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物能源甘蔗开发利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目前国内外生物能源甘蔗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甘蔗作为生物能源的优势,提出了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的问题.说明能源甘蔗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开发能源甜菜产业势在必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论述了以非粮食作物生产生物燃料的必要性和我国发展能源甜菜的可行性、必然性,分析了我国发展能源甜菜的效益,提出了发展能源甜菜的设想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卜毓坚  屠乃美  刘文  廖震 《作物研究》2006,20(Z1):526-529
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但胡乱丢弃、无控焚烧、直接还田和加工粗饲料等传统的处理方式存在着"三低一重"的缺点,即秸秆利用率低、转化率低、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介绍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腐熟还田技术、饲料转化技术、能源化技术及秸秆在工业上的各种应用.认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可再生资源的需要,也是缓解农村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紧张状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甜高粱在我国绿色能源中的地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甜高粱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在生产燃料乙醇方面,是竞争力最强的作物。种植甜高粱具有生物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栽培历史悠久、优良品种选育居世界领先地位,粮糖双收,经济效益及综合利用率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应用推广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应用推广现状和意义,归纳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讨论在应用推广此项技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西蔗糖》2008,(2):I0001-I0001
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山东、河南等9个省完全使用乙醇汽油后,从2008年4月15日开始,广西也禁止销售普通汽油。与上述省份不同的是,广西成为我国第一个以非粮作物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省区。而随着非粮燃料乙醇替代的加快,也使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技术的国内制糖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7.
玉米秸秆能源化利用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绿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文测算吉林省2011-2020年玉米秸秆资源量和可能源化潜力量,探究玉米秸秆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能源化利用潜力进行评价。分析吉林省玉米秸秆能源化利用的现状与困境,提出因地制宜进行秸秆能源化利用产业布局、健全完善收储运体系、加强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和强化宣传培训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彬  蔡葆  徐艳丽 《中国糖料》2010,(3):58-62,67
综述了世界和中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并对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甜高粱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龙阁 《杂粮作物》2007,27(3):242-243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而我国石油资源相对贫乏,进口原油已占国家石油总供给量的40%,石油供应不足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威胁国家安全。因此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开发利用和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是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和近期能源结构调整的需要,对建立可持续的能源系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已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1甜高粱的能源战略优势目前,在众多生物质能源作物中,甜…  相似文献   

10.
在介绍辽宁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秸秆综合利用意识淡薄和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等方面,并从加强政府领导及建立完善的秸秆收集物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过提取不同时期玉米秸秆腐解液,研究其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利用HPLC检测腐解60 d的腐解液,推测其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和苯甲酸。通过外源添加法研究酚酸物质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酚酸物质抑制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抑菌率在14.5%~100%,且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趋势增强。苯甲酸和邻苯二甲酸在0.125~1 mg/m L浓度下抑制孢子萌发;羟基苯甲酸在0.062 5~1.0 mg/m L浓度下促进孢子萌发。通过田间调查发现,在开始发病时,秸秆还田抑制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梁武  聂英 《玉米科学》2017,25(4):105-110
农作物秸秆作为"另一半农业",是一种重要的可供开发和综合利用的生物质资源。以吉林省2005~2014年间玉米产量为基础,测算出吉林省玉米秸秆理论资源量和可收集量,对该地区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途径现状和障碍因素进行简要评价。促使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得到更好的发展应该重视宣传引导,努力转变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优化机制;建立秸秆技术研发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规模化;搞好示范推广作用,积极挖掘秸秆文化产业等。  相似文献   

13.
宁德市马铃薯不同稻草覆盖方式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稻草包芯栽培的增产效果,以紫花851为供试材料,进行了稻草覆盖免耕、稻草包芯等不同栽培方式产量、效益及其商品性的比较。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产量、效益、商品性影响不同,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处理与当地普通栽培处理相比,产量、效益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具增产增效、省工省力等优点;稻草包芯栽培处理与当地普通栽培处理相比,产量、效益差异也达显著水平,具有增产增效、操作简便、节省稻草等优点,并较好地解决了稻田土壤板结不利于薯块膨大和裂缝引起绿薯的问题,可扩大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4.
