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云纹叶枯病病原菌侵入与叶位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茶园调查和室内接种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茶云纹叶枯病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侵入与不同叶位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病害症状主要出现在成、老叶上。2006年嫩叶组、成叶组和老叶组3处理的病叶率分别为0.89%、18.89%、10.67%,2007年分别为2.00%、19.56%、13.78%,其中嫩叶、成叶上的病害都是当年病菌侵染所致。茶枝离体接种时,症状出现在嫩叶和成叶上,而且以前者为多,2006年3处理的病叶率分别为15.28%、9.73%和0%,2007年分别为12.50%、8.73%和2.78%。结果显示:分生孢子的侵染叶位以嫩叶为主,在各类叶片上均有较高的萌发率,但只有部分能够形成附着胞,在嫩叶和成叶上形成率较高,老叶上几乎不能形成。不同叶位的解剖结构如角质层厚薄、栅栏组织层次多少、海绵组织细胞排列松紧等都与病菌侵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武夷山市是全国著名的茶区。目前武夷岩茶已发展到7000hm2以上,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近年来,茶网饼病为害严重,2002年发生面积达2240hm2,发生区茶树平均病叶率3%~5%,严重的达20%以上,造成叶片大量脱落,影响树势。为控制其为害,本站自1999年以来对茶树网饼病发生为害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1重发原因茶网饼病是担子菌亚门网状外担菌(ExobasidiumreticulatumItoetSaw.)侵染所致。主要为害成叶、嫩叶,老叶也发病。多发生在叶缘和叶尖上。初在叶片上呈现针尖大小的浅绿色油渍斑点,后渐扩展,严重时扩展至全叶。在叶背出现网状凸起,上…  相似文献   

3.
感染白叶枯病后水稻叶片光合同化物对病害的补偿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稻抗白叶枯病品种IR26和感病品种金刚30在拔节期接种白叶枯病菌后,接种叶片净光合速率均下降,而与病叶相邻的健叶的净光合速率则明显增加,在穗期,IR26接种叶片的^14C同化物累积率和运输到穗的百分率均高于金刚30;IR26与病叶相邻的健叶,^14C同化物输向接种病叶和穗的百分率高于金刚30。这表明抗病品种IR26接种病叶和健康叶片光合同化物对病菌侵染和产量损失的补偿作用较强,相反,金刚30则不  相似文献   

4.
马静 《湖北植保》2001,1(2):29-30
70年代在我国茶树上发现的茶叶新病害茶芽枯病 ,近年来因冬季气候变暖 ,在闽东乃至江南茶区早芽种的茶园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 ,严重地影响着春茶的产量与制茶质量 ,给茶叶生产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被病菌侵害的春茶芽叶叶梢生长受阻 ,叶片萎缩卷曲 ,直接降低了春茶产量与质量。1 发生规律与症状该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 ,发生在气温 1 5~2 0℃ ,空气湿度较大的春季。且芽叶营养物质丰富的春茶 ,病菌器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当气温高于 2 9℃时 ,病菌生长受抑制 ,停止发病。春茶芽枯病主要为害春茶幼叶和第一至第三片嫩叶 ,叶片初侵染时…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广东、海南荔枝采后主要病害及其发生和危害情况,从两省荔枝主产区取果,在常温贮藏条件下观察荔枝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测定荔枝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及其对荔枝采后生理变化和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荔枝采收后在28℃下贮藏,炭疽病、霜疫病和酸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为95.3%、6.5%和8.2%。炭疽病在采后3—4天开始表现症状,7天后发病率为60.8%~100%,9天后发病率为83.1%~100%,该病害是引起荔枝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其病原菌主要来自采前潜伏侵染。从幼果果皮上可分离出潜伏侵染的炭疽病菌,随着果实的生长,果皮上的潜伏侵染率不断上升,到采收时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达到90%左右。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较高的荔枝果实。其采后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果皮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升高,褐变腐烂较快,贮藏效果较差,即使在采后用杀菌剂处理,防治效果也不明显。采收时荔枝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越低,贮藏效果越好。在荔枝果实生长期间喷雾2—3次杀菌剂可显著地降低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减轻荔枝采收后炭疽病的发生严重程度,提高荔枝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月季 《植物保护》2005,31(1):74-76
喜树角斑病由病原真菌拟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camptothecae LiuetGuo)寄生引起,被害喜树叶片形成褐色的角斑,严重时大量叶片枯黄脱落,导致树枝衰退,植株枯死。此病的发生与高温及雨水有密切关系。病菌从叶背侵入引起叶片正面角斑症状。病菌主要在病叶组织上越冬。在马铃薯蔗糖培养基上形成淡黄白色至灰绿色、最后呈黑色的菌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病菌接种侵染的潜育期为4d。  相似文献   

