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乌塘鳢(Bostrichys sinesls)俗称鲲鱼,属于塘鳢科塘鳢属。中华乌塘鳢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并具有使伤口加快愈合的功效,另外,该鱼最大特点为离水在阴湿条件下可保持一星期不死亡,是一种活运远销和出口创汇的良好海鲜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华乌塘鳢的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隶属于虾虎鱼科塘鳢属。目前已有一些个体经营者进行小规模养殖。为适应发展生产,我们进行了人工育苗的试验,并获成功。现将有关育苗工作情况报告如下。1.繁殖习性中华乌塘鳢为雌雄异体,喜在滩涂钻洞生活。具雌雄配对现象,即在同一洞穴中,只生活着雌雄两条鱼,未发现集群行为。在繁殖季节,雌雄同时成熟,雌鱼产卵附于洞  相似文献   

3.
中华乌塘鳢养殖小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cSinensis)俗称鱼,乌鱼,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种暖水性浅海咸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河口、港湾,栖息于泥孔或洞穴中。该鱼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的食用鱼类,也是一种优良的海水养殖品种。而且该鱼离水在阴湿条件下可保持一星期内不死亡,是一种活运远销和出口创汇的良好海鲜品之一。目前中华乌塘鳢的养殖已初成规模,但是饲料加工及鱼病防治技术还不够齐全,适养海域不广。近年来该鱼养殖的效益较好,技术要求不是很高,风险不大,深受沿海群众的欢迎。本人在防城港茅岭乡沿海建塘面积667m2,于1997年3…  相似文献   

4.
中华乌塘鳢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宽意 《齐鲁渔业》1996,13(6):22-24
进行了中华乌塘鳢人工育苗试验,采用背鳍基部肌肉注射,多次注射激素促熟催产,控制水温,不断充气等措施,提前1个多月孵出苗,相对延长了养殖期,提高了经济效益,试验证明:培育亲鱼投喂活沙蚕好,雌雄比1:1,孵化水温26~28℃,盐度16~17注射LRH-A剂量150μg/尾,可提高催产率,受精率和出苗率。  相似文献   

5.
6.
我县沿海各岛蕴藏着丰富的中华乌塘鳢鱼苗,如何开发利用这些苗种,应该引起我们水产工作者的重视。中华乌塘鳢隶属鲈形目虾虎鱼亚目塘鳢科,大多数栖息在海草丛生的高潮区。越冬时行穴居生活,洞深60cm左右,清明后出洞,它肉味鲜美,深受广东、港澳客商青睐。我站1991年6月立项试养,通过140天的养殖,中华乌塘鳢平均体重达66.5克,净增重50.9克,成活率达52.08%,亩产366.25公斤,创产值11872元。除去生产性开支(包括苗种费、饲料费、机械折旧费及其他费用),净收入6202元,投入产出比为1:2.094,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5月,笔者利用15亩旧虾池改造,进行中华乌塘鳢养殖试验,冬季进行温棚保温养殖,经过245天养殖,共分批捕捞中华乌塘鳢6150千克,每亩平均产中华乌塘鳢410千克,取得较好的养殖效益。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一、试验方法1.池塘条件池塘位于江河入海交汇的河岸边,泥沙质,水源充足,无污染,盐度周年变化在4‰~10‰之间,p H值7.0~7.8,为江河咸淡水交汇处水源。堤埂坚实不漏水,池溏建独立的进排水设施。试验池3口,长方形,长宽比4︰3,每口池面积5亩,共15亩,相连成排,东西走向。  相似文献   

8.
中华乌塘鳢隶属脊椎动物门、鱼纲、鲈形目、塘鳢科、乌塘鳢属,属暖水性鱼类,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沿海海水比重低的河口区的浅水区域。喜欢生活在有红树林的滩涂和浅海,有穴居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竺俊全  李明云 《河北渔业》2000,(2):15-16,26
<正> 1 中华乌塘鳢生物学特性1.1 形态特征 乌塘鳢成体体长一般为17~25cm,鱼体前部略呈圆筒状,向后部呈延长形而侧扁。头部稍膨大,吻部宽而圆,口裂斜,眼小。体被细小栉鳞,纵列鳞100以上。体表粘滑。腹鳍分离,胸鳍大,两背鳍分离距离较远,尾鳍圆或稍尖、其基部上端有一带白色的大型黑色眼状斑。前鳃盖骨边缘无小刺,犁骨具齿。体呈褐色或带暗褐色斑纹,腹面淡褐色。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乌塘鳢     
渔工 《珠江水产》1998,(3):48-48
  相似文献   

11.
中华乌塘鳢人工苗种的养成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振勇 《海洋渔业》1996,18(3):111-113
中华乌塘鳢人工苗种的养成试验通过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把平均体长2.0cm的人工鱼苗培育、养成商品规格的鱼。  相似文献   

