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拉市海越冬末期斑头雁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宁  李德品 《西部林业科学》2004,33(4):69-74,89
2004年2月18日~3月14对在拉市海越冬斑头雁的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瞬时扫描方法进行行为取样,并对其在越冬地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斑头雁通常是早上7:30后飞离夜栖地,傍晚19:30以后从主要活动地飞回夜栖地。观察后期(3月7~13日)与观察前期(2月18~25日)相比,其飞离夜栖地的时间提前约20分钟,而从觅食地飞回夜栖地的时间则要晚10~25分钟。斑头雁无论取食还是夜栖,都喜集群,通常还有其他鸟类与斑头雁混群,如赤麻鸭等。3月初,有部分斑头雁开始北迁,大部分北迁是在3月中旬。越冬末期斑头雁行为时间的分配率为取食35.01%、静栖34.95%、警戒13.88%、运动8.35%、理羽6.77%、饮水0.63%、社群行为0.41%,所占比例依次减少。经对斑头雁在陆地和水域生境中的行为样本分别进行计算,表明斑头雁在这两种生境中有不同的行为时间分配模式。在陆地里,斑头雁的主要行为是取食(约占47%),而在水域中,斑头雁的主要行为是静栖(约占46%),表明斑头雁的食物主要是从陆地中获取。在一天中,斑头雁的不同行为出现的高峰时间不同,取食高峰时间和警戒高峰时间在早上9:00至10:00和傍晚17:30~19:15;静栖高峰时间在14:00~17:00;运动高峰时间在10:30~12:30;理羽高峰时间在14:30~17:00。  相似文献   

2.
灵长类动物每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它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维持其生存的各种行为活动。然而,灵长类的某些行为活动只有在特定的生态环境和气温条件下才能发生,研究环境因子对灵长类动物时间分配的影响,不仅能够推断环境、气候变化条件下灵长类动物行为的改变,甚至能够推断其生物地理分布。本文总结了环境因素对灵长类行为活动时间分配的作用规律,为评估气候变化对灵长类动物行为活动,甚至种群分布与扩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2013年6—8月,在福海金勃源鹿业有限公司养殖区,采用摄像监控视频随机截屏的方式对11只(♂4、♀7)圈养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圈养鹅喉羚的夏季昼间行为谱。结果表明:鹅喉羚的主要行为分为采食、警惕、趴卧、运动、修饰及其他行为。在夏季昼间,鹅喉羚一天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趴卧(40.18%)、采食(29.40%)和运动(15.84%),警惕行为(5.77%)次之,修饰行为(4.04%)和其他行为(4.04%)所占比例最低。在活动规律上,趴卧在一天内有2个高峰期,即10:00—16:00和18:00—20:00,在18:00-20:00形成峰谷;采食在一天中有3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7:00—8:00、17:00—18:00和21:00—22:00,在13:00—14:00形成峰谷;运动在11:00—12:00有1个较为明显的高峰期,然后迅速降低,但在19:00—20:00有所升高;修饰和其他行为在一天中波动变化不大。雌雄个体之间在行为时间分配上不存在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江苏盐城黑嘴鸥繁殖期不同阶段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 2 0 0 2年夏季对江苏盐城黑嘴鸥繁殖期不同阶段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繁殖前期黑嘴鸥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其出现频率依次为 :取食 39 36 % ,休整 37 95 % ,运动 9 4 8% ,警戒 8 30 % ,饮水 5 0 3% ;繁殖后期黑嘴鸥成鸟的各种行为不具明显的规律性 ,其出现的频率依次为取食 4 2 5 3% ,休整 1 4 2 1 % ,运动 1 7 6 5 % ,警戒 1 4 5 2 % ,饮水 1 0 93%。繁殖后期运动和警戒行为所花费的时间比繁殖前期显著增加 (P <0 0 0 1 ) ,休整行为显著减少 (P <0 0 0 1 ) ,导致这种差异性主要是取食地点的变化和后期的育雏行为。黑嘴鸥雌雄抱孵时间比为 1 2 4∶1。抱孵时间随孵化天数的增加而相应延长 ,一次抱孵时间最长可达到 2 0 1min。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散养状态下野生双峰驼(下称野骆驼)昼夜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研究,旨在丰富野骆驼行为生态学基础资料,为其进一步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10—12月期间,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在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试验性放归的4峰野骆驼(2雄2雌)进行昼间行为的观测。将野骆驼的行为分为6类:休息、警戒、运动、采食、反刍和其他行为。【结果】时间分配上雄性采食行为时间比例最高,为28.13%±10.42%,雌性野骆驼由于适应新的环境表现出警戒行为比例最高,为28.22%±10.74%。