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2013年,对东北玉米土壤氮素地下淋溶年际发生规律和氮排放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淋溶年平均发生7~8次,受降雨影响较大,其中6月和7月的淋溶次数占全年的2/3。农田氮素淋溶排放强度年际间差异较大,最高值与最低值差8倍左右,农田本底(不施肥)流失量平均为5 kg/hm2,各施肥处理在4.53~7.17 kg/hm2,农田本底氮素流失70%以上,整体来看,北方农区氮素的地下淋溶强度不高,约占施氮量的5%左右,受降雨、施肥、土壤类型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在不施氮肥情况下,通过引进豆科间作作物使2种禾谷类种植制增加生产力、氮产出率和地面覆盖率的效果。在土壤低氮水平下种植的小麦或大麦行间栽培固氮豆科作物,1989—1992年在墨西哥多数处于雨养条件下,发现与对照禾本科作物产量(分布于1一4t/ha)相比,没有一种豆科作物使禾本科作物减产,而在某些情况下豆科作物附加的总生物量要高于对照1倍以上.不同的豆科作物试验表明了对不同种植者需要的适应性,间作的豆科作物于生物量在其后种植的饲草作物长柔毛野豌豆情况下可高达6.5t/ha,蚕豆(Viciafaba)可收1.4t/ha的干豆加3.5t/ha的绿草.间作下总生物量产生的土地当量率高达1.54。作物冠层光照测定表明,间作制较单作禾本科作物接受的光辐射比率高,从而说明了产生总生物量的差异大。此外,叶片氮素水平为3.8%,说明间作更科作物固定的氮素大于小麦作物移去的氮素.本文还对间作制下通过增加地面覆盖防治土壤侵蚀及增加土壤有机质投入的潜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德国下萨克森州南部黄土地区的肥料试验中,通过对冬性大麦和小麦茎基部节间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来检验是否可作为冬性谷类作物从拔节到抽穗期间的氮肥需要量的适宜指标。从实际应用角度考虑,采用简便的植株汁液测定,进而确定硝酸盐的浓度。测定结果表明:1、用二苯胺-硫酸试剂可以精确地测出鲜样中200—2000ppm的硝酸盐浓度。这种方法简便易行,适于农民应用。2、试验区的冬小麦和冬大麦,在春季氮素供应[土壤矿质态N(Nmin)+氮肥]相同的条件下,从拔节到抽穗期间,茎基都节间的NO_3~-含量在50—4000ppm之间不等,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前茬作物和有机肥不同而引起的。3、植株茎基部节间的硝酸盐含量和耕层土壤中的硝酸盐含量密切相关。4、从拔节到抽穗期间测定茎基部节间的硝酸盐含量与氮肥需要量呈显著相关。由此不仅可以对冬小麦及冬大麦后期的氮素追肥提供参考,还可以确定氮肥的需要量和施用时间。  相似文献   

4.
在塞浦路斯,马铃薯是一种主要的灌溉作物,一年可以种植二季。第一季非常重要,在1—2月间栽种,第二季则在7—8月间栽种,最近甚至晚到11—12月间栽种也获得成功。多数马铃薯是栽种在滨海地区Kokkinochoria的粘性土壤上。 Arran Banner和晚熟的Spunta是主栽品种。在1—2月栽种时,30—40天可以出苗,约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前茬作物小麦设置施用氮肥与不施用氮肥处理研究它对土壤肥力及后茬作物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麦季氮肥的施用明显提高了稻季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造成土壤背景氮偏高。与低土壤背景氮相比,在高土壤背景氮下水稻产量对氮肥的反应明显降低,氮肥利用率的各个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这些结果表明土壤背景氮过高是水稻氮肥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土壤背景氮下,施用氮肥有使稻米品质变劣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苏联格鲁吉亚,施给茶园氮肥的非生产性损失,约占20—30%,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指出,化肥氮由于气化逸出的损失量占有很高的比重,而淋溶所引起的脱氮比重较低。许多研究者指出,土壤淋溶脱氮的数量,在不同作物下变化很大,在中等氮肥用量的情况下,在质地为壤质的土壤上,淋溶  相似文献   

7.
大兴安岭地区地广人稀,耕作粗放,杂草危害十分严重,农田杂草与作物争夺水分、养分、空间和阳光等有限资源,直接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因此本文就如何有机地把各项除草措施相配套,使之增强灭草效果,避免灭草效果的削弱进行了探讨。1 农业防除11 轮作由于杂草种子在土壤表层发生量大,危害大,通过轮作改变土壤层的耕作制度,把杂草种子深埋在土壤深层抑制其萌发出苗,同时还可降低伴生性 收稿日期:1999-11-02杂草的密度,改变田间优势杂草群落,促进田间杂草种群数量降低。12 耕翻由于我区种植结构单一造成多年生杂草泛滥,土壤通过多次耕翻后,问…  相似文献   

