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采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连用技术(LC-MS),研究了以30 mg/kg(体质量)的药量在单次口灌给药条件下,甲砜霉素在松浦镜鲤Cynipus carpio L.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水温为(20±0.2)℃,试验鲤(1+龄)体质量为(84.84±17.45)g.在给药后0.25、0.50、0.75、1.00、1.50、2.00、4.00、6.00、8.00、12.00、24.00、36.00、48.00、72.00 h采集鲤的肌肉、血浆、肝胰脏和肾脏,测定各组织中甲砜霉素的浓度,用药动学3P97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结果表明,甲砜霉素在鲤体内吸收分布迅速,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但消除缓慢.甲砜霉素在鲤血浆、肝胰脏、肾脏和肌肉中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77.292、24.625、79.966、25.600 h;分布半衰期(T1/2α)分别为7.317、0.454、7.409、1.376 h;药时曲线下总面积(AUC)分别为782.641 μg/(mL·h)、544.756μg/(g·h)、3 616.060 μg/(g·h)和158.634 μg/(g·h).鉴于甲砜霉素在鲤血浆和肾脏中的消除半衰期长,消除缓慢,建议使用该类药物时应相对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2.
鲫鱼血清中甲砜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体内药代动力学和体外药效学相结合的方法,应用Excel 2007、药动学3P97和Kinetica 4.4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鲫鱼血清中甲砜霉素抗嗜水气单胞菌的活性进行研究,为甲砜霉素在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细菌性败血症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以30 mg/kg的剂量对鲫鱼进行单剂量口灌甲砜霉素后,药物在鲫鱼体内吸收迅速,达峰快,消除缓慢;血药达峰时间(Tpeak)为1.5h,峰浓度(Cmax)为37.172 μg/mL,吸收速率(Ka)为1.523 h-1,分布半衰期T1/2(K)为0.455 h,滞后时间(TL)为0.02 h,消除半衰期T1/2(Ke)为16.712h;在半效应室内,EC50为14.28 h;PK-PD同步模型参数AUC0~24h/MIC血清为32.41 h,Cmax/MIC血清为23.23.通过抑制效应SigmoidEmax模型,得到8.61 ~46.20mg/kg为临床使用甲砜霉素防治鲫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给药剂量.建议在水产动物中,用甲砜霉素预防和治疗细菌性败血症的最佳给药方案为:以46.20 mg/kg的剂量对发病鲫鱼进行拌饵投喂或口灌给药进行治疗,以8.61 mg/kg的剂量对鲫鱼进行拌饵投喂来预防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猪饥饿和喂饲后内服氟甲砜霉素的药动学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了猪饥饿及喂饲后 5min单剂量 (2 0mg/kg)内服氟甲砜霉素的药动学比较的研究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 .试验所得的血浆浓度 时间数据采用非房室模型统计矩原理分析处理 .猪饥饿后内服给药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 :AUC =(91 40± 7 5 1)mg·h/L ,MRT =(7 15± 0 5 8)h ,t1/ 2 β=(5 99± 0 2 6 )h .猪喂饲后 5min内服给药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 :AUC =(88 47± 2 2 1)mg·h/L ,MRT =(10 94± 1 0 6 )h ,t1/ 2 β=(6 44± 0 90 )h .试验结果表明 ,猪喂饲后内服氟甲砜霉素的生物利用度与饥饿后的相似 ,但峰浓度显著小于饥饿后的峰浓度 ,两者的消除半衰期相似 .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土壤、猪粪和鸡粪中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3种氯霉素类抗生素残留。分别采用乙酸乙脂、氨化乙酸乙脂和甲醇3种有机溶液超声提取,浓缩脱脂后经固相萃取小柱纯化,Xbridge C18色谱柱分离后用紫外检测器检测。在0~10mg/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达到0.9999。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的检出限分别为10、4、7μg/L。乙酸乙脂对3种抗生素的加标回收率在76.0%~102.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3%~7.3%,氨化乙酸乙脂次之,甲醇的综合提取效果最低。  相似文献   

5.
甲砜霉素是一种广谱抑菌性抗生素。通过综述甲砜霉素的药效学与药动学,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耐药性等特征以及甲砜霉素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检测方法,为畜牧养殖以及动物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甲砜霉素对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H10(Aeromonas hydrophila)体外药效学参数及口灌不同剂量的甲砜霉素在鲫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并制定甲砜霉素控制鲫细菌性败血症防耐药突变用药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甲砜霉素对AH10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为1.0μg/mL;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s,MBC)为2.0μg/mL;防细菌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为8.0μg/mL;防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为1.0~8.0μg/mL。在试验水温(22±1)℃条件下,对鲫口灌20、30、40 mg/kg体重剂量的甲砜霉素,24 h内血药浓度大于MPC的维持时间分别为3、8、22 h;AUC24(area under the drug concentration-time curve)/MIC分别为89.539、174.560、251.682;Cmax(maximum concentration in the interval)/MIC分别为14.92、17.69、24.22;。综合血药浓度维持MPC以上的时间超过24 h、AUC24/MIC125或Cmax/MIC10等指标,建议甲砜霉素控制鲫细菌性败血症的防耐药用药方案为:剂量40 mg/kg,一日一次。根据肌肉内甲砜霉素的药动学方程,药残达到国家限量标准所需时间约为15 d,所以在本试验水温(22±1)℃下,建议休药期不低于15 d。  相似文献   