7.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8~1999年在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等地的大棚番茄上发现一种番茄病害,并从其病叶、病茎杆上分离得到了23个细菌菌株。接种番茄幼苗上,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到此病原细菌。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G+C mol%等鉴定,确认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Okabe)Young,Dye&Wilkie)。该病菌引起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叶斑病)。病菌除侵染番茄外,尚能侵染茄子、辣椒、龙葵、白花曼陀罗和毛曼陀罗。该病害尚属我国大陆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2007-2009年,在甘肃天水对不同生态条件及海拔高度的小麦白粉病菌进行了闭囊壳形成率观察、模拟病圃试验及越夏调查,结果表明: 小麦白粉病菌有性时期最早在扬花期开始出现,不同抗性类型品种、不同生态条件下出现的迟早和形成量的多少有较大差异。小麦白粉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天水市不同海拔高度的自生麦苗上越夏,是当地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二阴山区高海拔地区病叶率高于川道及低海拔地区。闭囊壳在正常年份只侵染自生麦苗,在整个侵染循环中仅起着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站近几年调查,圆斑根腐病在济南市长清区大田种植葡萄上有零星发生,但在庭院巨峰葡萄上发病严重。一般每年6月中旬始见病叶,病株率40%以上,病叶率10%左右,并迅速扩展,到8月中旬,病株率80%,病叶率80%以上,严重的100%,并且叶片枯焦脱落,影响了葡萄的产量和品质。圆斑根腐病是由多种镰孢霉(Fusariumspp.)真菌侵染所致,属于半知菌亚门。病菌寄主范围广,除为害葡萄外,还为害仁果类、核果类的果树根部。葡萄根部发病,病菌首先侵入须根皮层,随之蔓延到肉质根,在肉质根上形成褐色圆斑,逐渐扩大,后期…  相似文献   

10.
松田叶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属半知菌类尾孢属侵染而引起的,是我国南方各地马尾松、黄山松等针叶树苗的严重病害之一。1 发病特点 松苗叶枯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翌年春暖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进行传播侵染。一般从7  相似文献   

11.
喻霜  叶华智  严吉明 《植物保护》2008,34(4):118-121
对四川白芷黑斑病的症状、病原菌致病性和形态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确定病原菌为当归叶点霉(PhyllostictaangelicaeSaccardo)。经两年的田间病害发生动态调查,该病在四川始发期为3月上旬,高峰期为6月份,病株率达100%,病叶率达74.51%。病害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留种株的病叶和田间病残体。病菌分生孢子借雨滴飞溅的方式传播,并在白芷生长期中不断引起再侵染。  相似文献   

12.
几种化学物质诱导黄瓜对霜霉病的抗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黄瓜幼苗子叶期及第1真叶期用苯酚、水杨酸、无水对氨基苯磺酸和氯化钾进行诱导接种,可使黄瓜植株产生对霜霉病的抗病性。在自然病原激发病害的试验中,经上述4种化学物质诱导的植株,其病株率比CK分别降低30%、0%、20%和20%;病叶率发别降低20.61%、6.80%、31.62%和20.72%;相对免疫效果分别为21.73%、35.19%、59.61%和40.84%。在人工接种病原激发病害试验中,经上述4种化学物质诱导的植株,其病株率分别降低28.57%、42.86%、57.14%和28.57%;病叶率分别降低89.13%、63.13%、72.96%和82.75%;相对免疫效果分别为91.15%、33.33%、55.99%和52.81%。  相似文献   

