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浙茭8号’是以‘梭子茭’优良变异株为材料,历经10年系统选育而成的早熟双季茭白新品种。株形紧凑,长势中等。秋季采收时间比‘梭子茭’早5~6 d,单只壳茭平均质量107.8 g,净茭平均质量70.2 g,平均产量17 910 kg·hm~(-2)。夏季采收时间比‘梭子茭’早8~10 d,单只壳茭平均质量123.7 g,净茭平均质量85.1 g,平均产量34 170 kg·hm~(-2)。肉质茎3~5节,隐芽白色,表皮光滑洁白,肉质细嫩。适宜在浙江省种植。  相似文献   

2.
‘皖茭3号’是以‘六安茭’优异变异株为材料,历经8年系统选育而成的单季茭白新品种。株形紧凑,长势中等。采收期比‘六安茭’迟7~10d,单只壳茭平均质量138.5g,净茭平均质量95.5 g,平均产量24 000 kg·hm-2。肉质茎3~4节,隐芽白色,表面光滑有光泽,茭肉洁白细嫩。适宜中高山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单季茭白新品种-金茭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茭1号'是由浙江省磐安地方茭白品种'磐茭98'优良变异单株选育而成的单季茭白新品种.该品种长势中等,早熟,品质优,肉质茎长条形,表皮光滑,肉质白嫩,单壳茭质量110~135 g,产量18 000~22 500 kg·hm-2.  相似文献   

4.
翁丽青 《北方园艺》2021,(19):174-176
该研究介绍了一种单季茭白一种三收新技术,其技术要点是单季茭白春季经二段寄秧育苗,当年秋季收获第一茬茭白,产量30000 kg·hm-2左右,产值15万~18万元·hm-2;第二年春季割掉老棵留足游茭苗,夏季收获第二茬茭白,产量30000kg·hm-2左右,产值15万~18万元·hm-2;夏茭收获后割掉老桩从新抽生,秋季收获第三茬茭白,产量22500 kg·hm-2左右,产值10.5万~13.5万元·hm-2.两年三茬总产值在40.5万~49.5万元·hm-2,增产增效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余汉清  顾力 《中国蔬菜》2007,(B08):95-97
苏南地区是二熟茭白的起源地。16世纪江南出现了以春季(或夏末)栽插,秋季收获秋茭,老墩越冬,翌年夏季再采收一次夏茭的茭白变异种类。经过不断的演化和积累,形成了夏茭为主型和夏秋兼用型两种二熟茭类型。起源于苏州的品种大多为夏茭,夏茭的代表收获期在5月中旬~6月上旬,每667m^2产量1200~1500kg(净茭肉,下同);秋茭的代表收获期在10月初~11月上旬,每667m^2产量400—500kg。  相似文献   

6.
浙茭3号是从浙茭2号品系中选育而成的。植株矮壮,结茭早,单墩结茭数多,耐高温。茭白长17~20cm,茭肉洁白粗壮,品质优良,单茭质量120~135g。秋茭10月上旬上市,每667m^2产量1100kg左右;夏茭6月中上旬上市,每667m^2产量1400kg左右,采收期较长,适于大棚早熟覆盖栽培。  相似文献   

7.
无锡市郊区的茭白主要产区有3000多亩,1970~1979年,秋茭平均亩产仅为750公斤(净茭肉,下同)左右,1980年以来,抓了选种、寄秧等措施,1983年秋茭的亩产已分别提高到1000公斤左右,进一步提高茭白的质量,是市场和生产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进一步提高无锡茭白的产量进行研究,总结出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杭州茭白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杭州茭是我们从浙江省杭州市引进的双季茭白品种,经过多年选育,已成为我区主要栽培茭白品种,年种植面积667多hm2。杭州茭分蘖能力强,植株高大,茭白肉色白嫩、较粗,长72cm、宽4.5cm,单茭肉重110g,品质优,秋茭667m2产量2000kg,夏茭667m2产量2500kg。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余姚市茭白主栽品种及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姚市茭白主栽品种余茭2号具有品质优、个体大、易孕茭、产量高、商品性好、耐冷藏、效益高等优点,全年二季茭白667m2壳茭产量逾3000kg,产值3000~9000元,2008年复种面积达2000hm2以上。在无公害栽培技术上,注重茭白寄秧田与大田环境选择,适时寄秧与大田定植,科学施肥与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10.
鄂茭2号是从中介茭的优良变异单株中选出的双季茭白品种,分蘖力中等,肉质茎竹笋形,表皮白色、光滑。肉质茎长18~20cm,直径3.5~4.0cm,单茭质量90~100g。秋茭极早熟,9月上中旬上市,667m~2产量1 250kg左右。夏茭中熟,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上市,667m~2产量800kg左右。已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四川、云南、广东等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春甘蓝新品种‘中甘15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甘15号”为中早熟春甘蓝一代杂种,主要适于春季露地栽培,定植到收获约55d。叶球紧实,圆球形,单球平均可在1kg以上。叶质脆嫩,品质优良,冬性较强,不易未熟抽薹。丰产性好,一般产量可达52500-60000kg/hm^2。亦可早秋种植。10月上中旬上市,或晚秋定植于保护地,元旦或春节上市。  相似文献   

12.
解海岩  王桂荣  张立敏 《园艺学报》2015,42(12):2549-2550
‘骄雪9号’为优质高产杂交一代薄皮甜瓜新品种。植株生长较为旺盛,株形较大,叶色较深,抗病性强,耐阴雨,耐低温弱光,适应范围广。极早熟,果实阔梨形,一般开花后26~28 d成熟,白皮,透明感强,光滑,一株坐多果时,单果质量400~600 g,白肉,一般糖度14~16度,口感脆甜。不易裂果,不易脱蒂,耐贮运性好。平均产量25.35 t·hm-2。  相似文献   