7.
采用乙酸乙酯提取目标物,正己烷脱脂,微波辅助衍生化,建立了能同时测定水产品中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残留量的毛细管电子捕获气相色谱法(GC—ECD)。加标回收实验结果显示,氯霉素在1.0-200.0μg/L范围内、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在5.0~200.0μg/L范围内成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的检出限分别为0.1、0.2和0.2μg/kg,回收率在79.2%-88.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0%-4.1%之间。表明该方法定性定量准确、检出限低、重现性好、省时省力,可以满足水产品中3种氯霉素类药物的多残留安全检测。  相似文献   

8.
甲砜霉素可溶性粉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试管肉汤两倍稀释法测得甲砜霉素及氧氟沙星对鸡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0和0.1μg/mL。按25、50和75 mg/L的甲砜霉素及10 mg/kg的氧氟沙星分别给试验性鸡大肠杆菌病患鸡内服,甲砜霉素采用全天自由饮水,氧氟沙星每天分2次内服,共用药4 d。结果药物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愈率分别为83.3%、96.7%、100%和93.3%,而感染对照组鸡的死亡率为70.0%。甲砜霉素和氧氟沙星组的增重效果极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甲砜霉素中、高剂量组对鸡大肠杆菌病有较好疗效。用5倍中剂量甲砜霉素作安全试验与健康对照组鸡相比未见不良反应,表明用甲砜霉素可溶性粉给鸡混饮治疗鸡大肠杆菌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水产品中氟甲砜霉素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一种以氯霉素为内标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水产品中氟甲砜霉素残留的方法.鱼肉样品中的氟甲砜霉素经乙酸乙酯提取、氮气吹干浓缩、液-液分配净化,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氟甲砜霉素残留量.结果表明, 使用该方法测定水产品中氟甲砜霉素最低检出浓度为0.05 mg/kg,方法添加回收率范围在95%~101%,其相对标准偏差<5%(n=5).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溶液搅拌法制备甲砜霉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工艺。得到包合反应最佳条件为: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为1 h,羟丙基-β-环糊精与甲砜霉素摩尔比为1∶1。并经X-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法进行验证,证明甲砜霉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已形成包合物。溶解度试验证明采用水溶液搅拌法形成包合物溶解度增大了约13倍,显著提高了甲砜霉素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1.
给健康三黄鸡内服氟苯尼考与HP-β-CD氟苯尼考,剂量为30 mg/kg,研究氟苯尼考与HP-β-CD氟苯尼考的药代动力学规律.以RP-HPLC法测定血浆中氟苯尼考的浓度、药物浓度-时间,数据用3p87药动学程序软件处理.结果表明,鸡单剂量口服氟苯尼考与HP-β-CD氟苯尼考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HP-β-CD氟苯尼考在鸡体内的药动学表现出吸收迅速、分布广泛、消除缓慢、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8头健康猪按体质量单次深部肌内注射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5 mg.kg-1林可霉素,10 mg·kg-1大观霉素)混悬注射液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林可霉素和大观霉素的血药浓度,使用非房室统计矩分析方法处理得到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林可霉素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ke=(0.21±0.01)h-1;t1/2β=(3.38±0.09)h;tmax=(0.29±0.02)h;Cmax=(5.15±0.18)μg·mL-1;AUC0~LOQ=(10.27±0.38)μg·mL-1.h;MRT=(3.52±0.11)h;ClB/F=(0.46±0.01)L·h-1·kg-1;VZ/F=(2.26±0.12)L·kg-1.大观霉素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ke=(0.43±0.01)h-1;t1/2β=(1.64±0.06)h;tmax=(0.44±0.03)h;Cmax=(20.05±0.70)μg·mL-1;AUC0~LOQ=(51.82±0.98)μg·mL-1·h;MRT=(2.39±0.04)h;ClB/F=(0.19±0.01)L·h-1·kg-1;VZ/F=(0.46±0.02)L·kg-1.结果表明,肌内注射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混悬注射液后,两药均迅速吸收并快速消除,但后者吸收稍慢,消除较快.  相似文献   