作物品种稳定性分析不同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确定应用不同稳定性分析模型在作物品种特性评价中的效果,基于SAS PROC MIXED程序,选取稳定性方差模型、Finlay-Wilkinson回归模型、Eberhart-Russell回归模型、加性主效乘式互作模型(AMMI)和环境方差模型等5种常用稳定性分析模型,对10套不同的作物品种区域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每种模型都可以得出其对试验数据拟合的信息量指标值、一种品种稳定性序列和品种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的结果.这些模型在数据拟合效果、品种稳定性评判和品种均值差异检验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没有一个模型对所有试验资料的拟合效果均最佳,而是与具体分析的试验数据有关.不同稳定性分析模型适用于不同的试验数据,模型选择对品种稳定性评价和品种效应差异显著性检验有较大的影响.为提高对作物品种特性评价的准确性, 应针对具体的试验数据,利用Akaike信息量准则选用最佳的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出适宜武平县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的秸秆腐熟剂,进行了稻草还田配施3种秸秆腐熟剂的试验探索。结果表明:(1)施用 “谷霖”牌生物腐秆剂、“绿地康” 有机物料腐熟剂、“鸿生源”秸秆腐熟剂处理秸秆还田,秸秆颜色、气味及软化程度均有较大幅度加快,秸秆腐熟提早5天以上且更完全,但3种腐熟剂品种之间差异不明显;(2)秸杆还田后,提高了土壤养分,特别是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激活土壤缓效钾,培肥了地力。(3)水稻秸秆还田加施腐熟剂处理T78优2155各项主要农艺性状有明显改善,3种秸秆腐熟剂都显著增加水稻的产量,分别增产424.95、500.1、725.1 kg/hm2,“鸿生源”秸秆腐熟剂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青海省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现状的基础上,从研发能力弱、经营规模小及经营条件不规范等方面分析了青海省种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从加大科研投入、成立专业化开发经营队伍及强化质量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加快种子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秸秆热解液化制备生物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秸秆快速热解液化技术及其动力学研究现状、生物油的性质与精制,提出了秸秆快速热解液化技 术存在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目标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冬闲稻田马铃薯生产的潜力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持续增加和耕地持续减少是造成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提高作物单产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三大主要粮食作物靠这两个手段来增加产量的潜力十分有限。而马铃薯利用冬闲田在增加生产面积和提高单产水平都有巨大的潜力。由于利用冬闲稻田生产马铃薯在销售价格、资源利用、栽培方式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种种优势,近年来其面积和产量都在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秸秆带状覆盖对冬小麦生产的效应,以地膜覆盖(PM)和露地(CK)为对照,设4种秸秆带状覆盖SM3(覆盖度59%)、SM4(覆盖度50%)、SM5(覆盖度42%)和SM6(覆盖度37%),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小麦花后旗叶水势、旗叶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下冬小麦花后旗叶水势、旗叶相对含水量、旗叶含水量和0~40 cm土壤含水量较CK分别提高9.2%、6.6%、3.6%和30.0%;地膜覆盖下0~40 cm土壤含水量较CK提高15.1%,旗叶水势6.0%、旗叶相对含水量和旗叶含水量则分别降低6.0%、3.2%和4.1%。冬小麦花后7~28 d,旗叶水势日变化总体呈早、晚高、午间低的V型趋势;秸秆带状覆盖早、中、晚旗叶水势较CK分别提高10.6%、9.8%和7.7%,地膜覆盖分别降低4.6%、7.9%和4.8%,差异均显著。秸秆带状覆盖下冬小麦籽粒产量较CK增加3.0%~ 6.5%,WUE提高6.4%~17.5%,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秸秆带状覆盖处理中,SM5具有最高的产量 (3 866.6 kg·hm-2)和WUE(15.7 kg·hm-2·mm-1)。产量与穗数(r= 0.693**)、WUE (r=0.615**)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数与WUE(r=0.690**)和0~40 cm土壤含水量(r= 0.570*)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在干旱年份土壤含水量低时,通过覆盖可增加土壤表层含水量,改善冬小麦旗叶供水情况,进而增加穗数和WUE;覆盖度为42%的秸秆带状覆盖在干旱年份增产效果最优,是适宜于西北旱作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