12.
用配制海水进行中华绒螯蟹人工繁殖的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乃刚 《水产学报》1980,4(1):95-104
本文报道了用人工配制的海水繁殖中华绒螯蟹的试验。介绍了人工配制海水的总盐度、各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水温、溶氧量、饵料等,对中华绒螯蟹交配、产卵、孵化、骚状幼体的发育的影响。据试验,总盐度在10‰到17‰对中华绒螯蟹的促产是比较适宜的。其中钙的含量在144mg/L至335mg/L之间时,都有可能将潘状幼体育成大眼幼体,而且在此幅度内随着含量的提高育成率也有提高的趋势。镁的含量以461mg/L到935mg/L之间比较适宜。钾的适宜含量约在200mg/L到400mg/L之间。铁的适宜含量是0.02mg/L到0.05mg/L。铜的需要量似乎极微,即使缺无也无明显影响。水温变化对蟹卵的孵化及骚状幼体的发育有影响。中华绒螯蟹产卵时的适宜温度在14℃以上,蟹卵在21.1~26.9℃条件下,约需13—27天孵化,潘状幼体的发育的适温似乎比孵化时的适温要稍稍高些。中华绒螯蟹骚状幼体对缺氧的忍受度远较鱼类低,当溶氧量在2mg/L时引起骚状幼体大量死亡,下降至1.4mg/L可引起立即死亡。骚状幼体正常发育所需的溶氧量在4mg/L以上.盐水丰年虫的无节幼体是培育中华绒螯蟹的骚状幼体理想的饵料。  相似文献   

13.
海产鱼类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寿山 《水产学报》1985,9(1):93-103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1年底,日本已对25科52种海产鱼类(不包括降海和溯河鱼类)进行了人工育苗研究。真鲷Pagrus major**、黑鲷Mylio macrocephalus***等6种已建立年产苗种达100万尾以上的生产技术;年产达几万至几十万尾的种类有褐菖鲉Sebastisus marmoratus等10-20种。育苗方式以室内水槽高密度育苗为主。日本人工育苗技术开发的要点:1.开发了与多数海产鱼分批产卵型的繁殖特性相适应的自然产卵的采卵技术;2.开发了适口优质的生物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并建立饵料系列;3.建立生物饵料大量培养技术。文中着重探讨和讨论了我国和日本海产鱼类人工育苗生产和科研几个方面的异同点,并就我国海产鱼人工育苗工作提出了几点探讨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青蛤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生态与繁殖习性 1.生态习性 青蛤(Cyclina sinensis)为帘蛤科双壳底栖贝类,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泥砂质的潮间带,以高潮区的下部为多。埋栖深度与个体大小、季节及底质有关,幼苗在表层0.5cm左右,2~3龄可埋栖6~8cm,大个体甚至深达15cm;炎夏或严冬栖息较深;含砂量大的底质,埋栖较浅。迁移性很小。  相似文献   

15.
Purified and semipurified diets yielding good growth and survival of lobsters (Homarus americanus) have been developed. Growth of animals fed the semipurified diet for 18 months at 20±1°C indicates that market size (.5 kg) could be attained within 2.5 years. The semipurified diet contains 53% (dry weight) protein using casein, shrimp meal, gluten, and egg white as different protein sources. Substitution of these particular sources of protein with soy protein, shrimp protein, a soy protein-shrimp meal combination, or bacterial cell protein caused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growth. Similar growth can be achieved when the protein level of the semipurified diet is reduced to 30.5%. It appears that if specific protein and energy requirements are met, diets containing low protein levels can be nutritionally adequate for optimal growth, thereby increasing the possibility of cost-effective diets for intensive lobster culture.  相似文献   

16.
人工饲养条件下甲鱼的生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常年保持25—30℃温度,人工饲养的甲鱼,生长速度加快。个体重为4.2—4.5克的稚甲鱼,通过365—414天饲养,可养成308.4—342.3克的成甲鱼;在面积为66.7平方米的生产池,群体产量达141.2—198.5公斤;成活率为80.66—87.50%。在饲养过程,50克以下的稚甲鱼,生长缓慢;当个体重在50克以上,生长速度加快;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个体之间生长速度有差异。自然界甲鱼的性比约为1:1,在人工饲养下,雄体生长速度超过雌体。  相似文献   

17.
泥河水库是一座大型平原水库,主副坝长度总计6160。1999年观察了养殖河蟹对大型土坝水库安全性的影响,并初步研究了河蟹在水库中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8.
卜云江 《海洋渔业》1997,19(2):65-66
在室内越冬的中华绒螯蟹亲蟹上检出一种嗜腐性纤毛虫,经鉴定为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gs carci-ni。在感染初期,多寄生于新蟹残肢等伤口组织处;在感染后期,侵蚀到蟹体,进入血淋巴,甚至可分布全身,致使器官组织受到严重损害,造成亲蟹死亡。对越冬亲蟹危害严重,短期内使亲蟹死亡率达40%左右。用15~30ppm的福尔马林或0.1~0.5ppm的孔雀石绿短期药治无效,改用25ppm的福尔马林或0.3~0.5ppm的孔雀石绿每天药浴8h,连续10~15d,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叙述了从开始研究激素对虹鳟鱼性分化的影响到现在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手段,以及各国学者运用激素和人工雌核发育技术在虹鳟养殖和育种中所取得的成果,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人工养殖条件下池塘中对虾是如何感染暴发性流行病,作者通过对人工养殖对虾暴发白斑综合症的池塘进行生物调查和取样,经PCR检测,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发现:在暴发白斑病的池塘中,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以及池中的脊尾白均可检测到阳性,阳性率大小与发病的程度有关;蟹类未检测到阳性个体;鱼类和底栖的沙蚕亦未检测到阳怕;浮游动物的糠虾类未检测到阳性;桡足类检测为阳性,说明桡足类是对虾白斑病毒中宿主之一,由携带病毒的桡足类水平传播给对虾等以此为饵的甲壳类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