13.
萤光假单胞杆菌和芽孢杆菌防治苹果叶果病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萤光假单胞杆菌P_(420-4)和芽孢杆菌B_(526-7)及其混合制剂在平板上,对苹果轮纹病菌、炭疽病菌和斑点落叶病菌都具一定拮抗作用。利福平标记发现,P_(420-4)和B_(526-7)在苹果叶果面具有定殖能力。在苹果生育前期,间隔15天,连续3次喷洒混合制剂,后期烂果率、病叶率分别下降70.20~77.27%和39.62~69.31%,百叶鲜重和百果鲜重分别增加29.90~44.83%和16.18~22.40%。离体果实接种试验表明,随着浸果时间的推移,混合制剂抑制苹果炭疽病菌侵染和限制病情发展的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4.
茶尺蠖生物学习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试验对茶尺蠖的生活习性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茶尺蠖成虫羽化后,大多于次日晚20:00~凌晨01:00交尾,交尾高峰集中在22:00~23:00,翌日黄昏开始产卵,20:00~00:00产卵最多。不同叶位饲养幼虫对其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咀食嫩叶的幼虫生长最快,化蛹率较高;食成老叶的生长较快,化蛹率最高;而食芽头的生长最慢,化蛹率最低。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不同黄花菜品种叶和花苔病斑上分离的病菌交互接种以及病原形态镜检,PDA培养基上24℃生长速度,认为黄花菜叶斑病病原为Fusarium cencolor Rg.。病菌初侵染来源为上一年病叶、花苔与土壤。低温多雨年份易造成病害流行。秋冬季清除病叶、花苔,培无病土,施足基肥,春季苗期不追氮肥,发病始期开始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7天1次,连续3次,可以收到防病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大豆壳针孢菌侵染引起的大豆褐纹病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导致叶片提早10~15天枯黄脱落,影响大豆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减产。1990~1995年对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发生面积达100%,一般地块病叶率50%以上,严重地块95%以上,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此,作者于1990~1995年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罗布麻锈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1—2014年新疆阿勒泰地区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种植田普遍发生锈病,为明确引起罗布麻锈病的病原菌,通过研究其致病性、形态学特征以及寄主范围,并结合r DNA-ITS和28S r DNA D1/D2区段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引起罗布麻锈病的病原菌为罗布麻栅锈菌Melampsora apocyni,可侵染罗布麻叶片、枝条和果实,造成大量叶片枯黄凋落,病害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罗布麻锈病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病害发生期可持续至罗布麻生长季结束,该病害引起的病田率、病株率和病叶率最高均可达100%。寄主范围测定表明,该病原菌不仅可侵染罗布麻,也可侵染白麻Poacynum pictum和大叶白麻P.hendersonii,且在白麻和大叶白麻上的发病率分别为83%和99%,均高于罗布麻,表明白麻可作为罗布麻栅锈菌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18.
以病叶率、病情指数和鲜重抑制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环境条件包括温度、相对湿度、露水期和光照对草茎点霉SYAU-06菌株侵染鸭跖草的影响。结果表明,SYAU-06菌株侵染鸭跖草达到理想的除草效果,要求最适的温度范围是28~32℃,环境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接种后露水持续时间至少需要48h。保湿期的光照时间与病害发生程度成反比,光照时间越短,病害发生越严重。  相似文献   

19.
辽河流域小麦白粉病综合治理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田间,通过不同时期人工接种小麦条锈病菌和施用杀菌剂三唑酮的组合,测定小麦叶内三唑酮及其代谢产物三唑醇含量对病害相对侵染几率,潜育期,病斑扩展,产孢面积及传染期等组分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不同批次接种,在一定时间内,麦叶内药剂可降低病害相对侵染几率并延长其潜育期;接种后施药在一个潜育期内,药剂可使病害潜育期提早。  相似文献   

20.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丝黑穗病是白城地区的重要病害,一般发病率为3—5%,重者高达30%以上,是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其症状以正常型为主,有时出现矮化型、矮化丛生型和多分蘖型等特异症状。病株以雌穗为黑穗、雄穗为健穗及雌雄穗皆为黑穗者居多。病穗上自然脱落的厚垣孢子萌发率高,病穗内的萌发率明显降低。此病为系统侵染病害,种子及土壤均可带菌传病,以土壤带菌为主,属土传病害。厚垣孢子在土壤里能存活三年,土壤带菌量越多,菌土覆盖种子越厚,发病率越高。丝黑穗病菌侵染玉米幼苗时间较长,从种子萌芽到四叶期最易侵染,五叶期后,侵染明显下降,八叶期后不再侵染。在幼苗叶片上接菌不能侵染致病。玉米丝黑穗病菌不能侵染高梁。高梁丝黑穗病菌能侵染玉米,但侵染率甚低。侵染玉米后的病菌,不再侵染高梁,只侵染玉米,且致病力明显增强。两菌是同一菌种的不同生理型。用来自九个省、市的丝黑穗病菌接种于不同抗性的自交系鉴定寄主,其致病力不同,陕西和新疆的致病力弱,辽宁和吉林的致病力强。在田间人工接种条件下,鉴定了二百余份自交系和杂交种的抗病性,品种间有明显差异,高抗的近于免疫,高感的发病率在90%以上。抗病性遗传规律表现为双亲高抗的,其后代亦抗,以母本的抗病性起主导作用。选百余种农药处理种子,筛选结果:个别药剂防效有高达70%以上者,但年度间效果不稳定,多数药效稳定在5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