13.
以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氟甲砜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SMZ、氟哌酸对鸭疫里氏杆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88.1为1μg/mL、2μg/mL、4μg/mL、32μg/mL、64μg/mL、8μg/mL。180只健康本地麻鸭分成6组,每组30只,除1组作健康对照外,其它5组按2.5mL/kg.bw皮下注射鸭疫里氏杆菌培养物(3.8×109cfu/mL)。感染鸭用氟甲砜霉素内服治疗,给药剂量分别为30mg/kg、20mg/kg、10mg/kg,以氯霉素作对照(30mg/kg),1d1次,连续用药3d,给药结束15d后,各治疗组的治愈率为93.3%,90.0%,80.7%和82.1%,感染对照组死亡率为56.7%。  相似文献   

14.
罗昭军  韦良云  李军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1):1489-1493
采用乙酸乙酯超声、涡旋提取牛奶中残留的甲砜霉素,正己烷脱脂,C18固相萃取净化,最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分析。通过优化实验色谱条件,明显减少了基质的干扰,实现了甲砜霉素的定量分析;而通过空白基质添加标准曲线,则有效消除了基体效应的影响。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0μg/kg,其加标水平为10~100μg/kg之间时,加标回收率在69.22%~101.37%之间,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8,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可见,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一种灵敏、准确的检测牛奶中甲砜霉素残留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确立了蜂蜜中甲砜霉素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的方法。样品经碱性乙酸乙酯提取,旋转蒸发进行浓缩,C18固相萃取柱萃取净化,在225 nm波长下用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通过前处理条件的优化大大减少了基质的干扰,甲砜霉素的最低检测限达到30μg.kg-1,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N 0199-93中规定的50μg.kg-1;平均回收率在71.3%~90.9%之间,变异系数为2.0%~3.4%。该方法精密度和重现性良好,适用于蜂蜜中甲砜霉素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醇溶剂稀释测定甲砜霉素散的含量,检测波长为226毫米,在5~15u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回收率99.53%,RSD为0.86%,此法与1999年版第二册<部颁兽药质量标准>方法相比,检测成本低,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7.
张小华  陈圆  陈晓兰  王妲妲  陶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57-14459,14467
[目的]研究甲砜霉素-羟丙基-β-环糊精(TAP-HP-β-CD)包合物的体外释药和鸡体内的吸收动力学特性。[方法]以甲砜霉素(TAP)原料药为对照药,采用小杯法测定TAP-HP-β-CD包合物的累积体外溶出度;将10只三黄鸡分成2组,即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灌服TAP-HP-β-CD包合物和甲砜霉素粉后,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0.08、0.25、0.50、1.00、1.50、2.00、3.00、4.00、6.00、8.00、10.00和12.00h鸡翅静脉采血2ml,取其血浆加入内标氟甲砜霉素,以乙腈提取溶剂,用RP-HPLC内标法检测其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采用3p87程序计算药物吸收动力学参数。[结果]TAP-HP-β-CD包合物的体外释药速度快,TAP包合物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短、相对生物利用度高。[结论]该研究为TAP新剂型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甲砜霉素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体外抑菌试验。优化后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因素为:药脂比为1:5(W:w),磷脂与胆固醇比为4:1(W:w),PBS缓冲液pH7.4;超声7min(连续超声裂解10S,间隔1s),蒸发温度为40℃,冻融3次。甲砜霉素脂质体对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较其原粉提高4~8倍;但在试验浓度下对上述3种病原菌的体外杀菌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西复方制剂中甲砜霉素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Waters HPLC系统,WatersCl8柱,甲醇:水(30:7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6nm,对中西复方制剂中的甲砜霉素含量进行测定,该方法快速、简便,分离效果好,中药对甲砜霉素的测定无任何干扰;在5~3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可达99.6%。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SPE-HPLC法)测定PNS-β中人参皂苷Rgl的浓度,以3P97药代动力学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PNS-β和PNS在静脉注射和灌胃给药条件下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结果表明:PNS-β经大鼠灌胃给药后,其吸收半衰期(T1/2ka)为(0.48±0.12)h,最大血药浓度(Cmax)为(15.91±1.17)μg/mL,消除半衰期(T1/2ke)为(7.38±0.52)h,生物利用度(F%)为50.81%,而PNS经大鼠灌胃给药后,其吸收半衰期(T1/2ka)为(0.55±0.06)h,最大血药浓度(Cmax)为(5.32±0.16)μg/mL,消除半衰期(T1/2ke)为(4.89±0.39)h,生物利用度(F%)为18.43%.PNS-β环糊精包合物口服给药,吸收迅速,能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消除缓慢,药物在体内维持时间长,不仅达到药物缓释的效果,还提高了PNS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