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河北山区生态林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山区生态林业是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土整治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山区农民增收、促进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河北省山区生态林业发展现状,从建设资金、管理规划、技术支持等方面分析了生态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生态林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安徽省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力资源培育滞后、资源环境市场配置机制欠缺、生态文明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使得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安徽省在生产力要素、产业转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家政策扶持等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应抓住机遇,践行新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引领美好安徽建设为发展思路,以构建安徽生态经济战略体系为发展路径,以健全法规制度和政策支撑为发展保障,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浅谈张掖市发展林下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掖市生态经济矛盾十分突出,经济落后与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发展林下经济则是保护生态环境、推动我市生态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新动力。本文在分析我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市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山区林药间作的前景、栽培模式的构建及栽培模式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山区林药间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在山区推广林药间作模式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山区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农业》2018,(19)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经济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其中林下经济得到了很多山区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这种经济模式具有循环性、投入少、收益大等特点。如今林下经济已成为开拓我国的林业经济、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渠道。例如:林牧、林草、林畜是林下经济新的发展模式,是林下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产物,极具研究与应用价值。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林下经济的基本含义与特点,分析林下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并结合我国高寒山区的具体案例,探讨高寒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思路,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山区是重要的地域类型,县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在制定发展战略、寻求经济增长途径时,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为探究浙江山区县域社会经济协调状况,引入了协调发展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评价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matlab 7.0编程对浙江山区2005-2012年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县域社会和经济综合指数、协调度、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研究表明:浙江山区县域的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多数县市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山区总体的协调水平较高,表现在绝对数值相差不大,所属类别相对集中,但大多县市是一种低水平的协调。根据协调发展度的大小,将浙江山区44个县域划分为3大类6亚类,3大类为协调发展类、亚协调发展类和失调类。最后提出山区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邢台县前南峪村为研究区域,深入调查其生态、经济的发展现状,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即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驱动力强,影响显著。依据这一结论,提出了促进山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如开发深层生态旅游、加大宣传力度等,以期为同类地区的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的独特地理位置,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新形势下已逐渐转变为其经济发展振兴的重大优势。我国发展生态经济的政策和安康市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重要区域定位使得安康市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自身具有的生物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逐步探索出经济生态和谐发展、农民实现工人化、城镇化过程不外迁三种发展模式,但发展中依然存在经济基础较弱、发展动力不足,生态产业发展限制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安康市可结合政策和地方产品优势,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经济,从而促使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四川山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风俗人文特点各异,必须走出具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要围绕乡村振兴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振兴,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整合人才队伍实现人才振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实现文化振兴,坚决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生态振兴,建好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协调发展实现组织振兴。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城镇化给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单纯的经济利益导向与长期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忽视,不仅导致了省内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生态恶化,也制约了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因此,要探索在城镇化进程中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层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当前农业生态经济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凤曾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681-7682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应该遵循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进行农业生态经济建设;改善管理体制,抓实农业生态经济建设项目;提高科技研究效率,发挥科技在农业生态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生态经济建设规范与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克服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资源、生态与环境等问题,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分析认为,我国今后农业的发展趋势应为: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优质化、多样化、综合化、高效化、生态化和国际化,同时还提出了应对这"十化"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福建国有企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入手,阐述了福建国有企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振兴,产业和产品结杓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和稳定保障作用,提出了坚持以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原则,积极推进省属企业国有资产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和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机制,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转变增长方式以及完善改革配套政策等措施,以促进福建省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耦合理论,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了河南省2005—2014年间能源、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显示,河南省经济和生态环境子系统以及系统整体的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由于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在2005—2010年间急剧上升,而在2010年以后下降幅度明显;河南省能源、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两相关协调度不断上升,在2014年均达到0.75以上,实现了良好地协调发展,但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关系仍属于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十分脆弱,随着经济开发强度进一步增强,有可能使本已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导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削弱。分析了西部现有的生态补偿制度缺陷,提出完善西部地区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依托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包含经济增长基本面和社会发展两大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和分析安徽2004—2018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显示,2004年以来安徽经济增长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增长基本面维度方面,强度和创新性提升较稳定,稳定性、外向性和合理性波动较大;在社会发展维度方面,健康、生态和福利稳步上升,基础教育发展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以"创新"为引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以"绿色"为要求协调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以"共享"为目标持续推进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可以有效提升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模式是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驱动因素。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存在明显的生态环境约束,土地利用中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用地供需矛盾尖锐,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低,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分析了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滇池流域其用地特征和功能定位,基于土地的生态化利用、集约节约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设计了滇池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4种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区域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外围土地利用模式、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模式和飞地型土地利用模式。最后对土地利用模式的形成及实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以哈尔滨市为例,以协调发展度的大小作为评判标准,对哈尔滨市2011-2015年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4年哈尔滨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逐年增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趋于优质协调,哈尔滨市4年间经济发展均滞后于环境保护;2015年哈尔滨市指标值降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由优质协调转变为中级协调,并呈现出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态势。今后,哈尔滨市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的策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确保环境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朱颖  吕洁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306-9307,9312
国有林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客观存在着协调发展的能力,其主旨是实现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协调发展,而产业模式的选择涉及到经济发展潜力能否充分展现和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以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产业体系的构建对于国有林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