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统计分析了1971~2006年聊城市雷暴大风天气的气候规律、天气系统以及雷达回波特征,对其中20次强雷暴大风个例的相关物理量参数和能量、环境风分布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产生雷暴大风的天气系统特征及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1—2009年陇东地区环县、庆城、西峰、镇原、华池、正宁6个气象站雷暴观测资料,从9年的观测资料中挑选出了192个雷暴记录。由于所选站点比较集中,1个站点发生雷暴就认为该地区有发生雷暴。根据雷暴发生个例,逐个查看2001—2009年5—9月MICAPS 8:00、20:00 500 h Pa高度场,对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划分,得到了陇东地区雷暴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为槽后西北气流型、横槽型、槽过境型、低涡后部型、阻塞高压型。其中,最有利于陇东地区发生雷暴的天气型是槽后西北气流型或横槽型,其次是槽过境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1981—2008年夏季(5—10月)西宁地区4个气象站的雷暴天气资料,分析了西宁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造成雷暴天气的环流形势与影响系统。为提高西宁地区雷电预报准确率,从天气学、统计学和能量天气学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出了一套简单实用的预报指标和预报方法,建立了西宁地区雷暴天气动态分析和预报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4.
通过统计分析北票地区2005—2014年10年夏季雷暴气候资料,对易引发雷暴天气的形势场进行系统分型,归纳各型雷暴天气特点规律,并引入判断树方法,逐层验证预报指标,初步实现对雷暴天气定性与强度定量预报。  相似文献   

5.
利用武威市1961~2008年5个气象站雷暴实况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市雷暴天气时空分布、日变化和持续性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雷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雷暴日数山区多于川区,南部多于北部;年代、年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雷暴主要发生在5~9月,12:00~23:00是雷暴发生的集中时段,雷暴的持续时间一般为10~40 min。运用2003~2007年4~10月逐日20:00 ECMWF数值预报格点场资料,采用Press准则进行因子初选,逐步回归进行因子精选,使用最优子集回归建立雷暴预报方程,采用CSC双评分准则确定了各县区西北气流型、西南气流型、不规则型雷暴的全局最优显著性方程,预报方程通过了α=0.01信度检验。预报方程均达到了较高的概括率和拟合率,为雷暴业务预报提供了客观有效的指导产品。  相似文献   

6.
根据钦州市3个站1970~2010年大雾资料,分析了大雾天气的分布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钦州市大雾南多北少,沿海地区为多雾区,北部的灵山、浦北为少雾区;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钦州市大雾月际变化呈不对称"V"型特征,春雾最多,冬季次之,夏季最少;大雾的生消时间集中在下半夜到上午,雾的持续时间3 h以内的短雾最多;钦州市大雾发生时的地面天气形势主要有冷锋前的暖区型、变性高压型、静止锋型、西南低槽型。  相似文献   

