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畜禽业》2014,(2)
<正>在兽医临床上,常见引起蜂窝织炎的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化脓性球菌,比较少见的是腐败菌或化脓菌和腐败菌混合感染。疏松结缔组织内误注或漏入刺激性强的化学制剂后也能引起蜂窝织炎的发生。本病的发生一般是经皮肤的微细创口而引起的原发性感染,也可能继发于邻近组织或器官化脓性感染的直接扩散,或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道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通过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血常规、血液生化及细胞学染色结果诊断一例猫蜂窝织炎,采用手术的方法治疗,病猫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
《畜禽业》2016,(5)
正猪肺疫是由行定血清型的多杀伤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散发性和继发性传染病,又叫猪巴氏杆菌病,俗称"锁喉疯"或"肿脖子瘟"。急性病例呈出血性败血病、咽喉炎和肺炎的症状。慢性者常表现皮下结缔组织、关节及各脏器的化脓性病灶,常与其它疾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秋末春初气候骤变时  相似文献   

4.
大连地区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1994年-1995年大连地区由杆状病毒引起的自然发病和人工感染实验中国对虾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发病虾和人工感染的虾组织病理相同,在胃、皮下、类淋巴、造血组织、鳃、中肠、后肠、肝胰腺、心脏等组织器官的上皮细胞、干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中都可观察到显著胀大,呈空泡状或被苏木精浓染的细胞核。胃是病理变化出现最早且最严重的器官。在电镜下,胃、甲壳下上皮细胞核中可见大量长270~350nm,宽100~120nm的杆状病毒颗粒,细胞核、线粒体出现胀大,嵴断裂、消失情况。干细胞、上皮细胞和疏松结缔组织细胞为靶细胞。  相似文献   

5.
牛出败是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简称,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其发病特征为高热、肺炎、急性肠胃炎及内脏大面积广泛出血等症状,慢性病例表现为皮下、关节及各脏器化脓性炎症等。按照病症分为败血型、浮肿型及肺炎型。  相似文献   

6.
<正>鸭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一种条件性传染病,在临床上有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腹膜炎、生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脐炎、蜂窝织炎等病型,是鸭的常发病,主要侵害2~6周龄的雏鸭或中鸭。雏鸭常引起败血症,因此也称鸭大肠杆菌败血症。因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因此,往往治疗收效不好,给养禽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现将一起雏鸭爆发大肠杆菌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虹鳟接种弧菌菌苗后亦形成免疫抗体。调查凝集反应,可见很高的凝集价。为了了解抗体形成的时期,从菌苗接种后10天、20天、30天顺次调查的结果表明:经过20天后,凝集价明显上升,30天达到最高。这次实验用了三种菌苗,即干燥菌苗(真空干燥杀菌,然后用生理盐水稀释)、铬菌苗(福尔马林杀菌后,铬明矾处理,)、福尔马林菌苗(福尔马林杀菌调制的),菌苗种类虽不同,但未见到免疫抗体的形成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正>牛休克是由于牛神经、内分泌、循环、代谢等系统发生严重障碍时,在临床上表现的症候群。是有效循环血液锐减、微循环障碍为特征急性循环不全,表现出一种组织灌注不全、导致组织缺氧和器官损害的综合征。牛休克按发病原因上可分为五大类:由于大量失血而引起的休克叫出血性休克;由于外伤和手术而引起的休克叫外伤性休克;由于严重的全身感染、急性肠炎、瓣胃阻塞、绞窄性肠梗阻、严重的蜂窝织炎等引起的休克叫中毒性休克;由于心功能失常而引  相似文献   

