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是山西省稻田蝗虫的优势种。1988~1993年,我们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得知,中华稻蝗各虫态均有天敌侵害,天敌种类计十余种,以食卵(寄生、捕食)者对稻蝗抑制作用明显。天敌种群数量及对中华稻蝗抑制作用因年际间变幅...  相似文献   

2.
蝗噬霉菌(Entomophthora gryui)又名蝗虫霉,属真菌,以分生孢子在田间传播,使蝗虫致病直至死亡。在山西忻州地区普遍可以见到,一般寄生率20~30%,高的达50%以上。多发生在夏蝗后期,以8~9月份在稻田内屡见不鲜。高温高温季节最易传染、流行。 从蝗种来看,以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寄生率高、死亡时间也快;而尖头蚱蜢(Atractomorpha bedeli)等寄生率低。据大田观察,窝  相似文献   

3.
中华稻蝗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春光 《植物保护》1988,14(4):30-30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b)是河北省主要蝗虫优势种之一,仅次于东亚飞蝗和黄胫小车蝗。近年白洋淀、冀东水稻产区及洼淀水库稻蝗日趋严重,1982—1985年对其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进行了研究,现将主要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应用绿僵菜油剂防治内蒙草原蝗虫的效果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1999年在内蒙古草原进行了用绿僵菌油剂超低量喷雾防治蝗虫的试验。表明,对5种蝗虫(亚洲小车蝗、红翅皱膝蝗、毛足棒角蝗、白边痂蝗、轮纹异痂蝗)的防效显著。喷药后8天,对主要蝗虫亚洲小车蝗(占混合虫口的92.2%)的防盗和达48.0%,12天后增至88.1%。蝗虫死亡后2~3天,失水形成僵虫,7~10天虫尸上出现绿色粉 绿例题菌孢子。孢子的扩散有可能继续起着控制蝗虫虫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广西的蝗虫种类繁多,已报道的达140余种,许多种类为农林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其中,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害虫,在广西亦有800多年的成灾历史.近年来,在广西农区除东亚飞蝗外,尚有印度黄脊蝗、稻蝗、棉蝗等多种蝗虫对农作物造成局部、甚至较大范围的危害.为了掌握南亚热带蝗区的蝗虫发生动态,以便更有效地控制蝗害,作者于1990~1991年对广西岩溶内涝蝗区、岩溶泛涝蝗区以及左江、右江、郁江、柳江、红水河等江河流域的历史性蝗区的蝗虫进行了初步调查和总结,并编制简易分类检索表,以其为有关部门的蝗区飞蝗发生动态监测和指导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一般在 1 .67万hm2 左右。影响水稻生产的稻蝗日趋严重 ,年发生面积 1 .3 3万hm2 以上。虽然农民常常使用高毒、广谱性农药如有机磷、菊酯类等防治多次 ,但防治效果不理想 ,且造成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浪费 ,又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 ,还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稻谷的农药残留增加 ,危及人民身体健康。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北京市植保站与中国农业大学 (西区 )害虫生防室合作 ,于 1 995~ 1 999年在本市的海淀、通州、昌平、顺义等区、县开展了以蝗虫微孢子虫 (Nosemalocustae)治蝗技术为主的稻蝗持续治理新…  相似文献   

7.
滦南县近几年稻蝗发生严重,一般田块减产10%左右。每年在插秧前,用水泡、耙田,有大量卵浮在水面,并随风漂到近田埂处,1988年在14万亩稻田共捞蝗虫卵5498.25公斤。据7月下旬调查,捞蝗卵的乡,稻田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蝗虫天敌昆虫的国内外研究种类与内容。蝗虫天敌昆虫的主要类群包括寄生蝗卵的蜂类,寄生蝗蝻或成虫的蝇类;捕食蝗卵的芫菁类、蜂虻类,捕食蝗蝻或成虫的步甲、虎甲、螳螂、蠼螋等。国内报道详细的种类为飞蝗黑卵蜂(Scelio uvarovi Oglobin)和中华雏蜂虻(Anastoechus chinensis Paramonow)。国外报道详细的类别主要是蝗卵蜂属(Scelio spp.)及折麻蝇属(Blaesoxipha)种类和芫菁类(Meloidae)。主要内容涉及寄生率、寄主专化性、饲养中的生物学特性等。国内已报道的各类蝗虫的天敌昆虫种类超过70种。国外已有较详细报道的蝗虫天敌昆虫种类近10种。  相似文献   

