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淮猪的选育方法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苏淮猪是采用杂交育种方法有计划培育的猪新品种,是在大白公猪与新淮母猪杂交二代中选择黑猪组建零世代基础群,经7个世代选育形成的。苏淮猪选育按照事前制定并经专家审定的育种方案进行,系谱等档案资料完整,育种群有完整的系谱记录。猪群血  相似文献   

2.
对申农I号猪群四世代到七世代母猪的初产和经产共计2829窝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申农I号猪群四世代到七世代母猪的繁殖性能差异不显著,说明经过近10年的选育,申农I号猪群的繁殖性能已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3.
对申农1号猪群四世代到七世代母猪的初产和经产共计2829窝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申农1号猪群四世代到七世代母猪的繁殖性能差异不显著,说明经过近10年的选育,申农1号猪群的繁殖性能已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对四川白猪Ⅱ系三个世代的60头猪进行了肥育性能和肉质测定。结果表明:五、六世代日增重、饲料消耗、胴体瘦肉率分别比四世代有显著提高(P<0.05);达90kg体重日龄差异不显著(P>0.05);各世代肉质指标良好。  相似文献   

5.
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淮猪新品系Ⅰ系生长性状均达到或超过了选育目标,日增重、活体背膘及料肉比基本达到稳定状态.25~90 kg日增重四世代(699.66 g/d)比零世代(670.00 g/d)提高了近30 g;达90 kg体重活体校正背膘厚,四世代(12.64 mm)比零世代(13.77 mm)降低1.13 mm:料肉比四世代(2.97:1)与零世代(3.06:1)差异不显著,但基本稳定在3.00:1左右.淮猪新品系Ⅰ系在生长性能方面的选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淮猪新品系I系生长性状均达到或超过了选育目标,日增重、活体背膘及料肉比基本达到稳定状态。25~90kg日增重四世代(699.66g/d)比零世代(670.00g/c)提高了近30g;达90kg体重活体校正背膘厚,四世代(12.64mm)比零世代(13.77mm)降低1.13mm;料肉比四世代(2.97:1)与零世代(3.06:1)差异不显著,但基本稳定在3.00:1左右。淮猪新品系I系在生长性能方面的选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正> 前言为探讨桂阳系猪的毛色基因频率及毛色遗传情况,加速毛色基因型的纯合,提高桂阳系猪及其杂交后代的被毛一致性及整齐度。本文利用1—5世代仔猪毛色表现型,根据哈得温伯定律计算各世代花斑毛隐毛基因频  相似文献   

8.
中国瘦肉猪DV系乳头数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彦军  王增刚 《养猪》1993,(3):32-33
本文研究了继代选育中的DV系猪(零至三世代)乳头数的遗传。零至三世代猪的乳头数分别为14.36、14.13、14.19、14.05个,变异系数分别为6.20%、6.55%、6.45%,6.83%,随世代增加前者有下降趋势,后者有上升趋势;强度选择日增重,乳头数有下降趋势。乳头数在近交后代有衰退现象,在遗传上公母性别的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9.
对申农I号四世代到七世代猪进行屠宰测定,每个世代屠宰6头。对申农I号四世代到八世代猪进行多次了肥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申农I号四世代到八世代猪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499.25、482.16、530.85、570.65和596.5g。在胴体性状方面,申农I号猪群的屠宰率在73%左右,6~7肋骨膘厚在2.5cm左右,眼肌面积在39cm~2左右,瘦肉率在59%左右。在肉质性状方面,申农I号猪的PH1值在6.18左右,失水率在27.21%左右,腰大肌嫩度在4.498左右,肉色在2.68左右,肌内脂肪在221%左右,肌肉水份在73.07%左右。  相似文献   