观察期间雌、雄性野骆驼行为时间分配无显著差异。随月份变化,野骆驼休息、警戒和反刍时间呈下降趋势,运动时间和采食时间呈上升趋势。野骆驼昼间警戒和运动行为存在晨昏活动的高峰,其采食行为有2个高峰时段,出现在当地时间日出之后(9:00—10:00)和日落之前(14:00—16:00),野骆驼的休息高峰出现在中午时分(11:00—13:00)。散养条件下野骆驼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与大多数有蹄类动物类似。【结论】散养条件下野骆驼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与大多数有蹄类动物相似,相关数据可为其进一步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4与2015年的1~3月在哈尔滨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越冬期室内笼养的灰冠鹤(Balearica regulorum)行为进行了观察,对灰冠鹤在冬季高纬度地区的行为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笼养灰冠鹤在冬季室内行为以护理(34.78%)、采食(23.21%)、站立(20.88%)为主,其次是静栖(10.54%)、游走(7.69%)、瞭望(2.41%),警戒(0.26%)、舞蹈(0.17%)、鸣叫(0.06%)的时间分配最少;在行为活动节律上,护理(2个峰值)、采食(1个峰值)、站立(2个峰值)、静栖(1个峰值)、游走(2个峰值)均呈现一定的节律性。由于室内饲养环境空间有限且封闭、干扰较少,灰冠鹤的能耗减少导致采食不再是优势行为,运动和瞭望、警戒行为的时间分配都较低。可为探讨灰冠鹤在寒冷地区的饲养经验并为管理提供行为方面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动物在遭遇环境变化时,应对方式通常为其行为的适应性调节。为研究横断山两个地区大绒鼠日活动行为,对香格里拉地区和剑川地区大绒鼠的日活动行为进行了测量和比较。结果显示:冬季香格里拉和剑川地区大绒鼠的日总活动行为有差异显著。比较两个地区,香格里拉地区大绒鼠的活动行为要多一些,而剑川地区的较少一些。在日活动行为的时间上来看,香格里拉地区的大绒鼠主要在开灯以后(即20:00点以后)增加活动行为,进行取食,而在开灯以后基本停止;而剑川地区虽然也是在20:00以后活动行为增加,但是每小时活动频率在关灯期间差不多,而且开灯以后仍保持一定的活动行为。这些结果表明:两个地区大绒鼠日活动与环境温度、食物资源的丰富性和冬季两个地区的食物可利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云南野生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法和全事件观察法对繁殖期白化孟加拉虎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发情交配期雌雄白化孟加拉虎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P〉0.05),均将较多的时间用于休息和运动;在妊娠期雌性白化孟加拉虎将较多的时间用于休息和运动,较少的时间用于摄食、睡眠和其它行为,对比妊娠期4只雌虎的行为,不同个体在同一种行为间差异性极显著(P〈0.01);产仔期雌虎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产仔和舔舐幼虎,其次是休息;在哺乳期雌虎将较多的时间用于休息,其次是哺乳和运动。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繁殖期不同阶段休息行为差异性极显著(P〈0.01),睡眠、运动和其它行为差异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至2011年9月,对宽甸地区东北部野生河麂栖息地环境、生态习性进行专访和实地考察,对人工饲养河麂的繁殖行为及食性等进行了大量较详细的观察、分析,为今后河麂的人工饲养、种群增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天牛成虫小眼密度与活动时间及趋光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1.
李波  李连山  刘蕾 《吉林林业科技》2019,48(4):31-34,36
本文报导了2017年、2018年向海自然保护区灰鹤迁徙与觅食生境的选择情况,结果表明:灰鹤春季途经向海湿地停歇期较短,为3月上旬-4月中旬,主要在较浅的泡沼及低湿草甸上休息觅食;秋季途经向海湿地停歇期相对较长,为9月中旬-11月中旬,主要选择在草甸及农田中觅食,以农田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笼养丹顶鹤在越冬期对寒冷地区的适应性, 2014年11—12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沈阳森林动物园鹤基地的8对丹顶鹤(Grus japonensis)进行昼间行为的研究和领域利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越冬期雌雄丹顶鹤昼间对采食区、运动场、遮阴棚的利用存在一定差异,雌性丹顶鹤在雪前、雪中和雪后采食行为有极差异显著(P<001),雪前和雪中张望和采食行为差异显著(P<005)。雪中和雪后除张望和采食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外,其他行为均不显著;雄性丹顶鹤雪前和雪中游走、警戒、休息行为差异显著(P<005),雪中和雪后理羽、游走和张望差异极显著(P<001),雪前和雪后休息行为差异显著(P<005)。笼养雌雄性丹顶鹤在北方高纬度地区越冬期分别采用不同的行为对策来适应低温环境。  相似文献   

13.
