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旱作农业是在旱区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耕作技术,在降水量偏少又没有灌溉条件的情况下,依靠天然降水而从事的农作物种植业。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包括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或耐旱作物品种的选育及旱作栽培耕作技术等。发展旱作农业是充分利用我国旱区农业耕地资源、发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乐都县旱作农业现状,从培肥土壤,提高地力;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轮作倒茬;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雨水集流灌溉技术以及其它常规配套技术,初步探讨了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3.
旱作农业是指在降雨量偏少,又没有灌溉的条件下,依靠天然降水的种植生产。它包括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作物品种的选育及旱作栽培技术等。  相似文献   

4.
非灌溉旱作农业是通过旱地农业结合一系列旱作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地力和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靠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实现农业稳产,使农林牧业综合发展的农业.具体而言,就是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等地区,即年降雨量在250~800毫米的地区,不靠灌溉而采取一系列抗旱农业技术进行农林牧生产的农业.  相似文献   

5.
通过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学肥料等方法,达到培肥地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浪费、保持农业生态环境、改善耕地养分状况、防止土壤污染的目的,为土壤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绿色农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学肥料等方法,达到培肥地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浪费、保持农业生态环境、改善耕地养分状况、防止土壤污染的目的,为土壤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绿色农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照束鹿九街等三个大队迅速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经验,河北省中南部山麓平原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途径,当前,首先要改变“单一搞粮食”的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展发多种经营和工付业,增加收入,积累资金。在此基础上,增加农业投资,搞好农业基本建设,完善水利设施,增施化肥,添置农业机器,培肥地力,提高粮棉产量。当前提高粮棉产量的关键是培肥土壤,提高地力。培肥土壤的办法,首先要从合理增施化肥着手,在增施化肥的接础上,迅速增产了粮食和秸杆,有了粮食和秸杆,才能发展畜牧业积肥和秸杆沤肥还田,达到培肥土壤提高地力的目的。增施化肥,所需资金,要靠发展工付业和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来积累。因此,发展多种经营和工付业,是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现代旱作农业发展概况进行分析,对我省发展旱作农业的技术体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推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地面覆盖蓄水保墒技术;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科学施肥、培肥地力技术;以抗耐旱品种为主的结构调整和生物抗旱技术;以集雨补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以深松耕,少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等旱作农业技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旱作农业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条件下,通过旱地农业结构和一系列旱作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地力和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靠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实现农业稳产和平衡增产,使农林牧等综合开发的农业.具体而言就是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等地区,即在年降水量250~8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不靠灌溉而采用一系列抗旱农业技术进行生产的雨养农业.全球1.4平方千米×109平方千米的耕地面积中,有灌溉条件的耕地仅占15.8%,其余都是靠自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我国的旱作农业地区范围很大,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56%,全国的耕地面积约19亿亩,60%以上为旱地,仅7.2亿亩为灌溉地,因此,旱作农业的丰歉,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未来粮食安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宁夏旱作农业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宁夏旱作农业发展现状的系统分析,指出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生产经营粗放是长期制约宁夏旱作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发展宁夏旱作节水农业的对策是采取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控制水土流失、合理培肥、引进抗旱新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加速旱作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等生物和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根据渭北旱塬农业生产和夏闲地现状,论证了渭北旱塬扩大复种开发夏闲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通过试验研究表明,虽然水分不足是扩大复种的主要限制因素,但只要因地制宜也可适度开发夏闲地(从三年四熟到一年二熟)。  相似文献   