9.
张雄 《畜禽业》2006,(15):49
笔者于2006年2月10日对镇远县某养殖场的1头患蜂窝织炎的病猪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报道如下供同行参考。1发病情况半月前发现患猪后肢局部肿胀,发热疼痛,并不断蔓延扩大,患猪表现跛行,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生长缓慢。2临床检查与诊断该猪为70日龄的长白断奶仔猪,体温39.8℃,患猪体重45kg左右,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无光泽,后肢衬关节局肿胀,不断地蔓延扩大,触摸的波动感,并且发热疼痛,当你用棒抽打时,衬部最为明显,呈跛行状态。根据发病情况和临床检查,初步诊断为蜂窝织炎。3治疗3.1左侧卧保定,背部朝向助手,术者在患猪的正前方,助手将两后…  相似文献   

10.
张雄 《畜禽业》2006,(8):49-49
笔者于2006年2月10日对镇远县某养殖场的1头患蜂窝织炎的病猪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报道如下供同行参考。 1发病情况 半月前发现患猪后肢局部肿胀,发热疼痛,并不断蔓延扩大,患猪表现跛行,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11.
<正>大多数大肠杆菌作为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对鸭为非致病菌,只有少数血清型具有致病性,可在鸭体免疫功能下降或饲养环境恶劣时引起鸭发病。鸭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杆菌的某些致病血清型菌株或条件致病性菌株引起鸭全身或局部感染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在临床上有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腹膜炎、生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脐炎、蜂窝织炎等病型。是鸭的常发病,主要侵害2~6周龄的雏鸭或中鸭。雏鸭常引起败血症,因此也称鸭大肠杆菌败血症。现将一起小规模鸭场雏鸭暴发鸭大肠杆菌病的诊治介绍  相似文献   

12.
仿刺参体壁表皮再生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手术方法刮掉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体壁表皮,将受伤仿刺参放入海水中饲养,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再生表皮的组织学、超微结构变化.表皮再生开始于手术后24 h,创面中央新生出表皮,结缔组织中出现扩增细胞.再生48 h,创面有新生角质层出现,上皮细胞单层.再生72 h,上皮细胞仍保持单层,角质层形成清晰可见,扩增细胞开始聚集.表皮再生96 h,角质层增厚,达到正常体壁角质层的厚度,角质层表面形成许多突起,上皮细胞达2~3层,扩增细胞聚集成细胞团,从结缔组织中迁移至表皮.再生13 d,扩增细胞团萎缩.再生19 d,组织基本恢复至正常形态,扩增细胞经分化后已均匀分布到新生表皮层,细胞团消失,上皮细胞排列有序,结缔组织结构疏松,质地均匀.  相似文献   

13.
栉江珧消化系统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绳秀珍 《水产学报》2001,25(4):294-299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栉江珧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栉江珧消化管的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唇瓣、中肠和上行肠的上皮层还有嗜酸性粒分泌细胞;消化盲囊的腺上皮由分泌细胞和消化(吸收)细胞组成.皮下结缔组织中富含血腔隙,结缔组织和血腔隙中有"颗粒细胞".食道、胃、中肠、晶杆囊及消化盲囊能分泌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结缔组织、"颗粒细胞"也参与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唇瓣、食道、晶杆囊和中肠的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中的"颗粒细胞"内含铁,结缔组织中含钙.  相似文献   

14.
胡占海  任波 《畜禽业》2019,(6):91-92
羊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分布较为广泛,临床上以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为主要特征,因此,又称为出血性败血症,该病可导致皮下出血性浸润、关节及脏器化脓性病灶,且容易继发其他疾病,危害性非常严重,常给养养户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就羊巴氏杆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病症、病理变化及诊断要点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畜禽业》2009,(9):22-22
按免疫程序注射猪丹毒菌苗是重要的预防措施。耐吖啶黄弱毒菌苗。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均可采用猪只皮下接种1mL,免疫期约6个月。猪丹毒GC42弱毒菌苗在生后3个月开始免疫接种,对未断奶或刚断乳的仔猪使用本菌苗后.应在断乳后2个月左右再免疫1次,以后每隔6个月免疫1次。当猪群中发生该病时.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对同群未发病猪只用抗生素进行紧急预防性注射。连用3—5d.每天2次。停药后立即进行一次全群大消毒,待药效消失后再接种一次菌苗,对患慢性猪丹猪的病猪应尽早淘汰。  相似文献   

