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双酚A(bisphenol A,BPA)对稀有鮈鲫胚胎和仔鱼的毒性,利用静水暴露染毒法对稀有鮈鲫胚胎及仔鱼进行急性暴露。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BPA对稀有鮈鲫胚胎和仔鱼成活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胚胎暴露96 h后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10.096 mg·L-1;仔鱼暴露96 h后LC50为4.237 mg·L-1。BPA对稀有鮈鲫胚胎的毒性效应表现为孵化延迟、死亡率增加、心率下降,对仔鱼的毒性效应表现死亡率升高、心包囊水肿、心率下降、鱼鳔充气率下降。稀有鮈鲫胚胎和仔鱼对BPA毒性的敏感度存在差异,仔鱼对BPA暴露更为敏感。本研究旨在为BPA对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毒性效应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杀虫剂噻嗪酮对我国特有物种稀有鮈鲫的影响,采用了静态法测定了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稀有鮈鲫的急性毒性和生物富集性。结果表明,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稀有鮈鲫的96 h-LC50大于有效成分浓度100 mg·L-1;选择有效成分浓度1和10 mg·L-1进行生物富集试验,连续暴露8 d的富集系数(BCF8d)分别为470.6和53.7。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噻嗪酮(25%可湿性粉剂)对稀有鮈鲫的毒性为低毒,富集等级为中等富集性。研究表明,噻嗪酮低浓度暴露的富集系数远大于高浓度暴露,并且在低浓度的水体暴露下,稀有鮈鲫体内的噻嗪酮浓度接近于高浓度的水体暴露。在使用噻嗪酮时应注意其使用范围和施用量,避免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鱼类生殖生理学和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稀有鮈鲫为试验动物,采用mTO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处理3月龄雌性个体至4月龄,正常饲养至5月龄,以同时注射等量不合雷帕霉素的稀释剂和二甲基亚砜(DMSO)为对照,测定不同阶段性腺指数(GSI)和卵巢发育情况,Real time PCR检测卵子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罗非鱼湖病毒(TiLV)感染引起的罗非鱼湖病毒病(TiLVD)对全球的罗非鱼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TiLV不仅可感染罗非鱼及其变种,也可感染其他鱼类.稀有鮈鲫是一种优良的小型实验鱼,为探究TiLV对稀有鮈鲫的感染特性,用毒株TiLV-2017A对稀有鮈鲫进行腹腔注射感染,对感染后稀有鮈鲫的临床症状、病毒载量、组织病理和...  相似文献   

5.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鲤科鱼类,目前已作为一种新型模式生物应用于实验研究。运用普通PCR方法克隆得到一段长6 299 bp的序列,序列分析发现编码区与稀有鮈鲫卵黄蛋白原cDNA序列相似性为100%。再参考6 299 bp序列5′端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基因组步移,获得长度为1 285 bp的序列。经过序列拼接后得到7 573 bp的序列,分析发现其中含卵黄蛋白原基因全序列长度为 6 595 bp卵黄蛋白原基因上游调控序列长度为978 bp。进一步分析开放性阅读框得知:稀有鮈鲫卵黄蛋白原基因含有26个外显子和25个内含子,编码1 299个氨基酸序列,CDS长3 900 bp。经BLAST比对发现,稀有鮈鲫卵黄蛋白原上游调控序列中220~838 bp区间与朝鲜(Acheilognathus yamatsutae)卵黄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序列2 857~3 469 bp 区间有80 %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角蛋白18是角蛋白的一种,属于S型角蛋白,是在哺乳动物和两栖类动物胚胎发育中第一个表达的中间纤维蛋白。根据已发表的人、爪蟾及斑马鱼角蛋白18 DNA序列,通过DNAman同源性比较获得保守序列,并从中设计二对引物。从稀有鮈鲫基因组中PCR扩增得到2 779 bp的角蛋白18的DNA序列片段;通过基因组步移,分别获得该基因的上游和下游序列片段;最后将获得的全基因片段克隆至质粒载体pMD19T进行序列测定检验。结果显示所克隆的稀有鮈鲫角蛋白18基因全长3 765 bp。对该基因进行NCBI的Blastn同源性比较分析,表明稀有鲫同斑马鱼比较角蛋白18 DNA序列存在73.6%同源相似性;同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学分析,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预测表明稀有鮈鲫角蛋白18是含有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共编码36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7.
采用RT-PCR和RACE法分离了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精巢雄激素受体基因(AR)的cDNA,其核苷酸序列3 130 bp,编码844个氨基酸。它的氨基酸序列与鲤科鱼类AR的同源性较高。AR基因在稀有鮈鲫的性腺、肝、脑、肠和肌肉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雄性个体中精巢和肝脏的表达量最高,其他组织较低,而在雌性个体除肌肉中表达量较低外,其他组织均为中等水平的表达。0.01和0.1 nmol/L的乙炔基雌二醇暴露3 d后,能够分别非显著和显著地提高稀有鮈鲫幼鱼AR的mRNA表达,而1 nmol/L的乙炔基雌二醇则对其表达有下调的趋势,0.1~10 nmol/L的双酚A对其表达均有显著下调,0.01μmol/L壬基酚对其表达有显著下调,而0.1和1μmol/L壬基酚对其表达均有下调的趋势,因此不同种类内分泌干扰物及其不同暴露浓度对稀有鮈鲫AR的mRNA表达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为14.2~14.5 ℃,pH 7.75,溶氧量为5.8~6.9 mg·L-1的条件下,设置了151.36、173.36、199.53、229.09、263.03、301.99、346.74 mg·L-17个等对数间距的氨氮浓度梯度组,采用96 h静水式毒性试验,对鲈鲤幼鱼进行氨氮的急性毒性研究。研究发现,24、48、72、96 h时氨氮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07.49、197.55、184.27、176.81 mg·L-1,安全浓度为17.68 mg·L-1;非离子氨的LC50分别为2.99、2.84、2.65、2.54 mg·L-1,安全浓度为0.25 mg·L-1。  相似文献   