8.
氮素形态与马铃薯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对马铃薯块茎硝酸盐含量、淀粉、蛋白质及还原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内硝酸盐含量从块茎形成期到成熟收获期是逐渐降低的。使用铵态氮肥并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可以显著地抑制马铃薯块茎硝酸盐的积累;与硝酸盐含量变化相似,从块茎形成期到收获期蛋白质含量也逐渐降低,不同氮素形态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铵态氮添加双氰胺处理可降低块茎还原糖含量。虽然马铃薯被认为是喜硝作物,但本研究表明,不同氮素形态处理不仅没有造成马铃薯产量的显著差异,而且块茎内淀粉含量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氮肥在砖红壤中的养分释放特性,本研究采用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普通尿素、腐植酸脲及缓释氮肥(自制)在分别由花岗岩、砂页岩、浅海沉积物、玄武岩母质发育的4种砖红壤中的淋溶特性及动态,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Nt=No(1-e~(-kt))、Elovich方程q_t=a+blnt、抛物线方程q_t=a+bt~(0.5)对肥料在不同砖红壤中的氮素累积释放动态变化进行描述。结果表明,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程度最高(0.936 0**~0.995 0**),抛物线方程次之(0.923 8**~0.986 4**)。氮素最大释放率(No值)与氮素累积释放率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尿素﹥腐脲﹥缓释氮肥。淋溶曲线表明,缓释氮肥和腐植酸脲均能减小氮素淋出率,降低氮素淋出量,减少氮素的淋溶损失,且缓释氮肥效果更显著。与尿素相比,在4种砖红壤中缓释氮肥的氮素淋出量减少了41.47%~48.62%,腐植酸脲的氮素淋出量减少了6.21%~9.32%。尿素、腐植酸脲、缓释氮肥在砂页岩砖红壤中的首次氮素淋出率均为最大;尿素、腐植酸脲在浅海沉积物砖红壤中累积氮素淋出率最小,而缓释氮肥在玄武岩砖红壤中累积氮素淋出率最小。本研究可为热区土壤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莱田次生盐碱化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连年大量施用化肥,特别是保护地覆盖栽培受雨水淋溶而流失的机会少,使土壤中盐类浓度逐渐增高,蔬菜的生长受到高盐浓度的危害。主要的盐类有钙、钾、氯、氧化镁、硝酸盐、硫酸盐等。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防治措施:1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应在3%以上,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结构,丰宫土壤微生物,增加土壤保肥、供水、蓄水能力。据试验,土质不同,蔬菜作物可忍受的盐类浓度也不同,在砂质土上黄瓜发生生理障碍和枯死临界点的盐类浓度分别为土壤溶液的电导度0.3和0.7,而腐…  相似文献   

11.
译文文摘     
9301 春季施肥的淋溶和甜菜的氮需要量——Shepherd M.A.,Committee Paper SugarBeet Resarch and Education Committee,1991,2527,20pp.在英国的Gleadthorpe地区做一次甜菜的氮素试验,包括两部分:氮反应曲线和氮淋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后者是撤施追施主氮肥后,在选择的小区中,通过灌溉系统,应用过多的水来完成淋溶.计算了排水50mm和100mm对各处理的作用.淋溶处理完成后,取土壤样品和作物样品,尽管不可能判定是否由于淋溶,反硝化作用,还是这些的综合作用,而显示出氮的损失.氮肥反应曲线系最佳施氮量120kg/ha作出的典型形状。每公顷施用超过150kg氮时,产糖量下降.过多用水,产糖量下降,证实了第一年试验结果.当每公顷用120kg氮,其产量顺序为:没  相似文献   

