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晋陶渊明打破了诗坛的沉寂 ,“独起众类”地以自觉的创作意识及创作成果而声名于后 ,在诗歌艺术的长河中建构了一个独特的诗文领域 ,实现了他的“以诗文传世”的创作理想。《陶渊明集》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专集。  相似文献   

2.
受老庄思想崇尚自然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文显出“真”、“朴”的风格。他在文章中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反对创作的形式主义,所以他的文章“词淡意浓”,与元嘉以来文学的“铺锦列绣”的形式主义潮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在诗文中直白地写出自己物质生活的匮乏、洒脱不羁的人生及归隐田园的乐趣,充满了“率真”之性。陶渊明艺术创作中的“率真”之性来自于他朴直、率真的人生观、美学观。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在生前与死后的一段时间里得名未盛 ,有诗学的原因 ,更有文化的原因。陶渊明以其独创之“新自然说”为基本立场 ,与流行之佛教及其学说发生抵触 ,学术上之未能“预流”,导致主流文化对他的漠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陶渊明不提只字 ,反映了他代表主流文化同时又身为佛门信徒的双重立场。  相似文献   

5.
千百年来,陶渊明更多地被当作“隐逸诗人之宗”来解读。陶渊明最独特的魅力,是他对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以及在此追问中所建构的新的人格范型——南山人格;而正是南山人格的自然、真率与冲淡、虚静,构成陶渊明诗歌永远的神韵。  相似文献   

6.
论述韩愈对《文心雕龙》之认同与借鉴。韩愈创作思想主张以情为主,强调“不平”之思、感激怨怼、“勃然不释”之情对文学的感召、激发,与《文心雕龙》“立文本源”之“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一脉相承。创作修养上,二者皆主“虚静”说,主张多积累、多体验;文学风格上,韩愈认同刘勰之风格多样化的主张,坚守执正驭奇的基本指导思想。韩愈从创作思想上,认同与借鉴刘勰之理论主张,从而建立了正确而通达的基本文学理论,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7.
姚建玲 《新农村》2014,(7):18-19
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有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意境相似的村。这里生态环境优美,山地、水库、河流、农田错落有致,一排排白墙黑瓦的别墅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到过那里的人都会由衷感叹:这里真的像“桃花源”,而且是现代版的!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有些文学作品与古代礼制礼义有关,可以称为礼文学。对陶渊明的礼文学作了全面研究,发表了一些意见。认为陶渊明的诗文确实有独特的风格,在礼文学领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以王小波和村上春树的创作相似性为出发点进而发掘其存在主义的意义蕴涵和艺术特质,是对东方式存在主义文学更为严谨而合理的探索途径。事实上,村上春树和王小波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倾向有其共同的历史文化及思想资源:同处于东亚文化圈和都遭逢现代性民族生存危机;他们的创作表明了东方式存在主义文学的成熟并表现在:首先,他们的小说作品展现了一个“荒谬”世界,这种“荒谬”已不再仅仅是人的一种生存感受,它充盈着的是对人的严酷压制,它所带来的是人的激剧异化。其次,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对“孤独个体”的强烈关注,作为人物形象主体出现的“孤独个体”既接受了“孤独”的客观存在又从内心拒斥“孤独”加诸于人心的苦闷和郁结。其三,他们的创作呈示出特定的诗性诉求方式,即凭借想象力和幽默品质来表达对存在主义“诗”之“思”的艺术言说。  相似文献   

10.
茶回文赏趣     
古往今来,品茶与文人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品茶中,文人萌发文思灵感,创作了不少胜炙人口7的回文作品。著名的工夫茶具就有一些精妙的回文佳句。常见的有“清心明目”,随便从哪字破读,皆可成句,如“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有的回文写的是“可以清心也”的连环妙句,可破读为“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寥寥几字就把茶的舒心怡神奇效描绘出来。有的艺匠对茶产生形影不离的痴情,独运匠心创作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回环佳句,破读出来也很有妙趣:“一日无此君不可”、“此君不可一日无”……这…  相似文献   

11.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3月的桃源县桃花源镇,处处开满了深红、浅红的桃花,春意盎然.这方陶渊明以《桃花源记》作注的福地洞天,搭乘着5A级景区的快车,借助乡村振兴的强劲东风,又迎来了一季令人艳羡的娇艳“桃红”. 唤醒“沉睡”资源 3月的桃花源镇游人如织,往日沉寂的农家乐,家家爆满,成为了汤家山村增色增收的亮点.桃花源镇以...  相似文献   

