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安全评价——以榆林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和层次分析法,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环境污染压力和保护等方面建立生态脆弱区榆林市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榆林市10年来的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及地域差别。结果表明:近年来,榆林市生态安全状况一直处于预警状态但有一定的波动性,个别区域甚至恶化;生态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情况仍然严重。文章最后为改善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5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长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生态系统大规模开发引起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生态问题。城市作为社会进步和文明演进的中心,生态问题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从生态安全的内涵出发,运用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建立了城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值并计算指标的权重,对城市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以长春市为例,从时间尺度(1998-2004)对长春市生态安全的发展进行了趋势分析,同时在空间尺度上按东北、东部、西部地区选择了另外七个城市与长春市生态安全进行了现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城市生态安全的管理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方法在城市生态安全状况绝对数值的量化方面还要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中基于GEE云平台计算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分析了兰州市近40年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兰州市RSEI在0.28~0.46之间波动上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6-1998年、1999-2012年和2013-2021年,各阶段RSEI的年增长率分别为0.25%、0.78%和0.18%,表明近40年来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呈阶段性改善状态。2)空间上,2013-2021年兰州市南部的山地森林带和自然保护地RSEI明显增加,而北部兰州新区与主城区之间的黄土丘陵地带的裸地和草地有所退化,1986-2012年与之相反。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RSEI变化趋势不一致,但耕地RSEI持续变好,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RSEI变化的贡献率为90%,其中绿化覆盖面积是主要贡献因子。综上,人类活动对近40年来兰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地处黄土高原的石油化工城市兰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计算城市脆弱性指数,并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兰州市脆弱性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脆弱性变化的内部原因.研究发现兰州市脆弱性长期处于中等偏高的状态,虽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脆弱性逐渐降低,但问题尚存.生态环境的改善并没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存在.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兰州市的发展必须是以经济、环境、社会相协调的精明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5.
绩效评价是水资源管理实践的重要环节。基于对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原则目标的分析,提出了适于我国西北干旱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基于此,运用相对变化指数法和加权综合指数法对甘州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绩效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为促进西北干旱区可持续发展,通过水资源管理,重要的是实现区域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期甘州区水资源管理绩效呈现经济效益和用水、管水的社会公平性显著提高,环境可持续性总体呈逆向变化,农业用水效率提高不显著的特点;表明评价期研究区水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注重经济用水而忽视环境用水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于建立在荒漠背景之上,绿洲城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市自然景观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以乌鲁木齐为研究对象,借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在ERDASINMAGINE和ARCVIEW软件的支持下进行景观要素的划分,从绿地斑块组成和格局以及城市自然廊道系统方面分析乌鲁木齐市的景观空间格局的特点及生态环境现状,提出:绿洲城市生态建设中应注重绿地系统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扩大绿地景观面积,适当提高林地比重,增加绿地组成多样性;改建河流廊道,充分发挥河流廊道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城市绿色空间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研究对西北干旱地区城市绿色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关注相对较少。因此,文中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及景观指数等方法,以西北典型山地城市兰州为例,重点刻画了2000-2020年兰州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的绿色空间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内建成区扩张迅速,边缘扩张明显。兰州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绿色空间均呈现先减后增的“V”型总体变化趋势:2000-2010年绿色空间率分别下降20.6%和0.13%,2010-2020年绿色空间率分别增加31.51%和27.8%。2)城市建设模式和政策差异导致2000-2020年兰州新区绿色空间变化强度(1.65)显著高于中心城区(1.16),二者绿色空间变化特征差异明显。3)2000-2020年研究区内绿色空间破碎化现象显著且普遍,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通过改变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地区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健康程度。基于甘州区2001-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建立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结合马尔可夫概率转移矩阵,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益风险及其社会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借助GIS技术与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对甘州区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现状存在的生态风险进行空间量化分析。研究表明:① 2008年,甘州区土地利用/覆被存在的生态风险集中在耕地和未利用地,两者的比例占全区总面积的87.32%;② 甘州区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内发生了复杂的相互转换,地类交错地带生态风险尤为显著;③ 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的上升,反映出土地利用的广度、深度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④ 甘州区2008年较2001年的土地综合风险指数有所上升,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潜在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
文中在总结国内外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研究方法基础上,构建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表征模型—漏斗模型,并基于漏斗模型建立城市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漏斗模型计算得到漏斗模型中压力度指数、支撑度指数、响应度指数并最终得出城市生态安全度指数。  相似文献   

10.