9.
广西蝗虫已知有132种(尤其儆等,1987;1990),其中东亚飞蝗、稻蝗、蔗蝗、竹蝗、棉蝗、黄脊蝗等种类为重要的经济昆虫.建国以来,广西于1955年、1963年及1988年闹过三次较大的蝗灾(李永禧,1955;广西文史馆,1959;胡少波等,1964;尤其儆等,1991),发生面积在3—46万亩,主要危害水稻、甘蔗、玉米、高梁等作物,虫口密度在1200一60000头/亩,多的高达15—70万头/亩.按现行价格初步估算建国后广西的三次大蝗害给广西主要农作物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849万元.在蝗害治理对策及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对广西蝗虫的天敌资源尚未见系统研究报道(谢道同等,1985;中科院动物所,1979;金孟肖,1991).本文初步研究了广西蝗虫的天敌,以供农、林业生物防治及研究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黄朝光 《植物保护》1985,11(6):45-45
蝗虫种类很多,在我国对农、林、草造成较大危害有记录的不足20种,除著名的东亚飞蝗外,稻蝗为害稻苗、竹蝗为害竹林、蔗蝗为害甘蔗,这3属蝗虫中每属造成大害者也只一两种而已。这些蝗虫虽属杂食性,但对农林作物为害则较专一。北方草原牧区,为害牧草也有一些著名的种类,习惯上统名为土蝗,约有11—12种。而在广西,今年却发生一个危害多种农林作物的蝗种,即越北露腹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aris will,发生于桂东的恭城县,笔者于6、7月间前往考查,并协助群众进行防治,深感此种蝗  相似文献   

11.
成都中华稻蝗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6年以来,通过田间调查和挖卵饲养观察,明确了成都平原稻蝗优势种为中华稻蝗(占98%以上)。每年发生1代,若虫三龄高峰期在6月15日左右。水稻孕穗期前,平均每丛水稻有四龄前蝗蝻0.89头即应施药防治。亩用50%杀螟松100克,或25%多杀菊酯25克兑水喷雾,防效达97. 8%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广西地处亚热带和局部北热带,自然地理环境多样,生态条件复杂,蝗虫种类繁多.据报道,经过我区花坪、弄岗、大瑶山等几个主要林区的考察和蝗虫生态地理调查,到1989年止,我区采集到的蝗总科昆虫标本达1.5万余号,隶属6科、26亚科、70属,共130种,基本上掌握了我区蝗虫的种类概况.在我区,对农业区可造成为害的主要蝗虫种类有:东亚飞蝗、中华稻蝗、小稻蝗、  相似文献   

13.
应用绿僵菌油剂防治内蒙草原蝗虫的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9年在内蒙古草原进行了用绿僵菌油剂超低量喷雾防治蝗虫的试验.结果表明,对5种蝗虫(亚洲小车蝗、红翅皱膝蝗、毛足棒角蝗、白边痂蝗、轮纹异痂蝗)的防效显著.喷药后8天,对主要蝗虫亚洲小车蝗(占混合虫口的92.2%)的防效达48.0%,12天后增至88.1%.蝗虫死亡后2~3天,失水形成僵虫;7~10天虫尸上出现绿色粉状的绿僵菌孢子.孢子的扩散有可能继续起着控制蝗虫虫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伯刚 《植物保护》1991,17(3):21-22
中华稻蝗 Oxya chinensis(Thunb.)近年在湖区稻田发生呈上升趋势,人们多偏重化学防治,而稻蝗危害水稻的暴食期,正是抗药性最强的成虫阶段,如能利用天敌等自然控制因素,辅之施药,可取得更好效果。稻蝗与狡蛛有同步发生与上升现象。为此我们进  相似文献   

