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杏鲍菇P008菌种为研究对象,以巨菌草、象草、五节芒、类芦、芒萁等常见菌草为培养基筛选试材,采用三级系统筛选法,研究了菌草栽培杏鲍菇的最适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菌草栽培杏鲍菇最适培养基配方为五节芒48%、芒萁20%、麸皮25%、玉米粉5%、石膏1%、石灰1%,pH 8.6,含水量60%,五节芒与芒萁比较适宜作为栽培杏鲍菇培养基的主料原料。  相似文献   

2.
代料栽培黄伞配方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兰芝  肖胜刚  翁垂芳 《食用菌》2011,(5):30-30,45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阔叶林杂木屑资源大幅减少,制约了食用菌生产的发展,松木屑作为木材生产的下脚料,菌草(五节芒)来源广泛,资源丰富,价格便宜。2009年笔者利用松木屑、菌草粉、杂木屑、棉子壳等代用料为培养基主料栽培黄伞试验,取得较好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株黄伞(引自三明市真菌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胡枝子栽培食用菌配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She基 《食用菌》2000,22(1):19-19
近年来,菌草栽培食用菌的应用推广,缓解了菌林矛盾,但仍不能完全摆脱消耗林本资源。胡枝子是豆科植物,营养成分丰富,且耐瘠耐旱易栽培,速生快长,是替代木屑栽培食用菌良好原料。为此,我们开展了用胡枝子栽培食用菌配方筛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胡枝子的采集加工 新鲜的胡枝子茎秆采伐后用本片粉碎机(也可使用菌草粉碎机)切片、粉碎加工成木屑状,即可用于栽培食用菌或晒干备用。2试验配方 香菇、平菇配方:①胡枝子41%,杂木屑41%, 皮15%;②胡枝子43.5%,五节芒43.5%, 皮10%;③胡枝子92%, …  相似文献   

4.
五节芒,在本地俗称芦苇,属多年生禾本科野生植物,分布于林沿荒山等空地,随处可见,是山区菇农最丰富的菌草资源。为了缓解菌林矛盾,永安市食用菌站从1992年开始引进福建省农林大学菌草技术,几年来已形成规模。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代料栽培菇类达116.2万袋,其中香菇达40万袋,到2010年已代料栽培香菇150万袋,经济效...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古田县是全国著名食用菌生产区,近年来该县茶薪菇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种植量在食用菌总种植量中位居榜首,年产量超过5亿袋。茶薪菇的培养料以棉籽壳为主,但棉籽壳资源紧张,价格上涨导致种植成本提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而古田县芦苇、五节芒等菌草资源十分丰富,加工容易,成本低廉。本所选择芦苇作为茶薪菇的主要原料,进行栽培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鲜菌草栽培平菇配方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种鲜菌草(象草、巨菌草、五节芒、芒萁、类芦、菅)草粉为培养料,采用三级系统筛选法对6种鲜菌草草粉进行配方筛选优化,以期得到鲜菌草栽培平菇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鲜菌草栽培平菇的最佳配方为鲜象草26%、鲜五节芒26%、鲜类芦26%,麸皮20%、石灰2%、含水量60%,该配方的碳氮质量比为28.6∶1,生物学效率为82.40%。鲜象草、鲜五节芒和鲜类芦组成的鲜菌草配方适宜作为栽培平菇的培养料。  相似文献   

7.
杏鲍菇干袋覆土混合式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永红 《食用菌》2008,30(2):43-44
杏鲍菇又名雪茸,刺芹侧耳,它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栽培和食用的16种珍稀食用菌之一,具有独特的嗜好功能、营养成分、生理保健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我市自2003年引进菌种试种以来,依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及环境条件,逐步摸索出适合本地区反季节栽培杏鲍菇的高产栽培技术,即干袋(袋式培养)覆土混合式栽培技术。现将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大球盖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仙 《食用菌》2013,(6):53-54
大球盖菇(StrophariarMgDso-annulata)又名皱环球盖菇、酒红色球盖菇、斐氏球盖菇,是许多欧美国家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食用菌之一。近年来,南平市农科所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并不断试验栽培,利用农作物下脚料,掺人适当比例的菌草作为培养料,以提高大球盖菇的质量与产量,达到优质高产。2010年以来,先后在武夷山市、建阳市、政和县等闽北地区示范栽培,栽培面积280hm^2,其生物学效率达100%左右,取得了较高的产量和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将示范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1 菌草的概念   可以作为栽培食用菌、药用菌培养基的草本植物亦称为菌草:运用菌草栽培食用菌、药用菌和生产菌物饲料、菌物肥料的综合技术,亦称为菌草技术;运用菌草技术及相关技术形成的产业,亦称为菌草业.……  相似文献   