借助网络爬虫软件收集到兰州市4593个公共服务设施网点和1291个居住小区的POI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最近邻指数、协同区位商以及耦合度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小区的空间关联性、与居住小区人口的空间耦合性,测度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小区空间匹配性。结果表明:①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小区的空间形态和集聚强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但二者的KDE栅格值相关系数表明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居住小区具有临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倾向,反之则不明显,空间匹配呈单向非对称性;③公共服务设施与人口耦合度在街道尺度上差异性显著,城市核心区域耦合度普遍较高,不过部分街道仍存在盲区,而城市边缘区域耦合度普遍偏低,表明二者的耦合性存在诸多不匹配现象。  相似文献   

11.
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文中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建立了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集对分析理论从同异反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事物的确定和不确定因素的优势,建立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和发展趋势模型。以煤炭资源型城市-焦作市为例,分析了该市1999~2010年间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焦作市的生态系统在1999~2007年间属于"较不安全"状态,2008~2010年属于"临界安全"状态。总体上看,该市生态安全状况整体上呈现逐年改善的趋势,但是有待于进一步改善。集对分析法能够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是一种有效的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产品质量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对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产品质量的生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界定了产品生态质量的内涵,构建了产品生态质量评价体系,并运用了全生命周期评价与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以采用CRT、LCD、PDP三种技术的彩色电视机为例进行了分析,得出PDP彩色电视机在生态方面表现较好,LCD彩色电视机在经济与社会方面表现较好,三种彩色电视机产品都应加大质量成本的投入,提高消费者满意度,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以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对城市化和人类居住环境改善的革命性思考,而对于这一命题已经有很多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探索。从朴素的古代理想城市建设到近代的田园城市、花园城市到绿色城市、卫生城市等的转变与发展,可以看出城市建设思路的演进过程。文中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宁夏石嘴山的城市建设发展为案例对象,对其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指标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论证今后石嘴山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六大行动计划与城市转型的政策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建立了兰州市太阳总辐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利用神经网络释义图和连接权法剔除了模型中的冗余变量,用优化的BP网络模型预测了兰州市1996-2000年的太阳辐射,并用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增加了模型的透明度,提高了模型的可靠性和鲁棒性,模拟结果与实测值非常吻合,模拟值的各项误差指标值均很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拟合优度R2达到0.987,通过与其他经验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优化的BP网络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精度明显高于其它经验模型。因此,对于无太阳辐射观测的地区,优化后的BP网络模型是预测当地太阳辐射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GIS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空间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来解决模糊数学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所遇到的空间表达问题,并以吉林省西部为例,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遇到的隶属度的空间化、权向量的确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兰州市1982-2004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总产值)及其影响因素如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灌溉条件、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等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近20多年来各因素对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影响和作用,对促进兰州市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度量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的帐户工具,运用该方法对宝鸡市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市人均生态足迹1.8887 hm2,生态承载力0.4627 hm2,生态赤字1.426 hm2;此外,对宝鸡市1995~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反映出10年来宝鸡市的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最后提出了缓解宝鸡市城市生态压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河谷型城市由于受周边山体的限制和制约,其人口容量计算极具特殊性。本文首先通过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分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为例,分析了河谷型城市人口容量的主要刚性制约因素为河谷空间、生态环境及水资源。接着以最短边理论分析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兰州市四个主城区的适宜人口容量为207-227.44万之间,最大人口容量在338.24-367.72万之间。根据2006年年末人口统计数字,兰州市主城区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四区的人口总数已达205.75万人,十分接近计算所得适宜人口容量207万的低值。最后提出兰州市跳出河谷,拓展新城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9.
兰州市生态足迹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法对兰州市1996-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由1996年的1.66hm2、1.56hm2增加至2005年的2.15hm2、1.11hm2,同期的人均生态赤字也由0.10hm2上升到1.04hm2,分析兰州近几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生态足迹的主要因子。目前兰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现有的发展模式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20.
绿洲生态系统是支撑绿洲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生态要素.文中基于城市化与生态化两大子系统的作用机理,从人口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生活城市化、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抗逆水平六个层面构建干旱区绿洲型生态城市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典型绿洲型城市奎屯市的实际情况,着重探讨了其城市化与生态化动态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