10.
新淮猪瘦肉系生长与胴体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新淮猪瘦肉系的培育自1998年10月开始实施,至2004年已获得二世代猪群,其肉猪日增重达617 g,比新淮猪增加了81 g;达100 kg体重日龄为194 d,比新淮猪缩短了34 d;料重比2.85,比0世代猪下降0.78,每头猪可节省饲料46.8 kg;在屠前体重83~90 kg情况下,屠宰率达70%~73%,接近新淮猪,平均背膘下降0.86 cm,胴体瘦肉率为58.24%,比新淮猪增加8.7个百分点,肌内脂肪含量为2.6%~2.7%。与长白猪杂交后的杂种猪日增重达716.5 g,比新淮猪提高86 g(+13%),料重比下降0.11,胴体瘦肉率达61%~64%,杜×新瘦系猪的杂交一代肉猪亦有相同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刘志武  闻殿英 《养猪》1992,(4):13-14
黑花猪瘦肉系的选育从1980年组成基础群后,到1992年已进行了五个世代,截止1991年零——四世代的选育结果表明:初产猪的产仔数,育肥猪达90.00千克体重的日龄、日增重、肉料比、瘦肉率、平均背膘厚、分别由零世代的7.83头,240.5天,565.00克,4.69、47.33%,3.44厘米提高到8.22头,204.9天,614.22克,3.02、53.64%和2.77厘米,与引进的瘦肉型公猪杂交有明显的杂交优势,深受用户欢迎。除世代选育核心群外,世代猪已推广到齐齐哈尔市郊区讷河、克东、拜泉等所属重点县。大庆油田、双河农场、花园农场、扎兰屯市、安达市等市、县,场基础母猪饲养量近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分别对云南省滇陆新品系猪(N1)4个世代120头猪5个基因座(Tf、Pa、Po、AmⅡ、AKP)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测定,计算了各世代的平均基因杂合度以及对第5世代进行了遗传平衡性检验.结果表明,滇陆系所测的5个基因座均表现出多态性;平均基因杂合度逐代降低,由零世代的0.386降低到第5世代的0.303,降低了27%;第5世代除AmⅡ基因座外,其余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处于遗传平衡之中.  相似文献   

13.
在猪的继代选育中,为了追求快的遗传进展,往往要求一年一个世代,而且是一刀切,用下一世代整体替换上一世代,没有世代重叠。其理论根据是:猪群的年遗传进展与世代间隔成反比,即,世代间隔越短,年遗传进展越大。猪的世代间隔一般为3年,如果将其缩短为1年,就使年遗传进展提高了3倍。但这种观点带有片面性,也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让我们看看年遗传进展公式:年遗传进展=一代遗传进展/世代间隔(年)由上式可见,年遗传进展的确与世代间隔成反比。但该公式的分子部分“一代遗传进展”是一个变数。如果该值为正值,缩短世代间隔无疑将加快年遗传进展;如…  相似文献   

14.
选择0-4世代约90 kg的淮猪新品系I系进行胴体及肉质测定.结果显示,经过世代选育,4世代瘦肉率基本稳定在63%;腿臀比例,1、2、3、4世代间差异不显著;三点平均背膘厚3、4世代基本在18~19 mm;肉色、大理石纹各世代间差异不显著;4世代滴水损失最小为2.10%;2、3、4世代的拿破率均高于1世代;肌内脂肪,至4世代时已基本稳定在2.90%左右.  相似文献   

