为蚌刀,收割稻谷,也可以作为蚌耜,浅翻土地,作为耕种工具,这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的研究中得到印证。万年仙人洞出土的为厚壳蚌,制作的蚌刀或蚌耜可以成为很适用的劳动工具。  相似文献   

12.
游修龄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游修龄教授八十寿辰,按照本刊惯例,要为游教授进行一次祝贺报道。为此本刊向游老作了一次长途电话采访,下面是采访后整理的笔录,并蒙游老过目同意。为简省计,以下用“编”代表本刊编辑,“游”代表游老。  相似文献   

13.
诗人主情,学者主智,自古以来,学者而兼诗人的,寥若晨星。在学科畛域分明的现代,研究自然科学而善词章者,更是凤毛麟角。在农史界老前辈中,石声汉先生学问渊博,又精诗词,他所著的《荔尾词》,自是诗人吐属,传诵一时,脍炙人口;健在的梁家勉老先生,学问深邃,亦工吟咏,词章甫成,人争先睹,堪称农史界的双壁。“不妨余事作诗人”,梁老先生在教学之余,科研之暇,不废词笔,清词丽句,早已传播士林。已结集的,有《赤子集》、《栗原集》、《劫中吟》、《建国颂》诸编。  相似文献   

14.
最难的学问     
一位年轻人兴冲冲地向他的老师讲述自己的出游经历 “最近,我在喜马拉雅遇见一位睿智的老人,他能看到不可预测的未来,还把自己的这套绝学传授给了弟子。先生,您也懂这个吗?我真的想学。”  相似文献   

15.
农史是一门交叉学科、横断学科。为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几代人曾作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在经历了那场为时十年的恶风凄雨之后,又经厉了十年生聚。如今的农史界赫然树起了一面大纛:农史研究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这是农史界崛起的信号,也是农史研究深入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宏观透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宏观透视(谨以本文稿费献给国际农业考古学会筹委会)山西省平陆县博物馆卫斯关于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研究,目前是考古界、农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在一个月前召开的“中国·枝江关庙山稻作文化研讨会”上,对中国稻作的起源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关于“畎亩法”的探讨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郭文韬问题的提出《吕氏春秋》任地和辩土两篇中,都有关于“畎亩法”①的记载。究竟什么是“畎亩法?农史界的一些前辈,如夏纬瑛、胡锡文、王毓瑚、王云森等都把他解作“畦种法”。夏纬瑛在《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一书中说;...  相似文献   

18.
我尊敬的老师邹介正先生90华诞,我作为他嫡传学生之一非常高兴。我是他耳提面命的三个亲手指导的弟子之一,他对我们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良多。即便是离开先生独立工作几近三十载,但邹介正先生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也一直陪伴着我,我仍然能感受到他对我们的关怀。  相似文献   

19.
<正> 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历史的经验教训之一,就是必须处理好德育和智育的关系问题。从1957年反右开始到1976年10月“文革”结束近20年的时间,政治运动接连不断,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强调“德育”,轻视智育,批判“白专道路,智育第一”,忽视业务方面的培养,使教育受到一定的影响。“文革”时期又发展到“读书无用论”,高考录取“白卷先生”,学校搞“斗、批、改”,“停课闹革命”。批判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彻底否定解放后  相似文献   

20.
2000年元旦,接阅游老赠诗一首(1),因以其诗的末句为首句,斗胆奉和。安心埋首作书虫,稻史科研硕果丰。淡泊功名穷万卷,提携后辈百花荣。农书释义解人惑,百科(2)著就建大功。学贯古今通中外,春风华雨润苍穹。和游修龄先生@彭世奖(1)游老赠诗:游步农史半生中,修习学科智力穷。龄齿老来无嗜好,安心埋首作书虫。 (2)“百科”,指游老主编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