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玉米自交系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及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不同基因型的玉米自交系幼胚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上,结果表明:玉米幼胚愈伤组织的形成能力因其基因型的不同而呈显著差异,同时,愈伤组织的形成还与植物激素配比有关。其中,2,4-D是最重要的因素,适合的2,4-D浓度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目前已经成功建立了部分玉米自交系幼胚的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callus induction rate,CIR)的遗传规律,筛选小麦花药CIR配合力和遗传力表现优良的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对部分皖北栽培小麦花药CIR进行一般配合力效应、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并估算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小麦花药CIR基因型间差异显著,新麦208、烟农19、煤生0308具有较高的CIR;小麦花药CIR的遗传差异既包括加性效应,也包括显性效应,但以加性效应为主;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新麦208一般配合力高,其相对效应值为7.24,其配制的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也普遍具有正效应,是开展小麦花药培养的理想桥梁亲本;小麦花药CIR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94.90%和76.02%。因此,可以通过大规模筛选一般配合力效应高的亲本材料来提高小麦花培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6.
7.
铜在水稻愈伤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中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培养基中添加各常用微量元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只有铜元素具有明显的促进水稻愈伤组织植株再生的作用。铜元素不仅能提高再生植株频率和数量,还能提高再生植株的重量,其作用浓度的范围相当宽广。采用添加5 μmol/L铜元素的方法调查另外15个品种的培养效果,发现其中有8个对铜元素的正向反应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据此认为,提高培养基中铜元素浓度是一种增强水稻愈伤组织植株再生的简单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紫罗兰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紫罗兰幼苗子叶、子叶柄、下胚轴作外植体接种MS附加不同激素的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并进一步诱导分化出芽及再生植株。子叶和下胚轴外植体在MS+0.1mg/LNAA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发生率达100%,下胚轴愈伤组织转移MS 0.1mg/L 6-BA培养基上易诱导分化出小苗,分化频率达67%,再生小苗在1/2MSA+0.2mg/L IBA培养基上生根率达86%。  相似文献   

9.
以绿巨人的幼嫩叶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2,4 ̄D、6 ̄BA、NAA等不同激素,通过愈伤组织途径诱导出完整植株,并进行了试管苗的移栽。  相似文献   

10.
以剑麻H.11648为材料,研究外植体类型、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剑麻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并且建立剑麻茎尖愈伤组织诱导及高频再生体系.结果表明:MS基本培养基、6-BA/NAA激素组合有利于淡黄绿色愈伤组织的形成,SH基本培养基、6-BA/IBA/NAA激素组合有利于不定芽的分化;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培养基分别为MS+3.0 mg/L6-BA+0.2 mg/L NAA,SH+5.0 mg/L 6-BA+0.1 mg/L NAA+0.1 mg/L IBA.在该培养条件下,H.11648麻茎尖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86.67%,分化率为(98.33+1.67)%,分化系数为(13.19±0.58).再生植株在不加激素的MS基本培养基上培养4周后的生根率为100%,平均生根数为(5.39±0.70)条,根长为(8.44±0.25)cm,该研究结果为剑麻转基因的研究和种质创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光镜与电镜的镜检结果表明:芝麻化学诱导的雄性不育机制是由于花药内绒毡层细胞畸形肥大而将花粉母细胞挤压破坏,使之不能产生花粉粒。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试管薯诱导因子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以马铃薯栽培品种Favorite、Atltantic和克新 1号脱毒试管苗为材料 ,着重研究了离体条件下外源激素、碳源以及活性炭对试管薯形成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加入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 ,利于提高试管薯的产量和质量 ,其诱导效应依次为BA >BA +CCC >CCC >无外源激素 ;②诱导试管薯对碳源纯度要求不高 ,食用白糖替代蔗糖完全可能 ;③活性炭能够明显提高试管薯前期的形成和发育。  相似文献   