13.
京欣砧3号是用印度南瓜种05-88自交系作母本,中国南瓜系04-36自交系作父本配制而成的远缘南瓜(Cucurbita maxima×Cucurbita moschata)杂交种,主要用于甜瓜和西瓜嫁接栽培。采用京欣砧3号等不同砧木嫁接甜瓜和西瓜试验结果显示:与其他参试葫芦砧木和各类南瓜砧木相比,京欣砧3号发芽率高,出苗整齐,苗壮。与甜瓜、西瓜嫁接亲和性好,共生力强,结合面致密,成活率高。嫁接苗耐低温弱光。抗枯萎病,耐盐碱,叶部病害轻。嫁接后增产效果明显,对果实品质影响小。  相似文献   

14.
‘雪峰强砧1号’是以‘H018’为母本、‘H015’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瓠瓜砧木新品种。该砧木品种发芽率高,出苗整齐、粗壮;与西瓜嫁接亲和性好,共生亲和力强;嫁接苗耐寒能力强,根系发达,吸肥力强,成活率高;嫁接瓜果实大、丰产性好,嫁接后对果实品质无不良影响;嫁接苗高抗枯萎病,叶部病害轻。适宜于我国南方前期低温寡照嫁接育苗及西瓜重茬区进行嫁接栽培。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培介质中茭白对铅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茭白(Zizania latifolia Turcz.)在不同栽培介质中对重金属Pb2+胁迫的反应,以茭白的单季茭品种‘蒋墅茭’和双季茭品种‘葑红早’为试材,采用苇末基质和土壤两种栽培介质进行不同浓度Pb2+的胁迫处理,测定了其生长过程中部分形态、生理指标及其产品器官中Pb2+残留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保护酶活性、自顶叶起倒3片功能叶的叶面积及其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等均随Pb2+胁迫浓度上升而先上升后下降,脯氨酸含量则逐步增加;苇末基质处理的叶片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土壤栽培,而倒3片功能叶的叶面积则显著高于土壤栽培;产品器官肉质茎中的Pb2+残留含量较低,苇末基质处理同比均显著低于土壤栽培,表明在苇末基质中栽培茭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茭白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分配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茭白品种‘蒋墅茭’和‘葑红早’为试材的研究表明: 在肉质茎膨大之前, 植株茎蘖各部位的总糖、还原糖、淀粉积累量持续上升, 短缩茎中积累量最高; 肉质茎膨大开始时, 各部位碳水化合物积累量下降, 以短缩茎的下降量最大, 认为膨大前叶片的光合产物在短缩茎和叶片中积累以短缩茎为主,植株积累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淀粉形式存在。孕茭前14C 同化物在短缩茎的分配率较大, 上位叶片、叶鞘也有较多积累, 肉质茎膨大过程中, 大量的14C 同化物在肉质茎中积累。饲喂叶片光合产物除供应自身茎蘖外, 还向植株其它各部位输送。  相似文献   

17.
京研快菜2 号是由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03QX4A23 和07338 配制而成的以幼苗或半成株为主
要食用部分的耐热、深绿色苗用白菜一代杂种。株型较直立,外叶深绿色,叶面皱,叶背面有光泽,无毛,
叶肉厚,质地柔软,帮白色、较宽,品质佳。耐热、耐湿、抗病,适应性广。生长速度快,播种后28~30 d(天)
开始收获幼苗上市,每667 m2 产量4 000~4 500 kg,适宜全国大部分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8.
哈研油叶是从美国油叶香菜品种美国大油叶中分离而来,利用系统育种的方法2001~2005年共经历5个世代选育而成的香菜新品种。早熟,高产,耐热、耐寒性好,株高25~30 cm,开展度20 cm,叶色青绿,叶片肥大,叶面平滑油亮,叶柄青绿色有光泽,梗粗,根壮,纤维少,香味浓,适应性好,正常条件下出苗后35 d(天)左右即可采收,耐运输,商品性好,适宜我国北方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郑研寒葱是以日本宏太郎为母本,郑州长白条为父本,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单株选择与系统选育相结合的方法培育
出的大葱新品种。株高95~120 cm,葱白长40~50 cm,横径2~3 cm,功能叶5~7 片,叶色浓绿,蜡粉多,单株鲜质量 0.25~0.65
kg,每 667 m2 产量 5 200 kg 以上;田间表现抗寒性强,抗紫斑病、霜霉病和锈病的能力强于对照章丘大葱,抗倒伏;葱白洁
白致密,辣味浓,有香味,风味佳;货架期长,耐贮藏。适合我国中原地区及西部、北部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20.
高方胜  王明友 《北方园艺》2011,(22):165-166
“德农1号”是从德州茴香原始群体中选择优良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耐割茴香新品种.全株绿色,株高41.3 cm,叶7片,叶长40.6 cm,叶柄长23.8 cm,叶距小;生长较快,耐密植,正常情况下播后45 d,即可收割,单茬产量1 500 kg/667m2左右,全年总产量7 000kg/667m2,全株可食率为94%;抽薹迟,香味浓,品质优,精油含量为17.3 mL/kg DW,维生素C含量为421.6 mg/kg;再生能力强,全年可连续收割5~6次;耐寒性强,可耐3℃以上低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