12.
控释氮肥一次施用对小麦群体调控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对小麦生长、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在田间进行了两年定位试验,与普通氮素一次施用和优化施肥进行对比,研究了生物可降解型控释氮肥在氮素释放特征、小麦群体调控、养分积累与利用、土壤氮素残留与排放等方面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与普通氮肥一次施用[OPT(N)]以及优化施肥(OPT)相比,控释氮肥(CRF)一次施用可有效调控小麦春季分蘖群体,使分蘖成穗率分别提高7.6%和1.5%,分别增加实收产量18.7%和-0.3%;控释氮肥的氮素释放特点与小麦植株氮吸收规律相吻合,氮素积累量相比OPT(N)提高了24.5kg·hm~(-2),且提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比例,氮肥利用率比OPT(N)处理高11.7个百分点;施用控释氮肥降低了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以及生长季N_2O排放(比OPT减少22.7%),减少了氮向土壤深层淋溶和向大气排放的环境风险;相比农民习惯施肥,在减氮87kg·hm-2的水平下,80%CRF处理亦可实现增收减排的目标。在现代农业轻简化生产趋势下,冬小麦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技术有望以节本稳产增效的优势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作物氮素无损快速营养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的氮素营养诊断技术方法有化学诊断和无损测试诊断,其中化学诊断包括植株的全氮诊断和植株硝酸盐快速诊断;而无损测试技术则包括叶绿素荧光动力学诊断法、叶绿素仪法、机器视觉、光谱遥感等。根据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方法的发展,总结了各种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方法的优缺点,提出无损快速诊断技术可作为农作物生产上的氮素营养测定方法,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茶树硝酸还原酶活性与产量性状及氮素营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硝酸还原酶(NR,E.C.1.6.6.1)是植物体内硝酸盐同化过程中的关键酶,其活性的高低,决定了硝态氮同化成有机氮化合物的速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植物对土壤中无机氮的吸收和利用。近几年来,在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许多作物上,已证实 NR与品种耐肥性,体内氮素营养状态及一些产量性状等方面有密切关系。而对于茶树 NR  相似文献   

15.
玉米根系特征的基因型差异及与氮吸收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个硝酸盐浓度下进行2个玉米品种盆栽砂培试验,研究玉米根系特征的基因型差异对硝酸盐浓度的响应及与氮素吸收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氮高效品种郑单958在硝酸盐浓度为0.08、0.8、4.0 mmol/L时,根重、根幅、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分枝数、分形维数、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氮低效玉米品种内单314。各根系形态指标随硝酸盐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当硝酸盐浓度从4.0 mmol/L增加至8.0 mmol/L时,不同基因型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在低氮胁迫条件下,玉米主要通过增加细根比例、增加根表面积吸收更多的氮素;在氮素供应充足条件下,通过增加根系平均直径,形成高密的分枝系统吸收氮素。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根长与根体积对氮吸收效率直接影响最大,是氮吸收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氮素是农作物的重要限制养分和影响产量及品质的关键因子。结合作物氮素营养诊断的发展进程,本文总结了作物传统的土壤和植株诊断方法以及前沿的无损诊断方法,综述了诊断方法的应用现状、优缺点及其发展前景。分析了在油菜生产中开展氮素营养诊断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综述了油菜的氮素营养诊断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展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科技简讯     
高力肥的增产效果高力肥(Agrispon)是一种无毒的生物接种性的液体肥料。作物和土壤喷施高力肥之后,能促进作物体内的氮素循环和土壤对大气氮素的固定。它有促进土壤腐植质的形成、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作物生长状况等的作用。1981年,我们在广东省佛冈县龙南茶场进行了高力肥在茶园中的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高力肥对茶  相似文献   

18.
稻麦周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与模式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通过大田大区试验,比较分析了在正常水肥管理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旋耕、耕翻)与模式(双季秸秆均不还田、双季秸秆均还田、稻季秸秸秆还田、麦季秸秆还田)处理组合下优香粳的产量和品质.两年结果均显示,耕翻不还田处理下产量最低,在耕翻条件下,秸秆还田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9.
花生根瘤菌的应用技术及其肥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微生物固氮作用是含氮物质的根本来源,据估计地球上生物固定的氮素一年中约有17500万吨,也就是说地球上70%的氮素由生物固定的,而豆科植物固氮效能最高,平均每亩豆科植物固氮3~12公斤。在农业生产中氮素和水分是常遇到的限制产量提高的主要因子,所以提供植物所利用形式的氮素并使它在土壤中维持一定的数量是保证作物增产的前提。土壤中的氮素虽然在作物成熟后人为的移去一部分,但是通过施肥和种植豆科作物是它补充不足的主要来源。从古代至今的农  相似文献   

20.
太湖流域施氮量对小麦 土壤系统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给南方麦区小麦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在太湖流域典型地区的两年3季稻麦施肥量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施氮量与小麦产量、小麦吸氮量、土壤剖面无机氮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都呈增大趋势,而氮肥的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效率和农学利用效率都减小,施氮量225~300 kg·hm-2是小麦高产、氮相对高效的适宜施氮量。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剖面无机氮素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且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30~100 cm土层无机氮素对施氮量300~375 kg·hm-2有明显的响应,拔节期以后已有明显的淋溶现象。施氮量300~375 kg·hm-2土壤中无机氮素的残留量一直较高,小麦成熟期土壤无机氮量与播种前的相比,除施氮量375 kg·hm-2处理仍在增加外,施氮量小于300 kg·hm-2的处理均有所减少。小麦土壤系统氮素表观损失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施氮处理75和375 kg·hm-2的损失量分别为26.20和168.64 kg·hm-2,损失率(占相应的施氮量)分别为34.93%和44.97%。施氮量225 kg·hm-2是本地区小麦生态安全的临界施氮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