9.
氨氮对泥鳅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420尾泥鳅进行氨氮急性毒性试验,随机分成7组,设有6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水温为(25±0.5)℃、pH值为8.3。结果表明:氨氮对泥鳅的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5.81,34.58,33.40,31.31mg·L-1,安全浓度为3.13mg·L-1;非离子氨对泥鳅的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67,3.53,3.41,3.19mg·L-1,安全浓度为0.319mg·L-1。  相似文献   

10.
克隆稀有鮈鲫芳香化酶基因(cyp19a和cyp19b)片段,半定量方法检测其组织表达特异性,实时定量PCR检测2基因在孵化后18~50 d幼鱼的发育阶段表达情况,对成鱼进行3 d的乙炔基雌二醇(EE2,1 nmol/L)和壬基酚(NP,1μmol/L)药物暴露试验,实时定量PCR检测它们对2个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克隆获得759 bp的cyp19a和407 bp的cyp19b片段,cyp19a主要在卵巢中表达,cyp19b主要在脑中表达。在幼鱼发育阶段,cyp19a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cyp19b在38 d后出现明显的下降;成体稀有鮈鲫cyp19a受到EE2极显著抑制(0.23倍,P<0.01),但NP抑制效果不显著(0.59倍),cyp19b在EE2和NP暴露后都有上调的趋势(1.83、1.02倍)。说明cyp19基因可以作为EDCs的作用靶分子,有助于对高等脊椎动物包括人类进行预测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1.
程龙  宋坚  何舟  宁军号  庞云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933-12934,12949
[目的]为合理调控刺参养殖水体中的氨氮浓度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在pH8.O、水温20℃条件下研究氨氮对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结果]氨氮对刺参幼参的24、48、72、96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318.6、288.2、244.5和212.1mg/L,安全浓度为21.2mg/L;非离子氨对刺参幼参的24、48、72、96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2.00、10.86、9.21和7.99mg/L,安全浓度为0.80mg/L。[结论]刺参幼参对氨氮的耐受力较强。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半静水生物测试方法研究了氨氮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胚胎和仔鱼的急性毒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5±1)℃、pH 8.0±0.1条件下,氨氮对河川沙塘鳢胚胎24 h、48 h、72 h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153.02、139.20、123.59和98.13 mg/L,安全浓度(SC)为9.81 mg/L;转化为非离子氨的LC_(50)分别为8.13、7.40、6.57和5.21 mg/L,SC为0.52 mg/L。氨氮对河川沙塘鳢仔鱼24 h、48 h、72 h和96 h的LC_(50)分别为54.52、40.63、30.32和26.16 mg/L,SC为2.62 mg/L;转化为非离子氨的LC_(50)分别为2.90、2.16、1.61和1.39 mg/L,SC为0.14 mg/L。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半静水生物测试方法研究了氨氮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胚胎和仔鱼的急性毒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5±1)℃、pH 8.0±0.1条件下,氨氮对河川沙塘鳢胚胎24 h、48 h、72 h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153.02、139.20、123.59和98.13 mg/L,安全浓度(SC)为9.81 mg/L;转化为非离子氨的LC_(50)分别为8.13、7.40、6.57和5.21 mg/L,SC为0.52 mg/L。氨氮对河川沙塘鳢仔鱼24 h、48 h、72 h和96 h的LC_(50)分别为54.52、40.63、30.32和26.16 mg/L,SC为2.62 mg/L;转化为非离子氨的LC_(50)分别为2.90、2.16、1.61和1.39 mg/L,SC为0.14 mg/L。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氨氮和硫化物对文蛤的幼贝和成贝存活与耐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和硫化物显著影响文蛤幼贝和成贝的成活率,氨氮浓度越高,其毒性越强,文蛤的成活率越低;幼贝和成贝96h的半致死浓度(TLm)分别为36.05mg/L和150.65mg/L,安全浓度为3.61mg/L和15.07mg/L;硫化物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6.20mg/L和138.44mg/L,安全浓度为1.62mg/L和13.84mg/L。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黄金鲫对铜(Cu2+)、锌(Zn2+)和铬(Cr6+)3种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试验分别设定不同浓度梯度的重金属离子处理组,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Cu2+半致死浓度(LC50)在24、48、72 h分别为2.63、0.80、0.73 mg/L,安全浓度(SC)为0.022 mg/L。Zn2+和Cr6+在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72.74、59.75、58.05、57.80和519.05、391.05、375.53、347.03 mg/L,二者的SC依次为12.040和66.660 mg/L。3种重金属对黄金鲫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u2+Zn2+Cr6+。  相似文献   