16.
王红星 《畜禽业》2013,(2):11-12
<正>炭疽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诊以突然高热,可视黏膜发绀和天然孔出血,败血症变化,尸僵不全,血凝不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呈出血性胶样浸润为特征。  相似文献   

17.
绳秀珍  任素莲等 《水产学报》2001,25(4):T001-T002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栉江Zhao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栉江Zhao消化管的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唇瓣、中肠和上行肠的上皮层还有嗜酸性粒分泌细胞,消化盲囊的腺上皮由分泌细胞和消化(吸收)细胞组成。皮下结缔组织中富含血腔隙、结缔组织和血腔隙中有“颗粒细胞”。食道、胃、中肠、晶杆囊及消化盲囊能分泌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结缔组织,“颗粒细胞”也参与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唇瓣、食道、晶杆囊和中肠的上皮细胞及结组织中的“颗粒细胞”内含铁、结缔组织中含钙。  相似文献   

18.
口服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被膜疫苗的动物免疫试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将热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生物被膜(biofilm,BF)菌苗和浮游(freecell,FC)菌苗口服免疫小鼠和剑尾鱼,通过测定抗体效价、相对保护率、小鼠的淋巴细胞转化和肠道sIgA浓度,评价免疫效果。免疫20d后,BF菌苗组50尾剑尾鱼的相对保护率为68%;FC菌苗组为42%。BF菌苗组12只小鼠的相对保护率为70%;FC菌苗组为50%;对照组为17%。BF菌苗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是7.28、FC菌苗组为3.87、对照组为2.36。BF菌苗组小鼠肠道sIgA浓度是1.22μg/mL;FC菌苗组为0.73μg/mL;对照组为0.465μg/mL。免疫30d后,小鼠的血清凝集抗体达到最高,BF组抗体达128:1,FC组为32:1,对照组为2:1。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果表明,BF菌苗较FC菌苗能更有效地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肠道淋巴组织的免疫应答,对剑尾鱼和小鼠具有较好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19.
<正>葡萄球菌是一群革兰氏阳性球菌,多数为非致病菌,少数可导致疾病。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在鸡群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发生该种疾病。宿豫区王某饲养草鸡1000羽,发生一种以鸡腹腔部脱毛、皮下浮肿为重要特征的疾病,已死亡29羽。根据临床特征和病理剖检以及区动物疫病  相似文献   

20.
从95国家攻关课题验收会议上获悉,我国奶牛肢蹄病防治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据课题负责人王克坚先生介绍,奶牛腐蹄病是奶牛业及其他反刍动物养殖业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主要由严格厌氧性病原菌引起。课题组通过5年的攻关研究,现已分离鉴定出我国腐蹄病病原菌株,确定了我国反刍动物腐蹄病主要病原菌为节瘤拟杆菌。通过反复试验,建立了腐蹄病节瘤拟杆菌强毒力菌株的鉴别方法,建立了用于菌苗免疫测定的凝集试验方法。利用筛选出的强毒菌株,研制出腐蹄病灭活菌苗。通过绵羊、奶牛等动物免疫试验,初步确定菌苗免疫期为6个月,免疫保护率80%以上,并已在一些农牧区进行区域性推广试验。菌苗试验表明,该制品可以用于奶牛、绵羊、鹿等反刍动物养殖业,预示该菌苗制品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研制出的腐蹄病菌苗,为从根本上控制腐蹄病在我国的流行提供了有效的免疫技术。另外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出腐蹄病节瘤拟杆菌A、E型纤毛蛋白基因工程疫苗和E型纤毛蛋白与绵羊IL2副合基因工程疫苗,由于其培养简便,成本大大低于灭活菌苗,且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该腐蹄病基因工程疫苗将更适合我国国情,是未来灭活菌苗的有效替代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