15.
对中农Ⅰ号四世代到七世代猪进行屠宰测定,每个世代屠宰6头。对中农Ⅰ号四世代到八世代猪进行多次了肥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申农Ⅰ号四世代到八世代猪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499.25、48216、53085、57065和5965go在胴体性状方面,申农Ⅰ号猪群的屠宰率在73%左右,6~7肋骨膘厚在25cm左右,眼肌面积在39cm^2左右,瘦肉率在59%左右。在肉质性状方面,申农Ⅰ号猪的PH1值在6.18左右,失水率在2721%左右,腰大肌嫩度在4.498左右,肉色在2.68左右,肌内脂肪在2.21%左右,肌肉水份在73.07%左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收集的新清平猪1—5世代的繁殖性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了各世代母猪的妊娠期和繁殖性能,同时对各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用半同胞法估计产仔数及仔猪产活仔数、初生重、初生窝重、乳头数的遗传力。为新清平猪的进一步选种选育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断荣昌猪Ⅰ系零至五世代后备公猪共134头的生长发育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表明:新荣昌猪Ⅰ系后备公猪早期生长强度大,生长速度快,其世代变化趋势是体长随世代增加而逐渐变长,胸围相对缩小,逐代向瘦肉型猪体型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了解青峪猪在世代更替过程中遗传结构的变化,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青峪猪遗传资源,本研究利用50K SNP芯片,对青峪猪保种群内141头(26头公猪,115头母猪)健康成年个体进行SNP测定,通过多种分析软件对青峪猪保种群体和各个世代进行系谱校正,进而实施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以及遗传结构变化等分析。结果显示,该封闭保种群由3个重叠世代构成,群体有效含量为12头,且整个群体可以分为6个含有公猪的家系和1个不含公猪的家系。其中,第3世代的有效群体含量最少,仅为3头,多态性标记比例随着世代的增加不断下降;141头青峪猪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60 4±0.025 2),26头种公猪的遗传距离为(0.263 3±0.023 7)。随着繁殖世代的增加,各世代群体的遗传距离有轻微的上升趋势,部分种猪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距离较近;在141头青峪猪群体中共检测到1 481个基因组上长纯合片段(runs of hemozygosity,ROH),78.01%的长度在200 Mb以内,基于ROH值计算的近交系数表明整个群体的平均近交系数为0.055,且各世代的近交系数在不断上升,到第3世代时已经达到了0.075。综上所述,通过对青峪猪分子水平的群体遗传结构研究表明,该保种群体在闭锁的继代繁育过程中存在群体遗传多样性损失,需要加强选配或导入外血以确保青峪猪遗传资源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9.
《畜牧与兽医》2015,(1):45-47
测定分析了苏姜猪选育过程中各世代生长、胴体、肉质性能,以观察苏姜猪世代选育效果。结果表明:经历6个世代的选育,苏姜猪生长、胴体、肉质各个性状的性能指标得到了提高,平均日增重由0世代(642.47±78.52)g提高到6世代(685.88±46.38)g,变异系数由12.22%降低到6.76%;胴体瘦肉率由0世代(55.27±5.24)%提高到6世代(56.60±3.50)%,变异系数由9.48%降低到6.18%;平均背膘厚由0世代(29.81±3.43)mm降低到6世代(28.45±2.49)mm;肉色评分各世代均在3.0以上;肌内脂肪含量在3.0%以上。说明苏姜猪的世代选育效果明显,性能指标不断提高,品种遗传变异趋于稳定性,达到了选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太湖猪半血的3世代苏钟公猪和乌金猪半血的新乌二元杂母猪组成的基础群进行了杂交合成理想型,横交选育滇昆(N2)系.经过5个世代的群体继代选育,第5世代初产仔(10.32±2.32)头(n=47),比基础群0世代(GO)9.71头和本地良种乌金猪5.7头提高0.61头与4.62头.90kg屠宰胴体瘦肉率50.51%,比1世代47.62%和乌金猪42%提高2.89与8.51个百分点,皆超过初产仔9头与胴体瘦肉率50%攻关指标.用加系大约克(Y)与N23世代母猪杂交,仔代杂优猪窝均活仔(11.30±1.49)头(n=10),35日龄断奶窝重(80.38±11.22)kg,70日龄保育窝重达(214.80±39.31)kg.体重达90kg日龄(155±13.33)d(n=23),80日龄至90kg日增重893g,料重比为2.891.瘦肉率达55.06%.至2000年3月底已向社会推广滇昆新母系猪4350头,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