15.
成都水稻二化螟寄生性天敌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1982年,在成都调查水稻二化螟寄生性天敌,寄生蜂有19种,优势种为稻螟赤眼蜂、螟甲腹茧蜂、稻螟小腹茧蜂、夹色姬蜂和大螟钝唇姬蜂。卵粒寄生率第一代为2.63%,二代40.73%,三代85.54%;幼虫寄生率一代为28.30%,主要寄生于3~5龄幼虫体内,3龄寄生率为28.57%,4龄55.56%,5龄33.33%,蛹寄生率一代为56.25%,二代57.53%,越冬代8.82%。对二化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文还就化学农药对寄生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上的主要害虫有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蓟马、稻蝗、粘虫、稻蛀茎夜蛾(大螟)、稻蝽象和稻杆蝇等,而对当阳市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是水稻螟虫类。  相似文献   

17.
土蝗是非迁移性蝗虫的统称,我国已知约有800种。在北方农区,频繁为害农作物的土蝗优势种,主要有大垫尖翅蝗、黄胫小车蝗、笨蝗、短星翅蝗、中华稻蝗、宽翅曲背蝗、日本黄脊蝗等。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受气候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变化影响和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等,致使北方农区土蝗的危害逐年加重。近几年北方7省、市的土蝗发生面积每年均在6000万亩以上。由于土蝗具有高密度、突发为害的习性,所以化学农药防治乃是消除危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海南省撩荒地生态系统飞蝗的持续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海南蝗区飞蝗每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发生为害时间长等特点,提出了应用蝗虫微孢子虫持续控制海南蝗区飞蝗灾害的新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第2代飞蝗发生期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低、中密度蝗群和采用蝗虫微孢子虫与卡死克互补协调应用技术防治高密度蝗群,处理后5周,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达76.6%-97.2%和79.8%-88.3%;且存活蝗虫感病率分别达33.6%-95.0%和23.3%-26.7%。蝗虫微孢子虫防治第3代高密度蝻群,处理后2周,校正虫口减退率达50%左右,群居型蝗虫占整个蝻群的比例下降了90%以上,存活蝗虫感病率也在10%以上。1998年蝗虫微孢子虫处理地区,1999年蝗虫的虫口密度仍在防治指标以下,且存活蝗虫感病率达10.5%-31.3%。初步认为,在低、中密度下,每hm^2施用30个单位的微孢子虫,在高密度下,每hm^2施用45个单位的微孢子虫及卡死克(105ml/hm^2)与微孢子虫(60单元/hm^2)协调应用技术治理蝗群,均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典型草原蝗虫群落结构和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点调查和生物量定量分析方法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草地蝗虫群落结构和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原蝗虫群落结构丰富,主要蝗虫有11种,草原蝗虫的时间分布揭示了蝗虫时间生态位的分化,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Zubowsky)],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enko)、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ikov)分别构成镶黄旗草原蝗虫早期、中期、晚期优势种;根据蝗虫种群地位,将11种蝗虫划分为优势种、附属种、稀少种,把11种蝗虫按空间地位划分为禾草地类、荒草类、特殊类和全域类4类,优势种蝗虫的种群与空间地位,反映了蝗虫与植被、蝗虫与蝗虫之间关系。优势种蝗虫中短星翅蝗的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说明短星翅蝗对时空"资源"的利用程度最高,共存的蝗虫种类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化,亚洲小车蝗与宽须蚁蝗的生态位重叠最大,说明两者利用资源的相似性程度最高。我们用生态位来体现蝗虫种群地位及对资源的利用,同时也用资源的系统聚类来预测蝗虫的潜在发生与危害。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蝗虫群落结构和蝗虫生态位,将为评价草原蝗虫潜在发生与危害、蝗虫宜生区划分和制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1蝗灾概况近年来,澳大利亚蝗虫发生范围约20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6%左右,发生区域主要在昆士兰、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等4个州。常见蝗虫有几十种,其中为害最重的是澳大利亚灾蝗Chortoicetesterminifera,其次是刺胸蝗Austracrisguttulosa和飞蝗Locustamigratoria。此外,还有小灾蝗、黄翅蝗和短翅蚱蜢等。早在1844年,就有蝗虫为害报道,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蝗灾频繁发生。澳大利亚灾蝗每年发生3~4代,一般5a中有4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