12.
田间试验表明,渭北旱塬春玉米最大生产力为8350.5kg/hm~2,需水量为442.2mm。根据自然降水总量及降水分布与春玉米、冬小麦需水量及需水规律的关系,适当扩大春玉米种植面积,不仅可增加粮食产量,而且可保持农田良性的物质、能量循环体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5因素二次正交旋转设计,对渭北旱原影响陕229小麦产量形成的播期、密度、施肥量(N、P、油渣)等5项关键性的高产措施进行了定量化的综合研究,建立了渭北旱原陕229小麦高产栽培模式,确定了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并利用产量反应模型,研究了各项农艺措施对产量形成的单独反应以及各项农艺措施之间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4.
旱作春小麦播种量与施肥量的合理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疆木垒县旱作区进行了播种量与施肥量的配置对旱作春小麦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旱作春小麦产量在不同年份间有较大差异,但在一定降水量条件下,施肥量和播种量的合理配置可以明显提高春小麦降水转化效率,尤其在降水量少的年份更为重要;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要比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要大,而且在试验范围内两者均与产量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作物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土壤生产力,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无机肥与牛粪、猪粪和小麦秸秆长期配合施用对砂姜黑土作物产量及土物理性质的影响,为培肥改良砂姜黑土、提升砂姜黑土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82年建立在安徽省蒙城县砂姜黑土上的长期定位试验,分析牛粪、猪粪、秸秆等不同有机物料与无机肥料配施对作物产量、土壤容重和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影响,评价有机物料与无机肥配施对砂姜黑土的培肥效果。【结果】长期不施肥处理的小麦、大豆产量持续下降,平均年降低分别为39.0和70.9 kg·hm-2,25年后产量在极低水平波动。单施无机肥或无机肥与有机物料配施,小麦产量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无机肥和有机物料配施的处理与单施无机肥(NPK)处理相比均表现出增产效果,年均增产率在5%以上。不同有机物料处理间的增产效果是牛粪处理(NPK+CM)优于猪粪处理(NPK+PM),而猪粪处理优于秸秆处理(NPK+S)。小麦、大豆产量年际间波动幅度较大,长期不施肥处理小麦产量变异系数(CV)最高,增施肥料可以降低CV,有机物料和无机肥配施的处理CV低于单施无机肥处理,牛粪处理CV最小。牛粪、猪粪、秸秆与无机肥料长期配合施用能降低砂姜黑土土壤容重,显著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小麦、大豆产量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田间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机物料与无机肥配施可以改善砂姜黑土不良的物理性状。【结论】长期均衡施用无机肥料或有机物料与无机肥配施均能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小麦产量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有机物料与无机肥配施能提高作物产量,降低产量变异,增强产量稳定性,作物高产稳产;能改善砂姜黑土不良的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有机物料与无机肥配施是安徽省砂姜黑土地区较为适宜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6.
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土地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寻求适合晋西北黄土丘陵土壤特点的培肥途径,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地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施肥既能持续增产,又能提高土壤抗逆性;有机肥与氮肥合施增产效应最大,高量有机肥与氮肥合施培肥效果最好;当地应采取有机肥与氮肥配施,磷肥在有机肥不足时配合氮肥施用等施肥措施;对低肥力土壤,可采用高量有机肥与氮肥合施方案,以达到快速培肥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重谈有机肥与化肥并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有机肥的有机质含量高,养分全面,肥劲柔和,持久,稳定,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良好作用,是土壤微生物主要能量和养分的来源,是降低农业成本的重要措施,是维持和促进土壤养分平衡,培肥土壤的重要环节。化肥的施用打破了固有的封闭式的物质循环圈,在农业现代化、工厂化生产中具有有机肥不可替代的优点,是促进农业增产的重大措施,是农业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根据持续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应强调有机肥与化并并重,二者配  相似文献   

18.
宁夏固原半干旱旱作农区农业结构改革及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揭示:固原半干旱旱作农区,农田肥力水平与作物的水分转化效率呈正相关和相关显著,其地力不足导致水分无谓耗损,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最为直接的原因。采取农田扩种苜蓿,促进畜枚业发展,调整种植业结构,强化农枚结合和实行“有机为基础,有机不足无机补”的拓宽物质循环的原则,建立与资源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生态效益性能稳定的生产结构体系。强化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体系,尽可能地提高系统生产力,使生物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密切结合,是扩大农业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旱作地膜覆盖农田土壤有机碳平衡及氮循环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小刚  李凤民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3):4630-4638
近10余年来随着应用面积的迅速增加,地膜覆盖对中国北方旱作农田生产力可持续性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对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增产效果作了简要评述,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地膜覆盖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平衡和氮循环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地膜覆盖沟垄栽培技术有效减轻了旱作农业区水热条件不足对粮食生产造成的限制,从而对提高耕地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大量文献分析发现,地膜覆盖沟垄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在中国北方半干旱区范围内,水热限制越强烈的地区增产效应越明显。地膜覆盖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平衡和氮循环影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促进土壤有机碳矿化但同时增加作物根系有机碳输入,初步显示地膜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可能是中性的。地膜覆盖促进土壤有机氮矿化,提高氮素的有效性,增加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影响化肥氮的作物利用效率、淋溶和挥发损失,但并不明确是否增加反硝化作用。基于目前研究现状,文章提出了旱作地膜覆盖农田需要加强研究的主要领域:(1)土壤有机质稳定性及其增强机制研究;(2)农田养分管理的系统性研究;(3)在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的旱作农业区,建议结合秸秆覆盖开展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现代持续农业平衡施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化肥是促进农业增产的重要举措 ,是农业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有机肥是维持和促进土壤养分平衡 ,培肥土壤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要求 ,应强调化肥与有机肥并重和化肥合理配施 ,以满足供肥需求 ,调节土壤养分平衡 ,使用地养地相结合 ,达到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目的。因此 ,平衡施肥是现代农业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