7.
对1976-2004年29a海晏县冰雹气象资料从天气时间变化特征、地理分布特征、气候特征以及出现冰雹的天气系统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海晏县冰雹天气主要集中在6-9月份;影响地区为金滩乡、银滩乡、哈勒乡、甘子河乡及青海湖乡的部分地区;造成海晏县冰雹的天气系统为高原低涡型、西北气流型、西风短波槽型,其中西北气流型为最多,占总次数的40%。并对海晏地区冰雹的短时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找到了一些预报因子,为此在今后的预报和防雹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谋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9年6月3日,广东省佛山市出现强雷暴天气过程,本研究从形势、物理量、雷达回波图运用3个角度对本次事故的天气学特征及其防御措施进行分析,结合防雷减灾工作,提出对非永久性、简易建筑的雷电防御的若干对策,以达到较好的防御效果,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谈雷暴天气的变化特征及其防御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丽芹 《现代农业科技》2010,(1):295-295,298
阐述了雷暴的形成条件及雷暴来临时各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提出了人身、建筑物和现代化设备防雷措施,以期为雷暴天气预报预测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0.
贵德县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7~2009年53年贵德县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贵德地区雷暴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德地区属于中雷区,53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7.9d,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大年为65d,而最少年仅为19d。近53年贵德地区年雷暴日数线性变化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3d/10a。全年中3~11月有雷暴出现,4~7月雷暴日数逐渐增加,8~11月逐渐减少,峰值出现在7月。全年雷暴日数大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6.2%。近53年来初雷日有推迟的趋势,而终雷日的变化趋势正好与初雷相反,有提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均为-1.086d/10a。雷暴日数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持续减少,在1990年发生了雷暴由多到少的突变。雷暴的年际变化存在8年左右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雷暴天气时空分布及预报预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科技》2016,(10):212-215
雷暴天气是指伴有雷电、冰雹、大风和强降水的局地强对流性天气。我国夏季雷电灾害占全年雷电灾害的66%,严重威胁到飞机人工增雨、高炮防雹作业的安全。首先,分析了我国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其次,在回顾国内外雷暴天气研究进展、雷暴天气成因和预报预警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雷暴天气防灾减灾的途径及方法。分析表明,雷暴天气的强弱与近地层大气不稳定、地气温差高低、相对湿度大小等关系密切,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天气气候背景是我国雷暴天气多发、易发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建立雷暴天气预报预警模型的着眼点;而雷达、云图和闪电定位仪等探测资料是提高雷暴天气短临预报预警水平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T639数值预报产品FY-2E卫星云图及相关定量产品,分析了2014年7月29日陕北出现的一次局地雷暴天气过程,基于雷暴发生的三要素讨论了中尺度不稳定与雷暴发生之间的关系、抬升与触发的异同以及天气系统与雷暴抬升机制之间的关系,并对产生雷暴机制的物理量和有利于雷暴发生的中尺度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暴是在条件不稳定层结下产生的,位势不稳定的建立有利于雷暴机制的形成与发展;雷暴发生区形成较强的湿度梯度,有利于雷暴发生区产生垂直环流。上升区在湿空气区,下沉区在干区,这个垂直环流圈的进一步发展反过来又维持了湿舌,是强对流的一种触发机制。有利的中尺度环境场和边界层辐合线的形成是雷暴的触发机制。高层的辐散场与短波槽的配置,有助于低层850 h Pa和地面辐合线触发雷暴。  相似文献   

13.
于尚友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108+1149-1108,1149
根据本溪市区46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总结出了该地区雷暴天气气候规律和特征,并分析了该地区因雷暴天气灾害频发,造成农业诸多方面灾情,影响和破坏了粮食产量质量及农业基础设施;同时,提出利用雷暴天气规律和特征,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并提出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大尺度环流形势背景,反映水汽条件、层结不稳定和热力、动力条件的一些物理量、探空曲线以及卫星云图、闪电监测资料、雷达回波图等方面,对2019 年5 月17 日晋江地区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对今后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呼和浩特白塔机场2003年到2007年5年的历史资料,通过对持续3小时以上的雷暴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初步给出了白塔机场雷暴的划分等级,并在天气尺度条件下,归纳了白塔机场产生强雷暴的天气模式。  相似文献   

16.
简要叙述了包括河南、黑龙江、山东、辽宁等国内主要产粮地区暴雨、冰雹、沙尘暴、寒潮、干旱、大风等灾害天气的天气分型研究成果,明确应将天气分型的工作重点放在应用天气分型结论形成自动业务化的天气预测模式上,以期为灾害天气预警和常规天气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马虹旭  杨仲江  王伟  才奎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39-9640,9711
根据2007年7月8日阜新强雷暴天气的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分析闪电活动与雷达回波之间存在的关系。结果表明,阜新地区位于"丁"字槽交叉处,并不断有下滑冷空气影响,对应地面暖锋南压至该地区,是造成这次雷暴天气的天气背景。闪电发生的位置变化与飑线强回波移动密切相关,速度回波清晰地反映和预示雷达回波的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8.
采用乐清市1961—2010年共计5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对乐清市的雷暴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月变化以及初终日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乐清市年平均出现雷暴日数为39.6 d,属多雷区,并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全年各月都有可能出现雷暴,其中雷暴多集中出现在4—9月,以8月出现最多,l2月出现最少。  相似文献   

19.
天祝县寒潮天气分析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天祝县乌鞘岭气象站近67年的寒潮天气实况资料,分析了天祝寒潮天气发生的气候规律,初步探讨了寒潮天气发生的环流特征,找出了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1981~2010年泰顺县的雷暴观测资料的气候统计特征,得出了泰顺县雷暴气候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