10.
竹荪是一种高档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还具有降低血压等药理功能,市场售价昂贵。种植菌草栽培竹荪速生高产,是我地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现将栽培措施介绍如下: (一)菌草的种植与贮备 所谓菌草就是适宜作食用菌培养料的草本植物,据我地经验适宜作竹荪培养  相似文献   

11.
安冬 《上海蔬菜》2010,(2):95-96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是近年来栽培较多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珍稀食用菌,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为筛选出适宜在辽南地区种植的杏鲍菇优势品种,我们引进了5个杏鲍菇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现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DC.ex Fr)由于肉质肥厚,质地脆嫩,具有特殊的杏仁香味,被誉为“菇中之王”。要实现杏鲍菇的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应用液体菌种是必然。液体菌种萌发点多、菌龄一致,因此接入栽培料后萌发快、定植早、成品率高,既缩短了生产周期又提高了生产效率,特别适合于食用菌的规模化、周年化、工厂化生产。两年来,我们在栽培基础上,总结出了利用液体菌种栽培杏鲍菇的高产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林地菌草栽培竹荪是利用树林、竹林遮阳的栽培方法,这种方法周期短,花工少,成本低,不占房舍,不占良田,效益高,适合农户利用房前屋后林地进行竹荪生产,特别是位于城郊的菇农。1菌草种植与贮备种竹荪培养料的菌草有多种,如芒萁、类芦、象草、斑茅、芦苇、五节芒、拟高粱、宽叶雀等,胜利空闲地、荒坡种植。菌草收割后及时晒干,贮存备用。2场地选择荫蔽度在80%以上的各种竹林、常绿阔叶林均可,地势为座北向南背风的南坡,附近有水源。注意不宜选林缘风大、湿度低、林稀、挡风能力差,或白蚁活动频繁的场所。3菌草菌种移植法把…  相似文献   

14.
以5种菌草(巨菌草、象草、五节芒、芒萁、类芦)草粉为试材,采用三级系统筛选法对5种菌草草粉进行配方筛选优化,以期得到菌草栽培猴头菌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5种菌草草粉中,菌草栽培猴头菌菌丝体的最佳配方为39%芒萁、39%类芦、20%麸皮、2%石膏,含水量为60%。该配方猴头菌菌丝体生长速度快,达0.654 9cm·d~(-1);当栽培料中的菌草和木屑的混合比例为28%∶50%时,猴头菌子实体头茬的产量高,平均每袋产量为269.24g。  相似文献   

15.
陆学峰  冯伟林 《食用菌》2005,27(5):41-42
杏鲍菇是近几年来新开发的兼具食疗价值的珍稀食用菌,深受菇农和市场的欢迎,其发展较快,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杏鲍菇栽培过去由于污染率高,生物转化率低,因此进行较大规模的商业性栽培较少,近年来由于对其栽培的培养料及其栽培技术的改进,现将杏鲍菇的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曾文发 《食用菌》2008,(2):32-32
日前,福建省漳平市拱桥镇村民黄石田成功研制出新型菌草粉碎机,有效解决了菌草粉碎加工难题,对该市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装料量及低温处理对杏鲍菇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刺芹侧耳,是一种市场前景看好的珍稀美味食用菌,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栽培时不同处理对杏鲍菇子实体的生长有重要影响。为此我们对杏鲍菇不同装料量和在0℃下不同放置时间进行了研究,探讨其对杏鲍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为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属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据分析,杏鲍菇中含有钾、钙、钠、镁、锌、铜、铁、钼、锡等十余种矿质元素,18种氨基酸,其中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9.
夏秋高温季节鲜菇较少,如果能在此时实现真姬菇、杏鲍菇、滑菇等质优味美的珍稀食用菌的规模化栽培,栽培者必将得丰厚的利润。但是这些珍稀食用菌都是中低温型菌类,如果不采取一定的降温措施,显然在高温季节是无法栽培的。目前,高温季节栽培食用菌主要有高温冷库栽培方式与高海拔地区反季节栽培方式两种。利用高温冷库进行食用菌栽培  相似文献   

20.
春秋季节,利用杨树林地畦栽培杏鲍菇,不仅可以减少投资,而且管理方便,菇质好,产量高。河南省商丘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中心经过两年的栽培实践,总结了一套便于推广的杨树林地畦栽培杏鲍菇的高产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