13.
冀东地区野生大豆愈伤组织诱导及其耐盐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冀东沿海及内地不同条件下生长的14个野生大豆为试验材料,选取下胚轴和子叶作为外植体,在四种不同成分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经继代观察愈伤组织的质量,同时,在含不同浓度NaCl(0,0.2%,0.4%,0.6%,0.8%,1.0%)的继代培养基上,观察愈伤组织的耐盐性,试验结果表明;诱导野生大豆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基为MS 2,4-D2.0mg/L 6-BA0.5mg/L 蔗糖5% 琼脂0.8%;不同材料之间愈伤组织的耐盐性有明显差异;耐盐性强的可在0.8%NaCl浓度下生存低的只能忍耐0.2%NaCl含量;本试验确定野生大豆愈伤组织耐盐性鉴定适宜的浓度为0.6%左右;盐碱条件下生长的野生大豆一般耐盐性较强,非盐碱环境下生长的野生大豆耐盐性也存在着耐盐性较强的类型,说明生长环境与细胞水平的耐盐性之间并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魏爱丽  白桦 《大豆科学》1999,18(1):85-88
以大豆初生叶愈伤组织作为材料,分别于含0%,0.4%,0.8%,1.25,1.6%NaCl浓度的培养基中进行24,48,72小时短时间培养和16,20,24天长时间培养,研究了不同盐度及不同培养时间内S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短时间培养时,随着盐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增强;长时间培养时,盐浓度越高,胁迫时间越长,SOD活性越低,其同工酶也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切片分析了油菜菌核病抗(耐)病性的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在不同感病程度的甘蓝型油莱品种(系)上菌核病菌的侵染和扩展特性包括附着胞类型、病菌在组织内的扩展以及寄主的能动反应诸方面均存在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两个高抗SMV3号株系种质哈91R3-184、哈91R3-301,两个感病品种合丰25、黑农16于真叶期分别接种SMV3号株系,在R1、R3、R5期分别测定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活性,结果表明:1、抗感病品种未接种健株POD、PPO酶谱构型没有差异,只是活性高低有别,说明抗性与POD、PPO活性有关。2、接种SMV后感病品种POD、SOD酶活性明显高于未接种健株和抗病品种,其POD、PPO部分酶带加宽色深,部分酶带缺失,3、各生育阶段抗感品种PPO、POD、SOD酶活性动态的变化,可作为抗感病品种的生化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7.
大豆对SMV株系SC-11的抗性遗传及抗病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对我国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表现抗病的材料科丰1号、邳县茶豆、大白麻、齐黄22、诱变30、PI96983、Kwanggyo和感病材料南农1138-2、南农18-6配制的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研究了对SC-11的抗性遗传以及不同材料的抗病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科丰1号、邳县茶豆、大白麻、PI96983、Kwanggyo、齐黄22、诱变30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1表现抗病,F2呈3抗:1感分离比例,F2:3家系呈1抗:2分离:1感病的分离比率,证明它们对SC-11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PI96983×Kwanggyo和齐黄22×诱变30杂交后的F2群体未发现抗感分离,表明PI96983与Kwanggyo以及齐黄22与诱变30对SC-11的抗性基因是等位或紧密连锁的.大白麻与科丰1号、邳县茶豆、诱变30,科丰1号与Kwanggyo,PI96983与邳县茶豆杂交的F2呈15抗:1感的比例分离,初步表明大白麻与科丰1号、邳县茶豆、诱变30,科丰1号与Kwanggyo,PI96983与邳县茶豆所携带的抗SC-11的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2个抗性基因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18.
蔗糖脂肪酸酯对大豆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叶绿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蔗糖脂肪酸酯(SFE)对开花期和结英期大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叶绿素含量和大豆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大豆开花期和结英期两个时期都喷施0.1%的SFE后,可以使SOD酶的相对活力提高41%、叶绿素b的含量提高58%左右,并在处理后4~5天叶绿素含量提高;SFE能增加叶片中的含氮量2倍左右,增加植株的单株结英数70%和种子的百粒重32%,并能提高种子中的蛋白质含量4.8%。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研究了PP_(333) 对马铃薯的喷洒时期及次数。结果表明,喷期在植株大现蕾期产量高,比对照增产27. 02%。不论55ppm 或100ppm,喷一次就足以抑制植株长势。  相似文献   

20.
储藏温度与时间对大豆子粒中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异黄酮含量显著不同的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研究三种储藏温度(室温、4℃和-10℃)条件下不同储藏时间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大豆种子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异黄酮含量逐渐降低,储藏一年后平均降低57.1%,以丙二酰基异黄酮组分降低为主,且达显著水平.储藏温度对大豆种子中异黄酮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常温下储藏的大豆种子异黄酮含量有偏高的趋势,且不同品种的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