12.
走在田野间。远远地看到隐于一片葱翠树影中的道观及淳朴耕作的道者。让人不由想起一生崇尚自然的诗人陶渊明的诗:“悠悠上古。阙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一些道者虽没隐迹于名山胜水之白云深处,然更能感悟“顺其自然”、“喧静两皆禅”的蕴涵道义。《老子》第二十五章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让自己同自然圆融为一,以一种恬淡的心情泰然地顺应自然,则更显德行高洁。“参禅何须好山水”、“无心于道道自得”。只要我们心境旷远,亦能不为世俗所累。亦能自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李茂荣 《农业考古》2003,(4):196-196
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全力推动下,一个以弘扬中华茶文化为宗旨,以饮茶、事茶、颂茶为创作题材,以诗、书、画为主要创作手法的艺苑——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日前在著名的“西湖龙井”茶乡、风景秀美的杭州西子湖畔挂牌成立。  相似文献   

14.
陶菊     
“陶菊”产于庐山山南星子县白鹿镇、温泉乡一带,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据史料记载:晋代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355-417)爱菊成癖,他四十一岁时辞去彭泽县令,赋《归去来辞》返归故里(今温泉乡栗里陶村),过着“躬耕自资”的园田生活,宅旁遍植菊花,并写下了大量咏菊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等名句,至今仍脍炙人口,当时士大夫慕其高风亮节,亦多种菊自赏,当地农夫则选其菊花良种种植谓之为:“陶菊”,采其花烘焙,泡茶自饮或赠宾客,一直流延至今,现已开发为高级饮料佳品进入…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同出于对各自现实政治不满的目的 ,返始归根回到了自然。由于诗人分属于东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统 ,且在各自的文学土壤上滋生、发展 ,因此在自然之中呈现出“无我”与“有我”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茶墨情缘──记老画家林晓丹与他的茶画作品安忆浙江著名国画家林晓丹先生,十几年来潜心创作以“茶”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引起国际友人和海外侨胞瞩目,成为当今中国茶文化热潮中的“新闻人物”。今年四月,“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期间,《林晓丹画展》应邀在外滩“亮相”,...  相似文献   

17.
诗歌,重于抒情言志。诗歌的意蕴常是“文在此而意在彼”,即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某一物上,使之颇具人情味,“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诗人高兴时则大地扬眉带笑,诗人悲伤时山河亦低泣垂泪。文人墨客就利用“移情于物”这种创作手法,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兴寄高远的咏物佳作。  相似文献   

18.
胡适的《尝试集》是他“实地试验白话”之作,以证明白话可以创作出好的诗歌。胡适的诗来自于他的生活,他对现实的感知,追求“自然”的白话新诗音节;胡适青睐虚词以调和文言和白话,多用“了”字,甚至用“了”字押韵,又常用“也”字;《尝试集》第二篇、第三篇大多数诗运用了“对语体”结构,因为这种形式容易造成诗歌的说话语调,形成比较自然的节奏;《尝试集》还开拓出一些新的意象,如《老鸦》中“乌鸦”的全新意象。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尝试集》白话新诗的现代特质。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谢灵运都是由晋入宋人,作为大自然的描写者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谢灵运大写山水诗,陶渊明一力描摹田园风光;谢是客观之诗人,陶是主观之诗人,在写景状物之中各有所长。但陶诗造语、造境平淡,其人格的魅力与高超的诗境相纠结,诗歌“淡而有味”;谢诗描摹自然精工细笔,不乏名词佳句,但缺乏想象空间,耐不得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20.
东汉中期的张衡,在诗赋的形式体制和艺术表现上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实验,从而给这两种文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诗歌方面,其《四愁诗》等作,利用并改造楚骚句式,创作了我国古代最早的七言诗体,而屈原以“香草美人” 隐喻政治关系的表现手法,经由张衡的运用与发挥,形成一种重要的诗歌表达模式;辞赋方面,其赋作在句式、结构布局上的创变,以及在题材、小品化、语言风格、结构立意上的新探索,一改传统赋风,深深影响着汉末魏晋的辞赋创作;“七”体方面,其《七辩》与傅毅《七激》改传统“问疾”主旨为“招隐”,在主题、风格和形式上都对此后的“七”体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