2014年10月—2017年3月,采用样点和样线相结合的方式对梁子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3目37科72属96种。区系成分分析表明,冬候鸟占鸟类种数的29.17%,留鸟占43.75%,旅鸟占6.25%,夏候鸟占20.83%;东洋界种占鸟类种数的36.46%,古北界占33.33%,广布种占30.21%。不同年份鸟类种类变化调查结果,2014年有57种,2015年有67种,2016年有75种,鸟类种数呈上升趋势;不同年份鸟类多样性分析中,2014年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最高,为1.6926和0.4168;2015年的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3424;2016年的丰富度指数最高,为5.9527,表明鸟类群落稳定性不断增强;不同生境下G-F指数分析表明,滩涂湿地>林地>农田>开阔水域>居民区,滩涂湿地生境中的鸟类种数最多,居民区生境的鸟类种数最少。文中就独特的自然环境对鸟类群落的形成、生态环境改善对鸟类群落稳定性的提高以及生境的复杂性对鸟类种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赛城湖冬候鸟分布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赛城湖冬候鸟分布之谜。从冬候鸟及其食物资源入手。并查阅大量历史资料。从赛城湖自古就有冬候鸟分布等种种现象引伸出动物迁移的地理印迹和历史印迹的特点。并推论出动物栖息地保护和动植物原生地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冬季鄱阳湖大型越冬水鸟数量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3月8日对鄱阳湖大型水鸟数量和分布进行了同步调查,同时还记录了大型水鸟的栖息生境和成幼比。本次调查共记录到大型水鸟10种,总数量40573只。雁形目水鸟数量占本次调查所有水鸟总数量的88.32%。小天鹅的数量最多,为16552只。栖息生境调查显示,白鹤在泥滩地中的群体个数最多,占比为56.52%,白头鹤、白枕鹤、灰鹤在草地中栖息的群体个数最多,接近或超过70%。4种鹤的幼鸟比例都在18%以上。  相似文献   

16.
清凉峰华南梅花鹿冬季食物资源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6年12月至2007年3月,采用食痕法和样方法观测清凉峰华南梅花鹿采食食物的种类、丰富度及生物量。研究表明,可供华南梅花鹿冬季采食的有15种灌木、8种草本和3种乔木,在生境中出现频次由高至低灌木依次为中国绣球、野山楂、绣线菊、拔葜、映山红、小果蔷薇、悬钩子和盐肤木,草本依次为野古草、牛筋草和蕨。灌木占清凉峰华南梅花鹿冬季食物生物量的57%,草本占31%,乔木占12%。在华南梅花鹿种群分布较多的大坪溪、道场坪、千倾塘、螺蛳尖和马啸5个小区,食物丰富度为95.47 g/m2,显著大于无种群分布的大源塘、干坑、小平溪3个小区(食物丰富度为68.52 g/m2)。研究结果表明,灌木不仅是冬季清凉峰华南梅花鹿的主要食物来源,还为梅花鹿提供良好的隐蔽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以郑州市现有面积较大的小叶女贞为实验材料,采用自然沉降法,比较冬春两季和不同植物配置类型下,小叶女贞对环境中细菌的抑制作用,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小叶女贞对环境中的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且群植方式的抑菌作用由于单植方式,冬季的抑菌效果好于春季。本实验结果将为园林植物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M-K检验、小波分析、回归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相结合,分析研究近50 a来九江鄱阳湖区冬季气温时空变化特征,为保护鄱阳湖湿地生态提供基础性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9.
2011年冬鄱阳湖水鸟数量与分布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鄱阳湖目前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东亚地区最大和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每年在鄱阳湖越冬的水鸟总数在50万只以上,同时鄱阳湖还是部分全球珍稀濒危物种十分重要的越冬地。坚持开展鄱阳湖越冬水鸟的种群数量调查,对于掌握长江流域乃至全球水鸟种群动态十分重要。2011年冬在鄱阳湖开展了越冬水鸟调查,共记录到越冬水鸟51种59万余只,其中有14个种达到了全球种群数量1%的标准,同时鸿雁、白鹤、东方白鹳的数量超过全球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