16.
为了检测乙羧氟草醚、五氟磺草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吡虫啉4种常见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以黄河鲤胚胎和仔鱼为材料,研究4种农药的急性毒性效应。在鲤鱼胚盘隆起期、原肠胚中期、神经胚期、尾芽期分别进行药物处理(未施用农药处理为对照),研究4种农药对黄河鲤胚胎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羧氟草醚、五氟磺草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吡虫啉处理组胚胎最低孵化率分别为44.77%、50.68%、43.50%、51.26%,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最高畸形率依次为43.75%、51.10%、61.91%、52.07%,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黄河鲤胚胎对农药的最敏感时期集中于原肠胚中期和神经胚期。在仔鱼的急性毒性试验中,乙羧氟草醚、五氟磺草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对黄河鲤仔鱼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0.118 9 mg/L、0.743 2 mg/L、1.126 5μg/L、12.940 8 mg/L。可见,4种农药对黄河鲤胚胎和仔鱼具有剧毒或高毒性效应,应适量施用。  相似文献   

17.
在水温为(22±1)℃、pH为7.6、DO为7.08.0 mg/L的条件下,对A1(1.7 g±0.2 g)、A2(3.6 g±0.6 g)、A3(10.3 g±1.5 g)3种不同规格的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幼鱼进行非离子氨和氨氮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结果表明:氨氮和非离子氨对史氏鲟幼鱼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均与幼鱼的体质量呈正相关;氨氮对A1、A2、A3组史氏鲟幼鱼的96 h LC50分别为5.30、10.20、12.30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53、1.02、1.23 mg/L;非离子氨对A1、A2、A3组幼鱼的96 h LC50分别为0.13、0.26、0.28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1、0.03、0.03 mg/L。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杀虫剂在稻田使用后对鱼类的毒性效应,以鲫幼鱼为测试生物,测定了5类7种稻田常用杀虫剂对鲫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吡虫啉对鲫幼鱼的毒性最低,24 h、48 h、72 h、96 h的LC50分别为56.946mg/L、53.655 mg/L、51.151 mg/L、49.604 mg/L,安全浓度为4.960 mg/L;毒性最高的为溴氰菊酯,24 h、48 h、72 h、96 h的LC50分别为0.032 mg/L、0.025 mg/L、0.019 mg/L、0.015 mg/L,安全浓度为0.002 mg/L。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吡虫啉、噻虫嗪和吡蚜酮对鲫幼鱼为低毒,噻嗪酮和三唑磷对试验鱼类为中毒,毒死蜱对其为高毒,溴氰菊酯对其毒性最大,为剧毒。该结果可为杀虫剂在养鱼稻田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氨氮对不同年龄阶段泥蚶的急性毒性试验。经双因子方差分析表明:氨氮浓度、温度以及氨氮浓度和温度的相互作用均极显著地影响二龄和三龄泥蚶96 h的成活率。在24℃、28℃、32℃时,总氨氮对二龄泥蚶的96 h LC50分别为348.40、312.99、219.06 mg/L,SC分别为34.84、31.30、21.91 mg/L;总氨氮对三龄泥蚶的96 h LC50分别为681.25、443.20、285.84 mg/L,SC分别为68.13、44.32、28.58 mg/L。  相似文献   

20.
以初始体质量约为(132.4±4.6) g的锦鲤为对象,研究不同氨氮浓度对锦鲤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与抗氧化酶基因(AchE、Cyp450)、皮肤体色基因(Tyr、Mc1r)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对锦鲤在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51.34、42.53、31.18、27.29 mg/L,安全浓度为2.73 mg/L。氨氮暴露初期(2 d),各试验组总SOD活性无显著差异,暴露中后期(6、10、14 d),各试验组总SOD活性整体上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氨氮胁迫下,各试验组CAT、AChE活性分别大致呈现先增加后降低、一直降低的趋势;锦鲤肝脏组织中AchE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显著下降(P0.05);Cyp450基因在暴露初期(2 d)和中期(6 d)无明显变化,而在暴露中后期(10、14 d)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皮肤体色基因Tyr、Mc1r的表达量在氨氮暴露后均明显受到抑制。可以得出,随着氨氮暴露浓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锦鲤免疫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均趋于降低,说明鱼体免疫防御系统遭到了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